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小麥田雜草防除技術圖書
人氣:26

小麥田雜草防除技術

該書在病蟲草鼠害的預防、治理以及人工管理等科學用藥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穎的操作方法和實用技術等。
  • 所屬分類:圖書 >農業/林業>農作物  
  • 作者:[梁帝允],[李香菊]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1630551
  • 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5
  • 印刷時間:2017-05-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該書系統、地介紹了主要禾本科作物——小麥的生長全周期的生理生化特征、發育期變化特點、重點關鍵以及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的多因素對小麥的影響。該書在病蟲草鼠害的預防、治理以及人工管理等科學用藥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穎的操作方法和實用技術等。

作者簡介

該書主要作者——即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技術領軍人才。長期在農業生產一線從事種植業領域的病、蟲、草、鼠害預防、防治等科學指導、技術普及和新技術推廣工作。曾多次榮獲農業部、省、市(直轄市)、自治區授予的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稱號。該作者長期與我社合作出書,先后以專著、合著形式出版多種學術專著、科普圖書,例如《中國農區雜草識別圖冊》《基于作用機理農藥安全科學使用指南》等,其中,《農藥科學安全使用培訓指南》一書重印5次,數量超過30000冊,為農民增收、農作物增產,對“三農”工作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目錄

目錄

及時章中國小麥田雜草發生、分布與為害()

及時節中溫帶和寒溫帶春麥草害區()

一、東北春麥區()

二、北部春麥區()

三、西北春麥區()

第二節溫帶和高原氣候冬春麥草害區()

一、新疆冬春麥區()

二、青藏高原春冬麥區()

第三節暖溫帶冬麥草害區()

一、北部冬麥區()

二、黃淮冬麥區()

第四節亞熱帶及熱帶冬麥草害區()

一、長江中下游冬麥區()

二、西南冬麥區()

三、華南冬麥區()

第二章小麥田主要雜草及其識別特征()

及時節木賊科(Equisetaceae)()

一、問荊()

二、節節草()

第二節莧科(Amaranthaceae)()

喜旱蓮子草()

第三節蘿藦科(Asclepiadaceae)()

地梢瓜()

第四節紫草科(Boraginaceae)()

一、斑種草()

二、田紫草()

三、微孔草()

四、附地菜()

第五節大麻科(Cannabinaceae)()

葎草()

第六節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一、球序卷耳()

二、薄蒴草()

三、牛繁縷()

四、麥瓶草()

五、大爪草()

六、繁縷()

第七節藜科(Chenopodiaceae)()

一、藜()

二、菊葉香藜()

三、灰綠藜()

四、小藜()

五、地膚()

六、豬毛菜()

第八節菊科(Compositae)()

一、藿香薊()

二、黃花蒿()

三、飛廉()

四、刺兒菜()

五、小飛蓬()

六、芫荽菊()

七、鱧腸()

八、牛膝菊()

九、鼠麴草()

十、泥胡菜()

十一、稻槎菜()

十二、苣荬菜()

十三、裸柱菊()

十四、苦苣菜()

第九節旋花科(Convolvulaceae)()

一、打碗花()

二、藤長苗()

三、田旋花()

第十節十字花科(Cruciferae)()

一、野芥菜()

二、薺菜()

三、碎米薺()

四、播娘蒿()

五、小花糖芥()

六、澀芥()

七、遏藍菜()

第十一節大戟科(Euphorbiaceae)()

澤漆()

第十二節牦牛苗科(Geraniaceae)()

野老鸛草()

第十三節唇形科(Labiatae)()

一、密花香薷()

二、鼬瓣花()

三、寶蓋草()

四、野薄荷()

五、甘露子()

第十四節豆科(Leguminosae)()

一、玫紅山黧豆()

二、天藍苜蓿()

三、救荒野豌豆()

第十五節亞麻科(Linaceae)()

野亞麻()

第十六節錦葵科(Malvaceae)()

冬葵()

第十七節罌粟科(Papaveraceae)()

細果角茴香()

第十八節車前科(Plantaginaceae)()

車前()

第十九節蓼科(Polygonaceae)()

一、苦蕎麥()

二、萹蓄()

三、柳葉刺蓼()

四、卷莖蓼()

五、酸模葉蓼()

六、尼泊爾蓼()

七、西伯利亞蓼()

八、齒果酸模()

