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比利被判轉往專收精神異常罪犯的“人間地獄”利瑪醫院。在那里,醫師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分裂,對他施以電擊療法,強迫他服用各種鎮靜劑,阻礙了他的人格融合。比利如何幸存?初步融合成功的人格,何時才能重獲自由?
一個護士哭著請求他吃東西……
比利現在意識到……只要在困難的時候不崩潰,那么就沒有人能使自己崩潰了……
他胃部腫脹,牙床一碰就流血,視線也開始模糊。當他把手從面前移開時,看到的只是手指在空氣中劃過的痕跡……
比利拖著身體走到洗臉池旁,看見鏡子里的自己臉色枯黃,凹陷的眼睛周圍有兩個深深的黑圈。他感到虛弱無力,知道自己快不行了。眼前開始發黑,他強撐著喝了一小口水。他覺得很奇怪,似乎有什么東西不見了。他聆聽著,但周圍一片寂靜……
比利的24種人格
十種人格
在七十年代晚期比利因涉嫌強奸被及時次審判時,他們是被精神病醫生、律師、警方和媒體知曉的人物。
1 威廉 斯坦利 米利根(比利,William Stanley Milligan),27歲
最初的核心人格,后來被稱為“分裂的比利”或“比利”;高中時被勒令退學,身高6英尺、體重190磅,藍眼睛、棕色頭發。
2 阿瑟(Arthur),22歲
英國人,理性、冷酷,講話帶英國腔。他自修物理、化學并研習醫學,用阿拉伯語寫信給作者。他頑固保守、自認是資本主義者,但公開承認信奉無神論。他是首先發現有其他人格存在的人,在安全狀況下負責管理,決定由誰來出現代表“家庭”(即所謂由誰出現,站到“光圈”下)。戴金屬框眼鏡。
3 里根(Ragen),23歲
充滿仇恨的人格。名字來源于“再度憤怒(rage-again)”的諧音。南斯拉夫人,講英語時帶斯拉夫口音,會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語;武器和軍事,精通空手道。他體格健壯,能有效地控制腎上腺素。他信奉共產主義,是個無神論者,職責是保護家庭成員,特別是婦女和兒童;在危機狀況下負責管理。他曾犯罪、吸毒,有暴力傾向;體重210磅,虎背熊腰,黑發,八字胡,色盲,只畫黑白圖畫。
4 亞倫(Allen),18歲
騙子、操縱者。他負責對外聯絡,不可知論者,人生態度為“得過且過”。他會打小鼓、畫人像,是抽煙的人格;身高與威廉 ? 米利根相仿,體重略輕(165磅);頭發右分,也是右撇子。
5 湯姆(Tommy),16歲
精通逃脫術。好斗、具有反社會傾向,經常被誤認為是亞倫。他會吹薩克斯管,是無線電專家,還擅長風景畫;頭發蓬亂、發色金黃,眼睛為琥珀色。
6 丹尼(Danny),14歲
容易被驚嚇,懼怕陌生人,特別是男人。他曾被逼挖掘墳墓并被活埋,因此只畫有生命的東西;留著棕色的齊肩長發,藍色眼睛,身材瘦小。
7 戴維(David),8歲
充滿痛苦,經常代其他人格承受痛苦。他非常敏感,善于理解,但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大部分時間精神恍惚;頭發為深棕紅色,藍眼睛,身材矮小。
8 克麗絲汀(Christene),3歲
經常被老師叫到角落罰站,因此被稱為“角落里的孩子”。她是個英國小女孩,聰明,識字也會寫字,但患有失讀癥;喜歡畫花和蝴蝶;金發及肩、藍眼睛。
9 克里斯朵夫(Christopher),13歲
