科學哲學是當代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同時又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哲學學科。國外許多大學都開設這樣的課程,供文理科學生選修,我國也不例外。目前國內的科學哲學出版物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屬于科學哲學史性質,另一類就是科學哲學概論。本書的特點就是史論結合,基本上吸收了以上兩類的研究成果,并且有所發展和創新。什么是科學?如何駕馭科學?科技革命有何用?怎樣看待科學哲學?科學精神如何弘揚……《當代中國哲學家文庫》系列之一將帶您一一探討。
本人的學術興奮點可以說首先是聚焦在科學活動論和互補方法論上,對科學與哲學的關系、科技革命及其影響尤為關注,試圖從一個比較特殊的角度走近科學。在抽象的反思過程中,則著重對自然、社會和歷史中一系列令人困擾的問題進行哲學分析,并反過來省思哲學本身。隨著研究的展開,又將視線和筆觸投向天人關系、文化整合和文理并重之類常被解構的矛盾點,努力關照人文、避免異化。,不期然為那些凸顯在當代時空交匯處的充滿焦慮的問題所吸引,竟樂于通過游走邊緣來重新定位中心。循著這條路徑,我隱隱感到,自己40歲之后的學術軌跡竟然是從中心發散到邊緣,所以給本書定的書名就成了《從中心到邊緣:科學、哲學、人文之反思》。
本書內容選自1985年以來發表的百多篇文章,按上述線索編纂而成。雖然文章基本上一如原樣,好在這些工作確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并不顯得零散。非常欣賞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主事者的氣魄,居然能在比較功利化的社會氛圍中出版一套不賺錢的《當代中國哲學家文庫》。本人半路出家,自認為只是個科學與哲學邊緣的耕耘者而已,不敢自稱為什么家。但蒙抬舉,能趁此機會清理一下自己的學術工作,也就不避越位之嫌,欣然從命了。
劉大椿,1944年5月30日出生于貴州安順。現任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科學活動論》《互補方法論》《新學苦旅》《環境思想研究》《科學哲學》《在真與善之間:科技時代的倫理問題與道德抉擇》《轉型驅動力:現代科技革命
及時篇 走近科學
什么是科學
1.科學活動論和互補方法論
2.從活動論的觀點看社會科學
如何駕馭科學
1.科學的本質在于方法
2.科學方法論:問題和趨勢
3.現代科學思維方式的特點
4.發現的藝術
科技革命有何用
1.從科學革命到現代科技革命
2.科技革命: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嬗變的助力
3.科技革命與當代社會主義運動
怎樣看科學哲學
1.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科學哲學
2.關于科學哲學的再定位
3.基點不動搖、功能有特色、學科要開拓
第二篇 省思哲學
在自然與社會之間
1.當代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
2.現代科技何以創造經濟價值
3.技術何以決定人之本質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1.中國有機論思維與西方科學思維的互補性
2.從虛擬現實及其沉浸性看技術現代性問題
在求真與向善之問
1.科技倫理問題的新向度
2.科技時代的科技倫理實踐
3.網絡世界的倫理建構
在灌輸與啟迪之間
1.當代我國哲學教育的錯位
2.哲學教育的改造
3.當代科學突破與自然觀的新探索
第三篇 關照人文
天人關系之重構
1.與天地參:當代環境倫理的重構
2.可持續發展觀的哲學與實踐蘊含
3.新世紀的生態價值觀
科技文化之整合
1.對傳統文化與西方化的反思
2.對""破壞科技之文化成因的反思
3.知識貧困與人才匱乏問題之省思
4.社會運動: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嬗變的促力
科學精神之弘揚
1.弘揚科學精神
2.當代哲學視野中的科學與迷信
3.科技革命與人文關懷的統一
人文社會科學之論衡
1.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定位與社會功能
2.關于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問題的思考
3.關于原始創新的幾點想法
第四篇 游走邊緣
問題意識與超越情懷
1.矯正定位倒錯,凸顯問題意識
2.恰當設問和應答
3.多元的價值追求
學術精品與學術大師
1.一次關于學術精品的調查及其分析
2.學術精品的現代詮釋
3.精品、大師及其他
附錄
哲學的長征:從中國走向世界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