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重整法律評論(第4卷)》重點關注的是重整法的改革。重整法是能夠幫助公司熬過刺骨寒冬,使得公司在春天繼續蓬勃發展,還是會使得公司僥幸挺過困境,卻仍然留下后遺癥呢?破產法解決的是市場主體遭遇競爭失敗的時候如何以對整個經濟傷害最小的方式退出市場或者實現重生的問題,是為高效、處理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系所提供的一套減少交易費用和降低交易成本的選擇機制。作為破產程序中的新興分支,重整法及其前身的成功率和效率在制定伊始便為人質疑,本卷選取的《重整法的末路》《破產法的效益和效率》便是集中火力攻擊重整法的代表。《重整法的末路》通過埃爾曼恩格爾紡織廠和早期汽車制造業等生動的實例,指出重整法只有在公司存在特定資產、這些特定資產必須留在某個特定公司、該公司的控制權沒有得到很好分配以及公司無法進行整體出售的條件下方可適用。由于同時滿足以上四個條件的受困公司為數不多,重整法因適用樣本過小而喪失繼續存在的正當性。《破產法的效益和效率》一文立足荷蘭的破產實踐,采用學理研究、檔案研究和文獻與判例研究,得出正式的破產程序既難以實現連帶債權人收益化的固有目標,也在保全企業以及保住就業方面捉襟見肘,破產程序的社會效益和效率目標難以達成。
李曙光,1963年出生,江西人。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破產法與企業重組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全國人大財經委《企業破產法》《企業國有資產法》《證券投資基金法》等立法起草小組成員。現兼任較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副所長、破產法司法解釋起草小組顧問,國際破產協會理事、中國委員會主席,美國破產學會(ACB)外籍會員等。著有《破產法的轉型》《轉型法律學》《法思想錄》等著作和文章。
鄭志斌,吉林大學法律系畢業,法理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吉林大學研究生校外合作導師。著名破產法律師和破產并購專家。錢伯斯中國破產法律執業排名及時級別。中國國際破產協會會員,東亞破產重組協會中國區副會長,《中國破產法論壇》組委會副主任,北大PE聯盟困境基金委員會主任,北京市律協破產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破產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首批個人破產管理人,北京市僑聯委員,北京市僑聯特聘專家委員,金杜律師事務所破產重組部合伙人。國內從事公司重整業務最早也是最多的律師之一,承辦過逾百家企業破產重組項目,先后擔任夏新電子、銀廣夏、無錫尚德及海鑫鋼鐵等國內有重大影響的重整項目的管理人或法律顧問。參加了中國新《企業破產法》和《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的立法工作。
[重整法改革論辯]
重整法的末路
破產法的效益和效率
避免二次重整:重整程序后的流動性、盈利能力和杠桿比率為何關系重大
特拉華州和紐約州上市公司破產重整的失敗:"逐低競爭"的實證分析
破產法第11章的勝利——對質疑的回應
[立法前沿評述]
《進一步鼓勵企業重整的法律》框架下的新破產重整法
用拯救計劃救助破產中的公司
資產置換是俄羅斯聯邦法律規定的恢復債務人償付能力的措施
漫長的征途——在全球化背景下探求跨境破產的全球解決方案
[金融機構破產]
加拿大存款保險公司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困境的動態解決
[主權債務處置]
主權債務重組:重整法的角度
[破產學術與沿革]
歐洲破產法源流
歐洲各國公司破產界限的比較
"整理屋"時代與律師的倒產實務——活躍于企業重整界律師的基礎
[報告首發]
中國破產重整數據研究報告(2013年)
2013年浙江法院企業破產審判報告
中國破產法研究現狀綜述(2003—2013年)
[數據統計]
中國破產案件數量(1989—2013年)
中國市場主體進入、退出市場情況(2013年)
歐洲與美國破產數量統計
中國上市公司重整基本情況匯總(2013年)
中國非上市公司重整基本情況匯總(2013年)
西方人杜撰的一則中國諺語:"多希望你居住在一個有趣的時代!"(Mayyouliveininterestingtimes!)對破產圈子里的學者和實踐家而言,近年發生的有趣事件令人應接不暇。大環境下,金融危機后"隧道盡頭的亮光"似隱似現,但美國已然決定減少印鈔機的使用,退出"量化寬松"箭在弦上,這導致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疲態盡顯,增長乏力。歐債危機下的各國緊縮財政,以時間換空間,不斷重組債務,出現了諸如希臘折價兌現債券、塞浦路斯由債權人對部分到期債務"埋單"等幾種解決方式。到底該如何處理主權債務問題?施瓦茨的文章或許可以提供給讀者一個嶄新思路。各國公司破產數量亦成為各國經濟表現的"晴雨表",可以預判和佐證一國的經濟表現。比如,美國公眾公司的破產數量降幅明顯,重整公司數量幾近回落至經濟危機開始前水平,西歐各國在"以拖為主"策略的主導下,破產公司數量維持在前幾年高位,但沒有繼續惡化又何嘗不是好消息?為了方便讀者縱覽主要國家破產形勢,本書在列舉了美國和歐洲的公司破產數據,鼓勵讀者從自己的視角對鮮活的數據進行解讀,找到數據背后斑斕的破產法世界。
