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叢書是季羨林親定自選集,是作者晚年在醫院療養期間親自編選的作品集。文集收錄了作者在各個人生階段的代表作品,涵蓋散文、隨筆、游記、回憶錄、日記、學術著述等多種體裁,集中體現了季老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和人格之美。全14冊包括:《季羨林談國學》《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季羨林談佛》《季羨林談人生》《讀書 治學 寫作》《賦得長期的悔》《紅》《一生的遠行》《彼岸印跡》《牛棚雜憶》《我的心是一面鏡子》《象牙塔日記》《悼念憶:師友回憶錄》《風風雨雨一百年》。
1.季羨林親定自選集,濃縮一生著作精華,全14冊包括:《季羨林談國學》《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季羨林談佛》《季羨林談人生》《讀書 治學 寫作》《賦得長期的悔》《紅》《一生的遠行》《彼岸印跡》《牛棚雜憶》《我的心是一面鏡子》《象牙塔日記》《悼念憶:師友回憶錄》《風風雨雨一百年》。
2.該選集是季羨林老先生在三零一醫院療養期間親自編選的作品集,涵蓋散文、隨筆、游記、回憶錄、日記、學術著述等多種體裁,可以媲美全集。季老在序言中說:“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決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決不應任意刪削或者干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此次出版的自選集遵照季老“存真求實”的意愿,在精選的基礎上收錄季老各個人生階段的代表作品。
3.正如文集跋文作者梁衡先生所說,“(季)先生學問之衣缽,自有專業人士接而傳之。然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而這一切又都體現在先生的文章著作中。于是遂建議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面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
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語言學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散文家,被稱為“學界泰斗”。193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翌年作為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1.《季羨林談國學》(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及時輯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5
再談東方文化/12
我與東方文化研究/18
倡議編撰《東方文化集成》/24
“天人合一”新解/37
關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56
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84
中國文化發展戰略問題/89
東方文化與東方文學/126
中國青年與現代文明/133
第二輯西方不亮東方亮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141
議論東西方文化的意義/147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間的盛衰消長問題/153
西方不亮東方亮/158
東西文化的互補關系/171
西化問題的側面觀/186
東學西漸與“東化”/194
拿來和送去/206
“拿來主義”和“送去主義”/209
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211
跋/215
2.《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及時輯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5
再談東方文化/12
我與東方文化研究/18
倡議編撰《東方文化集成》/24
“天人合一”新解/37
關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56
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84
中國文化發展戰略問題/89
東方文化與東方文學/126
中國青年與現代文明/133
第二輯西方不亮東方亮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141
議論東西方文化的意義/147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間的盛衰消長問題/153
西方不亮東方亮/158
東西文化的互補關系/171
西化問題的側面觀/186
東學西漸與“東化”/194
拿來和送去/206
“拿來主義”和“送去主義”/209
