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 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長篇小說,創作于 1873—1877年。作品由兩條既平行又相互聯系的線索構成:一條是安娜與卡列寧、伏倫斯基之間的家庭、婚姻和愛情糾葛;一條是列文和吉娣的愛情生活及列文進行的莊園改革。安娜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年輕漂亮,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卻是一個性情冷漠的“官僚機器 ”。一次在車站上,安娜和年輕軍官伏倫斯基邂逅,后者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終安娜墮入情網,毅然拋夫別子和伏倫斯基同居。但對兒子的思念和周圍環境的壓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漸發現伏倫斯基并非一個專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繼失去兒子和精神上一根支柱 ——伏倫斯基后,經過一次和伏倫斯基的口角,安娜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在這個虛偽的社會中生活下去,絕望之余,她選擇了臥軌自殺。小說揭露了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羅斯上流社會的丑惡與虛偽,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處在社會轉型期時所進行的復雜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世界作家的代表作品與中國翻譯家的譯作的珠聯璧合。
女主人公安娜 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
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小說藝術上突出的特點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兩條平行線索互相對照、相輔相成的"拱門式"結構,并在心理描寫上細致入微、精妙絕倫。小說中那大段的人物內心獨白,無疑都是現實主義描寫的典范。
100多年來各國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臺、銀幕、熒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動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讀者,這正說明安娜形象的藝術生命力是不朽的。
草嬰先生花費了20多年的時間翻譯完成12卷《托爾斯泰小說全集》,因為每部作品都要看好多遍。
列夫 托爾斯泰,是俄羅斯19世紀中期最偉大、最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出身于貴族家庭,但同情農民,同情革命,他的思想中充滿激烈的矛盾。這些矛盾也正是當時錯綜復雜的俄羅斯社會形態的體現。代表作包括《戰爭與和平》、《安娜 卡列寧娜》、《復活》等等。
及時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八部
附錄 《安娜-卡列尼娜》各章內容概要
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杰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
——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這么多重大的問題,能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了一個及時流的位子。
——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