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1975 上下(精裝本)》,以的個人自述言論為重點,穿插其個人一生經歷和圖片的敘述風格,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方式還原真實的。全書中自述的部分所占篇幅較多,按時間的推進,以蔣的一生的政治軍事活動為主線,把一生中為人所熟知的和不為人所知的兩面都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敘述。上卷的重點在其學習、革命和抗戰時期的經歷,屬于蔣一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時刻,下冊則更能反映蔣做為一個失敗者的全然不同的一面。本書中的,更多的是為我們大多數人所不熟悉的。除其談學行、談傳統、談國民、談修身養性、談曾國藩等著述外,獨家展示蔣宋二人書法國畫作品、讀書筆記,及蔣家生活細節……在意識形態、政治方面對基本沒有誤讀或有意識的進行誤導之原則,力求客觀、公正、真實地還原其人。
遏制臺獨,維護祖國統一,功不可沒!
告訴你一個遠在臺灣的——重點關注敗走臺灣后的心路歷程、晚年生活及蔣家后代等
下卷更多地突出本書"自述"的成分,大量日記、講辭、言論及讀書筆記首次披露!
痛定思痛,改弦更張:臺灣""、"反腐"、發展經濟……不變的是"反共光復"
相關推薦:
不僅學習了一輩子,還讓蔣經國學習了一輩子的書《曾文正公家書》
學習了一輩子的書《曾文正公全集》
師永剛,著名傳媒人、畫傳創始人,《鳳凰周刊》執行主編。曾策劃、發起《世紀華人畫傳叢書》系列,策劃編著的《宋美齡畫傳》、《鄧麗君畫傳》、《切格瓦拉畫傳》、《三毛私家相冊》、《鄧麗君私家相冊》、《雷鋒1940—1962》、《紅軍1934-1936》等叢書暢銷百萬冊,在行業內也開辟出新的出版圖景。
上冊
目錄
詞條
標準像/蔣氏地理/文武之道/真正的另一半/背影/會客室/街頭記憶/《時代》上的
及時卷 鹽商之子 留學生/東來志豈在封侯/日式教育伴隨終身
第二卷 自述 青春 青年的地位及其前途/現代青年必具的條件/青年創造時代
第三卷 革命者 "敢死隊長"攻杭州/東瀛"隆中對"/放蕩上海灘/上總理陳述歐戰趨勢并倒袁計劃書
第四卷 自述 革命 革命書/五分鐘
第五卷 孫蔣關系 校長/蘇聯考察記/退而求其最/黃埔系/祭總理文/上總理書縷陳一己委曲與對黨主張
第六卷 自述 信仰 蔣的信仰里最重要的一條是要服眾,要追隨,要忠誠。這是其人生哲學的信條,也是他講述信仰的關鍵。
第七卷 戰史蔣氏及時戰杭州攻城戰/的三大勝戰/東征/北伐/中原大戰/抗戰/三大敗戰/決戰東北/一匡天下/一統中原
第八卷 自述 治軍之道 軍人魂/蔣氏三十九策/談作戰秘訣:"不怕"/戰斗秘訣/為將之道:定靜安慮
第九卷 抗日與反共 "剿匪"事略/西安事變
第十卷 自述 治國 蔣氏治國18條/對于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抵御外侮與復興民族
第十一卷 四強 委員長/四強
下冊
第十二卷 自述 學行 傳統 國民
第十三卷 蔣書宋畫 蔣書宋畫之愛情/蔣書宋畫之書畫
第十四卷 自述 新生活運動/"做好一個中國人"/手訂新生活標語十七則
第十五卷 下野與復出失之在政,得之于野/囚禁胡漢民獨霸黨權/事不過三,再退幾無立足之地/重慶:八日長談江山各異/蔣毛共事廣州/與的互稱
第十六卷 自述 修身/致知格物之法
第十七卷 孤島寡人 兵敗/寡人
第十八卷 自述 故事錄:蔣氏自撰十二故事
第十九卷 自述 哲學
第二十卷 蔣家一室四妻/蔣氏第二代:經緯相照/蔣氏第三代:文武勇章剛嚴慈孝/蔣氏第四代:松柏常青一梅獨放/家世/回鄉紀略/蔣氏食譜/病史