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211
跋/215
3.《季羨林談佛》(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1
我和佛教研究 /3
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 /10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25
釋迦牟尼 /37
印度佛教的發展與衍變 /53
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斗爭”
——提婆達多問題 /76
浮屠與佛 /118
再談浮屠與佛 /135
法顯 /154
佛教的傳入中國
——兩種文化的撞擊和吸收 /186
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200
佛經的翻譯與翻譯組織 /207
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 /224
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系 /240
關于玄奘 /249
關于《大唐西域記》 /272
佛教的倒流 /295
跋 /344
4.《季羨林談人生》(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1
及時輯 人生漫談
人生 /5
再談人生 /7
三論人生 /9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11
不完滿才是人生 /14
人生箴言 /17
禪趣人生 /20
人生漫談 /24
人生小品 /30
緣分與命運 /35
走運與倒霉 /38
世態炎涼 /40
愛情 /42
成功 /48
第二輯 做人與處世
滿招損,謙受益 /53
謙虛與虛偽 /56
做人與處世 /58
牽就與適應 /60
知足知不足 /62
有為有不為 /64
難得糊涂 /67
糊涂一點瀟灑一點 /70
三思而行 /73
談孝 /75
談禮貌 /77
論朋友 /80
論正義 /83
漫談倫理道德 /90
慈善是道德的積累 /100
漫談撒謊 /102
容忍 /106
忘 /108
毀譽 /113
壞人 /116
傻瓜 /118
隔膜 /120
關于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 /123
公德( 一) /132
公德( 二) /134
公德( 三) /136
公德( 四) /139
第三輯 我們面對的現實
論壓力 /143
論恐懼 /145
我們面對的現實 /148
論博士 /152
論教授 /155
衣著的款式 /158
漫談消費 /160
論包裝 /165
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再論包裝 /168
論“據理力爭” /171
論怪論 /175
思想家與哲學家 /177
真理愈辨愈明嗎? /180
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一切問題 /183
從哲學的高度來看中餐與西餐 /186
我的懷舊觀 /188
我的座右銘 /192
座右銘(老年時期) /194
我的美人觀 /195
我害怕“天才” /201
勤奮、天才( 才能) 與機遇 /204
一寸光陰不可輕 /206
時間 /209
目中無人 /213
第四輯 談老年
談老 /219
老年 /221
老年談老 /223
談老年( 一) /228
談老年( 二) /230
談老年( 三) /233
老年十忌 /236
再談老年 /254
老年四“得” /256
贊“代溝” /259
老少之間 /263
老馬識途 /266
談所謂“老齡化社會” /268
養生無術是有術 /270
長壽之道 /272
長生不老 /274
漫談“再少” 問題—向普天下老年人祝賀春節 /276
第五輯 希望在你們身上
新年述懷 /281
八十述懷 /283
新年抒懷 /288
虎年抒懷 /296
夢游21 世紀 /303
千禧感言 /306
迎新懷舊—21 世紀及時個元旦感懷 /310
新世紀新千年寄語 /316
九十述懷 /318
九三述懷 /328
狗年元旦抒懷 /334
九十五歲初度 /336
溫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氣氛 /340
希望21 世紀家庭更美好 /343
希望在你們身上 /346
跋 /349
5.《讀書 治學 寫作》(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及時輯 讀書
開卷有益/5
我最喜愛的書/8
“天下及時好事,還是讀書”/12
對我影響較大的幾本書/15
坐擁書城意未足/18
我的書齋/20
推薦十種書/23
藏書與讀書/27
我和北大圖書館/30
我和外國文學/33
漫談散文/41
我對散文的認識/49
散文的兩大類/54
中國散文與世界散文/57
1994年我常讀的一本書—《陳寅恪詩集》/62
讀朱自清《背影》/63
我讀《蒙田隨筆》/66
我和東坡詞/71
第二輯 治學
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77
我的學術研究的特點和范圍/80
我和外國語言/83
抓住一個問題終生不放/102
如何搜集資料/104