克麗絲汀的哥哥,說話帶英國腔,性格溫順但內心不安;會吹口琴;褐色金發類似克麗絲汀,留著短劉海。
10 阿達拉娜(Adalana),19歲
性格孤獨、內向、害羞。她會寫詩,烹調,操持家務事;一頭烏黑的直發,茶色的眼睛,眼神經常飄忽不定,因此有人說她有一雙“舞眼”。只有她可以強制其他人格退出。
不受歡迎的人格
由于他們具有令人討厭的特點,因此受到阿瑟的壓制。考爾醫生在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首次發現了他們。
11 菲利普(Philip),20歲
性格粗暴。紐約人,有濃厚的布魯克林口音,語言粗俗;以“菲爾”的名義讓警方和媒體得知比利體內不止有十種人格;大錯沒有,但小錯不斷;棕色卷發、褐色眼睛、鷹鉤鼻。
12 凱文(Kevin),20歲
善于謀劃。小混混,他曾策劃“格雷藥店”搶劫案;喜歡寫作;金色頭發,綠色眼睛。后來,在利瑪醫院凱文曾獨自應對警衛并因此被移出“不受歡迎的人格”之列。
13 瓦爾特(Walter),22歲
澳大利亞人。自認是狩獵專家;因方向感極好,常被請出確認方位;情感壓抑、性情古怪,留著八字胡。
14 阿普里爾(April),19歲
女流氓。她講話操波士頓口音,企圖報復比利的繼父;其他人格認為她精神不正常;會縫紉,協助做家務。
15 塞繆爾(Samuel),18歲
流浪的猶太人。他是個虔誠的猶太教徒,是所有人格中相信神的人;雕刻家,特別擅長木雕;黑卷發、山羊胡、褐色眼睛。
16 馬克(Mark),16歲
工作狂。他做事被動,若無其他人格的命令,便會無所事事;負責做單調的工作,沒事可做時便凝視墻壁,有時被稱為“僵尸”。
17 史蒂夫(Steve),21歲
經常騙人,喜歡以模仿的方式嘲弄別人。他自我,是不接受多重人格癥診斷結果的人格;曾由于嘲弄人給其他人格惹來麻煩。
18 利伊(Lee),20歲
喜劇演員。小丑,喜歡捉弄人,機智。他的惡作劇曾在監獄及醫院引發群毆,并連累其他人格被關禁閉。他對人生和自己的行為結果滿不在乎;頭發深棕色、眼睛栗色。
19 杰森(Jason),13歲
安全閥。他經常因歇斯底里發作和脾氣暴躁而招致懲罰,獨自一人承受不愉快的記憶, 而讓其他人格忘卻往事, 但因此喪失了記憶;頭發和眼睛均為棕色。
20 羅伯特(鮑比,Robert),17歲
夢想家。他經常幻想著旅行和冒險;幻想自己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不具備野心,也不想學習。
21 肖恩(Shawn),4歲
天生耳聾。他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反應遲鈍,大腦中經常有嗡嗡的聲音并能感覺到腦部震動。
22 馬丁(Martin),19歲
勢利眼。他是個自視甚高的紐約人,喜歡炫耀、裝腔作勢,妄想不勞而獲;金發,眼睛灰色。
23 提摩西(提米 ,Timothy),15歲
在花店工作。 他曾遇見一位有錢的同性戀者, 因恐懼而壓抑自己的情感, 退縮到自己的世界里。
老師
24 “老師”(The Teacher),27歲
他是23種人格的融合體, 為其他人格傳授知識;聰明、敏感、頗具幽默感。自稱“我是完整融合的比利”,稱其他人格為“我創造的傀儡”;對往事擁有近乎完整的記憶。本書由于他的幫助才得以完成。
《比利戰爭》當當網獨家贈送: 比利給律師的信件原文;
關于作者
丹尼爾 凱斯 Daniel Keyes 1927-2014年
