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談》全書十五章,每章介紹一種精神病。每章提供一種主題精神疾病自測題目,然后根據自測看看問題的輕重,之后帶領讀者看看生活中精神病世界的眾生萬象,然后提供心理學上對此種精神病的解答并給出實用的"生存法則"。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談》介紹了心理學中常見的精神疾病,能讓讀者在閱讀中自測精神病,看看自身是否隱藏著問題;了解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精神病現象,學習心理學中對精神病的解讀,后提供一些防范和治愈它們的武器。
作者:寧安寧,心理學專業出身,多年來一直研讀心理學,頗有收獲。
人人都有精神病 1
前言: 朋友,你有"病"嗎? 4
及時章 世界上就沒有能讓我省心的東西——泛慮癥 5
1.[精神病自測]你是泛慮癥的臣民嗎? 5
2.[問題]擔憂的等待?害怕性期待? 5
3.[案例]暴力主婦與沉默吃貨 7
4.[現象]"屌絲"的焦慮誰能懂? 9
5.[解答]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10
6.[生存法則]5種心理效應幫你擺脫焦慮 12
第二章 必須這樣做,根本停不下來——強迫癥 14
1.[精神病自測]看看能給你的強迫癥打幾分 14
2.[問題]強迫思考?強迫思維? 15
3.[案例]女神的包袱:化妝強迫癥 17
4.[現象]手機癌&囤積癥 18人人都有精神病 1
前言: 朋友,你有"病"嗎? 4
及時章 世界上就沒有能讓我省心的東西——泛慮癥 5
1.[精神病自測]你是泛慮癥的臣民嗎? 5
2.[問題]擔憂的等待?害怕性期待? 5
3.[案例]暴力主婦與沉默吃貨 7
4.[現象]"屌絲"的焦慮誰能懂? 9
5.[解答]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10
6.[生存法則]5種心理效應幫你擺脫焦慮 12
第二章 必須這樣做,根本停不下來——強迫癥 14
1.[精神病自測]看看能給你的強迫癥打幾分 14
2.[問題]強迫思考?強迫思維? 15
3.[案例]女神的包袱:化妝強迫癥 17
4.[現象]手機癌&囤積癥 18
5.[解答]強迫癥自助手冊:二法讓你停下來 19
6.[生存法則]5種心理效應幫你緩解強迫癥 20
第三章 無法擺脫的精神天敵——單一恐懼癥 22
1.[精神病自測]你是單一恐懼癥的一分子嗎? 22
2.[問題] 看一眼就嚇死? 23
3.[案例]快跑!那里有一只吉娃娃! 24
4.[現象]拼瘦族、考碗族……你在恐懼什么? 26
5.[解答]單一恐懼的治療:暴露療法 27
6.[生存法則]4條心理效應讓你不再恐懼! 29
第四章 請離我遠一點吧,人類!——社交恐懼 30
1.[精神病自測]社交恐懼,你中招了嗎? 30
2.[問題]赤面恐懼癥?懼人癥? 31
3.[案例]躲在電腦背后才能與人交流 32
4.[現象]御宅族、洞穴族……三次元的社交到底有多可怕 33
5.[解答]從情景預演走入真實社交 34
6.[生存法則]6條心理效應助你成為社交達人 36
第五章 給我45度角,我可以讓悲傷逆流成河——抑郁癥 37
1.[精神病自測]看看你有沒有抑郁癥 37
2.[問題]4類抑郁癥,你了解多少? 38
3.[案例]抑郁癥患者 39
4.[現象]春困癥、掏空族……都市白領持續低落所為何 40
5.[解答]抑郁癥的秘密武器:日常事項與森田療法 41
6.[生存法則]這些心理效應讓你遠離抑郁癥! 43
第六章 我狂躁嗎?我只是淡定得不明顯!——躁狂癥 44
1.[精神病自測]你的躁狂"修煉"到了什么程度? 44
2.[問題]心境高漲?暴躁易怒? 45
