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揭示了并存于民族文化間的沖突與磨合、對立與協調、包容與創新等方面的豐富實證材料。并以此為依據探討了并存民族文化的合運動的消長過程,及其由此而引發的生態問題。其中一些實證資料,具體而翔實,足以探明當代眾多生態問題的文化成因。其間的經驗與教訓在以后的生態建設當中,可望發揮積極的作用。這一項探索性的嘗試,將有助于生態人類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化。
崔海洋,男,朝鮮族,1972年生于吉林柳河,生態人類學博士,副教授。1996年畢業干延邊大學醫學院麻醉專業;1999年留學韓國獲宗教學碩士學位;2008年獲云南大學民族生態學方向博士學位。2004年調入貴州大學工作,主要從事傳統農業、民族生態、傳統知識的發掘和利用等方面
導論
及時節 問題的緣起
第二節 國外相關研究理論梳理
第三節 國內相關研究述評
第四節 研究對象、任務和目標
及時章 黃崗寨的人文與生態背景
及時節 黃崗侗寨人文景觀概述
第二節 黃崗侗寨的地理環境特征
第三節 黃崗侗寨的氣候及植被特征
第四節 黃崗侗寨次生生態環境特征
第二章 黃崗侗寨的歷史
及時節 侗族歷史概述
第二節 黃崗寨侗族口述史
第三節 黃崗侗寨與歷代王朝的關系
第四節 黃崗侗寨聚落景觀的變遷
第三章 黃崗寨的侗族文化
及時節 黃崗侗族的傳統生活習俗
第二節 黃崗侗族的傳統生產習俗
第三節 黃崗侗族文化自然性適應例證
第四節 黃崗侗族文化社會性適應例證
第四章 傳統生計概述
及時節 "傳統農業"概念的不確定性
第二節 "傳統農業"概念的新界定
第三節 "傳統生計"與"傳統農業"的區別
第四節 黃崗侗族傳統稻作生計特征
第五章 黃崗多樣并存的糯稻品種
及時節 侗族文化自然性適應的評估依據
第二節 耐陰冷、耐肥的森林糯稻品種
第三節 耐早、早熟、晚熟、外來糯稻品種
第四節 黃崗先民傳下來的糯稻品種
第六章 黃崗侗族居民化解自然風險手段
及時節 黃崗侗族傳統稻作生計抗風險能力評估
第二節 黃崗侗族傳統稻作生計的綜合減災手段
第三節 黃崗侗族傳統稻作生計針對性防災手段
第七章 黃崗侗族稻魚鴨共生經營模式
及時節 "瘟疫論"與"雜草論"
第二節 稻魚鴨共生模式的抗風險功效
第三節 稻魚鴨共生模式中人的"宏觀調控作用"
第四節 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精心維護模式
第八章 黃崗侗族傳統稻作生計與脆弱環節 規避智慧
及時節 黃崗居民田、塘、河網建構智慧
第二節 黃崗居民規避流水侵蝕的建寨智慧
第三節 黃崗居民補救生態脆弱環節 智慧
第四節 黃崗居民維護森林生態系統智慧
第九章 黃崗侗族稻作文化適應的雙重性
及時節 前人對文化適應的研究
第二節 文化的新概念與文化適應的雙重性
第十章 黃崗侗族傳統稻作生計現代流變的文化成因
及時節 "社會文化整合模式"與"涵化"理論
第二節 黃崗侗族傳統文化被"涵化"的歷史過程
第十一章 黃崗侗族傳統稻作文化的自保
及時節 黃崗侗族傳統糯稻品種的保種
第二節 黃崗侗族傳統糯稻品種的引種機制
第三節 黃崗侗族傳統糯稻品種的育種機制
第四節 黃崗侗族傳統糯稻品種的傳種機制
第十二章 森林破壞對黃崗傳統稻作生計的沖擊
及時節 黃崗遭遇森林破壞的歷史過程
第二節 黃崗遭遇森林破壞的文化成因
第三節 森林破壞對黃崗傳統稻作生計的沖擊
第十三章 外來技術對黃崗傳統稻作生計的影響
及時節 外來農藝在黃崗的推廣
第二節 化肥、農藥推廣在黃崗引發的風波
第三節 黃崗居民對外來農藝的消化與吸收
第四節 制度保障的松弛對黃崗傳統稻作生計的影響
第十四章 黃崗傳統稻作生計的可持續能力
及時節 可持續概念的由來與流變
第二節 黃崗侗族傳統稻作生計與可持續的生態安全
第三節 黃崗侗族傳統稻作生計與可持續的資源獲取
第四節 黃崗侗族傳統農牧產品與可持續的市場保障
結論與討論
附錄一 碑文
附錄二 對碑文的解讀
附錄三 "七百深山苗"界念詞(款約)
附錄四 黃崗節 日一覽表
參考文獻
不錯的一本書,生態人類學專業的可以看看~
書的品相稍差。不過無大礙。
這個商品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