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國際法的視角剖析中日戰爭的歷史遺留問題,立足于《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中日聯合聲明》等涉日國際法律文件,用翔實的材料與嚴密的邏輯相繼論證了中日戰爭遺留下的諸多問題,如戰敗國日本的地位、戰后中日協定、民間戰爭受害者索賠運動、釣魚島爭端以及中國臺灣主權問題等。全書結構嚴謹,觀點明確,洋溢著作者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之情,也充斥著作者對諸多國際爭端的不平之氣。其以一介文人學者之身,化激情為文字,冀為我中華民族在中日戰爭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上得享公平,以為領土完整與民族復興貢獻己身之學識。
管建強 1958年出生于上海。1986年畢業于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專業,1995年獲日本亞細亞大學院法學碩士學位,2005年獲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構建中國特色軍事法治體系的核心問題研究”首席專家,中國國際法學會常務理事。現任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政法大學軍事法學科帶頭人并任華東政法大學東方毅軍事法研究中心主任和國際公法教研室主任。曾先后任瑞典隆德大學羅爾?瓦倫堡人權和人道主義研究所訪問學者、匈牙利國家行政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公平、正義、尊嚴——中國民間戰爭受害者對日索償法律基礎》《跨越對日索賠的法律基礎》等。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法學》《人民日報》《法學》《法學研究》《國際法研究》等核心期刊數十篇。
前言1
及時章論中日戰爭性質及其戰敗國日本地位
及時節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管轄權
一、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管轄權否定說
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關于法庭管轄權依據的闡述
三、同盟國對日本戰爭罪犯的管轄權
四、日本“右翼”虛構戰爭罪懲罰性規范的存在
五、對否定東京審判管轄權的再批判
六、所謂東京審判違背“不溯及既往原則”的分析
七、審判者身上污點問題
第二節限制日本主權
一、限制日本主權以及承擔國家責任的概述
二、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性質不容否定
三、改造日本天皇體制取代對其懲治
第三節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及教科書篡改歷史問題的研究
一、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的違法性
二、文部省鼓勵篡改歷史、美化戰爭的教科書審定問題
三、家永三郎的三次訴訟斗爭
四、日本文部省篡改歷史的法律性質
第四節日本和平憲法的存廢問題
一、日本架空和平憲法的背景
二、日本修憲陣營的主要論調
三、限制日本主權的國際法問題
四、日本廢憲法第9條非純屬國家內政
本章結語
第二章《舊金山和約》、戰后中日間協定與中國國民的請求權
及時節日本較高法院誣稱中國民間戰爭受害者訴權已被剝奪
一、《舊金山和約》戰后處理框架說的出臺
二、解析“中國政府從《舊金山和約》中獲益問題”
第二節《舊金山和約》放棄締約國國民請求權的性質研究
一、日本在“請求權”性質的認定上前后不
中日戰爭歷史遺留問題是指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所遺留的問題。自日本侵華戰爭戰敗投降之日起至今年,其軍事停戰已有70余個年頭;倘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意味著中日之間戰爭法律狀態的結束,那么,中日間法律上的戰爭狀態結束已逾37年。
傳統國際法在結束戰爭法律狀態的方法上主要有兩種方式:及時,消滅交戰國;第二,與交戰國締結和平條約。通常在締結和平條約時,交戰國之間會對戰爭歷史遺留問題一并處理。換言之,締結和平條約后,與戰爭有關的歷史遺留問題就不存在了。這只是一般的現象。從中日之間處理戰爭歷史遺留問題方面來看,無論是締約的程序還是協議的內容都做了保留。一些問題因為當時的客觀原因,不具備處理的條件而擱置。因此,在《中日聯合聲明》和《中日和平條約》之后,依然存在中日戰爭歷史遺留的問題。例如民間戰爭受害者的個人索賠權問題、日軍在華遺留的生化武器處置等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所謂中日戰爭歷史遺留問題就是指日軍侵華戰爭行為引發的、中日邦交協議尚未涉及或沒有解決的問題。
有中國學者認為,"具體地說,由中日戰爭而產生的至今尚未得到解決的一切問題,都屬于戰爭遺留問題的范疇。從類別上來看,它們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及時是對戰爭性質的評判,第二是戰爭責任的清算"。榮維木(中國社科院《抗日戰爭歷史研究》主編):《中日戰爭遺留問題研究述評》,載《江海學刊》2001年第6期。
筆者贊同所謂的中日戰爭歷史遺留問題屬于"中日戰爭而產生的至今尚未得到解決的一切問題"的概括,但是在類別上,筆者以為,除了對戰爭性質的評判和戰爭責任清算的問題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戰后同盟國(聯合國家)限制日本主權的國際協定的效力及其戰后適用的問題也應當屬于戰爭遺留問題的范疇。