3.[案例]迷失的訂單 46
4.[現象]畢業躁狂癥&離婚躁狂癥 47
5.[解答]躁狂癥的生存需要:情緒控制 48
6.[生存法則]學習心理效應,打倒躁狂癥! 49
第七章"性趣"背后有隱情!——性偏好障礙(上) 50
1.[精神病自測]你有戀物癖嗎? 50
2.[問題]窺陰癖、露陰癖、摩擦癖、戀物癖 51
3.[案例]他們也有性偏好障礙:莫扎特&盧梭 52
4.[現象]咸豬手、內衣大盜……不僅是口味輕重的問題 54
5.[解答]性偏愛障礙的癥結:家庭引導最重要 55
6.[生存法則]掌握心理效應,克服性偏好障礙! 56
第八章 別讓他人為你的"性福"買單——性偏好障礙(下) 57
1.[精神病自測]看看你是否有戀童情結? 57
2.[問題]戀童癖、性虐待癥 58
3.[案例]自殺?不,要虐殺! 59
4.[現象]那些防不勝防的戀童和SM 61
5.[解答]戀童癖的治療:挖掘原因,對癥下藥 63
6.[生存法則]這些心理效應讓你越活越快樂 64
第九章 上帝把我的靈魂裝錯了軀體——性身份識別障礙 65
1.[精神病自測]看看給你的性身份識別障礙打幾分 65
2.[問題]易性癖?雙重異裝癥 ? 65
3.[案例]被禁錮的靈魂 67
4.[現象]變性人、人妖……我的性別聽我的 68
5.[解答]性身份識別障礙的心理原因 70
6.[生存法則]4種效應助你避免性身份識別障礙 71
第十章 我聽到上帝的呼喚——精神分裂 73
1.[精神病自測]看看給你的精神分裂到了什么程度? 73
2.[問題]精神分裂癥的三大"典型" 73
3.[案例]我的孩子呢? 75
4.[現象]過勞族、周末哭泣族……巨大的壓力讓你分裂了嗎 76
5.[解答]精神分裂的生存出路:家庭支持 77
6.[生存法則]3個方法助你完爆精神分裂 78
第十一章 我和我的靈魂們——人格分裂 79
1.[精神病自測]看看給TA的多重人格打幾分 79
2.[問題]人格&多重人格 79
3.[案例]24重人格 81
4.[現象]魔方人、迷失的自我……人人都有不同的自己 82
5.[解答]利用催眠治療多重人格 83
6.[生存法則]3個效應打敗人格迷失 84
第十二章 人生就是一場戲,唯我入戲最徹底——表演型人格障礙 85
1.[精神病自測]看看給你的表演型人格障礙打幾分 85
2.[問題]戲劇化&幼稚化 85
3.[案例]憑什么不喜歡我? 87
4.[現象]嗲嗲女、嬌嬌妹……做作生活如演戲 88
5.[解答]表演型人格可以自我調整 89
6.[生存法則]3個效應去除表演型人格 90
第十三章 不準批評我,但我要懷疑你——偏執型人格障礙 91
1.[精神病自測]看看你的偏執型人格障礙有多嚴重 91
2.[問題]狂妄的自信 91
3.[案例]嫉妒我的?就憑你們? 93
4.[現象]網絡暴民、肆意"人肉"……躲在網絡背后,你是不是從不控制自己? 94
5.[解答]偏執型人格障礙者的解藥:學會信任 95
6.[生存法則]利用6個效應告別偏執狂 96
第十四章 誰來幫我做決定 ——依賴性人格障礙 99
1.[精神病自測]看看給你的依賴性人格障礙打幾分 99
2.[問題]尋找庇護者 99
3.[案例]誰能幫忙支撐我的世界 100
4.[現象]都市怪病——情感依賴癥,你中招了嗎? 101
5.[解答]依賴性人格障礙的解答原則:從小事開始 102
6.[生存法則]6個效應助你學會獨立 103
第十五章 面對絕望,去死一次怎么樣?——自殺 106
1.[精神病自測]看看給你的邊緣人格障礙 106
2.[問題]絕望性自殺?解決性自殺?邊緣性人格障礙? 106
3.[案例]自殺24次的"超級瑪麗" 108
4.[現象]大學生為何是自殺的高發群體 109
5.[解答]這四個問題,你可一一想過? 110
6.[生存法則]這些心理效應讓你越活越快樂! 112
第八章 別讓他人為你的"性福"買單——性偏好障礙(下)
1.[精神病自測]看看你是否有戀童情結?