第二十一卷 自述 師者/增補曾胡治兵語錄序/曾文正治兵之道/解讀曾國藩的"君子之道"
第二十二卷 自述 讀經/讀《孟子養氣章》成大事立大志/正氣的力量超過原子能幾千萬倍/附錄《孟子?公孫丑上?養氣章》
第二十三卷 讀書筆記 大學之道/讀王陽明"大學問"的幾點意見/中庸要旨(節錄)
終卷 一個時代的結束
落幕之日/"兩蔣"移靈風波/犧牲品的死亡/誰是/遺囑/年譜(1887—1975)
我十幾年來,雖然時刻留心這件大事,對于人才的選拔培植自覺已盡其較大的職責,但終不能得到一個李鴻章,練成一支新生的軍隊來剿滅共匪,至于可托以天下之重的人才,那是更不容易了。這是我平生最遺憾的一件事。
——1950年談平生憾事
我希望大家以后出去社會上做事,偏要鉆進那個腐敗的地方去做。切不要以為我是學生,便不屑到那些腐敗的地方去混。只要我們不受他的傳染,而且使得他們受我們的感化,慢慢改良過來,就可以達到我們的目的了。
——談腐敗
一個民族要讓這日趨下流的東西來教育他的人民,除了日趨墮落以外,沒有別的道路。所以我們要建議新的社會,一定要以學校教育為中心,把現代的文化宣傳工具,配合起來,成為整個教育計劃,達成教導一般國民特別是一般青少年,使其適于民生主義的社會生活,成為革命建國器材的目的。
——1953年臺北《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
要知道行政人員和軍人,都同樣負有改造社會風氣的責任。但要領導群眾,改造社會風氣,首先自己必須有哲學的素養和認識,同時對于文學,也應該有深博的研究……各位要獻身做一個建國的干部,創立久遠的事功,對于這兩點,就必須切實注意。
——1953年主持 國父紀念周講
圣人也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一個正人,一個人要成為圣人,并沒有什么稀奇,就是他能知道做人的道理而身體力行,其思想言行,皆能合乎明德修身和存誠慎獨的要旨而已……修身為本,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末,如果你不能先修其身,而就要想齊家治國,那就像無本之木,決不能得到治平之效,甚至治絲益棼,未有不敗之理,如此亦即可謂不知本了。
——1963年《科學的學庸?大學之道》
一個人精神的力量,從何處培養?從何處最容易表現呢?可以說有三個要點:一個就是主義的信仰,一個就是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再有一個就是自信的觀念,即自信力。
——1966年青年節《告青年書》
辛亥革命百年之際,大陸及時部關于人生八十八年思想言論輯錄──《:1887-1975(自述)》付梓出版。該書編選者師永剛稱,該書本著"筆則筆,削則削。不燒香,不媚俗"的態度,刪減對蔣的刻意描摹或有意誤導,試圖以蔣氏自己的語言,還原真實的蔣氏人生。
——香港《大公報》
該書報道的一生浮沉,除了自述性文章外,還有談論其與孫中山、、、等人的交往經歷。我認為該書出版是兩岸關系的重大突破,代表大陸已能從還原歷史真相來正視在中國近代史的角色,這是很可喜的發展。
——國民黨籍"立委" 邱毅
《:1887-1975(自述)》只是給大家打開一個"針孔",還不是一個"門縫",已經引起公眾如此熱情的關注。 "不做無恥的吹捧,也不做盲目的批判。還原一個人在歷史中的拼圖,是我們這代人該做的事情"。
——《中國青年報》報道摘錄
蓋棺20多年了,他的自省和憂責早已停止,但要對他形成歷史"論定",顯然還需時日,還需更多的討論與研究。歷史學家關注的多是一個人物的功過是非,而普通人想看的是一個人在歷史和生活中的掙扎,因這種掙扎本身就是生命鮮活的證明。《:1887-1975(自述)》出版的歷史意味。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