搜集資料必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107
如何利用時間/109
才、學、識/111
把學術還給人民大眾/115
關于義理、文章與考證/122
學術研究發展的軌跡—由考證到兼顧義理 /130
為考證辯誣/132
再談考證/135
我的考證/138
我的義理/141
一些具體的想法/144
廣通聲氣博采眾長/154
“模糊”“分析”與“綜合”/156
談翻譯/160
研究、創作與翻譯并舉/167
漢語與外語/170
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194
對待不同意見的態度/197
陳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199
胡適先生的學術成就和治學方法/227
第三輯 寫作
作文/243
寫文章/249
寫日記/251
文章的題目/255
我的處女作/257
我的及時篇學術論文/261
我在小學和中學的寫作經歷/265
文以載道/273
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276
多讀一點中外文學作品/280
多注意“身邊瑣事”/283
語言混亂數例/290
慘淡經營與信手拈來/292
怎樣寫散文/295
語言與文字/302
談談“煉話”/305
獲獎有感/309
跋/313
6.《賦得長期的悔》(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及時輯 難忘這些人
一雙長滿老繭的手/5
塔什干的一個男孩子/11
在兄弟們中間/20
爽朗的笑聲/25
朵朵葵花向太陽/31
難忘的一家人/36
我和濟南/42
一個影子似的孩子/45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48
我的老師董秋芳先生/54
吳雨僧(宓)先生/58
兩個乞丐/61
哭馮至先生/65
賦得長期的悔/72
寸草心/79
憶念寧朝秀大叔/86
元旦思母/93
第二輯 留得春光過四時
香櫞/97
春滿燕園/100
馬纓花/103
夾竹桃/108
一朵紅色石竹花/112
處處花開夾竹桃/116
五色梅/119
槐花/121
神奇的絲瓜/124
石榴花/127
喜鵲窩/131
老貓/138
一條老狗/149
第三輯 遙遠的懷念
別稻香樓/159
重過仰光/165
憶日內瓦/170
歌唱塔什干/176
寫作《春歸燕園》的前前后后/188
遙遠的懷念/197
懷念西府海棠/205
重返哥廷根/209
夢縈未名湖/217
夢縈水木清華/222
月是故鄉明/226
野火/229
幽徑悲劇/233
園花寂寞紅/238
人間自有真情在/241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244
天上人間/247
當時只道是尋常/249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252
跋/257
7.《紅》(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1
及時輯 物喜
海棠花 /5
枸杞樹 /9
荷之韻 /14
芝蘭之室 /15
從南極帶來的植物 /17
喜雨 /22
聽雨 /26
聽雨 /30
火車上觀日出 /32
黃色的軍衣 /35
咪咪二世 /40
兔子 /42
第二輯 像一個春宵的輕夢
晨趣 /51
黃昏 /54
夢縈紅樓 /59
黎明前的北京 /61
清塘荷韻 /63
春色滿寰中 /68
漢城憶燕園 /70
燕園盛夏 /77
春歸燕園 /80
春城憶廣田 /83
大覺寺 /92
星光的海洋 /101
登蓬萊閣 /105
回憶 /111
寂寞 /116
年 /120
第三輯 尋夢
母與子 /129
尋夢 /140
夜來香開花的時候 /143
紅 /154
老人 /162
三個小女孩 /172
憶念荷姐 /180
我的及時位老師 /184
兩個小孩子 /189
醫學士 /196
Wala /202
第四輯 同聲相求
夜會(書評) /211
觀劇 /215
文明人的公理 /222
同聲相求—參加印度蟻垤國際詩歌節有感 /229
海上世界 /233
我看中國文化書院 /237
我與《世界文學》 /239
我和《大公報》 /241
我和人民文學出版社 /244
我與百花 /250
第五輯 憶舊
我愛北京的小胡同 /255
我愛北京 /258
北京憶舊 /262
一座精美絕倫的漢白玉雕像—一個幻影 /266
兔年萬福 /268
故鄉行 /270
跋 /311
8.《一生的遠行》(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歐游散記
去故國/5
表的喜劇/10
聽詩/16
憶日內瓦/22
重返哥廷根/29
非洲之行
科納克里的紅豆/41
馬里的芒果城/46
巴馬科之夜/50
戰斗吧,非洲!/55
下瀛洲
游唐大招提寺/63
下瀛洲/69
日本人之心/73
尼泊爾隨筆
飛越珠穆朗瑪峰/87
加德滿都的狗/89
烏鴉和鴿子/92
霧/96
神牛/100
游巴德岡故宮和哈奴曼多卡宮/104
游獸主(Paupati)大廟/108
望雪山——游圖利凱爾/112
別加德滿都/116
曼谷行
小引/123
初抵曼谷/124
報德善堂與大峰祖師/128
帕塔亞/134
一只小猴/138
奇石館/141
延邊行
小引/149
我在延吉吃的及時頓飯/151
延吉風情/157
美人松/162
觀天池/167
臺游隨筆
楔子/177
初抵臺北/178
臺北街頭小景/180
血濃于水/183
