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故事》,1988年出版至今,近30年口碑相傳,專家學者奉為圭臬,心理學愛好者視如珍寶,一版再版,本書即是該作的升級第四版。
本書作者從古希臘直至當下兩千多年來的豐厚思想土壤中,萃取西方心理學史上的大家名家,以精煉平實的筆觸如其所是地勾勒其時代背景、思想面貌和主要觀點。更為重要的是,作者以深厚的理論修養、中和理性的唯物態度,倚靠西方思想的本來脈絡和中國心理學學科的發展實踐,對各家各派觀點應其所是地做出評判、論斷和揚棄。
《心理學的故事》既是西方心理學源流和心理學史演進的精彩梳理,也是幾代心理學人建設“中國的心理學”的成果積淀,更是當下學子進入心理學學科的親切導引。
作者觀點
任何科學都不是突然產生的,都有它發生發展的歷史。我們研究一門科學,既要了解它的現狀,也要了解它的歷史,才能掌握這門科學的完備知識。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當然也不例外。
經典品質
老一輩學者六十余年執教心血結晶,三十年口碑相傳,滋養了幾代心理學人,西方心理學史典范之作:扎實、素樸、通透!
匠心制作
圓脊精裝,封面印黑燙金,ESKA荷蘭板,進口襯紙,三面切口滾金,精選飄帶;內文80g純質紙印制,每頁單獨設計。精雕細琢,更新你的閱讀與珍藏體驗。
心理學名家推薦
中國心理學會前理事長林崇德作序推薦。
李漢松,1922年7月出生于浙江龍游靈山。1956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1956年,畢業后留校任郭一岑教授的助教,開始從事西方心理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至今60余年。曾任《中華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心理學卷編委,《世界百科著作辭典心理學名著引導》主編,《心理學大辭典外國心理學史》副主編。
60多年來,對心理學的研究一以貫之,筆耕不輟,著述豐富。專著有《心理學的故事》(原名《西方心理學史》),譯作有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彼得羅夫斯基《年齡特征與教育》等。
◎緒論
及時節 心理學發展的規律
第二節 為什么學習心理學
第三節 曲折的發展道路
◎及時部分 哲學心理學時期
◎及時篇 古代歐洲靈魂官能心理學
及時章 古希臘哲學中的心理學
及時節 萬物的本源
第二節 唯物或唯心:德謨克利特和柏拉圖
第三節 亞里士多德的靈魂形式說
第四節 醫學中的氣質學說:希波克利特和蓋倫
第二章 黑暗中的火星:中世紀心理學
及時節 以神之名
第二節 文藝復興時期:感覺經驗心理學思想
◎第二篇 近代歐洲意識的經驗心理學
第三章 16―17世紀:早期的機械唯物論
及時節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的二元論
第二節 大不列顛的妥協者:培根、霍布斯以及洛克
第三節 普魯士的“萬能大師”:萊布尼茨
第四節 萊布尼茨的繼承者:沃爾夫
第四章 18世紀:英國心理學
及時節 存在即被感知:貝克萊
第二節 不可知論的鼻祖:休謨
第三節 聯想主義及時人:哈特萊
第四節 蘇格蘭新力量:李德與布朗
第五章 18世紀:法國感覺論和德國先驗論
及時節 大腦是心理的機器:狄德羅、霍爾巴哈和愛爾維修
第二節 一切都是感覺:孔狄亞克與愛爾維修的感覺主義
第三節 大腦產生思想:卡巴尼斯的生理心理學
