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是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理論支撐。長久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基本內涵、衡量標準、演變規律等研究十分匱乏,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和使用存在“各說各話”的亂象。深入分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轉型機制與規律,對于社會各界、學術界認識我國發展模式,促進我國科學、高效與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
本書依托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科技攻關計劃等課題,運用經濟學與地理學相關方法,對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與標準、類型與特征、演化脈絡進行定性分析與定量刻畫,并結合基于生態經濟的崇明模式的實證案例,對新時期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產生背景、理論基礎、實踐應用進行剖析,提煉總結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綠色、創新、開放的轉型趨勢。
本套叢書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創新團隊近三年研究的標志性成果;具有理論創新與典型案例分析相結合、國際趨勢與中國特色相結合、全局研究與地方服務相結合、近期任務與遠期目標相結合的明顯優勢與特色;是不同尺度區域、不同發展領域綠色發展的內涵與發展模式、現狀與績效評估、目標與實踐路徑、對策與保障措施的一場深度分析。
尚勇敏,區域經濟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等領域的研究。曾參與《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科技攻關計劃十余項。在《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地理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與人合著、參與編寫著作八部。
及時編 理論研究
及時章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 模式的使用走向泛濫
二、 模式的研究亂象叢生
三、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困境,亟待轉型
四、 時代變遷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發生變革
五、 綠色、創新、開放賦予中國經濟新的發展契機
六、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意義重大
第二章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回顧
及時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現狀與特征
一、 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現狀
二、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特征
第二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
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比較
二、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類型
第三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產業創新
第四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制度變遷
第五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內外生動力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形成與轉型的理論分析
及時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形成與轉型的理論基礎
一、 區域經濟發展理論
二、 勞動地域分工理論
三、 區域競爭優勢理論
四、 路徑依賴與路徑創造
五、 經濟發展階段理論
第二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形成與轉型的動力因素
一、 環境條件
二、 要素基礎
本章小結
第二編 模式轉型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標準與類型
及時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內涵與標準的再探討
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觀
二、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內涵的界定
三、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相關概念辨析
四、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衡量標準
五、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樣本的確立
第二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類型劃分
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劃分的機理
二、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劃分的三個維度
三、 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類型劃分標準
四、 三維結構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第三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維度的對比
一、 數據說明與計算過程
二、 不同維度的對比結果
本章小結
第五章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演化
及時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演化的動力機制
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演化的動力機制
二、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趨同演化的動力機制
第二節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演化路徑
一、 三維結構下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演化路徑
二、 路徑依賴與路徑創造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演化隱喻
第三節 中國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經濟趨同演化
一、 各模式發展水平差距變化趨勢
二、 各模式的經濟增長趨同分析
第四節 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在不同維度的趨同演化
第五節 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空間趨同演化
第六節 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階段趨同演化
一、 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的幾點說明
二、 經濟發展階段評價指標體系
三、 經濟發展階段計算方法
四、 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發展階段演變
五、 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階段趨同演化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適用性研究
及時節 階段判斷與理論模型
一、 各模式所處發展階段的判斷
二、 理論模型
第二節 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績效評價
一、 績效評價方法
二、 指標體系與數據來源
三、 各模式的績效評價
第三節 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環境效率評價