請你找一處安靜的地方,回憶自己最近六個月的情形,根據下面的問題作答。
1.你是否對青春期前的兒童或者幼兒過度感興趣?
2.你是否對青春期前的兒童或者幼兒有性幻想?
3.你是否對青春期前的兒童或者幼兒有性沖動?
4.你是否對青春期前的兒童或者幼兒有性行為?
5.你是否因為對青春期前的兒童或者幼兒的性幻想、性沖動或者性行為而感到巨大的精神壓力、社交困難?
6.你是否已經年滿16歲并且比所戀兒童或幼兒大5歲以上?
如果以上6個問題中,你的回答有1個以上為"是",那么你可能有戀童癖癥傾向;如果你的回答有3個以上為"是",那么你很有可能患有戀童癥,建議到專業機構做一下鑒定。
戀童癖是一種性偏好障礙,并且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給社會帶來惡劣的影響。這一章我們將介紹戀童癖和性虐待癥。
2.[問題]戀童癖、性虐待癥
在上一章,我們說到了露陰癖、窺陰癖、摩擦癖、戀物癖等從道德層面往往讓人難以接受,也會或多或少地影響社會治安。那么,這一章我們提到的戀童癖、性虐待癥則更容易發展成犯罪。
前陣子,繼"校長"成了讓大家聞之色變的名詞之后,有24小時,某H看了相關的新聞之后古怪地看著我,一臉嚴肅。忽然,他冷不丁地問了一句:"你說,我會不會跟他一樣,是戀童癖?"
我差點被這個問題嗆死。
某H一臉苦相:"我喜歡的動漫人物都是小蘿莉!古手梨花啊,維多利加啊,夏娜啊,美羽啊,她們可都是可愛的小蘿莉!我不會也是變態吧?"
我笑到岔氣,才明白過來,敢情這哥們把蘿莉控和戀童癖混為一談了。為了讓他放心,我給他詳細講了何謂"戀童癖"。
平時我們會聽到誰誰說:"哎呀,我是蘿莉控啊、正太控啊。"這是和戀童癖不同的概念。蘿莉控、正太控一般是指對虛擬人物(動漫或電影人物)的喜愛和癡迷,而戀童癖指的是現實生活中對兒童有性幻想或者性行為,所以兩者是不同的概念。
在東野圭吾的經典小說《白夜行》中,就有關于戀童癖的情節。一個中年人經常去找一個妓女逍遙,誰知道,他的目標竟然不是這個成年的母親,而是她年幼的女兒!原因是:"他無法面對成熟的女人勃起,只能找年幼的孩子來發泄。"以幼女為性行為的對象,已經構成了犯罪行為。
戀童癖是一種以兒童為性對象來獲得性滿足的一種性偏好障礙,患者基本都是男性;有的只是對兒童進行猥褻,而還有的則會發生實質性的性交行為。
戀童癖起初可能較為"單純",只是想通過撫摸、窺視或者玩弄孩子的生殖器等方式來達到自己的性滿足。但是時間一長,這些就無法再滿足他們。他們會想方設法要求進行實際性的性交,為了自己的快感甚至不惜對孩子進行傷害和折磨。
戀童癖的對象一般在13歲以下,有的甚至在3歲以下。而男孩受害者一般是在12-14歲,女孩受害者則多為7-10歲。從中,可以看出同性戀和異性戀在戀童癖上的不同年齡偏好。
戀童癖可分為幾種類型。
一是誘拐型,喜歡從身邊熟悉的孩子下手,比如親戚朋友鄰居家的孩子、自己的學生等。他們一開始先跟孩子"交朋友",跟孩子搞好關系,讓孩子對他言聽計從,然后再一步一步引誘孩子,逐漸產生性接觸。并且,他們往往會將固定的孩子作為性對象。
二是沖動型,往往對陌生的孩子下手。他們并沒有固定的目標,也沒有什么周期,甚至能正常娶妻生子。但是,一旦他們受到較大的精神刺激或生活壓力,就會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發泄。他們的行為往往是沖動的,目標一般是陌生孩子。
三是虐待型,他們不在乎是不是熟悉的孩子,也不在乎用什么方式來獵取孩子。他們往往直接進行攻擊,這種攻擊行為會讓他們產生快感。他們喜歡虐待孩子,并且常常會用非常下流的方式來對待他們,以此得到滿足。
某H聽完我對戀童癖的解釋之后似有所悟,也終于放下心來。不過在聽到一種"虐待型"戀童癖的時候,他的眉頭皺起來,問:"這就是那種——性虐待?"