第四節 康德的現象學
第六章 19世紀:“三大發現”后的英國心理學
及時節 穆勒父子的力學心理學和化學心理學
第二節 貝因的聯想心理學
第三節 心理進化論者:斯賓塞
第四節 生物進化論視角的心理學:達爾文
第五節 天生我材:高爾頓的遺傳論
第七章 19世紀德國的意識心理學
及時節 科學教育的奠基人:赫爾巴特
第二節 空間知覺的提出者:陸宰
第三節 唯意志論與心理學:叔本華與尼采
◎第二部分 科學心理學創建時期
◎第三篇 近代末期實驗心理學的誕生
第八章 19世紀歐洲:神經系統生理學和感官生理心理學
及時節 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大腦
第二節 感覺是什么
第三節 生理學之父:約翰內斯繆勒
第四節 赫爾姆霍茨的感知覺研究
第九章 心理物理學和實驗心理學的興起
及時節 感覺不是的:韋伯和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
第二節 遺忘曲線:艾賓浩斯
第三節 音樂心理學的獨行者:斯圖姆夫
第四節 心理主動性的實驗研究:G.E.米勒
第十章 馮特:心理學的“獨立宣言”
及時節 從生理到心理:馮特的生平
第二節 心理學新視角:馮特的心理學體系
第三節 心理學是一門獨立學科
第十一章 19世紀末歐洲心理學的新動向
及時節 心理是一種動作:布連塔諾和奧地利學派
第二節 無意象思維:屈爾佩和符茲堡學派
第三節 把人的靈魂放在天平上:沃德與斯托特
第四節 獨立的法蘭西機能主義
◎第四篇 現代西方機能主義心理學
第十二章 意識心理學危機和構造心理學
及時節 不受歡迎的創始者:鐵欽納
第二節 鐵欽納的構造心理學
第三節 鐵欽納的論戰
第十三章 美國實用主義心理學
及時節 一切都是工具
第二節 我們的命題不是唯物論:詹姆斯
第三節 教育改革者:杜威
第四節 機能心理學的發言人:安吉爾
第五節 卡爾與晚期的美國機能心理學
第十四章 機能主義和聯結主義
及時節 “心理學的達爾文”霍爾與及時個心理學教授卡特爾
第二節 像貓一樣學習:桑代克的聯結主義
第三節 桑代克的8條學習規律
第十五章 麥獨孤的目的心理學
及時節 麥獨孤與衰落的英國心理學
第二節 研究本能:麥獨孤的基本觀點
第三節 人的獨特性:情操與道德
第十六章 華生及其行為主義
及時節 摩登時代:世紀初的美國
第二節 不研究心理的心理學
第三節 其他早期的行為主義者
第十七章 格式塔心理學
及時節 歷史背景和創設者
第二節 格式塔心理學的創設及其基本觀點
第三節 勒溫的場論和社會心理學
第十八章 精神分析
及時節 維多利亞式的時代病痛
第二節 精神病治療和精神分析
第三節 催眠與夢的探索者:弗洛伊德
第四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思想
第五節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第六節 超越自卑: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第七節 新精神分析
第十九章 新行為主義
及時節 新行為主義的歷史條件
第二節 大腦有地圖:托爾曼的目的行為主義
第三節 物理學主義者:赫爾
第四節 集大成者:斯金納
◎第五篇 當代西方結構主義心理學新思潮
第二十章 人格心理學
及時節 從“元素”到“人”
第二節 奧爾波特的特質心理學
第三節 人格心理學的開拓者:莫里
第二十一章 人本主義心理學
及時節 從痛苦與自卑中成長:馬斯洛
第二節 以人為中心:羅杰斯
第二十二章 生理心理學
及時節 行為誕生于神經元之間?
