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然的智者——蔣夢麟》一書,作者用真實的筆觸讓我們體驗了一位天真的孩童成長為一代學者和教育家的艱辛路程,并希望讀者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明確自己內心渴望到達的方向,一路堅持,創造一個即便不,也要終生無悔的人生。
古往今來,所有的成功者,他們的人生和他們所激賞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勵志并非粘貼在生命上的標簽,而是融匯于人生中一點一滴的氣蘊,后成長為人的格調和氣質,成就人生的夢想。無論從是哪一行,有志不論年少,無志枉活百歲。
這套《傳世勵志經典》共收輯了100部圖書,包括傳記、文集、選輯。我們想為勵志者提供心靈的營養,有如心靈雞湯那樣鮮美;有如粗茶淡飯卻為生命所需。無論直接或間接,我們定會從先賢們的追求和感悟中收獲一份驚喜。
蔣夢麟,一個北京大學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一個中國教育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一個出生于江南水鄉,卻長眠于海峽另一岸的多情之人。
有人說,蔣夢麟是一個"有種"的人。他有膽量先后兩次接下一團混亂的北京大學,并終將北京大學恢復到興盛時期的狀態;他能在日本人的威脅下面不改色,淡然自若,并且不失骨氣和民族精神。
有人說,蔣夢麟是一個"多情"的人。他對學生有情,對同人有情,對祖國有情,對事業也有情。為了保護學生,他寧愿遭受學生們的誤會也要阻止學生盲目參與政治運動。而他自己卻為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努力地奮斗終生。他愛護北京大學的教授們,努力為他們提供優越的待遇,讓他們能夠有安穩的環境進行教學研究。為了國家的發展,他不惜得罪執政者,抨擊時弊。為了事業,他不辭辛勞,臨終前還在惦記著自己負責的項目。
有人說,蔣夢麟是一個可稱為"三不朽"的人,即同時在立德、立功和立言三方面做出貢獻。他有令人欽佩的高尚品德,"遇名利多謙讓,遇責任勇擔當";他在各領域立下的功勞數不勝數,支持文化改革,發展國內教育,提倡農業改革;他的《西潮》被許多后人當作"人生教科書"。
本書描寫了蔣夢麟的一生,讓我們看到他是如何從一位天真的孩童成長為渴望新知的少年,如何變成一位有志青年,如何成為一代學者和教育家,又如何成為社會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通過對他童年生活的描寫,我們可以明白他成年后為何會那么在意教育的發展,又為何那么重視農村的發展。
縱觀蔣夢麟的前半生,年少離家求學,長大后出國進修,回國后從事教育事業,這些都與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縱觀他的后半生,擔任"農復會"主任,修建石門水庫,主張臺灣實施計劃生育,又都和農業及民生不可分割。這說明他并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書生,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在學習生涯中,他經歷了許多波折,而這些波折從未打消過他繼續求學的念頭;在職業生涯中,他經歷了許多困苦,而這些困苦也從未讓他退縮。在戰火連天的日子里,他寫下了《西潮》一書,用真實的事件向人們展示著他前半生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一切,以及他一向積極樂觀,永不言棄的生活態度。
不守舊,不唯新,不激進,不絕望。蔣夢麟用這樣的態度影響了許多他身邊的人。在北京大學的日子里,他用他獨到而周到的處事方式得到了教職員工們的尊重,平定了校園的混亂,樹立了濃郁的學術氛圍,激發了教授們的責任心和學生們的上進心。在"農復會",他用他對工作的熱情召集起了許多人與他并肩努力。