說到性虐待癥,這又是另外一種性偏好障礙了。
性虐待癥包含兩種,一種叫作性施虐癖,一種叫作性受虐癖。性施虐癖的人喜歡從精神和肉體上對性伴侶進行一定的折磨和虐待,從而獲得滿足;性受虐癖則享受從精神和肉體上被性伴侶進行一定的折磨和虐待,從而獲得滿足。這兩種類型可謂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倒是互利互惠,也算是"和諧"了。
為什么有人喜歡施虐、有人喜歡受虐?實際上,這是一個支配與被支配的問題。性施虐癖在施虐的過程中,獲得了一種暫時性的支配權,這使得他們獲得了心理滿足,同時感到自己的強大和優越,也讓他們產生性興奮。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平時控制欲很強,因此在性事上也貫徹強勢的態度;二是平時地位卑微、個性孤僻、不受重視,心理嚴重失衡,因此在性事上通過強硬的手段獲得支配權,以此獲取存在感和征服感。
同理,性受虐癖則在受虐過程中暫時放下自我,因身體和心理被支配而失去尊嚴,因被馴服而獲得暫時的安全感,這個過程讓他們感到性興奮。一般也存在兩種情況:一是生活中時常處于弱勢的人,習慣于服從和完成指令,習慣于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在性事上也處于被動的、受虐的地位;二是在日常生活中身處高位,積累了大量壓力,感到身心俱疲,渴望暫時調換地位,讓自己在受虐的過程中暫時舍棄自己的身份,在被支配中釋放壓力,在疼痛中獲得快感。
但是,性虐待癥一旦過度,就很容易造成大問題。國內外都曾有過施虐過度致死的報道。雖說是雙方自愿,但必須適度;否則,為了一時的快感搭上自己或者他人的性命就大錯特錯了。
另外,還有一些性施虐癥患者為了滿足個人需求,而采取強硬的手段強迫他人,以此在凌辱和強迫性行為中獲得快感;這種情況則構成了犯罪。
因此,性虐待癥不能偏離一定的度,如果只是作為雙方自愿的情趣生活,在合理的范圍內倒也無可厚非。但是,一旦出現了對人的傷害,則必須審慎對待。
3.[案例]自殺?不,要虐殺!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著名的小說家,代表作是《金閣寺》。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很高,甚至有人將其譽為日本的海明威。他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著作被翻譯成了許多種文字。
三島由紀夫在戰后非常活躍,他是個右翼狂熱分子,一心想要日本"重振旗鼓",再度實行侵略。說到這里你就應該知道,這位文學大師的心理比較扭曲。
三島由紀夫是一個性虐待癥患者。
他的表現比較特殊,并不通過性交來釋放性欲,而是一邊瘋狂地想象著虐殺的場面,想象著自己一口一口將新鮮的人肉咬入口中,一邊進行激烈的手淫。他認為,他的性欲是充滿血腥味道的,是扭曲著疼痛的。只要在腦海中想象著人們血淋淋地疼痛而死的畫面,他就會異常興奮,然后開始自慰。
三島由紀夫死于自殺,死亡的形式是切腹自盡。他認為,切腹是手淫的較高形式。
說到日本,就不得不說一個虐殺事件了。這個事件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由于日本人生活的壓力非常大,加上他們的文化對于"自殺"有推崇色彩,所以日本的自殺率一直都是居高不下。殺手K就是看準了這個"機會",開始了虐殺之旅。