第二節 舍里關于內分泌和緊張反應的理論
第二十三章 認知心理學
及時節 行為主義危機
第二節 認知心理學的興起
第三節 認知心理學的三種理論
第二十四章 皮亞杰的結構主義發生認識論和發展心理學
及時節 漫長的學術生涯
第二節 皮亞杰的兒童心理學
第三節 結構主義的發生認識論
第四節 發展心理學的發展
第五節 先天還是后天,階段性還是連續性
第二十五章 后現代心理學
及時節 進化心理學
第二節 后現代主義心理學
第三節 生態心理學
第四節 積極心理學
◎回顧和展望
及時節 西方心理學發展條件的綜合性分析
第二節 西方心理學發展的規律
第三節 現狀和展望
[催眠與夢的探索者: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今捷克摩拉維亞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呢絨商人。在學習期間,弗洛伊德就做過生理學實驗指導,也聽過布連塔諾的哲學課。1881年他得到博士學位。1883年做大學無薪教師,1902年升為神經病理學教授。1938年納粹德國入侵奧地利,弗洛伊德被迫流亡到英國,第二年死于倫敦。
對弗洛伊德從事精神分析研究影響較大的有兩段經歷。
1. 和布洛伊爾(Breuer, 1842-1925)一起研究用催眠技術治療歇斯底里神經官能癥時發現了疏通療法。
2. 在巴黎和沙可一起研究催眠和歇斯底里癥發現心理障礙的性基礎(1885—1886)。
此外,在法國的一年中,他還專程訪問過南錫學派,在那里他發現催眠醒來的病人經醫生耐心啟發能把遺忘的事情全部回憶起來,這對他以后采用自由聯想的談話法很有影響。
事情的經過大體如下:1881年弗洛伊德取得學位后結識了布洛伊爾醫生。布洛伊爾有個女病人叫作安娜 歐,表現出癱瘓、記憶缺失、精神頹廢、嘔吐、惡心以及視覺和言語的紊亂等歇斯底里癥狀。在催眠治療過程中,布洛伊爾發現安娜說出一些特殊經驗后,有關的癥狀也就消除。在一年多每天見面的過程中,安娜體驗到通過談話吐露思想深處的經驗就會擺脫許多有關的癥候。這個治療后來叫作疏通。而把安娜和醫生的這種關系叫做積極的遷移或移情,它是精神治療過程中一定出現的一部分過程。但是,布洛伊爾意識到病人的這種移情對醫生十分危險,終于停止了治療。
1885年弗洛伊德得到一個機會去法國巴黎向沙可學習。當時沙可是國際上治療和研究精神病的。在學習期間,弗洛伊德觀察沙可在治療歇斯底里中如何使用催眠。有一次晚會上,沙可突然說,某些病人的障礙經常有一種性的基礎,而且一定涉及到生殖器方面的問題。回國后,弗洛伊德發現許多病人復診時出現了另一些癥狀,而且大約有1/3的患者不能接受催眠或者深度催眠。為此,弗洛伊德放棄催眠,用了南錫的談話法,使病人在覺醒狀態下自由聯想。這種技術的步驟是讓病人放松身心躺在床上任意地自由談話,不管聯想起什么都說出來,目的是使病人把壓抑在意識中引起異常行為的原因清醒地記起來。這是弗洛伊德獨創的,也是精神分析演進中的最重要一步。
不過,經過實踐,弗洛伊德發現愈來愈多的病人常常回憶起童年時代的經驗,而在那些被壓抑的記憶中有許多是和有關的事情,這就使他注意和精神病因的關系。1895年他和布洛伊爾一起出版《關于歇斯底里的研究》。這本書標志著精神分析正式問世。書中包括安娜在內的五例病例,布洛伊爾的一篇論文和弗洛伊德關于精神病理學的一章。但這本書非但銷路不好,反而招來了許多批評和非議,這是由于弗洛伊德過分強調病因是由性引起的。為此,布洛伊爾在出版前就不同意太看重性的意見又提了出來,兩人的友誼也從此由冷淡到破裂,弗洛伊德對于這件事毫不介意,他仍一如既往加緊病因論的研究,并且隨著病例的積累和分析,愈益堅信兒童時代創傷的性經驗是歇斯底里的致病原因。他斷言有正常性生活的人是不會有神經官能癥的。
