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英美法系的奠基者,也是英聯邦國家的領導者。本書不僅對英國公司法律制度的發展影響深遠,而且勢必對英聯邦成員國的公司法改革起到不可估量的引導作用。作者希望通過翻譯這部法律幫助讀者及時、地了解英國公司法的現行規定,并且期望為我國立法者提供具有借鑒意義的立法素材。
沉浸在推敲的世界(代前言)
第2版序言(英文原版)
第2版序言(中文譯本)
第2版(2012年修訂譯本)修訂說明與致謝
第1版前
沉浸在推敲的世界
(代前言)
自英國《2006年公司法》頒布之后,一晃十年過去了。該法分成47個部分,共計1300條,規模宏大,被譽為英國歷史上最長的一部單行法,頒布后受到了廣泛關注。特別是一些英聯邦國家和地區的公司法,也隨之修改。我國香港特區于2012年頒布的新公司條例(以下簡稱香港法),便是在該法的基礎上修訂的。
我于2007年初投入翻譯工作。歷經一年半,2008年夏天出版了該法的中譯本(以下簡稱初版)。英國成文法的特點之一是修改速度非常快且涉及的條款很廣泛。《2006年公司法》亦是如此。基本上每年都有數量不少的條款被廢止、增加或修訂。鑒于此,在整理、參考和比對將近40部左右與該法修訂相關的法律法規之后,于2012年出版了2012年修訂譯本(以下簡稱第2版)。
與初版相比,第2版對一些術語的翻譯做了細微的調整。例如,初版將"subjectto"譯成"隸屬于"。該詞是英國法條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短語。當我們說"A subject to B"時,可以包括幾層含義:A的實現,以B為條件;A受限制于或服從于B;A可以實現,但前提是要滿足B;事先有了B,才會有A等。為了使意思更明確,第2版將其譯成"受限于"。此外,鼓舞人心的是,劍橋大學法學院院長EilisFerran教授和清華大學法學院王保樹教授接受邀請,為第2版作序。
第2版至今已有四年,部分條款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次出版的第3版,與前兩版相比,有三大特點。
首先,在體例上有所變化,加入腳注。第3版采取法條注解的方式,對整個條款或者條款中的術語進行解釋。腳注所用的內容,包括文字說明、經典判例等。前兩版曾生效實施、現已廢止的法條,也放入腳注,以供參考。
其次,反映自第2版以來的修訂。此次修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及時,戰略報告。第15部分(賬目和報告)第4A章(戰略報告),即第414A條至第414D條,為2013年10月1日實施的《2013年〈2006年公司法〉(戰略報告和董事報告)條例》所添加。該條例第3條增加了該章的內容,引入了全新的"戰略報告"制度。改革的目的是簡化并加強公司的非財務性質的報告。要求公司董事編制戰略報告,其目的是幫助公司成員評估董事履行(促進公司成功的)義務的情況。對于小公司,可以享受豁免,無需編制戰略報告,取而代之的是在董事報告中要包含業務審查。
第二,浮動抵押。第25部分(浮動抵押)經2013年4月6日實施的《2013年〈2006年公司法〉(第25部分的修訂)條例》,增加了第A1章(第859A條至第859Q條),原來的第1章和第2章(第860條至第892條)廢止。《1900年公司法》第14條至第18條,首次引入了抵押登記制度,其大部分內容一直沿用到2013年4月修訂之前的本法第25部分。第894條授權國務大臣通過制定規章,變更、修改或者廢止第25部分。《2013年〈2006年公司法〉(第25部分的修訂)條例》正是根據該條的授權而制定的條例。
關于公司浮動抵押的新規則,主要包括:在公開記錄中添加信息方面,簡化了程序、減少了費用,特別是允許以電子方式提交;對于哪些是必須登記的抵押,減少了不確定性;原來根據公司注冊地的不同實行兩套登記體制,改革后合而為一,采納一套適用于所有英國注冊公司的單一登記體制;提高了公司提供的擔保信息的質量;獲得創設抵押的文件變得更加方便;還有一些其他的實體或程序上的變化,如刪除了未能登記抵押構成的犯罪,刪除了在21日內提交新取得抵押財產的詳情的限制等。
第三,《2015年小企業與雇傭法》。該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2006年公司法》作出了修改。(1)第156A條至第156C條(關于董事的任命)、第161A條(記錄保存的替代方法)、第167A條至第167F條(在中央登記冊中保存記錄的選擇權)、第279A條至第279F條(在中央登記冊中保存記錄的選擇權)等條款,為《2015年小企業和雇傭法》所添加。(2)第21A部分(重大控制人的信息),為《2015年小企業和雇傭法》附件3(重大控制人登記冊)第1條所添加。該部分包括導言、信息收集、重大控制人登記冊、記錄保存的替代方法、免予披露五章,共有33個條款(第790A條至第790ZG條)。(3)第24部分(登記冊信息度的年度確認)已被《2015年小企業和雇傭法》第92條所更新,以提交"確認聲明"來代替提交年度申報表。原來的第24部分(第854條至第859條)廢止,代之以第853A條至第853L條。
