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敘事研究:閱讀、分析和詮釋圖書
人氣:57

敘事研究:閱讀、分析和詮釋

敘事研究又稱"故事研究",是一種研究人類體驗世界的方式。它從講述者的故事開始,以對故事進行詮釋為其主要任務,重在對敘事材料及意義的研究。本書就是以生活故事為例,通過分析和詮釋一些生活故事,向我們展示如...
  • 所屬分類:圖書 >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總論  
  • 作者:[塔瑪·奇爾波]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萬卷方法.質性研究方法譯叢
  • 國際刊號:9787562443032
  •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3
  • 印刷時間:2008-01-01
  • 版次:1
  • 開本:1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敘事研究又稱"故事研究",是一種研究人類體驗世界的方式。它從講述者的故事開始,以對故事進行詮釋為其主要任務,重在對敘事材料及意義的研究。本書就是以生活故事為例,通過分析和詮釋一些生活故事,向我們展示如何進行敘事研究。作者首先從"什么是敘事研究"入手,定義敘事研究為"任何運用或者分析敘事資料的研究",并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不提倡把所有敘事都看作是虛構文本的相對主義,也不膚淺地認為敘事就是對現實完整、的描述。他們相信故事總是圍繞著某些事實或生活事件的一個核心而建構,同時承認在選擇、添加、強調和詮釋"所記起的事實"方面有個性和刨造性施展的自由外圍空間。繼而,在兩個獨立緯度(整體方法和類別方法、內容和形式)的基礎上,組合出四個單元矩陣,也就是本書所重點論述的敘事閱讀的四個模式:

整體-內容

類別-內容

整體-形式

類別-形式

作者在第4~7章(全書共8章)中分別詳細論述了這四個模式,并就每一個模式都提供了兩種分析例證,共向讀者提供了四個模式、八種分析策略。

作者簡介

艾米婭·利布里奇(Amia Lieblich)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并在1982-1985年間擔任系主任。利布里奇的著作展示了一部以色列社會的口述史,涉及戰爭、戰俘(POWs)、服兵役和集體農場,等等。她和喬塞爾森(Ruthellen Josselson)一起擔任生命敘事研究年鑒(the

目錄

第1章 一種新的關于閱讀、分析和詮釋方法的分類模型

什么是敘事研究

簡短的文獻回顧

本書的理論立場

敘事研究的幾個基本特征

如何學做敘事研究

對敘事分析方法進行分類和組織的新模型

從已有研究成果中尋找四種模式的例證

關于本書

第2章 我們自己的研究敘事

背景

我們研究和選取樣本的一般方法

生活故事訪談

認真處理我們的發現:團隊合作

第3章 兩個人的生活故事

薩拉

大衛

第4章 整體-內容視角

從整體-內容視角閱讀生活故事:艾米婭·利布里奇

早期記憶作為整體-內容方法的關鍵點:米切爾·納奇米亞斯

第5章 整體-形式分析

結構分析——策略:里弗卡·圖沃-瑪沙奇

二階生活故事——自我實現的敘事:艾米婭·利布里奇,里弗卡·圖沃-瑪沙奇和塔瑪·奇爾波

第6章 類別-內容視角

成年人眼里的中學經歷:艾米婭·利布里奇

成年人和他們的家庭:里弗卡·圖沃-瑪沙奇

第7章 類別-形式分析

分析敘事資料所反映的認知機能:塔瑪·奇爾波

用敘事的語言學特征識別和評定其情感內容:塔瑪·奇爾波

第8章 討論:敘事研究中的選擇和評價

關于文本、閱讀和詮釋

關于多元化:質和/或量的方法

我們的選擇:以生活故事作為研究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

反思我們所提出的模型

對于"如何做"敘事研究,我們是否更清楚了呢

質的研究的標準

參考文獻

在線預覽

第1章 一種新的關于閱讀、分析和詮釋方法的分類模型

在過去的15年里,敘事(narrative)和生活故事(life story)的概念在社會科學領域逐漸獲得認可,并開始在理論、科研和諸如心理學、精神療法、教育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等應用學科中占據一席之地。借用庫恩的術語,這種歷史演進可以被稱為"敘事革命"。而另外一些人則把它看作是社會科學領域內實證范式日漸消亡的證據(Bruner,1990;Sarbin,1986)。敘事在研究中的運用可被視為對現存傳統方法(如實驗法、調查法、觀察法)的一種補充,或者是對這些"貧瘠(sterile)"的研究工具的替代品。不管從何種意義上說,敘事方法都已經成為社會科學寶庫中極有價值的一部分。