蔣夢麟憑著他敏銳的洞察力發現了當時社會中的種種弊端,并大膽指出。他也曾憑著他的眼光提前預知了弊端所帶來的危害,并提出預警。為了社會更加美好,他一直在努力,哪怕會因此失去自己的生命,他也在所不惜。
臺灣的《仙人掌》雜志稱:"蔣夢麟生在一個左右中都不是的年代,但他卻慎重地選擇了自己的路,向時代做出了他的貢獻,對后代獻出了他的寶貴經驗,他應死而無憾了。"蔣夢麟是否真的死而無憾?或許他的遺憾,便是沒能在有生之年回到家鄉,再看一看那片熟悉的土地,喝一口家鄉的水吧。
希望此書能夠為讀者們帶去一些啟示,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明確自己內心渴望到達的方向,朝著那個方向一路堅持下去,創造一個即便不夠,也要終生無悔的人生。
陳雪,女,畢業于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有經管類,生活類,幼兒讀物及傳記類圖書編寫經驗,已出版作品《FBI邏輯推理學》。
及時章清末小村憶童年
1.名士出余姚001
2.世代為人杰003
3.小熊入清夢007
4.童年心未明012
5.漸斂頑童心017
6.天性難泯滅022
7.出村求新知026
第二章求學之路步履艱
1.輾轉成長時031
2.少年志氣盛035
3.不忍抑真心040
4.受益新思想045
5.揮剪去陋俗050
6.初遇引路人055
7.海外修心路060
第三章衣錦還鄉重教育
1.衣錦歸故里065
2.再踏上海灘070
3.創刊明己愿074
4.新文化之光078
5.校園歷風波083
第四章北大重任一人擔
0891.無招勝有招
0942.改制為重生
0993.能者必多勞
1044.一心為棟梁
1085.內憂與外患
1146.奮力抵風潮
第五章社會責任亦為重
1191.無私愛生情
1232.階級責任感
1273.跨界擔雙任
1334."三一八"慘案
1375.傷懷離北大
第六章投身教育不復悔
1411.浙大肩重任
1462."中基會"之魂
1503.無心入紛爭
1544.無大臣之風
1595.接手爛攤子
第七章重振北大寄新愿
1651.定制束眾人
1692.甘心做"惡人"
1733.學制先行者
1784.一心助師生
1825.改良圖書館
1876.文理需平衡
第八章抗戰歲月盡其能
1.華北陷危機192
2.再度起風潮197
3.愛國情未淡202
4.輾轉護果實206
5.建西南聯大211
6.批役政之陋216
第九章奔忙不息至終生
1.揮手別北大221
2.興農為興邦226
3.攜會赴臺灣230
4.曲終人未散235
及時章清末小村憶童年
1.名士出余姚
都說江南好風景,煙雨蒙蒙柳色新。一提到江南,人們腦海中總會自然地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彎彎的河流,青青的垂柳,精致的石橋,典雅的長廊,橋上是撐著紙傘的溫婉女子,長廊邊是手持書卷的白衣書生,橋下有船夫劃著小船經過,清清的河水呈現出條條清波。如今的江南與古時有所不同,卻也沒失了它特有的清新和雅致。大多江南的名城都有著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特點,而且歷史悠久,文化氛圍濃郁,名人輩出。
余姚地處浙江省東部,臨山近海,氣候溫和,是一處人杰地靈之所。關于余姚這一地名的來歷,有多個版本的傳說,有人說余姚是舜的后代所封之地,因為舜姓姚,所以此地被稱為余姚;也有人說余姚位于余山和姚水之間,將一山一江各取一字,便有了"余姚"。
距離余姚不遠的地方,臥著一條以美景奇觀而著名的江——錢塘江。錢塘江由于水路曲折,在古代又被稱為"浙江",浙江省的名字正是取自于此。數百年來,江水不斷沖刷著兩岸,反復之間,將養分充足的泥土帶到了這里,并留在了這里。久而久之,泥土越來越多,致使江的兩岸越來越向杭州灣擴張,竟形成了一處平原。
