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校貿易經濟教學研究會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經過多方協商和認真研究,決定出版一套貿易專業叢書,共計十余部,其中一部是關于中國商業史的,原擬書名為"中國商貿史",后經大家討論,改為"簡明中國商業史"。這個任務落在了我的頭上。
據我所知,新中國成立以前,在中國歷史研究中的專業史研究方面,商業史的研究是相對比較薄弱的。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陸續有幾本中國商業史的教材問世,但都分量小,內容少,流傳不廣,影響不大,遠不及中國貨幣史、中國水利史、中國賦稅史等專業史的大部頭專著在學術界的影響之深。新中國成立后,在50年代初設立了貿易經濟專業(或稱商業經濟專業)的前提下,一些高等院校的貿易經濟專業開始在貿易經濟學(或商業經濟學)的課程中,設置了有關商業發展史的專章,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開了先河,該系在貿易經濟(商業經濟)教材中辟出專章論述商業的產生與發展。隨后,各地高等財經院校的商經(貿經)專業也都效法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的做法,在貿易經濟課程中設立了商業產生與發展之類的專章。
及時章 中國商品交換與商業起源的傳說(從遠古傳說至夏代)
及時節 商品交換產生的條件及其歷史分析
一、商品交換產生的一般條件
二、關于商品交換起源的歷史分析
第二節 中國商品交換和商業起源的傳說
一、遠古時代中國存在過無階級、無私有制的原始社會的傳說
二、中國古代關于私有制產生的傳說
三、中國古代關于市場、商品交換和商業的傳說
第二章 中國商業的產生與商至西周的商業(前16世紀-前770年)
及時節 關于中國商業起源的幾種見解
一、中國商業夏代起源說
二、中國商業商代起源說
第二節 商代和西周時期的商業
一、水陸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二、商業流通中的貨幣
三、進人商業流通中的商品
四、城市商業的初興
五、工商食官與奴隸主經營商業
六、民間商業
七、《周禮》中的市場管理制度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商業(前770-前221年)
及時節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的特點
一、破除了"工商食官"格局
二、貨幣經濟有明顯進展
三、地區問商品交流活躍
四、重視商業成為各諸侯國的普遍政策
第二節 諸侯列國商業的發展
一、春秋時期東周王國和各諸侯國的商業發展
二、戰國時期商業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
第三節 "工商食官"格局的打破和自由商人的興起
一、"工商食官"格局的打破和自由商人興起的幾種情況
二、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著名的自由大商人
第四節 鑄造貨幣的廣泛流通和黃金的使用
一、銅鑄幣的種類及其流通區域
二、黃金的大量使用
第五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商業思想與商業政策
一、管仲的商業思想與商業政策
二、范蠡的商業理論與商業謀略
三、子貢的商業觀念
四、白圭的經商理論與策略
五、商鞅的抑商理論與政策
第四章 秦漢時期的商業與對外貿易(前221-220年)
及時節 秦漢商業發展梗概
一、秦代商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及其局限性
二、漢代商業在抑制中仍然得到較大發展
第二節 經濟區域的形成和各地物資交流的活躍
一、西漢時期經濟區域的形成
二、地區間販運貿易活躍
第三節 城市商業的繁榮和商業行業的發展
一、城市商業的繁榮
二、商業行業的形成與初步發展
第四節 市場形制和市場管理制度
一、市場形制格局
……
第五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商業(220-581年)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商業(581-960年)
第七章 兩宋遼金的商業與對外貿易(930-1271年)
第八章 元代的商業與對外貿易(1271-1368年)
第九章 明代與清代鴉片戰爭前的商業(1368-1840年)
第十章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形成和深化時期的商業——晚清到民國初期的商業(1840-1927年)
第十一章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走向崩潰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商業(上)——國民黨統治區和日寇淪陷區的商業(1927-1949年)
第十二章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走向崩潰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商業(下)——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新民主主義商業(1927-1949年)
第十三章 新中國的商業(上)——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的商業(1949-1978年)
第十四章 新中國的商業(下)——改革開放以來的商業(1978年底以來)
不是結論的結尾
主要參考書目
及時章 中國商品交換與商業起源的傳說(從遠古傳說至夏代)
及時節 商品交換產生的條件及其歷史分析
一、商品交換產生的一般條件
商品交換和商業是一種歷史經濟現象。按照馬克思的推論,它在人類社會一定歷史階段產生,又將在人類社會更高的歷史階段消亡。
人類是從古猿經過分化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從最初作為獨立的人——猿人算起,至今大約有三百萬年的歷史。人類的最早社會是原始社會。原始社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大體上可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個發展階段。因為人類社會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不到一萬年,所以無文字可考的原始社會歷史有大約三百萬年。
在上百萬年的原始社會早期和中期,不存在商品交換,更不存在商業。商品交換產生的基本條件有兩個:一是以生產力發展為基礎形成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不同的所有者占有。
原始社會的組織形式是原始共同體(如氏族、公社、部落和部落聯盟等),其典型形式是原始公社。原始公社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公社集體所有制,這是與當時十分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在原始公社內部,不存在不同的所有制,也不存在社會分工,由于生產力非常低下,也沒有剩余產品,因此就不可能產生商品交換,也不可能出現商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