從1897年開始,弗洛伊德做了兩年自我分析,于1900年出版《夢的解析》一書,介紹了對夢作自由聯想的分析方法以及夢的象征作用等。這是他從精神治療轉到研究一般心理學的開端。在1901年他又出版了《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提出對過失和錯誤的分析中發現不僅神經病患者,就是在正常人的日常行為中也可能因潛意識的內部斗爭而改變思想行為。例如失言或遺忘就可能是真正動機的反映。1905年他出版《關于性作用的三篇短論》,再次強調在生活中的作用。從此,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日益為人們所知。1909年美國人霍爾邀請他到克拉克大學20周年校慶大會上發表演說,在美國會見了詹姆斯、鐵欽納、卡特爾等美國心理學界主要人物。在克拉克大學,他發表了五次演說,這些演說詞第二年都刊登在《美國心理學雜志》上。不久,還譯成幾國文字。總之,這是一次弗洛伊德親自把精神分析傳入美國的重大活動,它為及時次世界大戰后精神分析在美國的傳播播下思想種子。由于他努力不懈,到1920年精神分析已經作為一種理解人類動機和人格的理論體系雛形出現于世,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1923年醫生發現弗洛伊德患口腔癌,在以后的16年中他雖在病中度過,但仍未間斷過工作。1939年11月23日在倫敦去世。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思想]
在弗洛伊德的學說里,意識部分很不重要,重要的是無意識,尤其是無意識的潛意識活動,它是人類行為思想背后的內驅力。人的一切喜怒哀樂及其生死存亡都決定于無意識的潛意識性欲沖動及其種種變相的活動。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在弗洛伊德的學說里,意識部分很不重要,重要的是無意識,尤其是無意識的潛意識活動,它是人類行為思想背后的內驅力。人的一切喜怒哀樂及其生死存亡都決定于無意識的潛意識性欲沖動及其種種變相的活動。此外,他還認為有前意識或先意識的存在,這種無意識狀態和潛意識相比,較容易被召喚到意識中來。與上述三種意識的存在相適應,后來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新概念。本我最原始,處在最難接近的底層,但它極有力量。弗洛伊德把它形容為“巨大的深淵、一口充滿沸騰刺激的大鍋”。它“不知道價值判斷,是不好的和邪惡的、不道德的”。本我不考慮客觀現實環境,只一味地直接追求滿足。自我是處在本我和超我之間,協調自身和外部世界的關系,使本我滿足。自我和本我的關系,弗洛伊德比作騎士和馬的關系:馬提供力量,騎士指向要去的方向前進。超我則高居其上,是社會道德的代表,和本我處在直接沖突中。按照弗洛伊德的上述思想,人的精神生活可以用圖18—1表示。這個圖實際上是弗洛伊德心目中人格結構的一個模式,但是他并不認為心理學研究結構,而是研究內部各種力的關系及其矛盾沖突的發展。因此,從心理學觀點看,弗洛伊德是把無意識的動機力量或內驅力(即潛意識的種種活動)及其形成發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
與獨特的研究對象相適應,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也是獨創的。概括地說,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應用自由聯想、夢和對日常生活的分析三種方法。這三種方法都不用傳統心理學中的實驗和數量統計,而是通過治療分析的文字記錄來綜合出他的原理原則和各種學說的。他的記錄是靠事后的回憶和分析,并不是臨床記載,主觀性、任意性是很大的。他對每個病人的治療時間都很長。他把這種長時間積累下來的材料進行批判性分析的方法,叫做“內部一致的方法”。有人對弗洛伊德的這種方法作了如下的描述:
“從材料的一部分作出推理,由材料的其他部分所顯示的證據來核對,以便從情況中抽出來的結論建立在事實和推理的互相連接的網絡上。弗洛伊德像一個偵探集合形跡或者一個律師和法官總結訴訟那樣進行他的工作。只有在每種情況都得到相互印證,條理井然之后,他才對所做的結論感到滿意。”(引自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英文版)