平原剛剛形成時還不方便居住和種植,卻有其他用途,兩岸的居民在這片平原上建起了臨時的圍堤,將存在泥土中的海水曬干,得到海鹽,以滿足他們日常生活。海鹽的產量非常可觀,于是居民們除了自用,也將這些鹽運送到其他地區出售,增加收入。隨著時間的流逝,平原上的鹽漸漸曬盡了,土地也漸漸干燥了,于是居民們將這片土地保護起來,留作畜牧之用。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平原的土壤越來越適合生活,于是,這里便出現了新的村莊,它們或大或小,分散著排列開來,南至山麓,北至沿海,像宇宙中的一條星河。面積不太大的稻田分散在這些村莊之間,看起來隨意卻又有著一定的規律。
蔣村便是這些村莊中的一個。數百年前,這里和它周圍的小村莊一樣,保守而原始,寧靜而安逸,并沒有什么不同,若不是因為一百多年前,這里誕生了一位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使這座小村莊出了名,或許,至今仍然不會有幾人知道蔣村的所在,也不會有幾人去了解它的過去。
幾百年前,蔣村只是一個相對落后的小村莊,總人口不過300人左右,在當時算得上是規模較小的村莊了。雖然規模較小,村民們的日常生活卻過得有滋有味,這都要歸功于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三面環河的有利條件使這里成為一個盛產魚蝦等水產品的小村,富饒的土壤也滋養著各種農作物健康生長,使這里的居民從來不需要為衣食擔憂。
這里的人們每日過著簡單的生活,自給自足,不需要向外界索取,自然也就很少與外界聯系。就在這樣的一種環境里,孕育出一戶不一樣的蔣家人,而這戶蔣家人中又誕生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開放,好奇心強,喜歡新事物,喜歡觀察,也喜歡鉆研,他的名字,叫蔣夢麟。
2.世代為人杰
據記載,蔣村人的祖先是徽州蔣氏的一支,所謂"江南無二蔣",在蔣村人的心中,江南所有姓蔣之人都擁有同一個祖先,蔣村的村民們自然也是一家人。
在蔣村中一旦有人發生口角,旁人又無法勸解時,人們都會將輩分較高的人請來,對發生口角的雙方進行規勸和調解。
輩分較高的人也總能夠公平公正地解決問題,不偏私,不袒護,正因如此,他在村中的威望才會越來越高。
蔣夢麟在自傳中提到,蔣氏的始祖是周公的第三個兒子——姬伯齡。周公曾在周成王尚且年幼時輔佐他從政,對周朝貢獻極高,后來,他的兒子姬伯齡受封于黃河流域下游一處名為"蔣"的地域,所以他后來的子孫便都隨了封地的姓,姓蔣。再后來,蔣國被滅,蔣國的子民流落各地,并將蔣姓帶到了其他地方,這其中就包括余姚一帶。
蔣夢麟的家庭在蔣村算得上是小康之家,這主要歸功于他的祖父蔣斌潤。太平天國期間,蔣斌潤前往上海,在上海開了一個小的錢攤兒,幫人兌換各種錢幣,以從中賺取手續費。當時的上海已經有不少大錢莊了,并沒有人把他這個小錢攤兒放在眼里,然而蔣斌潤有一手好本事,任何銀圓只要讓他看上一眼,他就能辨別出這塊銀圓是真是假,并且從未失誤過。
憑著辨別真假銀圓的能力,蔣斌潤的名氣很快在上海打響了,各大錢莊的老板也紛紛注意到這個年輕人,對他刮目相看,并且有意將他請到自己的錢莊做經理。面對各大錢莊的邀請,蔣斌潤一一婉拒,他的心里早有了自己的主意。
不出幾年,蔣斌潤的小錢攤兒變成了一家小錢莊,他憑借自己的好本事和經營頭腦,用了很短的時間便將小錢莊發展壯大,變成了當時在上海排名及時的大錢莊,令各大錢莊的老板佩服不已。
在那個年代,能夠將錢莊開起來,并且開得規模很大,收入自然相當可觀。在蔣斌潤的努力經營下,蔣家的經濟狀況越來越好,積累的財富也越來越多,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蔣家日漸興旺之時,蔣斌潤卻受了重傷,需要截肢。
聽說蔣斌潤需要截肢,家里人都擔心極了。蔣斌潤剛過而立之年,若是在此時失去一只腳,不要說以后行走不便,生活和生意上也都可能受到影響。然而他們還是同意了,只希望蔣斌潤截肢后能夠快些好起來。
截肢前,蔣斌潤還笑著安慰妻兒,這只是一個小手術,讓他們不要太擔心,沒想到,截肢后不久,他的身體便出現了不良的癥狀。醫生對此的診斷是血液感染,雖然馬上進行了搶救,可最終還是沒能挽回蔣斌潤的性命。蔣家的頂梁柱就這樣撒手西去了。