想要自殺的人一般會有什么心理呢?一是惦記家中老小,因此猶豫不決;二是缺乏勇氣,下不了決心;三是擔心"黃泉路"上無人陪伴,孤單寂寞。于是,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些人"相約自殺"的情形。他們通過社交網站或者即時通訊聯系到彼此,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然后約定自殺的地點、方式,甚至彼此鼓勵、相互陪伴,一起走完人生的一步。
K就是看準了這個時機,假裝自己也想要自殺,和一些想要自殺的人建立起聯系和信任,終于約好了要一起自殺。
其中有一個年輕女孩,我們姑且稱之為和子。和子與K交談后,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于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里,約好一起燒炭自殺。
可是,這個時候,K原形畢露了。他把和子禁錮起來,并且用膠帶展示了花樣捆綁技術,把她狠狠綁起來讓其痛苦不堪、拼命掙扎。看到和子驚恐的臉,他頓時感到異樣的快感,渾身興奮得不得了,更是"雄風"大振。不過,他還是不滿足于此。他又用橡膠手套使和子窒息,看到她因痛苦和恐懼而扭曲的表情,K感到十分的性奮。最終,K將和子殺死。
最毛骨悚然的是,K還將整個殺人的過程全部錄下來,方便日后一遍一遍回味虐殺的過程,以重溫那種性奮和刺激,達到高潮。
不僅如此,他還將自己殺人的過程、心理狀態、手法等寫成連載小說在網上發表,同樣是為了回味,更是為了"分享"和炫耀這份快感。
三島由紀夫和殺手K都是十足的性虐待癥患者,并且不僅僅滿足于普通意義上的施虐,更給他人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傷害。
戀童癖同樣也會給他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由于受害者年紀較小,甚至會改變他們一生的軌跡。
L已經大學畢業幾年了,他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不菲。相貌堂堂、風度翩翩的他被很多女孩子仰慕著。可是,他下班之后,卻從不去約會,也不愿意應酬,卻去兼職做家教!這可不是因為他生活拮據,而是另有隱情。
"做家教很好啊,能認識很多`弟弟`,家長們還不會起疑,巴巴地把他們的孩子送到你手里。"L得意地跟"同好"們炫耀,"我可是他們的`老師`啊,自然會教他們一些`知識`!"
L正是一位男同戀童癖患者,以家教身份來掩飾自己"怪蜀黍"的本質,在父母們的眼皮子底下漸漸猥褻小男孩。他甚至同時有好幾個"弟弟"!
他還有一套自己的"經驗":
首先,要在父母們面前建立良好的形象,彬彬有禮,講知識點要明確易懂,跟小孩子打成一片。其次,單獨面對小孩子的時候要有意收買,經常送一些玩具或者禮物給他們,帶他們吃好玩好,給他們零花錢,以此贏得他們的歡心。然后,一步一步,逐漸引誘孩子上鉤,使其成為自己的玩偶。
在選擇目標上,他也很謹慎。及時,家庭不是特別富裕或是管得比較嚴厲的,小孩子手里沒有什么零花錢,面對玩具或者零花錢等的誘惑容易上鉤。第二,家長不太負責任的,把孩子扔給家教就不管了,讓孩子很容易對家教產生情感依賴。第三,特別聽話的孩子,一般這種孩子很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也沒有什么性知識,容易引導。
就這樣,L玩弄了不少的小男孩,和一些甚至建立起"感情"!而男孩一旦長大,過了那個年齡段,馬上就被L棄之不顧了。
有人說,生女兒要擔心她被人欺騙了感情和身體,生兒子就放心了。現在看來,真的是生男生女都一樣,要小心再小心!