法鼓山/190
義工/194
佛山心影
楔子/199
暨南大學/201
到了佛山/205
佛山街頭小景/208
佛山陶瓷廠/211
西樵山/215
中央電視臺南海影視城/219
南國桃園/227
石景宜藝術館/230
尾聲/232
跋/233
9.《彼岸印跡》(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及時輯輾轉出國路
楔子/5
留學熱/9
天賜良機/14
在北平的準備工作/17
滿洲車上/21
在哈爾濱/25
過西伯利亞/30
在赤都/36
初抵柏林/41
第二輯哥廷根求學
哥廷根/53
道路終于找到了/56
懷念母親/64
二年生活/67
漢學研究所/72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6
完成學業嘗試回國/79
大轟炸/87
在饑餓地獄中/91
山中逸趣/96
烽火連八歲家書抵億金/100
學習吐火羅文/105
納粹的末日——美國兵入城/111
盟國/120
優勝記略/123
第三輯異國的人們
章用一家/129
我的老師們/135
我的女房東/143
反希特勒的人們/151
伯恩克(Boehncke)一家/154
邁耶(Meyer)一家/158
留在德國的中國人/161
第四輯漫漫歸國路
別哥廷根/169
赴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
最近幾年,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文化熱”的高潮。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在接受幾十年來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大家都認識到,文化建設的任務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我想大家都會同意,人類歷史上任何社會,都不能專靠科技來支撐,需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建設。我們今天的社會也絕不能是例外。
在眾多的討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的論文和專著中,有很多很精彩的具有獨創性的意見,我從中學習了不少的非常有用的東西。我在這里不詳細去敘述。我只有一個感覺,這就是,討論中國文化,往往就眼前論眼前,從幾千年的歷史上進行細致深刻的探討不夠,從全世界范圍內進行最廣闊的宏觀探討更不夠。我個人覺得,探討中國文化問題,不能只局限于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這幾十年、近百年,也不能局限于我們居住于其中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我們必須上下數千年,縱橫數萬里,目光遠大,胸襟開闊,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問題的全貌,而不至于陷入井蛙的地步,不能自拔。總之,我們要從歷史上和地理上擴大我們的視野,才能探驪得珠。
我們眼前的情況怎樣呢?從19世紀末葉以來,我們就走了西化的道路。當然,西化的開始還可以更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明末清初。但那時規模極小,也沒有向西方學習的意識,所以我不采取那個說法,只說從19世紀末葉開始。從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看,從全世界文化交流的規律來看,這都是不可避免的。近幾百年以來,西方文化,也就是資本主義文化,壟斷了世界。資本主義統一世界市場的形成,把世界上一切國家都或先或后地吸收過去。這影響表現在各個方面。不但在政治、經濟方面到處都打上了西方的印記,在文學方面也形成了“世界文學”,從文學創作的形式上統一了全世界。在科學、技術、哲學、藝術等方面,莫不皆然。中國從清末到現在,中間經歷了許多驚濤駭浪,帝國統治、辛亥革命、洪憲竊國、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西化的程度日趨深入。到了今天,我們的衣、食、住、行,從頭到腳,從里到外,試問哪一件沒有西化?我們中國固有的東西究竟還留下了多少?我看,除了我們的一部分思想感情以外,我們真可以說是“全盤西化”了。
我并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我認為,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無論如何,這是一件不可抗御的事。我一不發思古之幽情,二不想效法九斤老太;對中國自然經濟的遭到破壞,對中國小手工業生產方式的消失,我并不如喪考妣,惶惶不可終日。我認為,有幾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國,如果還想存在下去,就必須跟上世界潮流,絕不能讓時代潮流甩在后面。這一點,我想是絕大多數的中國有識之士所共同承認的。