一、 環境效率內涵與評價
二、 評價指標與數據來源
三、 各模式環境績效分析
第四節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適用性
一、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績效水平差異
二、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階段適用性分析
三、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環境適用性分析
本章小結
第三編 案例分析
第七章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案例分析
及時節 崇明模式的概況
第二節 崇明模式的演化
一、 崇明模式的演化路徑
二、 崇明模式的要素創新
三、 崇明模式的制度創新
四、 崇明模式的關系變遷
第三節 崇明模式演化的結果
一、 崇明模式評估思路與方法
二、 崇明生態島發展水平演變
第四節 崇明模式的形成條件與示范性
一、 應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本底條件
二、 積極爭取上級政府和外部資金支持
三、 充分重視技術儲備與人才資源
四、 積極示范推廣世界級生態島發展模式
第五節 崇明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一、 理論價值
二、 實踐價值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經濟的崛起激發了許多學者的思考與想象,著名學者Ohmae(1990)和Friedman(2005)的著作,均是基于對中國經濟發展經驗的總結。全球化時代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中國經濟發展經驗與模式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苗長虹等,2011)。地理學在許多研究方面變得越來越狹窄(Dicken,2004),而經濟學忽視長期和動態的演化,以及時空被過度地抽象為點而非過程,這使得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中出現混亂。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也快速演變和轉型,使得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呈現新的特征和趨勢。
一、 模式的使用走向泛濫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成為一個廣泛使用的詞匯。在Google學術搜索中輸入“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和“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分別可得到307萬和215萬項鏈接;在百度搜索和百度學術中輸入“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也有471萬和5.8萬項鏈接;倘若用“模式”作為“篇名”在CNKI中檢索,則可得到74.8萬項鏈接;以“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發展模式”或“區域發展模式”作為主題詞,可得到16723篇論文檢索時間: 2015年10月2日。。這一方面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日益受到學界、政府、社會公眾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反映模式的使用走向泛化。
由于我國各地區發展基礎各不相同,各地區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發展路徑,進而形成中國各式各樣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自從蘇南模式提出以來(費孝通,1983),溫州模式、珠江模式、天津模式、浦東模式等概念相繼提出(楊櫻,2008),畢節模式、耿車模式、阜陽模式、南海模式、民權模式、寶雞模式、沈陽模式、廣漢模式、包頭模式等數以百計、形形色色的模式也不斷涌現,其中,多半是受從眾心理作祟,不假思索、不加辨別地將“模式”看作時髦的象征。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造成了對“模式”概念和標準的誤解、誤用甚至濫用。這種看見某個地區發展相對較好,便將其視作模式,使得形形色色的“模式”不斷涌現,實為各地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探索者的方向迷失。針對這種對模式使用泛濫的現象,我們需要注意: “模式需慎用”。
二、 模式的研究亂象叢生
國外學者從不同視角、不同區域界定了諸如東歐模式(Weyland,1999)、拉美模式(BulmerThomas,2003;Gereffi,2009)等,每種模式其特征、典型性都非常鮮明;與之相比,中國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存在方向的迷失。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方興未艾,并受到了經濟、地理、政治、社會、環境等各領域學者的關注。區域經濟學是最早關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的一批學科,從顧松年的《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和蘇南模式》(1987),楊開忠的《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現代化的機制與政策抉擇》(1987)及1989年出版專著《中國區域發展研究》,林堅的《試論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1987)等一批論著問世以來,區域經濟學已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的主要力量。與其他學科的研究相比,區域經濟學者更強調從要素配置、生產關系等經濟學的根本問題入手。對此,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中,區域經濟學者也有必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盡管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是一個起步較早的研究論題,但該研究卻“起個大早,趕個晚集”,近年來還陷入瓶頸,尤其是對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內涵的解釋停滯不前,大家似乎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是什么這一根本問題尚存在爭議。盡管不同領域學者提出了各自的觀點,但大家仍然是“各說各話”,缺乏共識,而且相互交流、吸收較少。而現有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大多數是對某個地區偶然出現的經濟快速發展進行歸納而形成一種模式,很少回歸到模式的本身含義對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界定,進而很少有對模式的內涵進行科學回答。同時,國內學者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標準也受到忽視。一是表現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界定標準方面,由于國內外學者在研究區域發展模式中的立足點不同,導致對區域發展模式的理解眾說紛紜。正是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評價標準和劃分依據的缺失,才導致各種層次和各種角度的模式涌現出來;倘若當標立以后,有些所謂的模式便不能稱為模式。那么,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評價標準與劃分依據是什么,即什么樣的模式才能稱作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這一直沒有得到學術界的一致認可,也是學術界在經歷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之后所忽視的地方。二是表現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類型劃分標準方面,學術界將經濟發展模式從對外經濟聯系上分為出口導向型模式、內需導向型模式,從政府與市場關系上分為政府導向型模式和市場導向型模式,從所有制結構上分為集體經濟主導的蘇南模式、民營企業主導的溫州模式和外資企業主導的珠江模式,從地名上對模式的劃分更是形形色色。按照不同的標準產生眾多的劃分結果,這對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造成一定的混亂。為此,有必要構建一個統一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類型劃分分析框架。