1927年生于紐約。他曾在雜志社工作(即后來的漫威漫畫),在轉行任中學老師時,開始從事小說創作。因《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榮獲“雨果獎”和“星云獎”。擁有心理學背景的丹尼爾 ? 凱斯,擅長在小說中探討人類精微、深層的心理問題。他在俄亥俄大學任教時,便開始以多重人格為創作的方向,1981 年出版的《24個比利》,讓他的名字與“精神分析小說”劃上等號。2014年6月15日丹尼爾 ? 凱斯因肺炎并發癥于佛羅里達州南部的家中去世。
關于比利
威廉 斯坦利 米利根 William Stanley Milligan 1955-2014年
又被稱為比利 米利根(Billy Milligan),1955年生于邁阿密。他于1977年因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犯下三宗強奸罪被警方逮捕。在審訊過程中,比利被診斷為罕見的多重人格分裂癥患者,他亦因此被判無罪,案件受到高度關注。1981年,作家丹尼爾?凱斯創作的紀實傳記《24個比利》出版,詳細記錄了比利從童年到1979 年法院審判期間的經歷,他復雜的精神狀態、令人困惑的多個人格。1993年丹尼爾?凱斯寫了續作《比利戰爭》進一步披露比利于1979年被關到利瑪醫院直到1991年法院正式宣布假釋刑期結束,比利終獲自由這一段時間的經歷,但第二本書因為種種原因一直無法出版。迄今只出版有中文、日文和法文版。
1996年比利曾發表一篇聲明,表示他居住在加州,擁有一家小制片公司,嘗試制作一部基于《24個比利》和《比利戰爭》的電影,他也訓練過約翰尼?德普等一些演員如何飾演自己。
2014年12月12日比利因癌癥于俄亥俄州哥倫布去世。
關于譯者
邢世陽,1980 年生人,機械工程師,現居科隆。
《比利戰爭》
致謝 ………… 1
序言 ………… 3
內在人格 ………… 1
序幕 24 個比利 ………… 9
及時部 瘋狂 ………… 19
一章 ...十七章
第二部 秘密 ………… 173
十八章 ... 二十八章
尾聲 魔鬼來了 ………… 323
9號重癥病房的公告欄里貼著一張告示:不遵守規定,就等著挨揍!看守喊“抽煙!”時,患者可以離開房間到所謂的“吸煙室”去,但必須坐好,雙腳放在地板上。想要上廁所、閱讀或是提什么問題,必須先舉手,獲得準許才可以回自己的房間。由警衛組成的病人監管小組掌控一切。他們對待所謂的危險人物和瘋子,就好像如臨大敵。比利在9號重癥病房的隔離室里睜開了眼睛。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但發現雙手和雙腳都被綁在床上。有人給他服了可樂靜(Thorazine),然后把他扔到這個陰冷的房間里,而且還敞開了窗戶。他身體里的其他人也不知道這是為什么。“混亂時期”再度來臨。當偌大的房門終于被打開時,透進來的光線讓肖恩感到刺眼。虛弱、饑餓再加上口渴,令肖恩根本說不出話來。一個模糊的人影從外面走進來給他打了一針。肖恩感到一陣刺痛。有人在說話,但他什么也聽不見。他們沒有關門,但肖恩卻無法起身走到門口。門是不會自己到他面前來的。那好!那就待在這兒,讓門開著去吧!他才不在乎呢……就永遠這么坐著,一言不發。這里不像以前住的房間那么黑暗,他是怎么來到這個新地方的?算了,隨它去吧……他的肩上披著一條毛毯,在這個骯臟灰暗的房間里還擠著很多人。他誰都不看,因為他知道自己不該看。還是什么聲音都沒有。他聽不見,可那又怎樣?沒有人會在乎的。黃色的塑膠椅子很大,他想站起來,但一個手拿鑰匙的人把他推了回去。