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時期思想文化學術的一個總結性工程《跨世紀學人文存》問世后,受到美術界和讀者們的重視和歡迎。接續前思,整理編輯近年學界新成果,感到大美紛然,目不暇給。初輯9種,科學與人文兼收,精思與沉潛并重,而主脈不變,在乎平實而富有建設性的研究。9種圖書與新世紀同時來臨,亦將與新世紀同行,故名之曰《新世紀學人文存》。
王銘銘,196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81年就讀于廈門大學,1987年赴倫敦大學東方非洲學院學習社會人類學,獲得博士學位后曾任職于倫敦城市大學、愛丁堡大學;1994年以來服務于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與任該所教授,其間兼任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訪問教授、民族學院客座
自序
西學"中國化"的歷史困境
——以人類學為中心的思考
民族與國家
——從吳文藻的早期論述出發
宗族、社會與國家
——對弗里德曼理論的再思考
現代的自省
——田野工作與理論對話
教育空間的現代性與民間觀念
——閩臺三村初等教育的歷史軌跡
現代場景中的靈驗"遺產"
——圍繞一個村神及其儀式的考察
地方政治與傳統的再創造
——福建溪村祠堂議事活動的考察
危亡與超生
——1896年中國東南沿海的超度儀式
過去十年文化研究的內在困境
——對有關論述的質疑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史詩
——民間文化研究與多元史觀的建構
他者的意義
——論現代人類學的"后現代性"
主要著述一覽表
西學"中國化"的歷史困境
——以人類學為中心的思考
一 引論
1996年以來,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資助,筆者針對"中外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研究比較"這一主題展開一項理論研究。本文報告這一研究項目的主要成果,試圖論述人類學(特別是社會或文化人類學)在中國產生變異的緣由。這里有必要預先說明,人類學依據國家不同而產生認識論和學科特征變異的過程,通常被界定為"本土化"(如中國情景中的"中國化")的過程。本文選擇考察中西現代人類學傳統形成的總體歷史進程及其問題,主要論述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70年代(即世界規模的"冷戰"結束)這一段光陰里人類學在西方和中國走過的不同道路。中國人類學發展的獨特道路,也可以被稱為"本土化"。但這里之所以要暫時撇開當今關于"本土化"的論爭,并非因為筆者沒有看到,針對學科"本土化"的概念和實踐展開的論述,都應對于它們的現時性有所關照,而是因為筆者認為,這些論爭有著它們的歷史根源,而對于歷史的考察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有關學科發展未來走向的清醒認識。
……
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不錯
是我本科開始閱讀的老師。書不錯,博士論文用。
人類學的書。很有趣的內容。
??,?
包裝不錯,活動力度也可以,發貨速度快,滿意。
值得參考的書
經典的人類學論文選集,值得一讀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高數鋼球
買的第一本自選集是;李零的,后來又陸續買了很多,王先生的這次搞活動才發現,因為出版的時間比較早,性價比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