三、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困境,亟待轉型
從經濟增長周期理論來看,當前世界經濟處于衰退階段,而隨著發達國家通貨緊縮抬頭,財政政策因政府債務高企而受阻,新興經濟體因結構性矛盾計劃而需要轉型,全球經濟進入緩慢增長時期,外部形勢的惡化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強烈的沖擊。世界銀行、普華永道、麥肯錫等大多數機構均認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將走向結束。從國內來看,隨著國內人口紅利關閉、少子老齡化現象嚴峻、商務成本持續上升、人才外流與國際人才吸引力不足等問題的出現,中國依賴生產資料大量投入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以及全球化逆轉風險加大則導致中國過去過度依賴外資、國際市場的發展道路面臨困境(肖林,2016)。近年來,中國經濟呈現增速放緩、外貿減弱、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等特征。2014年經濟增速僅為7.3%,為1990年以來的低值,經濟下行壓力仍十分嚴峻。為此,學界提出“中國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等疑問。對于經濟下行,中國和地方曾出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但這種刺激行為在短期內可以提振經濟,而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復蘇仍然需要通過改變原有經濟發展模式來實現。全球金融危機和我國當前經濟放緩盡管對我國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但也為我國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中重新思考經濟發展中一些重要的戰略問題提供了機遇,如何找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進而趨利避害,對于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四、 時代變遷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發生變革
由于各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基本上都產生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因此各模式之間存在較強的共性。然而,各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也是根植于一定的自然環境、區位條件、歷史文化、經濟基礎、資源稟賦等,并伴隨偶然性的政府政策而出現的。同時,任何一種模式都不是靜態的,而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處在不斷創新和發展的進程中。隨著環境條件的不斷變遷,使得各模式呈現一系列的新情形與新問題,各模式的內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還表現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目標轉向上。傳統區域發展模式主要關注成本控制、制度創新、市場開拓等,如蘇南模式主要目標是鄉鎮企業制度下的制度創新,溫州模式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家庭作坊工業實現成本控制,而珠江模式則通過引進外資和發展對外貿易追求市場開拓。隨著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模式趨同,各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也開始追求多目標,向多目標融合轉變,如蘇南模式在制度創新之后也在逐步引進外資,實現市場開拓,溫州模式也開始從私營企業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實現制度創新,這種多目標的融合也推動了各種模式的模仿與趨同。
由于主流經濟學將其研究視野限定在經濟的短期和靜態均衡,而較少關注長期和動態的演化,主流經濟學關注經濟總量的變化,而忽視經濟增長結構的變遷,以及經濟增長背后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作用。與此同時,在主流經濟學研究中,有時期無歷史、有地區無空間,時空都被過度地抽象為點而非過程,這使得主流經濟學在解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演化上蒼白無力。對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因此也大多停留在對模式特征、內涵的描述,缺乏從動態視角的分析,更缺乏將一定模式放置在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分析該模式的普遍規律與特征。學術界、政府等對國內外各種模式進行了探討,寄希望于通過將該模式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其他地區,但這類研究往往忽視了階段適用性。從階段上看,一定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總是特定經濟發展階段的產物,以及在當地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稟賦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決定了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推廣的邊界性條件,任何逾越這種階段適用性的做法,簡單復制超前或過時的模式都將導致經濟發展弊端的出現。為此,需要充分考慮該地區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選擇適當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五、 綠色、創新、開放賦予中國經濟新的發展契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呈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態勢,并走出了具有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道路,比較典型的有以蘇錫為代表的蘇南模式,以溫州為代表的溫州模式和以深圳、東莞為代表的珠江模式。這些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不僅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對我國其他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強的示范和帶動作用,以上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則是中國經濟發展構成的重要內容。然而,當今世界正處于劇烈的轉型,可持續發展、新科技革命、經濟全球化等迅速成為經濟發展方式的主導力量,這也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孕育了新的契機。
首先,國內外強調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理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綠色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迅速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并成為眾多國家的新實踐。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綠色新政、綠色發展也與第三次工業革命緊密呼應,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變革開啟了人類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新模式、新格局,這也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從依賴自然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向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模式轉換。中共十八大報告也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提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發展目標;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尤其提出把綠色發展理念放在突出位置,這對改變以前粗放型發展模式具有重大作用。