4.[現象]那些防不勝防的戀童和SM
那些防不勝防的校長:戀童癖
"校長猥瑣9歲女生被捕""校長長期猥瑣留守兒童""校長猥褻女生并強迫學生拍裸照"……有一段時間,我們的視野里忽然充斥著這樣的新聞。一時間,人們紛紛驚恐,"校長"成了洪水猛獸,成了戀童癖的代名詞。
從心理學上來說,理應為人師表的校長們,為什么會做出如此慘無人道的事?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戀童癖的心理成因。
及時, 過分留戀兒童時代。"我不想,不想長大",這是大家普遍的心聲,因為兒童時期往往是純真美好的。在人的心理中,常會有一些"幼稚""脆弱"的部分,這就是幼兒或者兒童時期滯留或者延續下來的。這都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人們對于"熊孩子"們又愛又恨更是說明了這一點。
第二, 那么,什么是"過分留戀"呢?有少數人會極度懷戀兒童時期,甚至對于自己成年人的身份感到排斥反感。他們想要再次感受到那種單純天真,可是自身卻已經迫不得已地長大。那么,要如何"回到過去"呢?那就是以兒童為"伴侶",在對于兒童幻想、愛撫、猥瑣等的時候,滿足自己對于兒童時期的過分留戀。成人世界的失敗經歷。他們可能在成人世界里感到疲憊,比如,工作受挫、人際交往困難、夫妻感情破裂等。他們認為成人世界復雜莫測,而孩子卻是單純的,不僅讓他們沒有任何壓力,而且讓他們能夠占據優勢地位。由此,這種心理會慢慢轉移到兩性關系上,只有在這種兩性關系中他們才有主導權,并以此填補成人世界里的缺失。
第三, 心理退化。在遭受到精神刺激或者重壓打擊的情況下,由于自身的怯懦軟弱,無法面對現實,潛意識中希望回到童年無憂無慮的時刻,因而發生了心理退化。他們往往會將心思放在小女孩身上,把她們想象成自己的港灣,如慈祥的母親或溫柔的戀人等。
那么,"校長"們的戀童癖源于何處呢?恐怕主要與第二點有關,那就是成年人世界的失敗經歷。你可能會說,校長們分明是以權謀私,才對自己年幼的學生下手的,這怎么能算是"失敗"?
這些"校長"選取的對象是非常年幼的學生,不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非常好控制,成功率高,事后安撫加威脅,往往學生就不敢也恥于告訴父母家人。可以說,在面對自己年幼的學生的時候,"校長"們占盡優勢。如果他們選擇的對象是成年人的話,可能情況會復雜的多,會讓他們無暇應對。由此折射出的是他們在于成年人世界中的不自信,甚至有不少失敗經歷。
長時間和年幼的學生接觸可謂"近水樓臺"。不過,其深層次的心理原因才是驅使他們伸出罪惡之手的真正緣由。
那么,為什么"校長"們能夠屢屢得逞呢?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學生們不敢將這件事情講出來,更不知道自己受到了多大的傷害。原因就在于,家長們對于孩子談性色變,天真地認為讓孩子遠離這個話題就是對他們好的保護,甚至妄圖為他們打造一個"性真空"狀態。這和鴕鳥一樣,它們遇到危險時將頭埋進沙子,二者都是一廂情愿。電視、雜志、小說、游戲……到處都充滿了跟性有關的知識,并不是你不跟他講,他就接觸不到的。但是,放眼望去,好像并沒有什么渠道是清楚地告知孩子們如何保護自己,遇到傷害之后要怎么做。因此,家長們必須對孩子們進行相關教育,讓孩子們學會自我保護。
SM,如果只是情趣
性虐待的愛好者其實不少。很多人喜歡說一些帶有侮辱色彩的臟話、在對方身上輕微啃咬、將對方眼睛蒙住、對對方施行某種程度的捆綁等,這些都是帶有一定性虐待色彩的情趣。
性虐待游戲也分為很多種類。比如,曾有段時間很流行的女王俱樂部。所謂女王,也就是施虐一方的"女主人",而甘心前來做"奴"的男人們,則在女王的"調教"下痛并快樂著。比如,有人喜歡被高跟鞋踩住,有人喜歡被女王鞭打,有人喜歡做"狗"在女王腳邊享受著命令和辱罵……在開始之前,雙方要列一個詳細清單,確定"調教"的內容和范圍。而女王們則需要注意,在調教過程中不要對"男奴"造成身體上的過分傷害。
有意思的是,很多前往尋求調教的男人都是有著高學歷或高社會地位的人。
近兩年,美國興起了一種新的性虐待方式,叫做廣場騎馬。在一個特殊的"騎馬場"里,被虐方赤裸身體,套上特制的頭套和韁繩,四肢著地,扮成"馬"。而"主人"們則騎在"馬"的身上,像真正騎馬那樣。整個過程中,雙方沒有語言的交流。
