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闡述了黃顙魚"全雄1號"工廠化苗種繁育技術和池塘高效健康養殖技術。及時章概述了黃顙魚生物學特性和黃顙魚"全雄1號"的特點。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紹了黃顙魚"全雄1號"親本培育、人工繁殖、夏花培育等苗種繁育技術,以及工廠化苗種繁育系統的布局設計、工藝流程、關鍵技術和應用效果。第四章和第五章詳細地描述了黃顙魚"全雄1號"池塘主養、池塘套養和網箱養殖三種養殖模式和魚病防治方法。第六章列舉了湖北、浙江、廣西等養殖區域的黃顙魚"全雄1號 "養殖實例。本書旨在促進黃顙魚"全雄1號"苗種繁育技術及成魚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可供從事水產行業的生產、管理、銷售、科研和教學人員閱讀參考。
章概述了黃顙魚生物學特性和黃顙魚"全雄1號"的特點。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紹了黃顙魚"全雄1號"親本培育、人工繁殖、夏花培育等苗種繁育技術,以及工廠化苗種繁育系統的布局設計、工藝流程、關鍵技術和應用效果。第四章和第五章詳細地描述了黃顙魚"全雄1號"池塘主養、池塘套養和網箱養殖三種養殖模式和魚病防治方法。第六章列舉了湖北、浙江、廣西等養殖區域的黃顙魚"全雄1號 "養殖實例。
劉漢勤,中國水產學會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水生態學雜志》編委;江蘇省第五批"雙創人才計劃"入選者,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第七批"3551光谷人才計劃"入選者;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遺傳學碩士學位,1993-1994年英國Aberdeen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魚類遺傳育種、工廠化繁育和設施漁業等水產技術開發和應用工作。主持過國家科技攻關、"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益性行業專項課題、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等20多項課題,以及魚類增殖放流站魚類繁育運行管理項目;主持了國家三峽工程后續規劃子專題規劃。30余篇,其中SCI收錄8篇;取得國家專利17項,其中8項發明專利;主持培育出國家水產新品種黃顙魚"全雄1號";主持完成的"全雄黃顙魚的研究"獲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長江委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年被授予首屆CCTV-7農業科技人物"大地之子"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