其次,新科技革命與新產業革命迅速推動世界走向新的劇變。從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來看,科技與經濟發展一直互促共生,常規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常規增長,科技革命則能引發產業革命,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和實現重大轉型。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的交叉融合,引發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也為人類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政府已把創新發展戰略作為國家重大戰略,著力推動科技創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也迎來新的機遇。
再次,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21世紀以來,全球化和信息化成為新世紀的兩大發展趨勢(朱稼興,2001),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的經濟融合,資本、知識、技術、人力等經濟增長要素或資源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出現全球性流動、配置與組合,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區域卷入全球經濟體系之中,而信息化的發展更加劇了這種經濟全球化的程度和深度(程祁慧,2004)。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作用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外向性和開放度不斷提升,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轉型方向。
六、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意義重大
首先,系統梳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譜系有助于規范模式的使用和研究。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是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在歷史視角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歷著興衰沉浮的變遷;無論對于學術界、政界、社會公眾,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演化都是令人關注的重要問題,但學術界并未對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演化形成令人滿意的描繪和解釋;而針對模式使用的混亂,以及模式研究的亂象叢生,有必要讓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回歸到應有的范式中,避免各說各話,這既是區域經濟學這個學科的使命和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學者們的責任。本書力圖在批判和反思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從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基礎出發,提出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的系統性分析框架;并將中國雜亂無章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梳理,放在系統性的框架中,據此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分類和比較,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譜系圖,進而使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走出目前的亂象,回到一定的范式之中。盡管其工作難度十分巨大,但本書所做的努力和嘗試,其意義不言而喻。
其次,分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演化路徑及動因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向更合理的方向轉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并涌現出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等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這對我國其他地區的發展起到了較強的示范作用,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簡單勞動力、資金等要素的大量投入,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發展的路徑依賴,亟須實現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然而,我國各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演化的脈絡和機理是什么?過去的依賴于資源、要素、勞動力等大量投入和改革開放紅利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在當前是否仍然適用?在新環境、新形勢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將向何方向轉型?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演化的動力是什么?一系列問題在目前研究中均未得到較好解答,正確認識這些問題將為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向合理方向轉型提供重要支撐。至今,對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大多著眼于模式個案研究、內涵解釋、特征描述、靜態分析等,而缺乏系統分析、理論反思、機制分析、動態研究等。為此,科學分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演化的動力機制,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總體演化脈絡進行勾勒,并分析中國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未來的特征與發展走向,對于指引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向更合理而科學的方向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再次,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向合理方向轉型是全球趨勢、中國責任和中國夢的高度統一。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形勢在發生復雜深刻變化,深度轉型調整、改革引領轉型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世界各國都在不遺余力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向中高速、邁向中高端水平,以實現更高形態、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遲福林,2016)。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代表,在世界經濟低速增長中趨利避害、順勢而為,抓住新科技革命、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等經濟發展新機遇,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對于促進世界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將起到重要作用。加快經濟發展模式綠色轉型,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我國對國際社會的重要貢獻之一,并進一步彰顯新時期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同時,實現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向綠色、創新和開放轉型,將有助于實現中國經濟社會實力的進一步提升,助力“中國夢”的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