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方面,梅艷芳歌路縱橫,形象百變;她有"東方麥當娜"之稱,同時大量改編日本歌曲,又翻唱國語老歌,但在挪用其他地方的元素之同時,梅艷芳卻建立個人風格——那是香港混雜文化的代表。在當過多屆歌后、唱片銷量及演唱會均破紀錄的背后,梅艷芳身上銘刻了香港文化。
電影方面,除了曾是影后、香港片酬較高的女星外,她也是少有游走不同電影類型而都獲得肯定的香港女演員:文藝片《胭脂扣》、喜劇《審死官》、動作片《東方三俠》都非常成功。這跟她舞臺上的百變形像有關,也跟當時香港的外向型文化特質關系甚大。這書的目的并不只是讓人更了解梅艷芳,而是從她身上了解整個香港文化的獨特性。
二〇一三年是梅艷芳逝世十周年。十年以來,從坊間、傳媒到學術界對梅艷芳的討論,早已超出對一個已故巨星的純粹懷念。本書在懷念之余重新審視梅艷芳,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梅艷芳。不少人指出,梅艷芳的形象、音樂與電影的代表性,標志了香港一個不可再現的精彩時代,是港式流行文化及香港人身份認同不可或缺的部分。這對于內地讀者了解香港文化大有裨益。
另外,梅艷芳在內地正如張國榮一樣,也擁有大批擁躉,因而潛在的讀者數量非常可觀。
一本多方位真實呈現梅艷芳歌影成就的專著
本書旨在對梅艷芳作深入的評論及賞析,嘗試深入淺出,并以多元角度討論。
獨家深度訪問:包括黎小田、倫永亮、關錦鵬、許鞍華、杜琪峰、許冠文、許志安、鄭裕玲等,談論梅艷芳的演技、角色、專業精神,他們跟梅艷芳的合作經驗,及其在香港音樂及電影中的代表性等。
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及評論人撰稿:如從性別政治、流行文化、明星研究、身份認同及香港七八十年代音樂及電影發展等不同議題切入。
書中亦收錄梅艷芳逝世當年,各界人士的撰文悼念,道出她對整個影壇、歌壇及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包括張五常、李碧華、陶杰、張敏儀、吳靄儀、黃霑等人的文章。
Part One臺上艷光四射
黎小田:八十年代造星工程
倫永亮:大娛樂家的臺前幕后
許志安:她愛歌迷愛得瘋狂
彭敬慈:一吻訂下師徒情
鄭丹瑞:150%的賣力演出
溫應鴻:可一不可再的經典
Part Two戲里芳華流傳
關錦鵬:把百變帶進戲中
許鞍華:一出場便有戲
許冠文:上帝怎可帶走這天才?
鮑德熹:當攝影大師遇上百變影后
鄭裕玲:真心相聚,惺惺相惜
陳友:她是真性情演員
Part Three路途千回百轉
梅覃美金:香港制造的天涯歌女
黎學斌:新秀前的青澀年華
劉天蘭:她做到的遠不止歌星演員
陳海琪:讓她做回平凡女人
吳慧嫻:不止是偶像
黃泊濤:她讓我找到自己
吳俊雄:大時代的領航人
Part Four留下傳奇夢幻
李照興:伴我們走過患難
鄭政恒:如花歌女.俠女豪情
李政亮:與《胭脂扣》有關的事:梅艷芳與香港身份
李展鵬:尋找女兒的香港──梅艷芳所代表的港式文化
Part Five心中追憶無限
張敏儀:留給世人最美麗一面
李碧華:花開有時,夢醒有時
黃霑:娛圈奇女子梅艷芳
張五常:可愛的極端與一個不收數尾的女人
吳靄儀:梅艷芳
梁款:一個喪禮,兩點體會
劉天賜:Icon 之 死
陶杰:向香港的品牌霸權時代告別
洛楓:梅艷芳的死亡美學與表演藝術
林沛理:她的生命比戲劇更傳奇
畢明:自我無我真我忘我
Part Six附錄
唱片一覽
香港演唱會一覽
電影及得獎紀錄
歌曲得獎紀錄
序一
重訪梅姐,重訪香港
李展鵬
記憶從來不是靜止的,它有無限的可能性。編這本書,我重訪了梅艷芳的過去,重溯了香港流行文化的歲月,并同時重組了對于香港這個城市的了解。編一本梅艷芳專書的念頭,在心里醞釀多年。在她去世后的十年來,內地出版了好幾本關于她的書,但大多只是新聞的拼湊,甚至把緋聞當做真事來寫,可能弄巧成拙令大眾誤解梅艷芳。其實,無論是談演藝成就或社會意義,梅艷芳值得有一本嚴肅的著作。然而,這本書該怎么寫?