被虐方在這個過程中,一心一意地做一匹"馬",脫離了人類身份,將自己徹底物化,以此得到滿足,釋放壓力和欲望。
還有一種特殊的模特,稱為"繩模"。她們往往是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有被虐待的傾向,喜歡被用各種方式進行捆綁。她們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公共場合被用繩子捆綁起來,供人拍照和欣賞。
性虐待的方式有很多,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圍內,就只能算是情趣。但是,一旦超過一定的界限,就可能會造成無法估量的結局。
小U嘗試了近來比較流行的"性窒息",他穿上自己最喜歡的女裝,然后帶著絲襪、繩索、塑料袋等多種道具到偏僻無人的地方,將自己進行捆綁,并且塑料袋套頭、絲襪套頭、上吊等窒息性行為,讓自己的大腦達到窒息缺氧的狀態,同時產生幻覺和興奮,他達到了,感覺自己要飛起來了,似乎都看到了天堂的大門了!但是,在高潮之后,他太累了,甚至有些意識不清。周圍又沒有人幫助他。他掙扎了半天,沒能從自己的繩索中掙脫出來,脖子上的繩子反而越來越緊,最終要了他的命。
更有甚者,像我們在案例中提到的,一些有嚴重的性施虐癥的人,可能會有對人施暴甚至殺害的沖動,在虐殺受害者中獲得快感。中間可能會有性行為,也可能沒有。雖然這種是極少數,但是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一旦發現自己有這種的想法,應該馬上去向心理醫生求助。
5.[解答]戀童癖的治療:挖掘原因,對癥下藥
前面介紹了關于戀童癖的不同類型以及形成原因,那么,在治療戀童癖的方面,我們就應該對癥下藥。
有的人戀童是因為心理不成熟,還處在兒童時期;有的人則是因為在成人社會中經歷了失敗和創傷,轉而將興趣轉移到了兒童身上;有的人因為對于兒童的過度喜愛,而這種喜愛超越了正常的界限;有的人是因為自己兒時受到了來自父母或者親戚的虐待,甚至是性侵害,長大后卻自己卻成為了施虐者;有的人是因為孤單寂寞而又沒有機會接觸到成年女性……
對于這些不同原因造成的戀童癖,應該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進而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
首先,可以通過厭惡療法減輕患者對于兒童的變態愛戀。給他們出示兒童的照片或者錄像,在他們有了性沖動之時對其實行電擊,長此以往,讓他們對于自己之前所偏好的類型產生厭惡,進而減少對兒童的興趣。
其次,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只要患者出現了對兒童產生興趣的想法的時候,就讓他們想象自己因為犯罪被警察帶走,被周圍的群眾指指點點,到了監獄中被獄友看不起等場景。讓他們自己認識到后果的嚴重性,從而從自身的心理上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不適。
在減少對兒童的偏好的同時,更應該培養患者對于成年異性的興趣。一方面,加強他們的社交能力,使他們能夠和成年異性順利進行健康的社交活動。在社交中,培養他們在面對成年異性的勇氣和自信。另一方面,則要讓他們成功對成年異性發生"性"趣,讓他們對成年異性可以有性反應和性沖動。
另外,如果患者有婚姻或者親密關系,好是能夠請雙方一起來接受治療。因為,這種情況下,往往是婚姻的失敗,在另一半面前抬不起頭來等原因使得患者產生戀童癖。這時候,如果另一半能夠一起接受治療,那么一方面是給予患者精神上的慰藉,另一方面則是從源頭上來查找問題,并且能調整雙方的相處模式。
催眠療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手段。催眠療法可以將患者導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中,然后通過暗示或者精神分析的方式來進行治療。
6.[生存法則]這些心理效應讓你越活越快樂
1.上癮效應