蔣斌潤去世時,蔣夢麟的父親蔣懷清還只是個12歲的孩子,既不懂經營錢莊,也不懂打理家事,一夜之間失去相依為命的父親,對于年僅12歲的他而言無疑是重大的打擊,他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一大筆遺產,也不知道如何處理父親的后事,心里自然生出些茫然和不安。
蔣斌潤一生只有蔣懷清一個兒子,他的妻子李氏雖然懂得勤儉持家,可畢竟只是一位普通婦人,不懂經營,也不便出面管理生意。幸好,蔣斌潤生前曾給蔣懷清定過一門親事,而這戶人家的男主人又是位心地善良,處事謹慎,為人正直的人,他看到蔣家這對孤兒寡母的無助,便主動出面幫忙處理蔣斌潤的后事,并在蔣懷清成年之前代他管理蔣家的財產。
蔣懷清一夜之間成了全村最有錢的孩子,也成了全村最富有的孤兒,這使他同時招來了村里人的同情和羨慕。蔣懷清只是個單純的孩子,他沒有考慮過人們怎樣看他,也沒有考慮過要如何處理這些財產,和遺產相比,他更希望父親能夠一直平安健康地與自己一起生活。
蔣懷清相信父親給他挑選的親事,也相信他的岳父,所以他放心地將財產交給了他的岳父。他的岳父將他得到的遺產作了合理投資,并使這些遺產在30年內整整翻了10倍。可以說,蔣家日后能夠過上富裕的生活,這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蔣懷清岳父的功勞。
蔣懷清成年后,岳父便將錢交還到他的手中,由他自己支配。得到錢財的蔣懷清并沒有像那些紈绔子弟一般,大肆揮霍手中的金錢,將錢財用于和狐朋狗友吃喝玩樂,而是堅持著儉樸的生活作風,在他身上,看不出絲毫富家子弟的劣性,他就和每一個普通人家長大的孩子一樣,單純,善良,節儉。
蔣懷清自小便是個非常懂事聰明的孩子,成年后,他立刻從母親手中接過了管理蔣家事務的擔子。蔣懷清繼承了父親的聰明頭腦和母親的勤儉,將家里大小事務管理得井井有條。蔣家每一筆開銷都要經過他的審核,非他點頭應允不可。蔣家雖然富甲一方,被稱為姚西首富,卻從未有過奢侈的生活,也從未過度浪費過一分錢財。
不知是與當地淳樸的民風有關,還是與蔣家一貫樂善好施的家風有關,蔣懷清的心地極好,為人又誠實。在當地的居民心中,蔣懷清就像一尊"活菩薩",他雖然對自己要求嚴格,勤儉持家,卻一點也不吝嗇,誰家遇到困難,需要幫助,他都會慷慨解囊,從不推脫。
蔣懷清相信善惡終有報,也相信與人為善可以為家中添福,為家人添壽,保佑家人一生平安,他還相信即使上天注定一個人今生要遭受許多災難,只要這個人一心向善,與人為善,多做善事,就能夠改變多災多難的命運。這種念頭令他不但與人為善,樂善好施,還非常關注公益事業,時常向各種慈善機構捐款,以表心意。在他心中,捐善款能夠幫助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同樣是一種善事。
蔣村有一座橋名為牛欄橋,是出入村子的必經之處。1886年,蔣懷清見牛欄橋破損不堪,擔心村民們出行不便,便出資將橋重建;1892年,他見許多窮人過世后無錢安葬,便和幾位好友一起設立了一處負責喪葬的慈善機構,并出資買下一片土地作為義冢,以免家境過于貧困的人因為無錢安葬而曝尸街頭,他還命該機構為窮人施棺,讓他們能夠體面下葬。
1899年和1910年,蔣村遭遇兩次重大水災,許多人家的家園和田地皆被沖毀,蔣懷清見狀,立刻聯合幾位企業家去其他未遭受水災的地方大批購買糧食,然后以平價售給當地的居民。為了方便村民購買,他還臨時開設了一些售糧處,這使得村民們對他感激不盡。
蔣懷清的為人令他贏得了許多人的尊重和愛戴。在蔣村,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無人不稱贊,無人不夸獎,無人不心懷敬意。漸漸地,蔣懷清的名聲傳到了其他村莊,方圓百里內的人都知道,蔣村出了這么一位年紀輕輕便有著大胸懷和憫人之心的富家紳士。在蔣懷清的影響下,蔣村的名聲也變得響亮了起來。
由于成年后,家中的各種事務都由蔣懷清接手,而許多由蔣懷清投資的錢莊又都在上海,所以蔣懷清年輕時免不了時常往來于上海和蔣村。上海不同于蔣村,也不同于余姚,那是一座繁華的城市,早早就被西方的風潮所吹過。在那里,蔣懷清接觸到了許多西方的文明,這也讓他的頭腦中時時浮現出一些不同尋常的念頭。也是因為接受了西潮的影響,他對教育事業也開始有了關注。