時鐘、書籍和號角。逃跑。這是“老師”的命令。誰是“老師”?現在是誰在思考?管他呢,隨便吧。時鐘提醒你該出發了……該睡覺了。不擁有時間,也就不會失落時間。逃離了時間,才能擺脫當下。時間會把你轉移到另一個空間。“出了什么事?是誰在思考?”“這有什么關系。”“我想知道你是誰。”“好吧,可以說我是這個家族的一個朋友。”“我討厭你。”“我知道,我就是你。”肖恩使勁敲打著金屬鏡子,想讓心中的相機鏡頭聚焦。然后,他又從唇間發出嗡嗡聲,以便感覺到腦中的震動。這樣總比什么都沒有強,但他依然聽不見聲音。拿著鑰匙的人離開后,杰森坐了起來,伸手抓了抓背以緩解疼痛的感覺。他撓著頭,決定查看一下這個新的房間。然而,當他站起來將全身重量壓到地板上時,卻發現自己正往下滑。他驚慌地認為整棟大樓正在塌陷,因而想抓住什么東西來穩住自己,但是什么也抓不著。他尖叫起來。這不會是真的。但他確實看到、聞到,而且感覺到了。他觸到地下室的地板,雙腳感到一陣刺痛。但是這棟大樓并沒有什么地下室。當他摔倒在地,雙踝因為突如其來的震動而感到疼痛時,才明白這不是想象出來的情景。他身處一個四方形的通道里。在維修通道里?不對。他身后的通道似乎看不到頭,前方則是一扇巨大的、半掩著的橡木門。杰森覺得自己沒有失落時間,他仍然站在光圈下。難道他“正在”失落時間?難道這只是記憶?不對,這就是現時發生的。也許——僅僅是也許——他獲得自由,出獄了?沒有柵欄和上鎖的門,這到底是哪兒?他走過那扇半掩的大門,強烈的好奇心讓他忘記了恐懼。這里看起來像個巨大的八邊形殯儀館,地板上鋪著厚厚的紅色毛毯,空氣中回蕩著柔和的哀樂聲。房間里擺著書架,他們所有的畫作都被倒掛在墻上,此外還有許多沒有指針或者缺了數字的時鐘,他的生命時鐘全部被毀了……他凍僵了。房間里令人毛骨悚然地擺著一圈棺材,他數了數,一共是24個。在棺材中央有一道光束。這是光圈。每個棺材都是的,上面掛著牌子。他看到了自己的棺材,上面寫著“杰森”。直至看到一個小棺材,他才潸然淚下。小棺材里鋪著粉紅色的絲絨,里面擺著一個鑲邊的粉紅緞子枕頭,上面繡著克麗絲汀的畫像。杰森使勁地敲打著墻,直至拳頭被弄得傷痕累累,但仍然沒有一點聲響。“我在哪里?”他大叫著,“這是什么地方?發生了什么事?”沒有人回答他,于是他離開了。史蒂夫走過來,看到幾個鄰居睡在各自的棺材里:克里斯朵夫、阿達拉娜、阿普里爾和塞繆爾。史蒂夫知道他們沒有死,因為他們還在呼吸。他想搖醒利伊和瓦爾特,搞清楚發生了什么事,然而他們都沉睡不醒。他突然覺得有人在拍他的肩膀。原來是戴維。“這是什么地方?”史蒂夫問道。“我們得走出去站到光圈下才能討論這個問題。”史蒂夫搖搖頭:“我們怎么出去?那個四方形的通道根本就沒有盡頭。”戴維徑自往外走,沒有回答。史蒂夫跟著他走出去,卻發現房間里只有自己一個人。“你在哪兒,戴維?”史蒂夫聽到他在腦海里說:“我在這兒。”“那是什么地方?”“那個地方是……”戴維說道。“是哪兒?”戴維嘆了口氣:“我只有8歲,還不到9歲。”“可是你知道那個地方。你知道的比說出來的要多。”“那是我創造出來的。”史蒂夫迅速地旋轉著身體,仿佛這樣就能用眼睛的余光瞥見戴維。“你說是‘你’創造的?什么時候創造的?”“就在我們被送到這個可惡的醫院的時候。”“為誰創造的?為什么阿普里爾、瓦爾特還有其他人都睡在棺材里?”“因為他們放棄了。他們不想死,但是也不想抗爭。”“他們能離開那個地方
凱斯在比利的身上花了兩年時間, 訪談他的家人朋友以及在醫界努力想理解他的專業人士,他將這個復雜的故事娓娓道來……必能吸引大批的讀者!