伴隨著敘事研究影響的擴大和敘事研究論文數量的不斷增加(參見已出版的雜志The 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和論文集The Narrative StudyofLives),社會科學領域內對敘事方法論進行研究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實際上,這種研究方法的運用似乎已經超越了哲學和方法論的形式化層面,而與實踐并駕齊驅。此外,敘事研究也頻繁地招致其太過于藝術化的批評,比如:它似乎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人的天分、直覺或者臨床經驗,蔑視清晰的規則和系統,很難被教授,等等。

我們相信,敘事研究領域的未來發展需要在闡明其研究運行規則方面做出持久努力。這就必然要求集中發展敘事性資料的分析方法和相關研究技巧。本書正是致力于滿足這種需要而作的。

上述目標乍看上去似乎與敘事方法的基本原則背道而馳。敘事研究(本章稍后將給出定義)在根本假定上明顯不同于其對應物——實證研究。敘事研究假定在人類現實領域不存在真理和關于某一文本正確的閱讀或解釋,敘事方法主張多元性、相對性和主觀性。但是我們認為,研究者有責任為自己的方法選擇提供一個系統、連貫的基本規則,以及對獲得研究結果的步驟作清晰說明。敘事研究的這些方面可以,也應該被教授和被學習。

這本書討論了生活故事的研究方法,其主要關注文本閱讀和資料分析,以及那些在關于質的研究的出版物中被忽略或被忽視的主題。我們希望通過展示一個對閱讀類型進行分類的新模式,并論證我們自己在實際工作中所運用的技巧和程序,為讀者在閱讀、分析和詮釋生活故事資料方面提供有益的指導。盡管我們希望讀者相信敘事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但我們并不把本書所展示的研究方法看作是最終方法或方法,而是作為正展開其無限可能性的敘事研究藝術中的一種視角。本書針對廣泛的讀者群,包括所有對生活的敘事研究感興趣的學者、學生和研究者。但由于它是由三位心理學家所寫,因此,書中的一些術語和例子主要來自于心理學領域。我們希望這本書能為研究者提供運用敘事研究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并鼓勵讀者為這個正在發展、成長的新領域貢獻自己的創造力。

什么是敘事研究

盡管質的研究者們在自由地運用著敘事(narrative)和敘事研究(narrative research)術語,但是對這些術語的定義卻非常罕見。韋伯斯特詞典(webster`S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1996)把敘事定義為"用于表現一系列相關事件的一段論述(discourse),或者一個例子(example)"(P.1503)。按照我們的定義,敘事研究指的是任何運用或者分析敘事資料的研究。這些資料可以作為故事形式(通過訪談或者文學作品提供的生活故事)而收集,或者以另外一種不同的形式(人類學家記錄他或她所觀察故事的田野札記或者個人信件)而收集。它可以是研究的目的,或者是研究其他問題的手段。其用途可能有:做群體間的比較分析,了解一種社會現象或者一段歷史,探究個性等。我們所提出的模式,能用于分析從文學作品到日記、自傳、晤談,或者由訪談而獲取的口述生活故事之類的廣泛的敘事譜系。自然地,這類研究屬于不同的學科領域:文學、歷史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

簡短的文獻回顧

傳統上,出版物、互聯網、報告和數據庫都認定,在過去的l5年里,敘事研究的發展速度非常驚人。在心理學、性別研究、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法律和歷史學領域,敘事研究作為理解敘述者的自我認同、生活方式、文化和歷史的一種手段逐漸興盛起來。清楚呈現了在心理學領域相關出版物數量增長的情況。