在當時,農村的教育非常薄弱,許多家境貧困的孩子們都沒有機會接受教育。1902年,蔣懷清號召其他鄉紳一起創辦義塾,以保障家境貧寒的孩子們有學上,有書讀。之后,他又創辦了浙江及時所新式私立高等小學堂,余姚師范講習所,附屬初等小學堂等教育機構,對余姚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蔣懷清的這種性格和為人在日后對蔣夢麟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蔣夢麟曾說,他一生都視他的父親為較高榜樣,卻遺憾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只能學到父親的幾分,無法將父親身上的優點全部發揚光大。
3.小熊入清夢
隨著前往上海的次數越來越多,在上海停留的時間越來越久,蔣懷清與西方文明和西式生活的接觸也越來越多。他被西方物品所吸引,平日里,也會對那些吸引他的西方事物進行仔細觀察,記下它們的樣子,研究它們的結構和功能,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畫一些草圖。他也曾找來工匠,命他們按照自己畫的草圖去打造相應的器具或者建造一幢房子。但要說到蔣懷清最出名的一次"創造",應該是他試圖憑一己之力制造出一艘輪船的事。
蔣村雖然臨江,卻不靠海,蔣懷清每次前往上海,都需要先乘坐人力船到達寧波,再從寧波換乘輪船到上海。相比從寧波到上海的距離,從蔣村到寧波的距離并不算遠,甚至不足從寧波到上海的十分之一,可是所花費的時間卻要多出好幾倍。這一事實讓蔣懷清深感西方文明的先進。
從蔣村前往寧波的途中,看到太陽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看到船家辛苦地劃動著船槳,用力地撐著竹篙,有時還要下船拉纖,蔣懷清的心里冒出一個念頭,為什么不自己打造一艘輪船呢?這樣自己以后的出行就會方便許多,還能節約不少的時間,船家也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了。
有了想法,蔣懷清便開始設計他的"輪船"。在幾經考慮之后,他決定將水輪作為推動"輪船"前進的動力。在畫設計圖的過程中,他花了不少的心思,也反復修改了無數次,終于,設計圖畫好了,他興奮極了,立刻找來木匠和造船匠,讓他們按照他的設計圖制造"輪船"。
一個多月過去了,蔣懷清的"輪船"終于完工了。早在"輪船"沒有制造完成時,蔣懷清造船的事情就已經傳遍了整個村子,所有人都滿懷期待地等著看他的"輪船"到底會是什么樣子,到底會有怎樣的表現。"輪船"試航的那24小時,村里的人早早就來到了"輪船"下水的地方,抻著脖子,張大眼睛,等待奇跡的發生。
"輪船"終于下水了,兩位身材彪悍的水手負責推動水輪的兩個木柄,讓"輪船"前行。"輪船"剛剛下水之后,速度還不算太快,然而沒過多久,"輪船"的速度便漸漸快了起來,這讓圍觀的人們都感到很興奮。最興奮的當然還是蔣懷清本人,他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可是沒想到,"輪船"在達到與槳劃船相同的速度之后,再也不加快了。
圍觀的群眾都很著急,他們大聲為水手們加油,水手們聽到加油聲,更用力地轉動水輪,想要讓船再快一些,可任憑他們怎么用力,船的速度都沒有變得更快。一向處變不驚的蔣懷清也急了,他也出手去和水手們一起轉動水輪,可結果還是一樣。
圍觀群眾們發出了嘆息的聲音,眼中露出了失望的神情,蔣懷清知道,"輪船"的首航失敗了。然而,蔣懷清并沒有就此放棄,他對"輪船"進行了幾次改良,又一次次下水實驗,可結果仍然不理想,一次,水輪竟然被水草纏住了,并且越是前行,纏的水草就越多。當看到水輪徹底被水草纏得死死的,動彈不得時,蔣懷清終于認輸了。