關于對戰爭性質的評判,其本身不是歷史遺留問題,就國際法角度而言,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已經有過結論,認定日本發動的是侵略戰爭。然而,由于戰后對日本戰爭責任的清算不徹底,麥克阿瑟為挽救裕仁不作為戰犯受到審判而采取的特殊手段,對于日本人對戰敗的認識卻帶來了持久的、深刻扭曲了的影響。參見[美]赫伯特 比克斯:《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王麗萍、孫盛萍譯,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439頁。以至于日本社會長期以來涌動著美化戰爭、否認侵略戰爭歷史的思潮。具體表現在篡改歷史教科書、日本政府要員參拜位于東京九段北的靖國神社。這些思潮嚴重地阻礙了日本與中國以及日本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往來。重新省視、分析和駁斥日本右翼的謬論,研究戰爭的性質和重大歷史事件的性質,也成為本書所指的中日戰爭歷史遺留問題的內容之一。
據此,中日戰爭歷史遺留問題應當涉及的范圍有:及時是對戰爭性質的評判,第二是戰爭責任的清算,第三應當涵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戰后同盟國對日本做出的限制主權的一系列多邊協定和中日雙邊協定的效力問題。這些涉及限制日本主權的國際協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及時,國際協定的適用影響到《日本國憲法》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限制性問題。例如,《日本國憲法》第9條規定的日本放棄戰爭權。第二,限制日本領土主權,由戰勝國規定日本主權領土的范圍,這些協定的效力涉及釣魚島乃至沖繩(琉球)的主權歸屬問題。第三,涉及戰后臺灣及附屬島嶼歸屬問題相關(含爭議)的國際性協定,有《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書"、同盟國較高司令部《第677號指令》、《中日聯合聲明》和《中日和平條約》以及所謂的《舊金山和約》和《日華和約》等。
但是,一直以來中日戰爭歷史遺留問題本身涵蓋的內容和范圍比較模糊,也缺乏主流定說。從中日兩國學界實踐來看,更多的是關注對戰爭性質的評判和戰爭責任的清算(主要是民間戰爭受害者的索賠問題)。從研究的視角來看,多數學者是從國際政治關系、世界歷史或者是中日歷史的角度來研究的。筆者認為,講歷史著眼于揭露日軍侵華罪行,警示后人;研究國際政治關系著眼于站在戰略的高度宏觀地總結經驗為國家謀劃戰略利益。而結合中日歷史、國際關系,站在國際法的視角上分析與中日兩國權利義務相關的國際協定的性質、效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
1.關于對戰爭性質的評判的問題
按照一般的邏輯來理解,20世紀70年代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就意味著兩國之間的歷史問題已經解決,中國政府倡導的"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理應成為中日兩國人民的共識。可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社會開始涌動否定戰爭侵略性質的暗潮。1972年,也就是中日兩國開始恢復邦交時,否認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言論首次出現;1978年,也就是中日兩國簽署友好條約的當年,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的靈簿被秘密擺進靖國神社后受時任首相福田赳夫參拜;以及20世紀80年生教科書事件,在日本就已經形成了一股否認歷史事實、為侵略戰爭翻案的逆流。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自由主義史觀研究會"的成立和《大東亞戰爭的總結》的出版,日本政要保守勢力加大了與日本右翼勢力的合流,2001年和2005年日本文部省兩次審定通過了嚴重歪曲歷史教科書,小泉首相執政時期連續5次參拜靖國神社。2013年4月,安倍內閣大臣總務相新藤義孝、綁架問題擔當相古屋圭司、行政改革擔當相稻田朋美以及副首相麻生太郎紛紛參拜了靖國神社。圍繞閣僚參拜靖國神社一事,安倍內閣認為此舉沒有問題,官房長官菅義偉稱"這是心靈的問題,我國有宗教信仰自由。這是個人作出的判斷"。2013年4月24日,安倍在國會答辯上就中韓兩國提出的譴責反駁稱"我閣僚不會向任何威脅屈服",明確表示允許參拜,《日本行政改革擔當相參拜靖國神社》,載《共同社》2013年4月29日,載日本共同社網:china.kyodonews.jp/news/2013/04/51276.html,訪問日期:2013年5月1日。并于2013年12月26日,安倍以首相的身份參拜了靖國神社。《日本首相安倍悍然參拜靖國》,載《新華社》2013年12月26日,載新華網: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2/26/c_118723098.htm,訪問日期:2015年6月30日。另外,2013年5月8日,安倍在國會答辯中就其曾作出的"侵略定義未定論"做出解釋,稱學術界對侵略定義存在各種討論,政治家不應介入。《安倍首相:侵略定義「立ち入らない」》,《毎日新聞》2013年5月8日,載美日新聞網:mainichi.jp/select/news/20130509k0000m010071000c.html,訪問日期:2013年5月10日。這些與日本政府公權力行為緊密結合的挑釁行為都嚴重地破壞了中日關系。