該圖來源于"敘事心理學資料庫(Resources for Narrative Psychology)"網站(Hevern,1997),建立在包括期刊文章、書目章節、專著、博士論文在內的2011份文獻資料分析之上。所有的文獻資料皆來自于以下關鍵詞的搜索:敘事和生活故事(narrative and life story),敘事和心理學(narrative and psychology),講故事和心理學(storytelling and psychology),話語分析(discourse and analysis)。也顯示了這些文獻的出版年份分布情況。

以上這些豐富的資料按照其所涉及領域,可以粗略地分為如下三個大的類別:

把敘事用于調查任何研究問題

這種類別的研究最常見,但差異也最顯著,而且囊括了敘事研究中的絕大多數。敘事研究可以用作預研究,從而形成客觀研究的工具,或者用在大樣本的客觀調查與小群體的敘事方法相結合的研究中以加深理解。不過,在有些情況下(例如本書所提供的研究),敘事方法可以對真實的生活問題進行地評價(Greene,1994)。

在心理學、教育學和醫學領域,敘事常常被用于心理和醫學問題或者學習障礙的診斷性分析(Capps&Ochs,1995;Herman,1992;Wigren,1994)。

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許多研究中,敘事常用來呈現社會中一些特定亞群體的性格或者生活方式,例如從性別、種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界定的亞群體。從社會、文化或者人種角度來看,這些社會群體常常是受歧視的少數人,他們的敘事表達了其未被知曉的心聲(關于女性問題請見:Gluck and Patai,1991;Josselson,1987;Personal Narratives Group,1989。關于女童問題請見:Gilligan,Lyons and Hammer,1990;Gilligan,Rogers and Tolman,1991。關于巴勒斯坦女性問題請見:Gorkin and Othman,1996。關于同性戀生活問題請見:Curtis,1988;Plummer,1995)。

敘事也被發展心理學和社會學領域用于研究社會中的特殊年齡群體。許多研究致力于把兒童敘事作為了解兒童認知和社會性發展的手段(如,Nelson,1989;Sutton—Smith,1986)。湯普森(Thompson,1994)用敘事研究青少年,肯珀、拉什、尼特和諾曼(Kemper,Rash,Kynette&Norman,1990),還有科克(Koch,1990)用敘事來研究老齡化問題。另外一些研究工作則采用敘事去調查人類生命周期中的特殊時期或者變遷期,例如:法雷爾和羅森堡(Farrell&Rosenberg,1993)關于父親身份轉換的研究;里斯曼(Riessman,1990)關于離婚的研究;默里(Murray,1992)、奧克堡(Oehberg,1994)和威斯曼(Wiersma,1988)關于事業或者職業發展的研究;利布里奇(Lieblich,1993)關于移民變遷的研究,等等。

在認知科學領域,敘事方法用來研究記憶、語言發展和信息處理過程(Hartley&Jensen,1991;Neisser&Fivush,1994)。

在應用研究中,臨床心理學運用敘事進行治療。通過心理治療來恢復或發展病人的生活故事被認為是治療過程的核心環節(Epston,White,&Murray,1992;Omer&Alon,1997;Rotenber9,1987;Schafer,1983;Spence,1986)。

以上資料信息表明,敘事探究可適用于基礎和應用兩個方面的研究。我們應選擇最適合所要研究的問題的方法,當研究者應不同的社會需求去詮釋現實問題,以及運用其專長為公眾輿論或政策制訂貢獻力量時,應該以開放坦率的方式接近與這些問題息息相關的大眾,探索他們主觀、內在的當下體驗——這才是明智的。敘事方法可以被看作適合于調查"現實問題"的"現代方法"(Bickman&Rog,1998)。

以敘事作為研究目的的研究

這一類別是指那些論及敘事自身,而不是把敘事作為研究其他問題之手段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在文學理論、傳播理論和語言學領域較為普遍,并且涉及故事的不同方面,如它的本質、結構或質量(Frye,1957;Rimmon—Keenan,1989)。多數研究關注的不是敘事的內容,而是敘事的形式特點,如故事的結構、情節的進展、多變的語言風格(參見Gergen&Gergen,1988;Labov&Waletzky,1967)。