但是,事情還有它的另外一面,它也帶來了不良后果。這最突出地表現在一些人的心理上。在解放前,僑居上海的帝國主義者在公園里豎上木牌,上面寫著:“華人與狗不許入內。”這是外來的侵略者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污辱。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解放以后,我們號稱已經站起來了,然而崇洋媚外的心理并未消失。古已有之,于今為烈。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50年代曾批判過一陣這種思想,好像也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到了“十年浩劫”,以“”為首的一幫人,批崇洋媚外,調門較高,態度最“積極”。在國外讀過書的知識分子,幾乎都被戴上了這頂帽子。然而,實際上真正崇洋媚外的正是“”及其爪牙自己。現在,“”垮臺已經十多年了,社會上崇洋媚外的風氣,有增無減。有時簡直令人感到此風已經病入膏肓。賈桂似的人物到處可見,多么愛國的人士也無法否認這一點,有識之士怒然憂之。這種接近變態的媚外心理,我無論如何也難以理解。凡是外國的東西都好,凡是外國人都值得尊敬,這是一種反常的心理狀態。中國烹調享譽世界。有一些外國食品本來并不怎么樣,但是,一旦標明是舶來品,立即身價十倍,某一些味覺頓經改造的人,蜂擁而至,爭先恐后。連一些外國朋友都大惑不解,只有頻頻搖頭。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來談中國文化,真正是戛戛乎難矣哉。在嚴重地甚至病態地貶低自己文化的氛圍中,人們有意無意地抬高西方文化,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只有外來的和尚才會念經。這樣怎么能夠客觀而公允地評價中國文化呢?我的意思并不是說,要評價中國文化,就必須貶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確有它的優越之處。19世紀后半葉,中國人之所以努力學習西方,是震于西方的船堅炮利。在以后的將近一百年中,我們逐漸發現,西方不僅是船堅炮利,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方面,他們都有許多令人驚異的東西。想振興中華,必須學習西方,這是毫無疑問的。2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全盤西化”的口號。今天還有不少人有這種提法或者類似的提法。我覺得,提這個口號的人動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出于憂國憂民的熱忱,其用心良苦,我自謂能充分理解。但也可能有人別有用心。這問題我在這里不詳細討論。我只想指出,人類歷史證明,全盤西化(或者任何什么化)理論上講不通,事實上辦不到。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向西方學習。我們必須向西方學習,今天要學習,明天仍然要學習,這是絕不能改變的。如果我們故步自封,回到老祖宗走過的道路上去,那將是非常危險的。
但是,我始終認為,評價中國文化,探討向西方文化學習這樣的大問題,正如我在上面已經講過的那樣,必須把眼光放遠,必須把全人類的歷史發展放在眼中,更必須特別重視人類文化交流的歷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公允和客觀。我是主張人類文化產生多元論的,人類文化絕不是哪一個國家或民族單獨創造出來的。法西斯分子有過這種論調,他們是別有用心的。從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來看,民族和國家,不論大小,都或多或少地對人類文化寶庫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恐怕是一個歷史事實,是無法否認掉的。同樣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每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貢獻又不一樣。有的民族或國家的文化對周圍的民族或國家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積之既久,形成了一個文化圈或文化體系。根據我個人的看法,人類自從有歷史以來,總共形成了四個大文化圈:古希臘、羅馬一直到近代歐美的文化圈,從古希伯來起一直到伊斯蘭國家的閃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國文化圈。在這四個文化圈內各有一個主導的、影響大的文化,同時各個民族或國家又是互相學習的。各個文化圈之間也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關系。這種相互學習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文化交流。我們可以毫不夸大地說,文化交流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社會前進。