第二十節毛茛科(Ranunculaceae)()

揚子毛茛()

第二十一節薔薇科(Rosaceae)()

鵝絨委陵菜()

第二十二節茜草科(Rubiaceae)()

豬殃殃()

第二十三節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

一、肉果草()

二、通泉草()

三、阿拉伯婆婆納()

第二十四節茄科(Solanaceae)()

龍葵()

第二十五節瑞香科(Thymelaeaceae)()

狼毒()

第二十六節傘形科(Umbelliferae)()

一、蛇床()

二、野胡蘿卜()

第二十七節堇菜科(Violaceae)()

早開堇菜()

第二十八節鴨跖草科(Commelinaceae)()

鴨跖草()

第二十九節禾本科(Gramineae)()

一、節節麥()

二、看麥娘()

三、日本看麥娘()

四、大穗看麥娘()

五、野燕麥()

六、菵草()

七、雀麥()

八、旱雀麥()

九、稗()

十、黑麥草()

十一、小子虉草()

十二、鬼燭草()

十三、蘆葦()

十四、早熟禾()

十五、棒頭草()

十六、硬草()

十七、狗尾草()

第三章小麥田除草劑及其科學使用()

及時節小麥田除草劑及其作用機理分類()

第二節小麥田除草劑重點產品介紹()

一、炔草酯(clodinafop-propargyl)()

二、禾草靈(diclofop-methyl)()

三、精唑禾草靈(fenoxaprop-p-ethyl)()

四、三甲苯草酮(tralkoxydim)()

五、唑啉草酯(pinoxaden)()

六、芐嘧磺隆(bensulfuron-methyl)()

七、氟唑磺隆(flucarbazone-sodium)()

八、氯吡嘧磺隆(halosulfuron-methyl)()

九、甲基二磺隆(mesosulfuron-methyl)()

十、甲磺隆(metsulfuron-methyl)()

十一、單嘧磺酯(monosulfuron-ester)()

十二、噻吩磺隆(thifensulfuron)()

十三、苯磺隆(tribenuron-methyl)()

十四、雙氟磺草胺(florasulam)()

十五、唑嘧磺草胺(flumetsulam)()

十六、啶磺草胺(pyroxsulam)()

十七、撲草凈(prometryn)()

十八、綠麥隆(chlortoluron)()

十九、異丙隆(isoproturon)()

二十、溴苯腈(bromoxynil)()

二十一、滅草松(bentazone)()

二十二、敵草快(diquat)()

二十三、乙羧氟草醚(fluoroglycofen)()

二十四、吡草醚(pyraflufen-ethyl)()

二十五、唑草酮(carfentrazone-ethyl)()

二十六、吡氟酰草胺(diflufenican)()

二十七、呋草酮(flurtamone)()

二十八、草甘膦(glyphosate)()

二十九、乙草胺(acetochlor)()

三十、丙草胺(pretilachlor)()

三十一、氟噻草胺(flufenacet)()

三十二、野麥畏(triallate)()

三十三、2,4-D丁酯(2,4-D butylate)()

三十四、2甲4氯(MCPA)()

三十五、麥草畏(dicamba)()

三十六、二氯吡啶酸(clopyralid)()

三十七、氯氟吡氧乙酸(fluroxypyr)()

三十八、氟氯吡啶酯(halauxifen-methyl)()

三十九、野燕枯(difenzoquat)()

第三節小麥田除草劑輪換使用防治方案()

一、春麥區除草劑輪換使用防治方案()

二、北部冬麥區及黃淮冬麥區除草劑輪換使用防治方案()

三、長江流域冬麥區除草劑輪換使用防治方案()

四、西南及華南冬麥區除草劑輪換使用防治方案()

第四章小麥田雜草綜合治理技術()

及時節雜草綜合治理的含義及前提條件()

一、什么是雜草綜合治理()

二、如何建立科學有效的小麥田雜草綜合治理體系()

第二節雜草綜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一、嚴格檢疫()

二、物理措施()

三、農作措施()

四、生態措施()

五、生物措施()

六、化學措施()

附錄除草劑安全使用技術規范通則()

參考文獻()