除了上述三大部分修訂之外,第394A條至第394C條、第448A條至第448C條、第479A條至第479C條,為《2012年公司和有限責任合伙(賬目和審計豁免以及改變會計框架)條例》所添加。此外,還有一些現行條款被部分修改或廢止。
第2版的修訂說明曾提到39部與《2006年公司法》的實施和修改相關的法規。自2012年至今,這些法規還包括:(1)《2012年法定審計師(〈2006年公司法〉修訂以及職責委托等)法令》(2012 No.1741);(2)《2013年〈2006年公司法〉(第25部分的修訂)條例》(2013 No.600);(3)《2013年有限責任合伙(〈2006年公司法〉的適用)(修訂)條例》(2013 No.618);(4)《2013年〈2006年公司法〉(第18部分的修訂)條例》(2013 No.999);(5)《2013年〈2006年公司法〉(戰略報告和董事報告)條例》(2013 No.1970);(6)《2014年〈2006年公司法〉(登記冊的互聯)法令》(2014 No.1557);(7)《2015年〈2006年公司法〉(第17部分的修訂)條例》(2015 No.472);(8)《2015年〈2006年公司法〉(第18部分的修訂)條例》(2015 No.532);(9)《2016年〈2006年公司法〉(第21A部分的修訂)條例》(2016 No.136);(10)《2016年〈2006年公司法〉(保險公司的分配)條例》(2016 No.1194)。此次修訂,反映了這些法規的內容。
再次,在特定術語的翻譯上,力求更加。
及時,部分術語的措辭,參考了香港法的譯法,但并非是全部照搬。香港法的有些地方,與內地法的傳統稱謂存在顯著差別,或者內地法沒有對應的稱謂,不適合直接使用,例如清盤(內地為"清算")、押記(內地為"抵押")、核數師(內地為"審計師")、幕后董事(內地沒有,譯成"影子董事")等。
第二,有些術語,則被第3版所吸收,如文本(原譯為"副本")、回購(原譯為"購買自己股份")、代名人(原譯為"被指定人")、譯本(原譯為"翻譯")、股額(原譯為"股本")、主管部門(原譯為"適格部門")、有關(原譯為"正被討論的")、股份權證(原譯為"認股權證")、恢復列入登記冊(原譯為"恢復于登記冊")、經核證(原譯為"經證明")、登記支冊(原譯為"分支機構登記冊")、法律專業保密權(原譯為"法定職業特權")、強迫出售(原譯為"強制擠出")、強迫購買(原譯為"售出清理")等。
第三,有些術語,則結合內地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修改,更能為讀者所理解,如重整(原譯為"管理")、注冊審計師(原譯為"經登記審計師")、類似(原譯為"可比")、法律程序(原譯為"法律訴訟")、設置(原譯為"具有")、重新登記(原譯為"再登記")、重新計價(原譯為"再計價")、凈額(原譯為"靜的")、毛額(原譯為"毛的")等、命令(原譯為"法令")。
第四,有些術語,在反復對比之后,仍然保留了原來的譯法,例如登記(香港法為"注冊")、備忘錄(香港法為"章程大綱")、章程(香港法為"章程細則")、保障有限公司(香港法為"擔保有限公司")、財務資助(香港法為"財政資助")、財務年度(香港法為"財政年度")、債券(香港法為"債權證")、紙質格式(香港法為"印本形式")、電子格式(香港法為"電子形式")、登記官(香港法為"注冊處處長")、規章(香港法為"規例")、年度(香港法為"周年")、派生訴訟(香港法為"衍生訴訟")等。
還有一些術語,則仍需仔細斟酌。要不斷推敲,才能體會到其真實的含義。現舉數例。
及時,undertaking和firm。
根據《辭海》,企業是指從事商品和勞務的生產經營,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如工業企業、農業企業、商業企業。企業法人,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獨立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活動的法人。事業,包括如下含義:人的經營成就;重要工作;耕稼和勞役之事;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系統,關于社會發展的活動;特指沒有生產收入,由國家經費開支的社會工作,如事業單位。根據《元照英美法詞典》,undertaking是指允諾、保障,通常指一方當事人或其律師在法律程序中所作的允諾,以此為條件取得法院或對方當事人作出某些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