倘若我們從更大的宏觀上來探討,我們就能發現,這四個文化圈又可以分為兩大文化體系:及時個文化圈構成了西方大文化體系,第二、三、四個文化圈構成了東方大文化體系。“東方”在這里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政治概念,即所謂第三世界。這兩大文化體系之間的關系也是互相學習的關系。僅就目前來看,統治世界的是西方文化;但是從歷史上來看,二者的關系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文化,歐洲史學家早有這個觀點,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他在他的巨著《歷史研究》里,從世界歷史全局出發,共發現了二十一個或二十三個文化(湯因比稱之為社會或者文明):西方社會、東正教社會(又可以分為拜占庭和俄羅斯兩個東正教)、伊朗社會、阿拉伯社會、印度社會、遠東社會(又可以分為中國和朝鮮、日本兩部分)、古希臘社會、敘利亞社會、古印度社會、古代中國社會、米諾斯社會、印度河流域社會、蘇末社會、赫梯社會、巴比倫社會、埃及社會、安第斯社會、墨西哥社會、尤卡坦社會、馬雅社會、黃河流域古代中國文明以前的商代社會。
湯因比明確反對只有一個社會—西方社會這一種文明統一的理論。他認為這是“誤入歧途”,是一個“錯誤”。雖然世界各地的經濟和政治的面貌都已經西化了,其他的社會(文明)大體上仍然維持著本來的面目。文明的河流不止西方這一條。
湯因比在本書的許多地方,另外在自己其他著作,比如《文明經受著考驗》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文明發展有四步驟,即起源、生長、衰落、解體。在《文明經受著考驗》10—11頁,他提到了德國學者斯本格勒的名著《西方的沒落》,對此書給了很高的評價,也提到了斯本格勒思想方法的局限性。在《歷史研究》的結尾處,429—430頁,他寫道:
當作者進行他的廣泛研究時發現他所搜集到的各種文明大多數顯然已經是死亡了的時候,他不得不作出這樣的推論:死亡確是每個文明所面對著的一種可能性,作者本身所隸屬的文明也不例外。
他對每一個文明都不能萬歲的看法是再明確不過的了。
了解了我在上面談到的這些情況,現在再來看中國文化,我們的眼光就比以前開闊多了。在過去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影響,這是我們的驕傲,這也是一個歷史事實。湯因比對此也有所論述,他對中國過去的文化有很好的評價。但是,到了后來,我們為什么忽然不行了呢?為什么現在竟會出現這樣崇洋媚外的思想呢?為什么西方某一些人士也瞧不起我們呢?我覺得,在這里,我們自己和西方一些人士,都缺少歷史的眼光。我們自己應該避免兩個極端:一不能躺在光榮的歷史上,成為今天的阿Q;二不能只看目前的情況,成為今天的賈桂。西方人應該力避一個極端,認為中國什么都不行,自己什么都行,自己是天之驕子,從開天辟地以來就是如此,將來也會永遠如此。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我們東西雙方都要從歷史和地理兩個方面的宏觀上來看待中國文化,絕不能囿于成見,鼠目寸光,只見片段,不見全體;只看現在,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中國文化,在西方人士眼中,并非只有一個看法,只有一種評價。漢唐盛世我不去講它了,只談十六七世紀以后的情況,也就能給我們許多啟發。這一段時間,在中國是從明末到清初,在歐洲約略相當于所謂“啟蒙時期”。在這期間,中國一方面開始向西方學習;另一方面,中國的文化也大量西傳。關于這個問題,中西雙方都有大量的記載,我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一一加以征引。方豪在他的《中西交通史》中有比較詳細而扼要的介紹。我在下面利用他的資料介紹一下在這期間中國文化流向西方的情況。
憶日內瓦
(羨林按:偶檢舊稿,無意中發現了這一篇散文。我的眼立刻亮了起來,簡直像是在陳年古舊的書中發現了一片幾十年前夾進去的紅葉。時光的流逝好像在上面根本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依然鮮艷照人。我既驚且喜,立即讀了一遍。雖然已經過去了三十年,但文中所寫的印象至今依然鮮明、生動。文中提到了美國大兵,跡近不敬。但是,當時他們確是如此。我留下的這一幅寫照,反映了歷史的真實,難道一點意義也沒有嗎?質之黃偉經同志,不知以為然否?)
擴大的日內瓦會議正在緊張地進行著。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到這一座世界名城上來。十幾年前,我曾在那里住過。現在我的回憶的絲縷又不禁同這一座美妙絕倫的城市聯系起來了。
我首先回憶到的就是日內瓦美麗的風光。大家都知道,瑞士全國就是一個花團錦簇的大花園,到處都可以看到明媚秀麗的山光水色,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到過那里的人,自然會親眼觀察,親身經歷。連沒有到過那里的人也會從畫片上領略一二,聊當臥游。在全世界范圍內,瑞士之美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看來用不著我在這里浪費筆墨加以描繪了。
我只想談一點我的觀察,我的體會。在我們國家里,一提到山水之美,肯定說是“青山”“綠水”。這對不對呢?當然是對的。因為這是我們從實際觀察中得出來的結果。如果有人懷疑的話,有詩為證。用不著到處翻閱,僅就我記憶所及,就可以舉出不少的例證來。唐代詩人韋應物的《東郊》里有這樣兩句話:“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杜甫的《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最的當然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你看,“青山”“綠水”這里全有了。如果還需要現在的例證的話,那就是的《送瘟神》。青和綠這兩樣顏色,確實能夠概括中國山水之美。不管是陽朔,還是富春;不管是峨嵋,還是雁蕩,莫不皆然。