──紐約時報
威廉 米利根令人難以捉摸。他可能是個精明的騙子,欺騙了公眾、犯下了強奸重罪卻安然無恙;但又可能確實是一位多重人格癥患者,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場悲劇……
──戴頓日報
總之,其中還有一些未解開的疑點……他對受害者提到的 “游擊隊” 、“殺手” 究竟指的是什么? 醫生認為, 比利可能還有其他未被發現的人格, 其中一些人格可能有犯罪行為。
──新聞周刊
比利這種擁有被害者和加害者身份又患有多重人格的、集多種矛盾于一身的人是具有爭議和戲劇性的,這也是為何,時至今日仍有不少讀者閱讀本書的原因。
──豆瓣網友 喵柒先生
在如此苦難的經歷中,比利卻仍然頑強地生存,人格的分裂恰恰是其對自身的保護,即便每每受到無辜的打擊,被投入監獄般的病院,他的不同人格們卻仍未放棄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堅持。而這一點徹底征服了我。
──豆瓣網友 大云
兒子先看了《24個比利》,又買了這本《比利戰月爭》,他說很引人入勝,介紹了具有多重人格的比利的故事
去年買的24個比利, 一直在等比利戰爭出版。一天看完了,我都替比利感到絕望。法律的健全都是踩著像比利這些人的身上才一點一點完善的。人性也是如此
看了第一部,就喜歡上的比利,憂郁,冷酷,真實,柔弱,一個上你又愛又心疼的人物,知道出了第二部,趕上這次活動必須買回來,你會想知道比利以后的生活,是不是還一樣糾動你的心。當當是一個很好的媒介,讓我找到一個價格優惠又有質量保證的好地方。每次都把想看的書放在購物車里,就等著當當活動的時候把購物車清空。每次都說控制控制,但是每次都沒有控制得住,書是越買越多,一個四隔的車架已經放的滿滿的,沒辦法又買了一個大的柜子來放書,書的欲望真的是沒辦法控制,我要如何拯救我的荷包。但是還是很感謝當當,讓我可以有機會得到這么多優秀而感人的作品。快…
期待很久了,現在才買。物流非常給力,在文字都出汗的季節 ,跑超遠給我送書。
比利的真實遭遇令人痛心,當痛苦難以承受,有多個人格為他分擔。精神病人應該怎樣定罪,這也是我們所要思考的話題。
最喜歡比利里面的阿瑟人格,雖然這本書里他出現的次數太少了
人的內心可以隱藏多少人格,24或者48或者96
.隨著比利和凱斯的離開,這出黑色幽默犯罪喜劇也基本劇終。24個比利的人格被封印,真假更難辨析,塵埃尚未落定。也許,有時候,現實比戲劇更離奇。
常說“文化而潤其內、養德以固其本”。書籍本來是知識的階梯,傳播真理和科學的載體。書籍的質量品質如何,靠排行榜作一點介紹,發揮一點導向引領作用,應該是一個指導讀書閱讀的有效方法。
現在在看24個比利,所以買這本續作,比利一個讓人心生憐惜的人,他的一生都讓我惶恐,但是他內心確實強大的,也讓我們知曉了人格分裂這類人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看了第一部以后當然要看第二部了,看看比利最后的結果是什么。書的內容當然精彩,紙質裝幀什么的也都可以,保持了第一部的質量,這回書的里面還有其他東西,卡片什么的,覺得蠻有意思。
剛把《24個比利》看完,隨后《比利戰爭》就到了,寫的很好,能體會當時比利的心境,所經歷的讓人有種莫名的傷感。
多重人格案例,對于精神領域我們知道的還是那么微少。如果更好地進行溝通及管理,多一些包容及理解,某種程度而言能更好促進這類人群的康復,也許這樣日益增多的精神病患者傷人事件會得到極大的緩解
同時買了《24個比利》和這本《比利戰爭》,因為都是描寫同一個人,所以看完24個比利大致了解這本書的內容,以后遲遲未翻開。個人覺得這兩本書看第一本就過了,如果看完第一本非常感興趣再購入這本。
遲來的評價。好的沒話說,買書一直都是認準當當的,一開始看評論還有些顧忌,不過買來真的很好,紙質摸著就很好很舒服,印刷也很棒,應該是正版,就不放圖了,依舊是轉天送達風雨無阻,以后買書依舊當當。
之前入手了24個比利,非常喜歡,所以看完后立刻入手了比利戰爭,想了解比利是如何熬過利瑪醫院的日子。
想象有一天睜開眼睛發現時間過去了好幾天,而這好幾天你做了什么事完全想不起來,這還是此人格有機會醒來的前提下。那么多人格的才華,如果能集于一身,那真的是天才中的天才。