如果我們長期固定地某一件事情,經常重復,那么我們的相應的神經細胞之間就會時常整合連接,建立起穩定的關系。而當我們的身體或者大腦產生某種情緒的時候,下丘腦就會分泌出來一種叫做"勝肽"的物質,隨著血液到我們身體的各個細胞之中。久而久之,如果我們不進行這種固定行為,身體就會產生對于這種"勝肽"的饑餓感,而神經細胞之間穩定的通道也已經準備好了。身體就主動對你提出要求:快去做這件事情!于是,我們會發現自己經常在重復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種情緒,已經成為了自己的固定模式,怎么也改不了,就像是上癮了一樣。
對于性虐待癥患者和戀童癖患者也是如此。因為長期通過施虐、受虐、戀童等形式來獲得快感,大腦神經元已經習慣如此,身體也在渴望同樣的勝肽,再加上性快感的驅使,很快患者就會重蹈覆轍,無法克制,繼續著這種上癮一般的行為。
2.吊橋效應
吊橋效應作為著名的愛情理論,相信大家都是聽說過的。當一對男女走到一座搖搖晃晃充滿危險的吊橋的時候,兩個人會把因為面對危險時的緊張而產生的口干舌燥、心跳加速等感覺誤認為是戀愛的感覺。兩個人會不自覺地牽手。
事實上,吊橋效應的關鍵就在于"誤解"。在危險面前,很容易將緊張理解為愛意。那么,在兩性之中,也很容易產生"誤會"。
比如,受虐者很容易將屈辱、疼痛帶來的異樣感覺誤以為是性奮、快感,從而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而施虐者則不斷從暴力、命令中得到的征服感誤會為快感。一旦不能滿足,他們就會不斷將行為升級,用新的方式來換得"吊橋"感覺。
3.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的理論無需追溯。在經常通過戀童、施虐、受虐或者其他方式獲得性滿足之后,只要看到或者想到相關場景,心理和生理都會產生自然反應。這也是行偏好障礙患者很難自我控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同樣,條件反射也可以用到性偏好障礙的治療中。比如,前面提過的厭惡療法就是如此。在給性偏好患者展示其相關偏好物品或者場景時,同時給他們進行電擊或者催吐,使其形成條件反射,以此減輕他們的癥狀。
……
整體感覺不錯。性價比高。快捷方便。
對各種類型心理現象感興趣
當初買錯了,想買高銘的,不過,這本也不錯
好看,值得擁有
很好很新,很干凈
非常棒的心里書籍
感覺不錯,喜歡這種類型的書
我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大多數圖書都在這里買。這里全都是正版圖書,印刷和裝幀精美,經常都有價格實惠的促銷活動,圖書包裝嚴實,發運速度快,電商客服和快遞員服務也很好。
從來不去評價,不知道浪費多少積分,自從積分可以抵現金后,才知道積分的重要。后來我就把這段話復制了 走到哪,復制到哪,即能賺積分,還非常省事;特別是不用認真的評論了,又健康又快樂,有機會還點贊!
好評挺好的
買錯了,本來要買高銘那本的
基礎大眾心理學,淺顯易懂
整體感覺不錯
好評!,,,,,
書可以讀下,初中高中孩子可以閱讀
給同學買的 說紙質一般
包裝是完整的,內容如何,還未看,無從評論。
挺好的啊啊
真心喜歡這書,內容太吸引了。
太差,書名和另外一本差不多,很明顯是故意的!大家不要買這一版
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很好,孩子很滿意
投訴無門,要退無人管,沒有書香只有重重刺鼻氣味
送的朋友,自己早就讀過這本書。很值得一看
被忽悠了,以為是經典版的,拿到書后發現可讀性不強,于是重新下單。
可讀性強,還在讀,從中學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內容生動,不會枯燥,適合購買
很不錯的一次購物,包裝也很好。果然在當當買書沒錯
給老公買的,還沒看,看介紹對學心理學的人應該有意思。
在網上看了一些,覺得不錯就買了,朋友介紹的不是這一本,但是我還是買了,覺得是喜歡。
原來這個是和高銘的名字一樣,大家不要買錯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