所以表面看來,弗洛伊德事后追記和分析、象征等都是主觀的,而且有時有些荒謬。但他畢竟是個醫生,他的實踐和病人的情況卻時刻在矯正、修改他原來的主觀性。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之所以能長期存在并得到發展和公認的關鍵。
二、人格的內部沖突和動機學說
由于意識和潛意識,本我和自我、超我處在對立矛盾中,它們之間的對立斗爭引起人們種種內心活動和行為。本我充滿潛意識的本能的精神力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比多”。力比多發作就引起張力,驅策無意識的活動。因此,這里的本能是一種內驅力或沖動。弗洛伊德把本能分為兩大類;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生存本能包括饑餓、性欲等自我保存和種族生存的沖動,它以一種力比多的能量形式表現出構成生命基礎的創造力。但種族生存和自我保存是矛盾的,在這意義上說,生就是為了死。他說:“一切生命的目標是死亡。”因而有死亡本能,它表現出破壞性和侵略攻擊。當弗洛伊德本人日益衰老時,他愈加認為,進攻和敵意同性欲一樣,也是人類行為強有力的動機。
在生存本能中,弗洛伊德認為本能是最強有力的,人生來就有。不過他的性欲或不僅僅指生殖方面,凡是能使身體感到快感的都包括在內。例如嬰兒吮吸母乳、撫摸嬰兒的身體等。這種沖動隨年齡長大而擴大發展。這種無意識的內驅力一味要求滿足享樂,往往與現實發生矛盾沖突,即產生內在的張力。只有矛盾解決即力比多得到釋放或部分釋放,才使張力解除或減少,得到正常的平衡發展。為此弗洛伊德提出了唯樂原則和唯實原則。本我一味追求直接的欲望,以求快樂,這就是唯樂原則。但是現實的社會不允許盡情取樂,本我常受代表社會道德的超我的抑壓,使本我的欲望不得實現,如果如此長期不得解決,則壓抑轉成焦慮不安,久而久之以致成為精神病患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通過醫生和病人談話,將長期壓抑在內心的觀念,由記憶宣泄出來,解除抑制消失癥候。
然而,每個人幾乎都有難以滿足的欲望,卻并不一定都是精神病患者,這是什么原因呢?他認為這是自我按唯實原則實現了欲望。前面說過,自我代表現實,凡意識到的欲望就是現實允許實現的欲望,不會受超我的壓抑。但是這畢竟有限,大量的欲望是不能實現的。本我為了實現它,則采取了種種弗洛伊德稱之為“象征”的手法。他認為象征能以兩種形式發揮作用:
1. 夢中的化裝作用。他認為夢中的顯相就是隱義的化裝。人往往能通過夢境實現白天的欲望,這是夢中超我放松了檢查,容易偽裝蒙混過去。這種偽裝或化裝有以下幾種:①凝縮,即給原來要滿足的欲望予以集中簡化,使其看不出原型,如到園中賞花、采花。這個花可能是他許多心愛事物的集中和簡化。②移置作用,欲望中重要的東西表現為最不重要的。例如,有一客人已走出大門卻又回轉身來,說是忘了帶上手杖。據分析,回頭拿手杖是件不重要的事,是種顯相,而希望再看一看女主人是這位客人的隱義。這就是說,人的顯相行為常常隱藏著無意識的隱義。③戲劇化,將抽象的東西變成具體的事情。例如,一婦女夢見被馬踩踏,其實是代表她內心順從了男性的要求。④加工改造或精心制作,使無條理的東西改造成有條理的夢來欺騙意識的檢查。
以上多數是《夢的解析》中的事例。另外在《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中,弗洛伊德把正常人的遺忘、偶然的失言、筆誤和疏忽的過失等也說成是有無意識的欲望動機的。例如,他自述一次極度疲勞時主持會議。剛要開會,他卻宣布“現在散會”。他說這是當時無意識地希望“散會”。因此,弗洛伊德認為一切心理行為,即使是無意識的也有原因決定,絕沒有偶然性。