與其他國家的破產數據有升有降不同,我國破產案件數量與經濟形勢脫鉤,總體持續走低,《中國破產重整數據研究報告(2013年)》對此進行了詳細分析。此外,我國的破產案件基數太少,全國審結公司破產數量僅約為德國的7%、法國的4%(2012年),上市公司重整公司數量僅約為美國的15%(2013年)。當然,我國破產法的研究也不甚景氣,在《中國破產法研究現狀綜述(2003~2013)》中也有直觀展現。幸好,一些省市(如浙江)以"市場化為導向"推進企業破產審判工作,給中國破產實踐和研究增添了一抹亮點。感謝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章恒筑庭長準許本卷首發《2013年浙江法院企業破產審判報告》,中國人民銀行武卓對即將出臺的存款保險條例的貢獻;因為他們的堅持,我國破產法才有了希望。
本卷重點關注的是重整法的改革。重整法是能夠幫助公司熬過刺骨寒冬,使得公司在春天繼續蓬勃發展,還是會使得公司僥幸挺過困境,卻仍然留下后遺癥呢?破產法解決的是市場主體遭遇競爭失敗的時候如何以對整個經濟傷害最小的方式退出市場或者實現重生的問題,是為高效、處理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系所提供的一套減少交易費用和降低交易成本的選擇機制。作為破產程序中的新興分支,重整法及其前身的成功率和效率在制定伊始便為人質疑,本卷選取的《重整法的末路》《破產法的效益和效率》便是集中火力攻擊重整法的代表。《重整法的末路》通過埃爾曼恩格爾紡織廠和早期汽車制造業等生動的實例,指出重整法只有在公司存在特定資產、這些特定資產必須留在某個特定公司、該公司的控制權沒有得到很好分配以及公司無法進行整體出售的條件下方可適用。由于同時滿足以上四個條件的受困公司為數不多,重整法因適用樣本過小而喪失繼續存在的正當性。《破產法的效益和效率》一文立足荷蘭的破產實踐,采用學理研究、檔案研究和文獻與判例研究,得出正式的破產程序既難以實現連帶債權人收益較大化的固有目標,也在保全企業以及保住就業方面捉襟見肘,破產程序的社會效益和效率目標難以達成。
公司二次重整是美國近年來的熱門研究話題,很多重整成功的公司經營業績沒有顯著改善,在較短的時間里再次或第三次走入重整程序。由于我國重整公司樣本較少,二次重整沒有引起理論和實務界足夠的重視,但該問題仍然可能造成重整法的成色大為降低,成為我們未來修法的可選理由。愛德華·奧特曼教授的《避免二次重整:重整程序后的流動性、盈利能力和杠桿比率為何關系重大》是研究二次重整中較具代表性的一篇文章。本文運用的數學模型研究是作者倡導的定量研究方法的典型運用。《特拉華州和紐約州上市公司破產重整的失敗:"逐低競爭"的實證分析》則采用比較視角分析二次重整,該文借剖析破產管轄熱門選擇地由紐約遷往特拉華州的現象,指出紐約和特拉華州的惡性競爭導致了重整效用降低,寬松的重整計劃審查雖然吸引了公司的重整申請,卻導致了較高的再破產率。
當然,重整法也有堅定的衛道士。本部分所選擇的一篇文章《破產法第11章的勝利——對質疑的回應》是對質疑重整法的有效回應。該文重新梳理重整成功率、重整計劃確認時限等數據,釜底抽薪地從研究樣本層面反駁了對重整法的批判。
充滿爭議的重整法總是不斷演進,臻于完善。本卷選取了歐盟、德國、俄羅斯的近期立法與實踐變化以及由各國學者共同完成的跨境破產解決方案,方便讀者及時了解破產重整法的發展脈絡與理論走向。《〈進一步鼓勵企業重整的法律〉框架下的新破產重整法》是對2011年德國頒布的新破產重整法的批判,《用拯救計劃救助破產中的公司》也涉及德國的新破產重整法,并介紹了國際破產協會歐洲分會草擬的《歐洲拯救計劃》。此外,本卷首次引進俄羅斯重整法的研究文章,方便讀者概覽俄羅斯重整法面貌。讀者可以將《漫長的征途》看作立法說明書,作者詳陳《國際破產案件的全球合作原則》擬定過程與內容,其為跨境破產付出的努力為人欽佩。
破產是金融法律框架中較為重要的規則,是法律體制對待金融領域態度的關鍵指標。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在"2014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指出,僵尸企業占用大量信貸資源,企業好像用了銀行的糖做成了冰棍,還在不斷地融化,應該用破產法化解金融中不良資產比例的上升,方能調整機構、產業升級,實現法治經濟。鑒于此,本卷首先關注我國蓄勢待發的存款保險制度,由任職央行多年并參與《存款保險條例》擬定的專家談論加拿大存款保險公司對我國的經驗借鑒。本部分的第二篇文章是美國紐約南區破產法院前院長ArthurGonzalez推薦的反思美國在經濟危機時處理金融機構的文章。作者在此文中比較了《多德—弗蘭克法案》的行政機制和破產法的司法機制,提出了建立揚棄兩者的《美國破產法》第14章的設想。
在本卷編纂的過程中,我的好友,同時也是本《評論》專家委員會委員、在澳大利亞法律領域享有聲譽的RonaldHarmer離我們而去,這對于破產學界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感謝他為本《評論》、為破產法的改革做出的貢獻!我也要感謝ReinhardBork、IanFletcher、ArthurGonzalez、KarinLuttikhuis、StevenL.Schwarcz、FelixSteffek、BobWessels教授,他們于百忙之中的賜稿或引薦提升了本《評論》的稿件質量,維持了本《評論》的一貫水準。此外,我也要感謝禹芳、陳夏紅、劉穎、鞏新怡、趙天書和張欽昱博士的辛勤工作,他們使本《評論》的選材精彩豐富,包羅歐盟、德國、荷蘭、俄羅斯、日本等國的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