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撰著的總過傳統性醫學開山之作——《中國性醫學》的修訂之作,作者首次提出《易經》源于中國性學的學術觀點,陽即男性生殖器官之抽象符號,陰即女性生殖器官之抽象符號,男女陰陽的配合形成卦之義。
劉杰,作者1982年畢業于山東中醫學院中醫系,現任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性醫學中心主任、主任菇師。先后獲得聯合國信息技術促進系統"發明創新科技之屋"金牌、香港紫荊花杰出醫學成就獎、全國中醫藥重大科技成果獎乙級獎、全國技協重大科技成果獎、鐵道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山東省衛生科技進步獎、山東省自然辯學成果獎等20余項科技獎項,有三項成果被國家科委確認為科技成果。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獲得者。擔任衛生部中國醫藥衛生科技成果評審鑒定專家組成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組成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部學術顧問,中國性學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山東多學科研究會委員、全國鐵路中醫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鐵道學會臨床分會性學組副組長、山東鐵道學會醫學委員會委員。聘為東南大學醫學部(原南京鐵道醫學院)中醫內科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針灸學客座教授、山東大家國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安陽周易學院教授、新加坡易經研究會醫藥顧問、新加坡國際中國八卦醫學醫療中心主任、60集大型電視紀錄片《黃帝內經》中醫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第二屆中華醫學論壇大會執行主席。
易經八卦與中國性醫學
——中國性醫學源流考(代序)
概論
及時章 八卦性學沿革
及時節 先秦時期
一、伏羲氏與《易經》
二、老子與《道德經》
三、孔子、孟子及先秦諸子
四、《山海經》
第二節 秦漢時期
一、《馬王堆出土房中著作》
二、《黃帝內經》
三、《漢書·藝文志》
四、《周易參同契》
五、《傷寒雜病論》
六、《黃庭經》
第三節 兩晉時期
一、《素女經》與《素女方》
二、葛洪《抱樸子》
第四節 南北朝時期
一、《褚氏遺書》
二、《御女損益篇》
三、《玉房秘訣》
第五節 隋唐時期
一、《玄女經》與《洞玄子》
二、《醫心方·房內》
三、《諸病源候論》
四、《天地陰陽大交歡樂賦》
五、《混俗頤生錄》
六、《外臺秘要》
七、唐朝艷情小說及詩歌
第六節 兩宋時期
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二、《云笈七箋》
三、《延壽及時坤言》
四、《婦人大全良方》
五、太極圖說
六、程朱理學
第七節 金元時期
一、《三元延壽參贊書》
二、金元四大家
三、《功過格》
第八節 明朝時期
一、《素女妙論》
二、《萬密齋醫學全書》
三、《遵生八箋》
四、《妙一齋醫學正印編》
五、《房中奇書》
六、《勿藥元詮·色欲傷》
第九節 清朝時代
第十節 近百年來
總論
及時章 性器官
及時節 陰器
第二節 玉房
第三節 現代醫學性器官
第二章 八卦性學理論
及時節 性學太極
第二節 性學陰陽
第三節 性學五行
第四節 性學卦爻
第三章 八卦性學基礎
及時節 臟腑
第二節 經絡
第三節 氣血
第四節 津液
第五節 精神
第六節 性情
第四章 現代性醫學基礎
及時節 性生物學
第二節 性心理學
第三節 性社會學
第四節 現代性醫學研究
第五章 性生理
及時節 人事
第二節 張景岳的人事十機論
第三節 孫思邈的房中術
第四節 馬王堆醫方的合陰陽論
第五節 丹波介的房傷論
第六章 病因病機
及時節 病因
第二節 病機
第七章 診斷概要
及時節 望診
第二節 聞診
第三節 問診
第四節 切診
第五節 現代性醫學一般檢查
第八章 治療原則
及時節 滋陰益精
第二節 溫補命門
第三節 清熱利濕
第四節 疏肝理氣
第五節 調和脾胃
第六節 活血化瘀
第七節 養心安神
第八節 調經通脈
第九章 治療方法
……
分論
及時章 男性疾病
第二章 女性疾病
第三章 兩性疾病房勞傷
第四章 結毒科
第五章 子嗣病
第六章 性養生術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