在線預覽

及時章中國小麥田雜草發生、分布與為害

小麥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2015年,中國小麥播種面積 2 414137 萬公頃,種植面積僅次于玉米、水稻居第三位,小麥總產量 13 01852 萬噸。從廣東省南部到黑龍江省北部,從東部的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到青藏高原,都有小麥種植。依據中國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小麥栽培特點等因素,將全國小麥種植區域劃分為春麥區、冬春兼播麥區、北方冬麥區、南方冬麥區4個主區和東北春麥區、北部春麥區、西北春麥區、新疆冬春麥區、青藏春冬麥區、北部冬麥區、黃淮冬麥區、長江中下游冬麥區、西南冬麥區、華南冬麥區10個亞區。

雜草的分布表現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小麥田雜草的種類及分布與各地氣候、地形地貌密切相關,也受土壤、輪種作物種類和不同耕作栽培制度的影響。根據中國各生態類型區雜草發生、分布和為害特點,參考前人對全國麥田的雜草普查資料及小麥種植區劃,把中國小麥田雜草劃分成4個草害主區10個亞區。

及時節中溫帶和寒溫帶春麥草害區

該區東北與俄羅斯、朝鮮交界,西北與蒙古國接壤,南以長城為界,與北部冬麥區相鄰,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冬春麥區和青藏春冬麥區的東界。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全部,遼寧省、甘肅省大部以及河北省、山西省、陜西省各省北部地區。該區全年≥10℃積溫 2 750℃左右,變幅 1 650~3 620℃,最冷月平均氣溫及年極端低氣溫分別為-10℃左右及-30℃左右,冬季嚴寒,小麥秋播不能安全越冬,只能在春季播種。

麥田雜草春季出苗,與小麥生長形成較強競爭,加之該區人少地多,耕作粗放,除草劑使用水平較低,麥田易形成草荒。雜草發生率在90%以上,25%以上農田嚴重為害。該區包括東北春麥區、北部春麥區和西北春麥區3個草害亞區,各亞區因土壤質地、肥力、墑情及作物輪種等的不同,雜草優勢種有差異。

一、東北春麥區

包括黑龍江、吉林兩省全部,遼寧省除南部沿海地區以外的大部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全區小麥面積及總產量均接近全國的8%左右,為春小麥主要產區。本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部分地區海拔40~500米。全區屬大陸性氣候,氣溫偏低,熱量不足,溫度自北向南遞增,最冷月平均氣溫 -30~-6℃,全年≥10℃積溫 2 730℃左右,無霜期90~200天,小麥生育期降水200~300毫米。本區土壤以黑鈣土為主,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種植制度為一年一熟,小麥多與大豆、玉米、谷子、高粱倒茬。小麥3月中旬至4月下旬播種,7月初至8月下旬成熟。

該區以喜冷涼、耐嚴寒的雜草種群為主。優勢種群為卷莖蓼(Fallopia convolvulus)(圖1-1)、柳葉刺蓼(Polygonum bungeanum)、香薷(Elsholtzia ciliata)、鼬瓣花(Galeopsis bifida)、藜(Chenopodium album)、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is)、刺兒菜(Cephalanoplos segetum)、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問荊(Equisetum arvense)、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等。區系的其他主要雜草為灰綠藜(Chenopodium glaucum)、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市藜(Chenopodium urbicum)、地膚(Kochia scoparia)、苦蕎麥(Fagopyrum tataricum)、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酸模葉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西伯利亞蓼(Polygonum sibiricum)、鬼針草(Acalypha australis)、大刺兒菜(Cephalanoplos setosum)、乳苣(Mulgedium tataricum)、蒼耳(Xanthium sibiricum)、長柔毛野豌豆(Vicia villosa )、薄蒴草(Lepyroidiclis holosteoides)、垂梗繁縷(Stellaria radians)、鐵莧菜(Acalypha australis)、反枝莧(Amaranthus retroflexus)、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野燕麥(Avena fatua)、披堿草(Elymus dahuricu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等。

圖1-1卷莖蓼為害狀(內蒙古自治區,李香菊攝)

近年,由于耕作制度變化及除草劑2,4-D、二甲四氯等的連續使用,該區多年生雜草及禾本科雜草種群數量增加,如草地風毛菊(Saussurea amara)、田旋花、披堿草、野燕麥等成為部分田塊的優勢雜草,鴨跖草、問荊、卷莖蓼等對2,4-D耐受性強的雜草所占比例上升,給雜草有效防除帶來了困難。

