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自我放逐到香港之后,以為從此遠離警探生涯給他造成的創傷。但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發生了——曾與哈利情同父子的少年歐雷克,因涉嫌殺人而被警方逮捕。哈利無法相信歐雷克是殺人兇手,因此返回奧斯陸試圖找出真兇,挑戰一樁在警方看來已經罪證確鑿的毒蟲命案。
為了拯救他誓言守護的少年,在律師漢斯和昔日舊友貝雅特的幫助下,哈利只身展開調查。然而他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一個讓人徹底迷失的處境。如幽靈般神秘飄忽的販毒組織幕后首腦,渴望權力的政客,收受黑錢的警方……沒人希望哈利回來,找出真相……
1.如父如子的親情,失而復得的摯愛……痛苦與甜美交錯出現,被幽暗過去纏繞的警探,如何抓住轉瞬即逝的幸福?這是哈利 霍勒系列中至為令人心碎的故事。
2.風靡全球的挪威作家、北歐懸疑小說天王尤 奈斯博全新挑戰雙線敘事??廴诵南业闹骶€之外是憂傷美少年的暗黑成長故事,驚心動魄的破案過程后是令人唏噓的傷感結局。
尤 奈斯博,風靡全球的挪威作家,北歐犯罪小說天王,每一部作品幾乎都是挪威圖書暢銷排行榜冠軍。他拿過北歐的所有犯罪小說大獎,包括玻璃鑰匙獎、挪威史上犯罪小說獎、書店業者大獎等,還獲得英國國際匕首獎和美國愛倫 坡獎提名,作品被翻譯成40種語言,在50多個國家出版,全球銷量突破3300萬冊。
奈斯博曾是挪威知名的搖滾巨星,白天任職于金融業,利用晚上和周末時間演出。不久,他考得金融分析師,被挪威的證券公司高薪挖走。然而工作和樂團越來越難以兼顧,瀕臨崩潰的奈斯博決定休半年長假。他帶著筆記本電腦,跳上飛機,前往澳大利亞,在那里寫下了日后讓自己聲名大噪的“哈利 霍勒警探”系列的及時部。
奈斯博受到英美犯罪小說名家一致推崇,邁克爾 康奈利稱贊他是“我最喜歡的驚悚作家”。評論家普遍認為,奈斯博可與丹尼斯 勒翰、詹姆斯 艾爾羅伊、邁克爾 康奈利、伊恩 蘭金、雷蒙德 錢德勒等名家相提并論,稱他是“挪威犯罪書寫的畢加索”;德國《明鏡》周刊則贊他為“斯堪的納維亞的奇跡”。他的讀者族群廣泛,涵蓋純文學、冷硬推理、黑色小說,以及通俗驚悚小說愛好者。
及時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那些尖叫聲在召喚它,如同聲波做成的長矛,穿透奧斯陸市中心的其他噪聲:窗外傳來的來往車聲、遠處抑揚的警笛聲,以及附近教堂的鐘聲。它繼續覓食。它用鼻子在骯臟的廚房油地毯上四處嗅聞,閃電般迅速地將氣味分成三類:可食用的,有危險的,以及與生存無關的。地上有灰色煙灰的刺鼻氣味,沾血紗布的甜膩味,林內斯啤酒瓶蓋內的苦味,空金屬彈殼所散發的硫黃、硝石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氣味。這枚彈殼專門設計用來容納9毫米×18毫米鉛彈,又稱馬卡洛夫子彈,對應這種子彈口徑所開發出來的就是馬卡洛夫手槍。此外還有仍在悶燒的香煙煙味,金色濾嘴和黑色煙紙上印有俄羅斯帝國的雙頭鷹國徽圖案。香煙對它來說可是食物。除了這些氣味之外,還有酒、油脂和瀝青的臭味。地上有只鞋子,它聞了聞。有個障礙物側躺著,背部擋住鼠窩的入口,鼠窩里有它的八只初生寶寶,它們的眼睛尚未發揮功能,身上無毛,正在高聲尖叫,呼喚母鼠回來哺乳。那個如山一般的肉體障礙物散發著鹽、汗水和鮮血的氣味。那是一具人類的身體,而那人依然活著,它敏感的耳朵聽得見在它幼崽的饑餓叫聲之間的微弱心跳聲。
它很害怕,但它別無選擇。喂養它的幼仔比什么都重要,再危險,再費力它都不在乎,再有其他不好的直覺也無所謂。它站在那里,鼻子在空氣中嗅著,思考著解決辦法。
教堂鐘聲正好和那人的心跳聲一致:一下、兩下、三下、四下……
母鼠張露利齒。