結局的設置出乎人的意料,為了爭取自由他已死相抗爭,這是一種令人贊嘆的精神。書中所說的24個人格讓我聯想到了現在社會常被我們忽視的精神病患者群體,變得理解他們,書中的分析也讓我們對人格分裂這樣的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生命是偉大的,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生命。
看了二十四比利之后買的,感覺到了世界的冷漠。官員對比利的偏見,沒有辦法想象要受到什么樣的待遇會讓比利的人格選擇“死亡”。
讀過《24個比利》的人都知道,比利是個具有24種人格的多重人格分裂者,也是美國史上第一個犯下重罪卻獲判無罪的人。在這件相當特殊的真實案例中,比利原本有治愈的可能,卻因政客為了一己之私而不斷無情打擊,社會大眾因懼怕而產生排拒,加上流於權勢工具的社會體制箝制,逼使人格即將融合為一的比利再度嚴重分裂
第一次評論,快遞挺快的,書的質量挺好的,內容真的很好看,先前已經買了24個比利,很好看,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希望以后可以看到電影會怎樣演繹這樣一個故事,這次買了這本,一樣不負期望,做活動買的,劃算,很好。
書的質量挺好,是正版,內容比較地道,涉及到的范圍還是挺廣的,內容也算詳細,特別適合自學者,平時放包里也不太沉,坐車什么的有空的時候就可以看看,要是能出個縮印版能直接放口袋的那種大小的就更方便了,可以隨時帶著就看看。
我滴媽呀,終于收到了。書都是精挑細選自己喜歡的題材。具體不評價。就說一說快遞。萬博委托韻達轉送不多說。拖了三天才送到,萬博每天晚上給我打電話問書有沒有收到,韻達今天打第一個電話說,我的電話一直無法接通。我只能呵呵…人不能誠實一點嗎
多重人格分裂紀實小說《24個比利》續作,比利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但因多重人格分裂而被判無罪的嫌疑犯。只要閉上眼睛,所有難以承擔的痛苦都會過去。凱斯在比利的身上花了兩年時間, 訪談他的家人朋友以及在醫界努力想理解他的專業人士,他將這個復雜的故事娓娓道來……
快遞相比其他來說慢了一點而且就只是在外面套了一個袋子有的書沒有塑料膜不太滿意不過快遞小哥態度超級超級好書還沒開始看挺期待的之前看過他的書都挺好的喜歡24個比利一個很長很認真的評論hhhhhhhhh
先看了《二十四個比利》,然后再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這個人不是一個精神分裂者,他的每一個人格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有的這些人格早就了這個人,最后他在康復,然后他也成了另外一個人。
先看了《二十四個比利》,然后再看這本書,比利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但因多重人格分裂而被判無罪的嫌疑犯。只要閉上眼睛,所有難以承擔的痛苦都會過去。凱斯在比利的身上花了兩年時間, 訪談他的家人朋友以及在醫界努力想理解他的專業人士,他將這個復雜的故事娓娓道來……
作為讀者,也許我們永遠也不能真正體會比利所遭受的一切痛苦和掙扎,但我們也從另一方面看到了人性的良善和丑惡。當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后,比利選擇了放下過去的一切,選擇了原諒,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救贖。很高興看到最后比利能重獲自由,這是他應得的。
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完全被這本書中的情感所感染。一開始是憤怒,甚至為比利打抱不平,本以為他會就此放棄,向命運低頭,然而并不是我想得那樣,當我看到結局的時候,實在為比利所反映出來的精神所震撼。我為他歡呼為他自豪,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弱小的一面,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作品之一,值得推薦。
讀《24個比利》時一直覺得,是作者故意用來源真實事件的手法寫作,所以讀的淡然隨性,直到這本才明白原來真的來源真實,對心底的觸動像加大了手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