二、北部春麥區

包括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河北省、陜西省長城以北地區及山西省北部。全區小麥種植面積及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和1%左右。大部分地區海拔 1 000~1 400米。該區大陸性氣候特點顯著,寒冷少雨,春秋多風,氣候干燥,最冷月平均氣溫-17~-11℃,全年≥10℃積溫 2 600℃左右,無霜期80~178天,年降水量200~600毫米,小麥生育期降水量50~200毫米。本區土壤以栗鈣土為主,土壤貧瘠,腐殖層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種植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個別地區兩年三熟。旱地小麥主要與豌豆、燕麥、谷子、馬鈴薯等輪作,灌溉地小麥多與玉米、蠶豆、馬鈴薯等輪作,間有小麥套種玉米或其他作物。小麥3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種,7月中旬至8月下旬成熟。

該區以喜冷涼、耐旱、耐瘠薄、耐鹽堿的雜草種群為主。優勢種群為藜、小花糖芥(Erysimum cheiranthoides)、遏藍菜(Thlaspi arvense)、麥仁珠(Galium tricorne)、麥藍菜(Vaccaria segetalis)、卷莖蓼、兩棲蓼(Polygonum amphibium)、萹蓄、刺兒菜、野燕麥等。區系的其他主要雜草為灰綠藜、市藜、豬毛菜(Salsola collina)、堿蓬(Suaeda glauca)、齒果酸模(Rumex dentatus)、薺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離子草(Chorispora tenella)、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無心菜(Arenaria serpyllifolia)、麥瓶草(Silene conoides)、斑種草(Bothriospermum chinense)、黃花蒿(Artemisia annua)、小飛蓬(Conyza canadensis)、苣荬菜、野胡蘿卜(Daucus carota)、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雀麥(Bromus japonicus)、稗、堿茅(Puccinellia distans)等。局部發生的雜草如陜西北部禿瘡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角茴香(Hypecoum erectum)、擬漆姑(Spergularia salina)、天藍苜蓿(Medicago lupulina)、飛廉(Carduus nutans)、冬葵(Malva crispa)等;山西北部澀芥(Malcolmia africana)、狼紫草(Lycopsis orientalis)、葎草(Humulus scandens)等;河北省北部分布有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杠板歸(Polygonum perfoliatum)、西伯利亞蓼、花旗桿(Dontostemon dentatus)、芝麻菜(Eruca sativa)、風花菜(Rorippa globosa)、田葛縷子(Carum buriaticum)、迷果芹(Sphallerocarpua gracilis)、香薷、野亞麻(Linum stelleroides)、冬葵、節節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狗尾草、茅香(Hierochloe odorata)等。

該區域以淺山丘陵及川灘地為主,雜草種類較多。過去人們有精耕細作的習慣,加之小麥生長期內氣溫低、降水量少,土壤較貧瘠,因此,麥田雜草長勢較差,發生為害較輕。但該區人少地多,目前農村大量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麥田缺乏高效除草劑品種,導致近年麥田雜草種群復雜化,常因除草劑選擇不當或人工鋤草、機械除草不及時形成草荒。如河北省北部春小麥田灌漿期調查,部分田塊稗草、狗尾草、冬葵等雜草達每平方米40~65株,嚴重影響小麥生長(圖1-2)。

圖1-2稗為害狀(河北省,李香菊攝)

三、西北春麥區

包括甘肅省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及青海省東部部分地區。小麥種植面積及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和5%左右。本區主要由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組成,海拔 1 000~2 500米。全區處中溫帶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秋多風,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最冷月平均氣溫-93~-75℃,全年≥10℃積溫3 150℃左右,變幅為 2 056~3 615℃,無霜期90~195天,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小麥生育期降水量50~300毫米,且蒸發量大。本區土壤主要為棕鈣土及灰鈣土,結構疏松,易風蝕沙化,地力貧瘠。種植制度為一年一熟,小麥多與豌豆、扁豆、糜子、谷子等輪種,低海拔灌溉地區小麥也與其他作物間、套、復種。小麥3月中旬至4 月上旬播種,7月下旬至8月中旬成熟。