雖然"輪船"沒有造成,蔣懷清卻由此想明白了一件事,那便是當時西方的教育遠比當時國內的教育要先進得多。特別是當有人告訴他瓦特和蒸汽機的事后,他徹底明白了為什么他的"輪船"會失敗,也徹底被西方先進的文明所征服了。他深深地意識到,表面的模仿沒有用,只有明白深層的原理,才能真正掌握一門先進的知識。
"輪船"事件之后,蔣懷清不再幻想以人力與先進的技術抗衡,他也由此做了一個決定,等他的孩子們到了該讀書的年紀后,一定要讓他們接受現代化的教育,讓他們從小就明白這個道理,然后學會西洋人制造東西的訣竅,真正制造出與西方那些神奇物品一樣的物件。
1886年1月19日夜里,蔣懷清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頭熊來到了他的家中。當時他的妻子身懷六甲,臨盆之日將至,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夢見熊入家中說明家里要添男孩,這個夢令蔣懷清非常開心。雖然當時他已經有了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但是一想到家里又要多一個男孩,他還是止不住興奮。
第二天,蔣懷清的妻子果然生了一個男孩,孩子出生后,蔣懷清高興極了,連忙感謝祖先的庇佑,并給這個新出生的孩子起名為夢熊,取自孩子誕生之前他夢見一頭熊之意。
根據孩子出生之前的夢境給孩子命名是蔣懷清的習慣。長子出生前,他夢見了蘭花,于是給長子起名夢蘭,次子出生前,他夢見了桃子,于是給次子起名夢桃。從名字上看,蔣夢熊算是比較幸運的,因為兩位哥哥的名字聽起來都有些像女子的名字,而他的名字中有個"熊"字,至少從名字上聽能夠分辨得出是一個男孩子,然而,這個名字卻并沒有伴他一生。
初中時,蔣夢熊參與了學潮運動,并因此被列入了黑名單,沒有辦法進入高等學堂繼續讀書。為了不耽誤兒子的學業,蔣懷清為蔣夢熊改名為蔣夢麟,字兆賢、少賢,號孟鄰,從此,世上便多了一名叫作蔣夢麟的男孩子。
蔣夢麟是余姚蔣氏第十六世孫,在蔣懷清編寫的《蘭風蔣氏宗譜》中,關于蔣夢麟的部分是這樣寫的:"德銘,譜行微,名夢麟,號兆賢,配孫氏。"宗譜中還記錄了蔣夢麟的兒子一輩。
蔣夢麟誕生時,祖母也已過世多年,家中只有父母,三位兄長和一位姐姐。對于這樣一個富貴之家而言,多一個孩子對家里的經濟狀況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所以蔣夢麟的到來讓全家都感到開心。身為蔣家最小的一個孩子,又是男孩,蔣夢麟自然受到了全家的疼愛。
蔣懷清是個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人,他的妻子經氏是一位非常有教養的大家閨秀,說話輕柔,待人溫和,樣貌柔美,知曉韻律,會彈琴,會唱詞,她最常唱的一首詞叫《古琴引》,每當她唱起這首詞,幼年的蔣夢麟都會安靜地陪在母親身邊傾聽,聽著母親柔和的聲音,他的心里就感到無比的安心。直到經氏病故多年之后,蔣夢麟仍然能夠記得母親吟唱《古琴引》時的樣子。
經氏是在蔣夢麟7歲那年病故的。經氏病故之后,她的書房有許多年都一直保持著她還在世時的樣子——紅木制成的琴幾上一把白玉制成的古琴,琴身上蓋著一條白色的絲緞,琴的后面是掛滿了名家書畫的書齋的墻。蔣夢麟每每看到此景,都會不由得希望母親能如往日般坐在那里,恬靜而美麗,他有時甚至會將自己想象成那把古琴,用琴聲傾訴滿心的思念。
孩子們還小,家里沒有女主人總算不得是個完整的家,于是經氏過世后,蔣懷清娶了繼室宋氏。宋氏也是一位賢良淑德的女子,懂得持家,待人也好,蔣夢麟在她身邊沒有受過一絲半點的委屈。可惜的是,宋氏在嫁入蔣家的第五年也病逝了。
雖然年幼喪母,父親又娶了繼母,但這些經歷都沒有在蔣夢麟的心中留下陰影。或許因為陪伴在他身邊的一直都是些溫柔體貼的人,所以在回憶童年的時候,蔣夢麟曾說,他所受到的家庭影響是良好而且健全的。
在蔣夢麟的生命中,對他影響較大的人還是他的父親蔣懷清。這些影響包括為人誠實,生活節儉,與人為善,關心公益,樂善好施,嚴于律己,還包括贊同西方文明和重視新式教育。蔣懷清愿意讓兒子們接受新式的教育,接觸西方的文明,至于西方的一些風俗習慣,他不提倡,也不反對,交由孩子們自己決定,由此可見蔣懷清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開明。
