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定位于司法實務人員的培訓教材,在內容上突出對新企業破產法的解讀和新法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并且對新法適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重點提示。本書按照新企業破嚴法的體系結構,分為十二章,每章按照法條的內容分專題進行解讀與分析,法條解讀是對法律條文及相關規定的深度解析,適用精解是對實務運用及疑難問題的具體分析。為了讀者閱讀和理解上的方便,本書的部分章節和專題還設置了法律文本樣式、實務流程圖表和簡要案例等環節。
法條解讀:
對法律條文及相關規定的深度解析;
適用精解:
對實務運動及疑難問題的具體分析。
企業破產法難解問題速查
及時章 總則
一、破產法的立法目的
二、破產法的適用范圍
三、破產原因
四、破產案件的管轄
五、破產程序的法律依據
六、破產法的地域效力
七、人民法院審理破產案件應當遵循的原則
第二章 申請和受理
及時節 申請
一、破產申請主體
二、破產申請的提出
三、破產申請的撤回
第二節 受理
一、破產申請的受理
二、破產申請受理后的效力
第三章 管理人
一、管理人的產生方式
二、管理人的任職條件
三、管理人的運作機制
四、管理人的監督機制
第四章 債務人財產
一、債務人財產的概念和范圍
二、破產程序前行為的撤銷
三、破產程序前行為的無效
四、管理人對債務人財產的追回
五、管理人對質物或者留置物的取回
六、破產取回權
七、破產抵銷權
第五章 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
一、破產費用的概念和范圍
二、共益債務的概念和范圍
三、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的清償
第六章 債權申報
及時節 債權申報概述
一、債權申報的概念及其效力
二、債權申報的種類和方式
三、債權申報的期限
第二節 債權申報的確認
一、管理人對于債權申報的審查
二、債權人會議對于債權申報的調查
第三節 法院對于債權申報的確認
第七章 債權人會議
及時節 債權人會議的一般規定
一、債權人會議的概念及性質
二、債權人會議的組成
三、債權人會議的召集與召開
四、債權人會議的職權
五、債權人會議的決議
六、法院對于特殊事項的裁定及其救濟
第二節 債權人委員會
一、債權人委員會的概念及性質
二、債權人委員會的組成
三、債權人委員會的職權
四、債權人委員會與管理人的關系
第八章 重整
及時節 重整申請和重整期問
一、重整申請
二、重整申請的審查
三、重整期間的概念及其意義
四、重整開始后的法律效力
五、重整程序的終止
第二節 重整計劃的制定和批準
一、重整計劃的制作主體及期限
二、重整計劃草案的內容
三、重整計劃草案的表決
四、重整計劃草案通過和批準
第三節 重整計劃的執行
一、重整計劃執行人
二、重整計劃執行監督
三、重整計劃的效力
四、重整計劃終止執行
五、重整計劃執行完畢的效力
第九章 和解
及時節 破產和解概述
第二節 和解程序的啟動
一、和解申請的提出和受理
二、和解協議草案的審查通過
第三節 和解協議
一、和解協議的概念
二、和解協議的效力
三、和解協議的無效
四、和解程序的終止
第十章 破產清算
及時節 破產宣告
一、破產宣告概述
二、破產宣告的程序
三、破產宣告的法律效力
四、債權人的別除權
第二節 破產財產的管理、變價與分配
一、破產財產的管理
二、破產財產的變價
三、破產財產的分配
第三節 破產程序的終結
一、破產案件終結的概念
二、破產程序終結的原因
三、破產案件終結的效力
四、破產財產的追加分配
第十一章 法律責任
一、民事責任
二、違反破產程序義務的責任
三、刑事責任
第十二章 附則
一、關于清償順序
二、關于適用范圍
三、關于時間效力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2006年8月27日)
及時章 總則
破產作為一種經濟現象,是商品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破產法則是國家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出來的規范性文件,是法院處理破產案件以及破產管理人行使權利的準則。概括地說,破產法就是關于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而適用破產和解、破產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程序來處理債權、債務關系的所有法律規范的總稱。破產法提供了一條保障債權債務關系公平和最終實現的有效途徑。從對債權人的保障看,它不在于滿足個別債權人的利益,更不是要使債權人獲得全額清償,而是要實現全體債權人公平有序的清償。從對債務人的保障看,一方面為其提供了免受多重訟累,一次性解決債務清償的途徑,另一方面也為那些尚有挽救希望的企業提供了通過破產和解或者破產重整而再振事業的機會。為此,破產法必須要具有與其他法律不同的特殊調節手段,這主要是通過對債權人、債務人及其他利害關系人的民事權利義務以及民事執行手段加以擴張和限制而形成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化,尤其是隨著財產私有化、平等競爭和自由市場機制的不斷形成,新企業破產法的出臺有利于合理調整我國的產業和產品結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使企業在符合社會經濟合理發展要求的基礎上實現高層次的競爭,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最終形成我國健康穩定的市場經濟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