該區以喜冷涼、耐旱、抗寒、耐瘠薄的雜草種群為主。優勢種群為藜、卷莖蓼、萹蓄、刺兒菜、苣荬菜、密花香薷(Elsholtzia ciliate )、細果角茴香(Hypecoum leptocarpum)、問荊、野燕麥、狗尾草等。區系的其他雜草為濱藜(Atxiplex patens)、菊葉香藜(Chenopodium foetidum)、小藜、酸模葉蓼、尼泊爾蓼(Polygonum nepalense)、西伯利亞蓼、黃花蒿、蒙古蒿(Artenmisia mongolica)、黃金蒿(Artemisia palustris)、豬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飛廉、大刺兒菜、苣荬菜、微孔草(Microula sikkimensis)、薄蒴草(Lepyrodiclis holosteoides)、田旋花、打碗花、澀芥(Malcolmia africana)、獨行菜(Lepidium apetalum)、遏藍菜、鼬瓣花、寶蓋草(Lamium amplexicaule)、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天藍苜蓿、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豬殃殃(Galium aparine vartenerum )、車前(Plantago asiatica)、地薔薇(Chamaerhodos erecta)、鵝絨委陵菜(Polantilla anserina)、二裂葉萎陵菜(Potentilla bifurca)、野亞麻、披堿草、蘆葦等。

該區域長期使用闊葉雜草除草劑以及近年實施少耕免耕,導致多年生雜草及難治雜草種群數量增加,如披堿草、刺兒菜、苣荬菜、問荊(圖1-3)等發生加重,需要投入綜合控草措施。

圖1-3問荊為害狀(青海省,李香菊攝)

中溫帶和寒溫帶春麥草害區小麥播種前一般經翻耕整地,播種時田間少有雜草,伴隨春季小麥出苗,雜草大量發生。以青海省麥田為例,4月中下旬,藜、遏藍菜等開始出苗,至5月中、下旬達到出苗高峰,6月上旬出苗雜草數量減少(圖1-4)。從防除時機上,在春季雜草出苗高峰到來之前投入除草措施可有效防治雜草。防除措施上,小麥合理密植,早期加強管理,提高小麥群體競爭能力,配合苗期化學防治,有利于降低雜草出苗數量。

圖1-4青海川水地區麥田雜草出苗情況(翁華等)

第二節溫帶和高原氣候冬春麥草害區

該區位于我國最西部,東部與冬、春麥區相連,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哈薩克斯坦毗鄰,西部分別與吉爾吉斯坦、哈薩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西南部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交界。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全部、青海省大部和四川省、云南省、甘肅省部分地區。全區地勢復雜,氣候多變,不同地區間受地勢地形影響,溫度差異大,該區全年≥10℃積溫 2 050℃左右,變幅為84~4 610℃,最冷月平均氣溫多在-10℃左右。目前,除青海省全部種植春小麥外,其余省份均為冬、春麥兼種。其中,北疆、川西、云南省、甘肅省部分地區以春小麥為主,而南疆和西藏自治區則以冬小麥為主。

春播麥田,由于播種前翻耕整地,雜草與小麥均在春季出苗;秋季播種的麥田,雜草冬前出苗,主要在返青后為害小麥。該區亦屬于人少地多的區域,部分地區除草劑應用水平較低,麥田易形成草荒。雜草發生率在95%以上,30%~40%農田嚴重為害。該區分為新疆冬春麥和青藏春冬麥兩個草害亞區。各亞區因土壤質地、肥力、灌溉及作物輪種等的不同,優勢種有差異。

一、新疆冬春麥區

僅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小麥種植面積及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6%和38%左右。北疆以春麥為主,南疆以冬小麥為主。本區四周高山環繞,海洋濕氣受到阻隔,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夏季酷熱,降水量少,日照充足。農業區主要分布在海拔 1 000 米左右的盆地沖積平原、低山丘陵和山谷地帶。北疆≥10℃年積溫為 3 500℃左右,最冷月平均氣溫-146℃,年極端低氣溫通常-360℃,但由于冬季常有積雪覆蓋,一般年份小麥可安全越冬。北疆全年降水量150~500毫米,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麥為107~190毫米,春麥為 83~106毫米。南疆屬暖溫帶,≥10℃年積溫為 4 000℃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0~-7℃。南疆全年降水量僅為13~61毫米,冬小麥生育期降水僅為63~393毫米,但依靠冰山雪水灌溉,小麥能良好生長。北疆土壤以棕鈣土及灰棕土為主,南疆則主要為棕色荒漠土。該區種植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南疆兼有一年兩熟和二年三熟制。北疆小麥與玉米、棉花、甜菜、油菜等輪作;南疆以小麥套種玉米或復播玉米為主,或冬小麥之后復種豆類、糜子、水稻及蔬菜作物,或冬小麥后復種夏玉米,翌春播種棉花。北疆春小麥4月上旬至中旬播種,7月下旬至8月中旬成熟,冬小麥9月中旬至下旬播種,7月上旬成熟;南疆冬小麥播種期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6月中旬至下旬成熟。

