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貨幣一體化與歐債危機》由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
楊曉龍,1984年出生于山東臨沂,經濟學博士。2007年、2010年分別畢業于西南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金融學專業,獲工學學士和經濟學碩士學位。2013年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學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從事訪問研究工作。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在中國工商銀行博士后工作站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目前供職于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研究領域為商業銀行與宏觀經濟。在《國際金融研究》《亞太經濟》《上海金融》《金融理論與實踐》《新金融》《銀行家》等期刊20余篇。
及時章導言
及時節選題背景、意義及研究目的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第二節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歐洲、歐盟、歐元區
二、貨幣一體化效應
三、歐債危機
第三節貨幣一體化理論回顧與文獻綜述
一、傳統的貨幣區理論
二、貨幣區理論的發展
三、貨幣一體化的效應文獻綜述
四、貨幣一體化與歐債危機文獻綜述
五、文獻綜述述評
第四節研究內容與思路
第五節各章內容內在邏輯關系
第六節可能創新與不足
一、可能創新
二、不足
第二章貨幣聯盟的實踐回顧
及時節拉丁貨幣同盟
一、背景與動因
二、巴黎國際會議與"國際貨幣"
三、同盟的終結
第二節斯堪的納維亞貨幣同盟
一、形成動因
二、解體原因
三、斯堪的納維亞貨幣同盟和拉丁貨幣同盟的對比
第三節歐元的形成和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
一、前期準備階段
二、早期起步階段
三、中期發展階段
四、后期形成階段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三章歐元區貨幣一體化的競爭力差異擴大效應研究
及時節歐元區競爭力測度方法的選擇
一、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的引入
二、投入產出變量的選取及數據來源
第二節歐元區競爭力測度結果及分析
第三節歐元區貨幣一體化的競爭力差異擴大效應:實證檢驗
一、變量的選取
二、模型的建立與數據來源
三、平穩性檢驗
四、回歸結果與分析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四章歐元區貨幣一體化的貿易效應研究
及時節歐元區貨幣一體化貿易效應的理論分析框架
一、貨幣一體化與貿易不平衡
二、貿易創造效應
三、貿易轉移效應
第二節歐元區貨幣一體化的貿易創造、貿易轉移效應分析
一、歐元區內貿易分析
二、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效應考察
第三節歐元區貿易不平衡:現狀與原因
一、歐元區貿易不平衡現狀
二、歐元區國家貿易不平衡原因分析
第四節歐元區貨幣一體化的貿易不平衡效應:實證檢驗
一、模型的建立
二、數據來源及平穩性檢驗
三、結果及分析
第五節案例:歐元區成立前逆差國可以通過匯率變化調整失衡嗎?
一、彈性分析法
二、一般回歸檢驗
第六節本章小結
第五章歐元區貨幣一體化的要素流動效應研究
及時節歐元區貨幣一體化要素流動效應的理論分析框架
一、貨幣一體化與金融一體化
二、貨幣一體化與勞動力流動
第二節歐元區金融一體化:進程、現狀與測度
一、金融一體化進程
二、金融一體化現狀
三、金融一體化的度量
第三節歐元區勞動力市場僵化指數構建與分析
一、勞動力市場僵化指數的構建
二、歐元區勞動力市場僵化的原因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六章歐元區貨幣一體化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效應研究
及時節歐元區貨幣一體化經濟發展不平衡效應的理論分析框架
一、投入產出角度
二、貿易不平衡角度
第二節歐元區人均GDP泰爾指數的計算與分析
一、歐元區人均收入差距測度方法的選擇
二、歐元區人均GDP描述性統計量分析
三、歐元區人均GDP泰爾指數的計算及分析
四、人均GDP泰爾指數的Chow檢驗
第三節歐元區貨幣一體化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效應:實證檢驗
一、變量的選取
二、模型建立
三、平穩性檢驗
四、面板回歸結果與分析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七章歐元區貨幣一體化的財政擴張效應研究
及時節歐元區財政政策框架
一、歐盟共同財政
二、穩定與增長公約
三、政策協調的其他制度安排
第二節歐元區貨幣一體化的財政擴張效應理論分析框架
一、貨幣聯盟中產出和通貨膨脹的決定
二、共同中央銀行和各國財政當局的目標函數
三、模型分析
第三節歐元區貨幣一體化的財政擴張效應:實證檢驗
一、歐元區財政擴張描述性分析
二、貨幣一體化財政擴張效應的實證檢驗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八章歐元區貨幣一體化效應與歐債危機
及時節歐債危機進程回顧
一、及時階段:危機爆發
二、第二階段:危機蔓延
三、第三階段:危機深化
四、第四階段:危機相對緩和
第二節基于貨幣一體化視角的歐債危機原因分析
一、貨幣一體化、經濟發展不平衡與歐債危機
二、貨幣一體化、財政機會主義與歐債危機
三、貨幣一體化、資本流動與歐債危機
四、貨幣一體化、國債市場緩沖機制缺失與歐債危機
第三節歐債危機其他原因分析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沖擊
二、高福利制度
三、人口老齡化
四、投機和評級機構的推波助瀾
第四節貨幣一體化效應與歐債危機:實證檢驗
一、變量的選取
二、模型的建立
三、數據來源及平穩性檢驗
四、面板回歸結果與分析
第五節本章小結
第九章主要結論與啟示
及時節主要結論
第二節啟示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