對質的研究(包括敘事研究)取向之哲學和方法論的探究

盡管這些主題都是相互關聯的,但從目前的敘事研究來看,大多是從哲學視角人手進行,而不是從方法論人手。其中,在哲學方面做出杰出貢獻的研究有:布魯納(Bruner,1986,1990,1996)把敘事作為兩種人類認知模式之一的研究;M·格根(M.Gergen,1992)、K·格根(K.Gergen,1994a)和吉登斯(Giddens,1991)關于后現代、身份認同和敘事的研究;阿拉斯泰爾(Alasuutari,1997)、費希爾-羅森塔(Fisher—Rosentha,1995)、霍華德(Howard,1991)、米切爾(Mitchell,1981)、波爾金霍恩(Polkinghorne,1988)、魯尼恩(Runyan,1984)、薩賓(Sarbin,1986)和維德肖恩(Widdershoven,1993)也分別探討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學話題。

相對而言,把敘事研究的方法論作為主要關注點的例子則比較少見,也很少有學者運用綜合模式來閱讀或分析敘事材料,缺乏有關各種方法分類的研究。不過在更大的范圍內,也即質的研究方法方面,有一些相關論文(Denzin,1978,1989;Denzin&Lincoln,1994;Riessman,1993)。研究者提出了聚焦故事的某些方面,或者把故事作為一個整體來閱讀的獨特方法。其中做出不凡貢獻的是吉利根(Gilligan)和她的合作者們(Brown et al.,l988),琳達(Linde,1993)和羅森塔爾(Rosentha,1993)。不過我們的文獻檢索沒有找到系統描述現存各類敘事閱讀方法的綜合性研究。

雖然如此,兩份最近的出版物也的確展現了一個較為寬泛的視角,涉及敘事研究的不同方面。奧克斯和卡普斯(Ochs&Capps,1996)在引證至少240份出版物的基礎上,提供了集中于敘事和自我之間關系的詳實文獻分析。米什勒(Mishler,1995)依照其中心研究議題,提出了一門有關敘事研究分類的類型學。他的類型學包括三種敘事的類別或視角:參考與時序(reference and temporal order),涉及事件在真實時間內發生的順序和它們被在敘及時的順序之間的關系;文本的一致性和結構(textual coherence and structure)處理建構故事的語言和敘述策略;敘事功能(narrative functions)則和故事所處的更廣泛的社會和文化背景有關。我們自己的模式意在統整各類敘事研究的閱讀、分析和詮釋方法。在介紹完本書的基本理論立場之后,我們會把我們的這種模式呈現給讀者。

本書的理論立場

我們為什么要做敘事研究?換一種方式來表達就是:有關自我的或生活故事的敘事研究,在今天的心理學領域占據什么位置?

人是天生的講故事者。故事給個人經歷提供了一致性和連續性,在我們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基于上文所回顧的那些文獻,我們提出了自己的理論立場:心理學的任務在于探索和理解個體的內在世界,這種探索和理解伴隨著它對人類和動物行為的興趣、它的預測和控制的目標。要了解人的內在世界,最直接的渠道便是聽他說說關于自己生活和親身經歷的故事。換句話說,敘事給我們提供了獲悉自我認同和個人性格的機會。許多理論家——最為人熟知的是弗洛伊德——皆以同樣的方式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通過研究病人的案例,形成了他們關于個人精神生活、性格及其發展的觀點,因此對常人感興趣的研究者也能從調查訪談所收集到的個人敘事中,建構起對其個性的理解(McAdams,1990)。