該區以耐旱、耐鹽雜草種群為主,南北疆麥田雜草種類有一定差別。北疆麥田雜草優勢種群為野燕麥、玫紅山黧豆(Lathyrus tuberosus)、藜、萹蓄、刺兒菜、苣荬菜、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冬葵(Malva crispa)、新疆白芥(Sinapis arvensis)、藤長苗(Calystegia pellita)等。北疆麥田區系的其他雜草為灰綠藜、卷莖蓼、飛廉、大刺兒菜、蒼耳、麥藍菜、繁縷(Stellaria media)、密花香薷、寶蓋草、狼紫草、車前、問荊、反枝莧(Amaranthus retroflexus)、野胡麻(Dodartia orientalis)、油菜自生苗(Brassica campestris)、稗、狗尾草等;南疆麥田雜草優勢種群為藜、田紫草(Lithospermum arvense)、豬殃殃、萹蓄、大刺兒菜、苣荬菜、車前、無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mitis)、狗尾草、偃麥草(Elytrigia repens)等。南疆麥田區系的其他雜草為卷莖蓼、酸模葉蓼、碎米薺(Cardamine hirsuta)、播娘蒿、澀芥、新疆白芥、艾蒿(Artemisia argyi)、乳苣、冬葵、狼紫草、反枝莧、天藍苜蓿、海乳草(Glaux maritima)、田旋花、問荊、假葦拂子茅(Calamagrostis pseudaphragmites)、賴草(Leymus secalinus)、蘆葦等。

該區域雜草發生比較嚴重(圖1-5),但由于化學除草劑應用較廣泛,尤其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化學除草水平較高,大部分雜草種群可得到較好的控制,部分多年生雜草如玫紅山黧豆、飛廉、刺兒菜、蘆葦等防治難度較大。

圖1-5野燕麥為害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李香菊攝)

二、青藏高原春冬麥區

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大部,甘肅省西南部,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全區小麥種植面積及總產量僅約為全國的05%。春小麥占全區小麥總面積的65%以上。青藏高原農區一般海拔 2 600~3 800米。該區氣溫偏低,無霜期短,熱量嚴重不足,受地形地勢影響,溫度高低差異極大,最冷月平均氣溫-180~4℃,全區≥10℃年積溫為 1 290℃左右,變幅為84~4 610℃,無霜期 0~197天。全區年降水量42~770毫米,小麥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麥為250~590毫米,春小麥為224~510毫米。青藏高原土壤貧瘠,雅魯藏布江流域兩岸多為石灰性沖積土,柴達木盆地以灰棕色荒漠土為主。種植制度多為一年一熟,西藏高原南部峽谷低地可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小麥多與青稞、豆類、蕎麥換茬,四川省及云南省亦有部分與水稻換茬的麥田。一般春小麥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9月初至9月底成熟,冬小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翌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熟。

該區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大,雜草種類多樣,既有寒溫帶雜草又有暖溫帶及北亞熱帶適宜生長的雜草。青海省及西藏自治區麥田雜草優勢種群為野燕麥、藜、萹蓄、西伯利亞蓼、刺兒菜、苣荬菜、苦苣菜、密花香薷、豬殃殃、狗尾草等(圖1-6和圖1-7);區系的其他雜草為卷莖蓼、苦蕎麥(Fagopyrum tataricum)、細葉西伯利亞蓼(Polygonum sibiricum)、巴天酸模(Rumex callosus)、灰綠藜、黃花蒿、大刺兒菜、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細果角茴香、鼬瓣花、薄蒴草、狼紫草、微孔草、遏藍菜、野芥菜(Brassica juncea vargracilis)、油菜自生苗、冬葵、車前、鵝絨委陵菜、田旋花、野胡蘿卜(圖1-8)、旱雀麥(Bromus tectorum)、賴草、蘆葦等。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雜草優勢種群為看麥娘(Alopecurus aequalis)、野燕麥、棒頭草(Polypogon fugax)、牛繁縷(Myosoton aquaticum)、繁縷、雀舌草(Stellaria uliginosa)、麥藍菜、碎米薺、藜、小藜、豬殃殃等;區系的其他雜草為早熟禾(Poa annua)、齒果酸模、廣布野豌豆(Vicia cracca varcracca)、救荒野豌豆、薺菜、大籽蒿、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通泉草(Mazus japonicus)、揚子毛茛(Ranunculus sieboldii)、風輪菜(Clinopodium chinense)、水芹(Oenanthe javanica)等。