正是由于蔣懷清的開明,蔣夢麟才有機會在日后接觸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會自然地去選擇自己要走的路。雖然在這過程中,他也聽到了許多反對的聲音,但這些并沒能對蔣夢麟產生什么影響。
4.童年心未明
蔣夢麟的童年也與這里的孩子們相差不多,或許的不同便是他不愁吃穿,不需要像其他農家的孩子一樣,在農忙時節下田幫忙,或者幫助母親做一些家務。更何況,他是蔣家最小的兒子,父母兄姐對他疼愛還疼愛不過來,怎么舍得讓他去做那些粗重的活呢?于是,他便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做他有興趣的事,研究令他有興趣的東西。
蔣村是一個傳統氣息濃郁的村莊,這里的人崇尚傳統文化道德,提倡孝道,重視貞潔,將欺詐、偷竊、奸淫等行為視為極大的惡行。如果有人對父母不敬不孝,全村的人都會指責他,單是那些指責就可以讓這個人無地自容,在村子里抬不起頭來;如果有人為了獲得利益采取欺騙行為,全村的人都會對其唾棄,這便是最重的懲罰。
蔣夢麟自小便從環境中接受到"為人子女要孝順"的思想,雖然祖父母都早已過世,使他不曾有機會親眼見到父母如何對待長輩,但從父母的言行之中,他卻也能覺察出,父母對長輩的敬重和孝順。哥哥和姐姐平日對待父母也是畢恭畢敬,這讓小夢麟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將這份孝順繼承了下來。
在蔣村,婚姻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人喪妻后可再娶,女人喪夫后不可再嫁。若是再嫁,會被人斥責不守婦道,若是終身守寡,則會人人稱贊,并在她死后立一座貞節牌坊。正因如此,蔣懷清年幼喪父后,他的母親李氏便不得不一人支撐起整個家庭,而蔣夢麟年幼喪母之后,蔣懷清卻可以續弦。
重視傳統的地方總會設立祠堂,蔣氏的家廟又叫"四勿祠"。"四勿"原本出自《論語》中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而將蔣氏家廟稱為"四勿祠"的蔣氏祖先卻把這四勿改為"勿欺心,勿負主,勿求田,勿問舍",以此來對蔣氏的后人進行道德規范。
傳統的東西有其好的地方,也有其不好的地方。在傳統道德規范下,人們可以擁有純樸的思想和平靜的生活,卻過于保守也讓人們無形中失去提升自己和改善生活的機會。蔣懷清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會贊成孩子們去學習西方的文明,他也相信西洋人并非都是喜好燒殺搶奪的惡徒,其中同樣有老實忠厚之人,孩子們接觸西方文明,并不見得是壞事。
蔣夢麟的舅舅卻不這么認為,在他眼里,只有堅持傳統,才能讓人走上正路。蔣夢麟的舅舅是一位非常傳統的秀才,自小受的都是傳統教育,他為人古板,卻沒有許多老頑固常有的那種暴脾氣,整日斯文得體,書生氣十足。
蔣夢麟的舅舅為了強調傳統道德的重要,在書桌旁貼了一張大紙,紙上寫著:"每日清晨一支香,謝天謝地謝三光。國有忠臣護社稷,家無逆子鬧爺娘。但愿處處田稻好,我雖貧時也不妨。"這是他的人生箴言,從這幾句話中便可以看出,他崇尚敬祖敬天,希望家和子孝,國泰民安。
保守引發的另一個弊端便是迷信。在閉塞的小村莊里,總少不了對神明的信仰,或相信夢會給人以預示之類,比如蔣懷清在夢到有熊來到家中之后便認為妻子會生下男孩,就是當地人對夢的一種解釋。村子里還相信人死后會經歷輪回,生前壞事做得多了,來世一定會變成牲畜或者蟲子,一世受苦。
蔣村的人也信神佛,蔣夢麟在自傳中提到,村里的人沒有宗教限制,信什么神的都有,大家都對自己信的神佛很虔誠,卻也不干涉其他人信什么神佛。于是,在蔣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迷信的表現,這些迷信都是從幾百年前延續下來的。