七月,媽的,死在七月真是爛透了。我耳中聽見的真是教堂的鐘聲嗎?還是該死的子彈上涂有迷幻藥?好吧,所以我的生命要在這里結束了,反正也沒什么差別吧?死在這里或那里,現在死或一會兒死,好像也沒什么差別。但我真的就該死在七月嗎?樓下的奧克西瓦河畔傳來鳥兒的啼唱聲、酒瓶相碰的叮叮聲和陣陣笑聲,我真的就該死在窗外的夏日歡聲中嗎?我真的就該死在這個鼠輩橫行的毒窩地上,身上多出一個洞,生命快速流逝,一生回憶從眼前閃過,落到這個下場嗎?難道這就是我,這就是一切,這就是我的一生?我對人生有過計劃不是嗎?如今,我的生命不比一袋塵土更有價值,只是個沒有笑點的笑話,短到在那瘋狂鐘聲結束前就可以敘述完畢。
媽的!沒人告訴我死亡會這么痛。爸,你在嗎?別走,別在這個節骨眼上離去。關于我的這則笑話是這樣說的:我的名字叫古斯托,這輩子只活到十九歲。爸你是個壞男人,上了個壞女人,九個月后生下了我,我還喊不出“爸爸”就被送到寄養家庭。我盡可能招惹各種麻煩,他們卻只是把照護網收得越來越緊,問我到底想要什么,是不是想要該死的冰激凌。他們不知道你跟我這種人會在子彈下結束生命,而且我們會散播傳染病和腐敗墮落,只要一逮到機會就像老鼠一樣繁殖。他們要怪也只能怪自己。但他們也有需求,每個人都有需求。十三歲那年我及時次在養母眼中看見她的需求。
“古斯托,你好英俊。”她說,走進浴室。我沒關門,也沒打開蓮蓬頭,因此水聲沒能警告她。她在浴室里多站了一秒才出去。接著我捧腹大笑,因為我心中雪亮。爸,這就是我的天賦,我可以看穿別人的需求。這天賦是不是來自你的遺傳呢?她離開浴室之后,我看著穿衣鏡中的自己。她不是及時個說我英俊的人。我比其他男生發育得早,身材高大結實,肩膀已相當寬闊;頭發烏黑光亮,顴骨高聳,下巴方正,有張貪婪大嘴,嘴唇卻有如女生般飽滿;古銅肌膚十分光滑,褐色眼珠近乎黑色。“褐鼠。”班上有個男同學這樣叫我。男同學的名字好像叫迪德里克,他想成為鋼琴家。那年我剛滿十五歲,迪德里克在班上大聲說:“那只褐鼠連閱讀都有問題。”
當然了,我只是一笑置之,因為我知道他說這句話背后的動機,我知道他想要什么。他想要的是卡米拉。他暗地里偷偷愛戀卡米拉,卡米拉公開地愛戀我。我曾在學校舞會上趁機看了看她的毛衣底下,卻發現沒什么料。這件事我跟幾個男同學說了,迪德里克一定是有所耳聞,才決定要讓我閉嘴。我一點也不在意成為他的“箭靶”,但霸凌就是霸凌,因此我去找摩托俱樂部的圖圖,并在學校拿了些哈希什 分給那些車手,說我需要點尊重。圖圖說他會料理迪德里克。后來迪德里克不肯對任何人解釋說他的兩根手指為何會被男廁所門的上層鉸鏈給夾住,但他再也沒叫我褐鼠,而且是的,他也沒能成為鋼琴家。媽的,好痛!不,我不需要安慰。爸,我需要來一管,一管,然后我發誓我會一聲不哼地離開這個世界。教堂鐘聲又響起來了。爸,你在嗎?
奈斯博寫實也令人感傷的小說。
--《哥倫布電訊報》
奈斯博發揮純熟功力,讓痛苦與甜美交替出現,堆棧張力。隨著故事結局的逼近,令人震撼的真相有如雪崩般吞噬一切,包括哈利在內。
——英國《每日快報》
哈利系列中寫實的一部,可能也是黑暗的……雖然故事中的壞人比不上奈斯博筆下典型的心靈扭曲者,卻更貼常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遇見的人。
——《紐約時報》
哈利 霍勒迅速成為全球受歡迎的警探之一,他的心魔幾乎也跟他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一樣成為傳奇焦點。本書敘述的是目前為止哈利令人牽掛也跟他個人有關的旅程。
——《鏡報》
奈斯博早已超越“下一個斯蒂格 拉森”這個封號,他的作品比近年的瑞典犯罪小說都來得出色,想象力更豐富、故事更精彩、人物更多元、敘事方式更令人著迷、探討主題更有深度……《幽靈》是哈利系列中相當簡潔利落的一部。
--《科克斯評論》
奈斯博以情感動蕩的家庭事件為中心,開始鋪陳精細美麗的情節……后一切都回到哈利以及他所承受的痛苦上,他一直努力想建立一種有別于這個世界的平靜生活,但他的過去卻不放過他。
--《書單》
深刻撼動人心……這次的案件跟哈利個人為密切,但奈斯博絕不容許哈利的情感掩蓋他對真相的堅持,不論付出的代價有多么巨大。
--《出版人周刊》
能同時兼顧人物刻畫和故事布局就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而且本書連愛情戲也十分真實,這在文學作品中相當少見。
--瑞典《西博滕人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