《的蔓珠莎華》這本書采用的角度,可說是因學者吳俊雄的一句話而起。長年研究香港流行文化的他幾年前受訪時曾說:" 坐著研究梅艷芳的歌詞容易,但要研究她背后的華星唱片公司就不同了。" 他的意思是,研究港式流行文化,除了做文本分析,還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制作環境、生產過程。這句話令人靈機一觸,一本關于梅艷芳的書,何不從她生前的工作拍檔、好友、徒弟、家人,去了解這一代巨星的幕后故事?
于是,我們用盡辦法聯絡梅艷芳演藝生命中的重要人物,走進他們的回憶,努力重組一個立體的梅艷芳。這個過程有幾重意義:首先,當然是去了解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另外,我們也從她的故事去透視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廣東歌與香港電影;,我們希望這本書可以從流行文化的角度去呈現香港。梅姐當然是很獨特的,但她亦有普遍意義。她之所以被稱為" 香港的女兒",就是因為她的人生、她的成就、她的精神,代表了這個城市。
我是七〇后,二十多年來一直以歌迷影迷的距離看梅艷芳,自問對于偶像的一切知之甚詳。然而,在過去一年里,我卻撿拾了好些以往無緣看到、無從得知的碎片: 原來她自己改過《孤身走我路》的歌詞,原來許冠文當年是這樣指導她演出的,原來《心仍是冷》的合唱版是有特別理由的,原來梅艷芳早在二十年前已關注香港藝人在內地市場的生存,原來《似水流年》的副歌是黎小田寫的,原來臺灣金馬獎救了《胭脂扣》這部電影……這些內容不只讓我們走近梅艷芳的演藝人生,也讓我們看到香港歌影界一群響當當的人物當年如何合作共事,如何寫下香港流行文化的光輝一頁。
更動人的,還數書中眾人眼中的梅艷芳真性情: 她教倫永亮化妝卸妝,她會為了電影拍攝現場的小員工出頭,她會舍棄名貴轎車而跟工作人員一起坐旅游巴,她曾因為一個只有一面之緣的歌迷去世而念經,她在病入膏肓的時候竟記掛著別人的病況,她在社會有大事發生時及時時間行動。劉天蘭說她有big heart(寬闊高尚的心),從這本書可知,她的一顆big heart 是在演藝上追求,在愛情上無怨無悔,在友情上不求回報,在社會上無私奉獻,她對人、對世界始終懷有一份大愛。
香港曾經出過不少巨星,但不是所有巨星都留下一種精神。細讀梅艷芳的故事,你會發現" 梅艷芳精神" 是怎樣一回事。這種精神,是專業態度,是對公義的執著,是對朋友的愛護,是對世界的慈悲。她的故事展示了香港這城市的某些良好特質:兼容并蓄、大膽創新、精益求精、熱心公益、是非分明。 在那些整理稿件的深夜里,我時而思潮起伏,時而眼睛濕潤。我欣賞梅艷芳二十多年,但原來她還有那么多動人故事與美好特質,是我以往不知道,或只是略知一二的。重訪過去,我的記憶更加豐盈。然后,我從她身上看到那個曾經精彩的香港,那個迸發過許多火花的香港。一個人,反映了一座城市。
陶杰曾撰文《記憶是一種權利》,他說: " 一個社會,自動失憶,是自己放棄了做人的權利。" 他強調,拒絕失憶,了解歷史,世界的進步才有可能,否則我們只會淪為奴隸。陶杰的觀點,正正是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緩慢》的主
題: " 我們這個時代被遺忘的渴望纏繞,為了滿足這個渴望,它獻身于速度
的魔鬼。"
在今天這個浮光掠影的互聯網時代,社會講求" 潮" 與"In"(流行),資訊更新的速度史無前例地快,我們遺忘的速度也是如此。當每天資訊如此泛濫,當男神女神如輪轉,我們何必在乎什么經典?何必嘮嘮叨叨地叫新一代回望過去?但愿梅艷芳的故事可以令我們稍稍放慢腳步,看看香港來時路,看看社會與文化的變遷脈絡。梅艷芳的人生,以及她所代表的香港故事,并不是博物館的文物,而是可以成為今天香港的思考資源與前進動力,并為香港未來提供一種可能性。