2. 升華作用。就是把低級的欲望引導到高級的活動中去,不使欲望以低級的方式得到滿足。例如文學藝術、科學研究、社會事業和宗教活動等。他把小說、詩歌、戲劇、繪畫等看作是發泄性欲的象征。裸體女人雕刻是人有赤身裸體的要求,但為現實生活不允許,因而用藝術表現出來。歌德失戀寫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拿破侖、希特勒因性欲不得發泄而發動戰爭。總之,人類的一切思想行為無不是性欲及其變形的象征。正因為這些見解,引起了包括他的得意門生榮格和阿德勒的反對。
三、人格的發展和性心理階段
…………
弗洛伊德認為只要能成功地解決以上所有的性心理階段的沖突,那么這個人就能達到他所說的理想的境界。達到這種狀態的個人在性、社會和心理上都是成熟的。他有強壯的自我,能夠純化他的一切沖動以致他體驗不到沖突和保衛的需要。但這樣的人格是很少的,因為大多數人由各階段中留下的不良影響造成以后的心理創傷乃至疾病的可能是很大的。有人認為,弗洛伊德得到的結論是:
1. 注意兒童早期經驗,教育必須注意這個結論,防止錯過教育影響好的時機,或者被不良影響優先占領。
2. 早期經驗的不良傾向是可以防止的,只要父母不嬌養、不放任就能夠培養出理想的人格。
3. 加強道德教育,利用種種方法將人類的潛在能力充分發揮出來并使之走上正軌是可能的。
4. 即使已經成為疾病,也是可以治療的。這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必然得到的結論。
為此,不少人認為弗洛伊德是個思想家、是個偉人,關鍵就在于聽他的說教始終有些神秘、荒謬。但他用來作證的卻多數是事實。他將這些日常人們看見但并不注意的事實,加以整理使之條理化成為系統,叫作“信不信由你,但它是事實”。
其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較大失誤是他歪曲了事實,他把資本主義社會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在精神病人身上的反映,統統歸之于生理學的性本能。他的得意門生就是反對這種觀點自立門戶的。到了60年代人本主義者也以此攻擊了精神分析學派。
[本章小結]
這一章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背景、思想來源及其形成說起,對沙利文等精神分析學派六位代表人物的基本觀點做了簡介。我們見證了一個被譏為江湖騙術的精神病治療方法是怎樣發展成一個大學派的運動。在整個概述過程中我們指出它發現了一些有價值的事實和研究方法,為開辟新的心理學領域是有貢獻的。例如關于兒童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兒童的人格發展階段劃分,人格結構的動力學和類型學等。同時我們也看到在闡明這些事實聯系所用來說明的理論始終具有神秘的性質。
其次,在全章敘述過程中我們還發現,越往后期精神分析的成分越帶有格式塔尤其是勒溫場論的思想成分,以后我們還會看到這些成分又滲透進行為主義學派。這正說明“分久必合”“殊途同歸”各學派之間的思想正在逐漸融合。
……
李漢松教授既是我的老師,也是我尊敬的長輩。
李老師的《心理學的故事》資料豐富、新穎、生動,思路敏捷、清晰,觀點深刻、睿智,他對各個心理學學派乃至每位心理學家都一一做了精辟分析和評論,值得每位心理學工作者一讀再讀。
――中國心理學前理事長 林崇德
李漢松先生一輩子潛心做學問和不斷求實創新,這是北師大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為青年學子樹立了楷模。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 董奇
《心理學的故事》是我們的故事!雅俗共賞,之作!
毋庸置疑,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故事》這一本書中獲益巨大,因為它涉及到的是我們心理學領域中巨擘的故事!