然而,談到瑞士的山水,我覺得,青和綠似乎就不夠了。我小的時候,很喜歡看瑞士風景畫片。幾乎在每一張畫片上,除了青和綠之外,都還可以看到一種介乎淡紫淡紅淡黃之間的似濃又似淡的顏色。我當時頗不以為然,以為這是印畫片的人創造出來的,實際上是不會存在的。但是,當我到了瑞士以后,我親眼看到了這一種顏色,我的疑團頓消,只好承認它的存在了。在白皚皚的雪峰下面,在蒼翠蓊郁的樹林旁邊,特別是在小湖的倒影中,有那么一層青中透紫的輕靄若隱若現地浮動在那里,比起純粹的青和綠來,更是別有逸趣。如果有人想把這種顏色抓住,仔細加以分析研究,親身走到山下林中去觀察,那么他看到的只是樹木山峰,“青靄入看無”,他什么也看不到的。
我不懂光學,我不知道這種顏色是怎樣形成的。我只是覺得它很美。對我來說,我看這也就夠了。中國古代詩文描繪山水,除了上面說到的青和綠外,也有用紫色的。王勃的《滕王閣序》里就有“煙光凝而暮山紫”這樣的句子。住在北京的人黃昏時分看西山,也會發現紫的顏色。但是,這只限于黃昏時分。而在瑞士卻不是這樣。一日之內,只要有太陽,就能看到這一團紫氣,人們幾乎一整天都能夠欣賞這種神奇的景色。
我雖然談的是整個瑞士,實際上也就是談日內瓦。不過有一條:在日內瓦城內,這景色是看不到的。一旦走進附近的山林中,卻可以充分地盡情地享受這種奇麗的景色。我之所以特別喜歡日內瓦,這也是原因之一。
其他原因是什么呢?恐怕首先就是萊芒湖。我住在那里的時候,每天都是很早就起來。我的及時件工作就是到萊芒湖邊去散步。湖這樣大,水這樣深,而且又清澈見底,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確實是極罕見的。湖的對岸是高聳入云的雪峰,就是在夏天,上面的積雪也不融化,一片白皚皚的雪光壓在這一座美麗的小城的上面,使人隨時都想到“積雪浮云端”這樣的詩句。而湖面的倒影,似乎比上面的對立面還更動人,比真實的東西還更真實—白色顯得更白,紅色顯得更紅,綠色顯得更綠—這些顏色混合起來,在波平如鏡的湖面上,繪上了一幅絢爛多彩的圖畫。
在湖邊漫步的時候,幾乎每次都能夠看到一兩只或者三四只白色的天鵝,像純白的軍艦一樣,傲然在湖里游來游去。據老日內瓦人說,這些鵝都是野鵝,它們并不住在日內瓦,它們的家離日內瓦還有上百里的路程。每天它們都以驚人的速度從那里游來;到了一定的時候,再游回去,天天如此。對我來說,這也是非常新鮮的事。我立即想到歐洲的許多童話,白鵝在里面是主人公,它們變成太子或者公主,做出許多神奇的事情。我面對著這樣如畫的湖山,自己也像是走進一個童話的王國里去了。
日內瓦的好地方多得很。這里有列寧讀過書的地方,有盧梭的紀念碑,有整齊寬敞的街道,有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樓房別墅,還有好客的瑞士人。這一切都是回憶的好的資料。可惜我離開日內瓦的時間已經太久了,到現在有點朦朧模糊。即使自己努力到記憶里去挖掘,有時候也只能挖出一些斷片,連不成一個整體的東西了。
無論如何,日內瓦留給我的印象是非常美妙的,我自己也常常高興回憶它。就算是只能回憶到一些斷片吧,它們仍然能帶給我一些快樂。這一次又回憶到這一座中歐的名城,情形也不例外。
但是,事情也不全是美妙的。青山綠水,再加上那么一團紫氣,確實是美麗動人的;萊芒湖的白鵝也確實能引人遐想。可是在這些美麗的東西之間,總還似乎有那么一點不十分如意的東西,很不調和地夾雜在里面,使我有骨鯁在喉之感。這究竟是什么東西呢?我有點困惑了。我左思右想,費了很大的力量,終于恍然大悟:這是美國大兵。
美國大兵同美麗的日內瓦有什么關系呢?原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美國統治者趁火打劫,又發了一筆橫財,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建立了軍事基地。這就需要大量的士兵住在國外。美國人民并不甘心給華爾街的老板們到外國去賣命。老板們于是就想盡了辦法,威脅利誘,金錢美人,能用的全用上了。效果仍然不大。他們異想天開,想到打瑞士的主意。他們規定:誰要是在國外服兵役多少多少年,就有權利到這個山明水秀的世界公園里來逛上一兩周。
這辦法大概發生了作用,當我到了瑞士的時候,到處都可以看到身著美國軍服,嘴里嚼著口香糖,邁著美國人特有的步子大聲喧嚷的美國士兵。誰也不知道,他們眼睛里究竟看到了些什么。他們徜徉于山上、林中、湖邊、街頭,看來也自得其樂。但是,事情是不能盡如人意的。瑞士這個地方是有錢不愁花不出去的,而美國大兵口袋里所缺的就是錢這玩意兒。有些人意志堅強一些,能夠抗拒大玻璃窗子里陳列著的金光閃閃的各種名牌手表的誘惑,能夠抗拒大旅館中肉山酒海的誘惑。但是,據說也有少數人,少數美國大少爺抵抗不住這種誘惑。那么怎么辦呢?美國頗為流行的誨盜誨淫的小說中是有錦囊妙計的。到了此時,只好乞靈于這些妙計了。我曾幾次聽瑞士朋友說,在夜里,有時候甚至在白天,大表店里的大玻璃窗子就被砸破,有人抓到幾塊手表,就飛奔逃走。據說,還有更厲害的。有的美國大兵,也是由于抵擋不住美妙絕倫的瑞士名表的誘惑,又沒有赤手空拳砸破玻璃窗子的勇氣。天無絕人之路,他們賣掉自己的鋼筆以及身上所有能夠賣掉的東西,用來換一塊手表。據說有人連軍裝都脫下來賣掉。難道這就是他們吹噓的所謂民主自由嗎?這些事情聽起來頗為離奇。但是,告訴我這些事情的瑞士朋友并不是說謊者,他們是真誠的。事情究竟怎樣,那只有天知道了。
就這樣,美國某一些士兵帶到瑞士去的這樣的“美國生活方式”,頗引起一些人的嘁嘁喳喳。這種事情無論如何也同這世界花園的神奇的青色、綠色和紫色有些矛盾,有些不調和,有些不協調,有些煞風景。難道不是這樣嗎?