圖1-6刺兒菜為害狀(青海省,郭青云攝)

圖1-7藜為害狀(西藏自治區,李香菊攝)

圖1-8野胡蘿卜為害狀(青海省,魏有海攝)溫帶和高原氣候冬春麥草害區小麥播種前一般經翻耕整地,小麥播種時田間少有雜草,伴隨著小麥出苗雜草陸續出土。冬麥區雜草一般在9月中下旬開始出苗,以越年生雜草為主,如野燕麥、看麥娘、豬殃殃、澤漆(Euphorbia helioscopia)、牛繁縷等,10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為雜草及時個出苗高峰,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為雜草的第二個出苗高峰期。如果小麥出苗整齊,冬前基本苗理想,管理精細,小麥在冬后返青期群體構建較迅速,春季出苗雜草較少;反之,小麥春季不能迅速封行,藜、葎草、打碗花等雜草加重發生。春麥區雜草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苗,主要為一年生雜草和多年生雜草,如藜、小飛蓬、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刺兒菜、葎草、打碗花等,雜草4月下旬至5月上旬達出苗高峰。

耕作制度及栽培方式影響麥田雜草種群數量及發生程度。例如,青海省保護性耕作麥田,實行小麥秋季機械收割,保留15~30厘米麥茬高度,翌年春季土地不翻耕播種小麥,小麥采用免耕溝播、免耕平播、淺旋平播、淺旋溝播等方式播種。郭青云等發現,與傳統耕作相比,保護性耕作麥田采用免耕溝播處理時,由于經過起壟和鎮壓,雜草種子緊密接觸土壤,降雨后雨水集中在兩個壟之間的溝里,有利于雜草種子吸收水分,雜草發生量明顯多于傳統耕作方式,尤其是藜出苗數比傳統耕作麥田多10倍以上,尼泊爾蓼的發生密度也遠高于傳統耕作處理。采用溝播加油菜秸稈還田的處理,雖然因秸稈覆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部分雜草,但小麥田油菜自生苗發生數量達每平方米51934株,明顯高于秸稈不還田的耕作方式(表1-1)。該區因輪種換茬作物不同,小麥田雜草種類有一定差別。如四川省小麥—水稻連作麥田,看麥娘、棒頭草、長芒棒頭草(Polypogon monspeliensis)、雀舌草、碎米薺等占優勢;小麥與玉米、豆類旱作物復種或輪作,藜、小藜、牛繁縷、豬殃殃密度較大;緯度較高的單作區,野燕麥、藜、遏藍菜、香薷、澤漆、小飛蓬、一年蓬、刺兒菜、葎草、打碗花為優勢種。表1-1耕作方式對溝播麥田雜草發生的影響(郭青云,魏有海等)

雜草名稱溝播 秸稈還田(株/平方米)溝播(株/平方米)傳統耕作(株/平方米)

藜(Chenopodium album)2100308672467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 vardensa)360042355699豬殃殃(Galium aparine vartenerum)253330332101卷莖蓼(Polygonum convolvulus)16554993835尼泊爾蓼(Polygonum nepalense)2766118677799自生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5193481012033雜草合計656976590026230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青县| 衡水市| 黄冈市| 宁河县| 咸宁市| 临夏县| 静乐县| 张家港市| 洪湖市| 鄂温| 华宁县| 曲水县| 横峰县| 汉阴县| 新竹市| 邛崃市| 海淀区| 广灵县| 双辽市| 新乡市| 吉林市| 成安县| 永寿县| 鲁山县| 乌兰察布市| 同德县| 鄢陵县| 萨嘎县| 托里县| 滦南县| 独山县| 建始县| 萨迦县| 马公市| 沭阳县| 大港区| 和硕县| 德化县| 文化| 孝感市| 灵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