今天,在心理學和社會學前沿,布魯納(Bruner,1991,1996),費希爾一羅森塔爾(Fisher-Rosentha,1995),格根(Gergen,1994),格根夫婦(Gergen&Gergen,1986),赫曼森、賴克斯、哈里和肯普(Hermans,Rijks,Harry&Kempen,1993),麥克亞當斯(McAdams,1993),波爾金霍恩(Polking—home,1991)和羅森塔爾(Rosenthal,1997)等人都倡導,無論在內容層面還是形式層面,個人敘事都是個人的自我認同。依照這種方法,故事模擬了生活,并向外部世界展現出一個真實的內心世界;同時,它們也塑造和建構著敘述者的個性和生活現狀。故事就是個人的自我認同,并在生活中不斷被創造、傾訴、修正和重述。通過我們所說的故事,我們了解或發現自己,并向他人展示自己。

不過并不是每個人都認同這種觀點。鄧津和林肯合著了一本極好的質的研究手冊,在其前言里,他們這樣寫道,"質的研究領域正充斥著一系列的緊張、矛盾和遲疑不決"(Denzin&Lincoln,1994,P.15)。這些緊張的癥結在于"真理"、"知識"和"研究"的本質。這些主題對我們這本書所致力的工作來說,太過深入和寬泛了。但對照這種后現代觀點,我們仍然能夠發現,當前從學術性、現實主義、實在論或者歷史主義的視角考察一個故事或者任何一段口頭敘述時,總是立足于其對內部或外部現實的展示的好壞。在這個富有爭議的領域,我們采取了一個溫和立場。我們不提倡相對主義,即把所有敘事都看作是虛構的文本;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膚淺地認為,敘事就是對現實完整、的描述。我們相信,故事總是圍繞著某些事實或生活事件的核心而構建的,同時我們也承認,在選擇、添加、強調和詮釋"所記起的事實"方面,有個性和創造性施展的自由外圍空間。

在心理學的生活故事研究領域,有關故事和現實之聯系的寬泛議題,可以被轉譯為探討個人敘事和自我認同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居于(resides)"內在現實的潛在領域。生活故事是主觀的,因為它是一個人的自我或者自我認同。它包含著和"歷史真實(history truth)"或緊密相連,或略為相似,或遠遠不同的"敘述真實(narrative tnlth)"(Spence,1982,1986)。所以,我們的立場是,當生活故事被正確運用時,可以提供給研究者一把鑰匙,使其能夠發現和理解個人的自我認同,此認同存在于當下或者歷史真實之中,呈現為一種敘事性結構。

然而,由一次訪談(或者通過任何其他獨特情境)所提供的生活故事,只是當下生活的一個故事,一種假設性的建構。有兩個原因導致它無法被徹底地研究。首先,因為現實生活故事隨著時間流逝而不斷發展和改變著,當某個故事被記錄轉譯下來,我們得到的只是一個"文本(text)",就好比用一張單一、凝固和靜止的照片去呈現變動不居的個體一樣。我們把故事作為一個文本來閱讀、一個靜態物去詮釋,似乎它就反映了那個內在的、現存的自我認同。但實際上,這種認同是一直在變化著的。而且,每一個收集到的生活故事總會受到其敘述情境的影響:訪談的目標(例如,獲得一份工作或者加入一項研究),聽者的個性特點,敘述者與聽者之間的關系(如,他們是否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他們是同性還是異性?),敘述者的心情,等等。所以,一部獨特的生活故事,就是人類自我或者生活可能建構或展示的多種版本中的一個(或多個)例子,而且這些建構都和某瞬間的特殊情境相關。人類對自我或生活的建構或展示可能有多個版本,每個版本的建構都是與某瞬間的特殊情境相關,從而形成了一部部獨特的生活故事。

……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县| 石台县| 萝北县| 延寿县| 泸溪县| 高青县| 宣威市| 元江| 德保县| 普安县| 九龙坡区| 祁连县| 清河县| 景宁| 沅江市| 东安县| 岳西县| 庆城县| 防城港市| 睢宁县| 织金县| 金山区| 元阳县| 嘉黎县| 闽侯县| 北宁市| 怀来县| 武川县| 新蔡县| 安龙县| 沧源| 依兰县| 上饶县| 伊春市| 马鞍山市| 聊城市| 剑川县| 三亚市| 土默特左旗| 怀化市|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