過了沒多久,我就離開了瑞士,到現在一轉眼已經十五年了。我頭腦里煞風景的感覺,一直沒能清除。到了今天,擴大的日內瓦會議又在這一座美麗的城市里開幕了。以國務卿臘斯克為首的美國代表團,千方百計在會內、會外搗亂,企圖阻撓會議的進行。他們撒謊、吹牛、裝瘋、賣傻,極盡出丑之能事,集丟人之大成。我于是恍然大悟:這一批家伙干壞事,既不擇時,也不擇地。原來我對美國兵所作所為的那些想法,簡直是太幼稚了。我現在仿佛是如來佛在菩提樹下成了道,我把那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通通丟掉,什么矛盾,什么不調和,什么不協調,什么煞風景,都見鬼去吧。十五年前我在瑞士遇到的美國兵,今天在日內瓦開會的美國官,他們是一脈相承,衣缽不訛。這些人都不能代表真正的美國老百姓,但又確確實實都是美國產品。道理是明擺著的。我們應該把二者區分開來,才是而又的。想到這里,我的心情愉快
挺好的,以前重來不去評價的,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積分,自從知道評論之后積分可以抵現金了,才知道評論的重要性,積分的價值,后來我就把這段話復制了,走到哪里,復制到哪里,既能賺積分,還非常省事
季老百年的杰作,仰慕季老,值得收藏。
這套書等了好久,終于打折了,早看早收益。
很好
好
非常滿意,很喜歡
好
好 很好 非常好
一部很好的合集
包裝蠻好,書的質量很好,待我仔細研讀
精美
不錯
季老的書,買來收藏的,好。
包裝太好了,很滿意。高大上
很精致的一套書!老板滿意!
好書,紙質優良,內容好印刷也很好,不錯不錯。
快遞很快,書很好,一本都不缺。
真正的好書。本套叢書是季羨林親定自選集,是作者晚年在醫院療養期間親自編選的作品集。文集收錄了作者在各個人生階段的代表作品,涵蓋散文、隨筆、游記、回憶錄、日記、學術著述等多種體裁,集中體現了季老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和人格之美。全14冊包括:《季羨林談國學》《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季羨林談佛》《季羨林談人生》《讀書·治學·寫作》《賦得永久的悔》《紅》《一生的遠行》《彼岸印跡》《牛棚雜憶》《我的心是一面鏡子》《象牙塔日記》《悼念憶:師友回憶錄》《風風雨雨一百年》。
質量非常滿意信得過122814
學習學習再學習
精品圖書,價格優惠,值得收藏。
精品圖書,價格優惠,值得收藏。
物超所值,等了好久,趁搞活動下手了。
書本身不錯。
書不錯!發票末給呢
不怎么樣嘛,裝訂有問題,一層一層的不整齊,像夾了很多書簽在里面似的
包裝精美,印刷很好,非常喜歡。書香節買的,價格很實惠
618活動五折果斷入手,珍藏版很贊,在書城看過幾本,但是一整套14舍不得買。買的發貨很快就近配貨,然后到貨的打開一樣,沒有損傷,珍藏版有附帶一個禮盒裝,所以比較有保護作用,平時存放也比較方便美觀。很滿意。ps:比較沒留意評論功能,發現當當居然沒有可以曬圖的功能。
我從來沒有這么推崇一本書,希望大家都看一看,永遠的季羨林,永遠的季老。北大唯一一個終身名譽教授。幫一個大一新生看行李,這讓我再次相信中國的知識分子里依然有國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