至于此書簡體版的面世,亦是意義重大。梅艷芳的影響遍及華人社會,并在八十年代帶來了沖擊; 近年有內地作者回顧改革開放歷程,就點出了梅艷芳當時進入內地引起的震動。在電影《如果 愛》中,在北京生活的孫納(周迅飾)雖然不懂粵語,但在夜店工作的她,也得跟著梅艷芳的廣東歌《冰山大火》跳舞表演。當年,香港文化曾是內地觀眾窺看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口,而梅艷芳恰恰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然而,梅艷芳跟內地觀眾卻有點緣淺。因為在演唱會犯禁唱了《壞女孩》,她曾有許多年不能在內地開演唱會。后來解禁了,她在一九九九年上春晚又引起爭議:本來靜靜地唱首《女人花》或《親密愛人》一定贏盡掌聲,她偏要堅持創新,穿上前衛服裝唱了以新派電子音樂配上唐詩的《床前明月光》,結果很多觀眾接受不了(去年,有電視節目就為她那次的表演" 翻案")。到了她臨終前,張藝謀苦等她演《十面埋伏》,最終還是等不到。
種種原因,造成了她跟內地觀眾的既近且遠,以致有所誤解。曾有電影界人士表示很佩服梅艷芳,因為她當年為了表演而肯穿上奇怪服飾。這位朋友應該沒受過八十年代從美國的麥當娜到英國的David Bowie(戴維 鮑伊)的文化潮流洗禮,不知道梅艷芳當年的形象是一種潮流表征,而不是什么為事業犧牲。
這本書的面世,希望可以填補內地朋友對于梅艷芳以至她所代表的香港文化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每種文化背后都有它的脈絡,而影響力曾經遍及世界的香港流行文化,亦不可能單憑一首歌一張照片去判斷,而要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這本書得以順利出版,要感謝不少朋友。李照興、鄭政恒與李政亮幾位作
者的文章,令這本書更有思考厚度。協力單位芳心薈的Eva、Francine、張琳
及Patrick 等朋友的熱心幫助,是這本書不可或缺的。另外,還有Jovi、Alan、
Timothy、Danny、Eddie 等人的仗義協助。當然,我們也感謝每一位受訪者,
是你們對梅艷芳的真心,造就了這本動人的書。
非常喜歡,終于到了
為了梅姐!好喜歡!
訂裝非常好,內容也不錯
滿意
線裝確實不錯 只是內地版…有些薄 其他都還好
好
最喜歡的藝人之一,買來收藏的
很快就收到了,內容和裝幀都很不錯。拆開慢慢看。
好
書包裝的不是特別好 希望下次能包好
書棒棒噠
愛她
雙十二的收獲,物超所值!
永遠懷念你
好慢慢看的
買給朋友的,不錯
和很多有關梅艷芳的出版物不同,這本書出真的很用心,沒有過度主觀解讀都是梅姐生前各個方面的朋友談自己的看法,角度多更多面理解她。
很喜歡的藝人,收藏紀念
我個人很喜歡的書籍,買些書比打游戲好,希望當當以后能給更多的優惠活動。
比較新穎和權威的阿梅生平書籍,關鍵是采訪的人物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一直想買,終于買到了很高興,包裝得很好,買得很值
昨天到的貨,書外邊有塑料包裝,還沒舍得拆開紙質什么的好不好,至少包裝還不錯
非常好,沖著這本書順帶了別的,支持偶像!聽著她的歌看這本書,更多地認識了她。
一本很值得看的書,還原一個真實的梅姐~~~~喜歡梅姐很久了,很喜歡這種真實的書,不是緋聞娛樂拼湊出來的。
書的質量不錯,線裝也很有新意,很值得一看,但是當當的包裝就太爛啦,一個塑料袋子就搞定,到貨后書角都磨壞了!
書的包裝略簡陋,不知道是不是風格就是這樣,不過這個書籍看起來實在不能說很好,內容還沒來得及看,希望不是那些為了圈錢而寫的書籍
建議內地還是買這版 相對于港版 讀起來比較順暢 畢竟我們不是香港本土人 港版的里面大量的英文單詞和港味語言太濃 理解起來有小小困難 雖然排版沒有港版好 但是插圖清晰了不少 總之無論是迷還是非迷 看過以后都會對梅艷芳有個重新的認識 在這里也謝謝李展鵬先生了 無疑是關于梅艷芳的書籍里最好也最有誠意的一本書 沒有之一
雙十一期間,快遞也是慢成dog,五星全給女神
這書對于梅艷芳的歌迷來說值得買一本,但是建議買港版的,內地版太薄了,好像缺頁。
最后的蔓珠莎華挺好的,如花那本翻了兩頁,傳記寫得跟小說一樣,也是沒水準,真懷疑作者有去了解事實么。
趁著促銷活動買的,還沒開始看,原以為是梅蘭芳,沒想到是梅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