作為讀者朋友,如果你想了解自己和他人,那么《心理學的故事》這一本書,文筆流暢,深入淺出,有理有據,書中的描述和表達的故事和事件是人的故事,它們涉及包括作為心理學專業人員和非專業人員的日常生活――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可以說此書是大眾文化中扛鼎之作。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生院院長 黎岳庭
講的是心理學不是故事,沒看簡介買回來就懵了……
大概看了一下,用故事來講哲學歷史的,就憑這本書是一位老人家做93歲的時候寫的這個事實我都要好好看看
很心水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啥的 雖然厚 但是一點點慢慢讀會覺得也沒有特別的生澀 或者說是很不理解 能夠體會到書中所說的一些事吧 還算有共鳴誒
很厚實的一本書,適合閑暇時瞄一瞄,對心理學的發展會有個大致了解,圖文搭配也很有趣。
包裝很好。不過是說心理學發展歷史的!買的時候沒看清,不適合沒興趣的人看!看不下去,不過我會堅持看下去的
被故事一詞誤導了,實際上這是一本嚴肅的心理學發展歷程介紹,非常詳盡的資料
很多心理學都是國外編輯,終于看到中國心理師的扛鼎之作,我有點迫不及待去讀的感覺
與我的期待相去甚遠,故事性不強,說是心理學發展史更貼切。
還沒開始看,大約翻了一下 講的是心理學發展的過程,很有意思的樣子。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書的質量不錯,也能學到很多東西,還沒看完,值得細看的一本書。想全面了解心理學可以考慮。
按通俗的說法,這本書全是干貨。厚厚一大本,一句廢話沒有,而且寫得有趣之極。翻譯上面推崇的信、達、雅,用在這里一樣合適。適合所有對人類心靈感興趣的朋友,誠意推薦閱讀。
中國人寫的心理學故事,應該跟外國人寫的同題材有所不同。
在當當網買書成習慣了,一直買了將近8年。信賴當當網的質量。這次趁著做活動,一次買了1000元的書,減500,很劃算。希望當當網以后多一些這樣的活動。在中國,書還真不算貴。
從心理學的源頭講起,雖然沒有宣傳的那樣有故事有趣,到也不算乏味
一部心理學史,無論是對于專業的心理學人員還是非專業的愛好者,都是一部好書
這本與國外出的一本心理學的故事有得一比。是掌握心理學歷史必備書。
很經典的心理學書,建議喜歡心理學的朋友購買學習。
李老師的書資料豐富,新穎生動,思路敏捷,清晰,觀點深刻,睿智,他對各個心理學學派乃至每位心里學家都做了精辟的分析和評論,值得每位心理學工作者一讀再讀。
心理學必備用書,了解心理學發展史,及心理學與哲學的關系。裝幀精美,贊!
三十年來口碑相傳,滋養了幾代心理學人。心理學史典范之作
內容是相當專業啊,看得我手舞足蹈,因為有些看不懂,哈哈,是一本心理學中的百科全書了,看過不少心理學的應市之作,但這本給人安全感,專業啊,厚重!好好鉆研鉆研,很有看頭!
對心理學挺有興趣,先前有買《心理學與生活》,感覺很好。這次再讀《心理學的故事》對心理學發展了解下。挺好挺好,書的紙質印刷都很好,很好很好
很喜歡心理學的書,這本書講了心理學的發展歷程等多方面,并且以故事的形式講述,比較容易被理解,非常喜歡。
書是正版,紙張印刷都不錯,內容專業全面,作者將西方心理學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學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成果,觀點都做了詳細闡述。當當活動價格優惠,包裝嚴實,客服服務周到,發貨物流速度快,滿意好評!
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道路是十分的曲折的,已經94歲的李漢松正是中國心理學曲折發展歷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李漢松老師出生于1922年,那時候正是中國心理學發展的第一個春天;到1956的時候,李漢松老師從北師大畢業,畢業后留校跟隨德國留學博世郭一岑教授投身于心理學的研究,是中國最早研究西方心理學史的學者之一。為中國的心理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66年-1976年,十年,心理學受到了錯誤的批判,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信仰,潛心研究。1976年,之后,中國心理學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此時李漢松老師已經年過半百54歲了,他堅定的重新走上講臺…
任何一門科學,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脈絡,還有許許多多鮮活的故事。本書作者花費數十載心血,精心收集、整理、編撰而成的心理學故事,很好的揭示了心理學發展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