一些人生病后不去看醫生,只知道燒香拜神,甚至認為只要心夠誠,神仙就會讓香灰變成萬能靈藥,病人服下香灰后就能痊愈。這種想法不知耽誤了多少病人的治療,嚴重的時候還會導致死亡,可是那些人仍然執迷不悟,認為是因為不夠虔誠,香灰才沒能起作用。
蔣村的人也犯過這種錯誤。有一次,村里人患上了瘧疾,于是他們更加虔誠地燒香拜神,希望神仙能夠讓這種病離開村子,可是他們的祈禱全都沒有用,病人癥狀沒有絲毫減輕。后來,一些西方的傳教士和在外經商的人路過這里,看到村里的情況,立刻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并將身邊的西藥給村民們服下,村民們才得以痊愈。
那個年代,生活在鄉村的人們往往缺少文化,講的故事也無非是些從祖上聽來的,真假難辨的傳說。然而對于正值好奇年齡的孩子們來說,這些故事無論真假,只要有趣,便足以吸引他們了。在聽過的故事中,令蔣夢麟記憶比較深刻的有關于人類進化的故事,關于一名和尚的故事,以及一些關于太平天國的故事。
村里的一位老人告訴蔣夢麟,在幾萬年前,人類也像猴子一樣長著長長的尾巴,尾巴共有十節,會隨著年紀的增長漸漸變黃,變黃的節數越多,余下的生命就越短暫。那些長著尾巴的人被稱為人猿,他們會根據自己尾巴的顏色變化判斷出自己還有多少壽命,一旦發現自己快要死了,就會躲進窯洞里,在里面靜靜地死去。
關于和尚的故事則是說,一位武功非常了得的和尚在化緣時遭到了米店小徒弟的沖撞,于是他在對小徒弟鞠躬的時候暗自發功,使小徒弟受了極重的內傷。七天后,小徒弟得到一位好心拳師的搭救,撿回了一條命。為了防止和尚會來確認小徒弟的死亡,拳師讓小徒弟假裝出殯,在棺材里放上磚頭,這才躲過一劫。
蔣夢麟在聽這兩個故事的時候都很投入,可是聽完故事后,他的心里卻產生了不同的感覺。他不喜歡那個和尚心存報復的故事,倒是對那個關于人類進化的故事有著比較多的興趣。當老人對他們說,現在的人雖然沒有尾巴,但是尾巴根還在,就在脊骨末端時,他和一起聽故事的孩子們都不由得伸手去摸了一下。
蔣夢麟從村中許多老人口中聽說,蔣村并不是一直都這樣太平,多年前也曾經歷過戰亂。當年,太平軍殺入村子時,大部分人都逃進了附近的山里,只有一些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人留在了村子里。結果,太平軍在村子里放了一把大火,燒毀了幾間房屋,也燒死了留在村子里的人。
太平軍離開后,村民們返回村子,看到滿目的慘狀,不免心有余悸。按理說,村子里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村民們應該怕了,不想再留在這里了。可即使這樣,村民們還是沒有絲毫離開的打算,他們修整了房屋,打掃干凈庭院,安葬了死去的村民,然后繼續在這里生活了下去。
等到蔣夢麟再長大一些,開始對人情世故有些了解之后,細心的他突然發現,那些特別喜歡提起太平天國時期的事情的人總是同一些人,聽起來,他們對政事很關心,可是一提到外面的世界和時事,他們就沒有了興趣。后來,蔣夢麟明白了,講這些故事的人大多是曾經參加過太平軍或清軍的人,他們曾親身經歷過那些事情,所以每次講起時都會有極高的興致。
在參加過太平軍的人中,有一位是蔣氏的族長。身為族長,不可胡言亂語,所以從他口中聽說的故事有著較強的真實性。蔣夢麟曾在他那里聽說過關于太平軍吃人肉的事情,看著他不一樣的眼神,蔣夢麟的心里有些害怕,可還是忍住害怕聽了下去。
蔣夢麟在族長那里聽到了許多關于太平軍的事,他還記得那位族長對他講,太平軍每天都會對天父和天兄進行感謝和禱告,族長曾在一次禱告時開了幾句玩笑,結果差一點被資歷高一些的太平軍成員砍了頭,從此便再也不敢和太平軍成員開玩笑了。
除了太平軍的事情,村子里偶爾也有人會提
1.知性、詩化的語言,鏗鏘有力的風格,在介紹人物經歷同時,穿插點到為止的客觀評述;
2.抓住每個人物自身特點,由此及彼,展現每位大師的獨有風范;
3.民國人物,因時代的特殊性而被賦予個性含義,多受市場追捧。從才女才子系列,到整個民國史,都為讀者所熱衷探究。而民國教授系列,以套系方式面世,尚屬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