日本國內一些人認為,戰爭只有勝利或者失敗,沒有什么正義和非正義。多數日本人認為,戰爭是一種自然現象,國家之間即使沒有過錯也可能發生,這種認識妨礙了他們對在中國發生的戰爭暴行的反省。參見[美]赫伯特 比克斯:《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王麗萍、孫盛萍譯,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461頁。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審判,是"戰勝者對戰敗者的報復"。這種否認態度也可見證于日本政府官員、少數有影響力的民間人士。他們認為東京審判是片面的"勝利者的審判",因而拒絕接受審判的結論,否認發動并擴大了侵華戰爭,回避所有關于戰爭責任的討論。參見[美]赫伯特 比克斯:《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王麗萍、孫盛萍譯,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494頁。他們辯稱,日本是世界上及時個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國家,因此,"要說戰爭是不義之舉的話,我們大家都有罪"。在這種心理推動下,日本屢屢發生右翼勢力篡改歷史教科書、政治家參拜靖國神社等重大事件,日本社會在不知不覺中為極少數極端右翼勢力企圖復活軍國主義提供了空間。
日本社會涌動的否定戰爭侵略性質的暗潮以及嚴重歪曲歷史教科書的思想根源在于日本右翼勢力的軍國主義價值觀,而美化戰爭、修改教科書甚至主張廢棄和平憲法則是日本右翼勢力對東京審判合法性的否定。在個人言論自由的幌子下,日本社會上出現了大量否定或丑化東京審判法律依據的出版物。在大肆攻擊東京審判合法性的背景下,根植于日本國民內心的價值評價的坐標遭到了干擾和動搖,以至于修改教科書、歪曲歷史、美化戰爭也有了一定的市場。既然歪曲歷史、美化戰爭與否定東京審判的右翼勢力的"研究成果"密切相關,因此,直面所謂的日本右翼勢力的"研究成果",對其抽絲剝繭從法理上解析和揭露其對國際法的歪曲及斷章取義,顯得尤為重要。
2.關于戰爭責任的清算問題
締結和平條約是清算戰爭責任的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東西方的冷戰格局就拉開了序幕,特別是美國明確地提出了以遏制共產主義為目標的杜魯門主義,這對清算日本戰爭責任顯然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1951年9月8日,美國主導的舊金山和會排斥了中國的參加,使中國無法實現對日本戰爭責任的清算。1952年4月28日,臺灣當局在兩岸敵對和美國的壓力下,與日本簽訂了和約,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賠償權。20世紀70年代,中國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對國際政治格局的考慮,表達了放棄政府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的政治立場。但是這一立足于政治立場所表達的中國政府放棄對日賠償要求,是附隨條件的,即"日本方面痛感過去由于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而表示深刻的反省"。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至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出現的中國戰爭受害者在日本提出的戰爭賠償訴訟,體現了中國人民直接行使權利主張清算日本戰爭責任的要求。中國政府在"以史為鑒、面向未來"處理中日關系的基本原則之下,多次呼吁日本政府妥善解決這一問題。日本政府一直沒有積極回應。至2007年4月27日,日本較高法院以《中日聯合聲明》是在《舊金山和約》框架下的產物為由,判定中國民間戰爭受害者的訴權因《中日聯合聲明》對《日華和約》放棄國家和國民對日索賠權的默認而被放棄。這一歪曲歷史和嚴重缺乏法律依據的判決結論不僅是對中國民間戰爭受害者的再次傷害,也是對中國政府的抹黑。其目的是轉移矛盾,惡劣地挑撥中國政府與民間的關系。因此,從國際法的角度辨析《舊金山和約》《日華和約》與《中日聯合聲明》等協定的相互關系,揭露日本較高法院的謊言,不僅是維護戰爭受害者權益過程中不可繞過的重要環節,也是捍衛國家尊嚴的重要使命。放眼世界,推動民間對日索賠的市民運動,是超越民族界限的推動國際人道法發展的人類文明活動。
3.戰后限制日本主權的協定效力和適用問題
按照國際習慣法,違反訴諸開戰法規和交戰法規的國家必須承擔國家責任。最為嚴重的承擔國家責任形式是限制主權。根據《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書》《舊金山和約》以及中日之間的協議,除了戰后制定的《日本國憲法》被限制訴諸戰爭權外,還限制了日本領土主權的范圍,明確規定了日本必須歸還從中國手中所竊取的領土。這些國際協議不僅涉及已經收復的我國東北領土、尚未被統一的臺灣領土以及中日爭議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等領土的法律地位,而且還涉及戰后琉球的法律地位問題。當時,在東西方冷戰的背景下,1972年美國無視《波茨坦公告》的規定,擅自將琉球的"施政權"交付給日本,不僅如此,還非法地宣稱交付范圍涵蓋中國領土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今天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歸屬問題重重地撥動著中日兩國人民的緊張情緒和對立交惡的神經中樞。化解中日歷史遺留問題,包括領土紛爭問題,就必須針對日本右翼勢力鼓吹的核心主張和法理理由進行逐一的檢討和駁斥,讓一切爭議在陽光之下進行討論,相信國際社會的大多數會站在正義和公平的一邊。
就臺灣的法律地位而言,從歷史和國際法來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戰后中國收復臺灣系理所當然。然而,一些主張臺獨的學者借《舊金山和約》以及《日華和約》均未明文規定將臺灣、澎湖歸還中國,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并主張臺灣應當屬于臺灣人民所擁有,或主張"中華民國""先占"臺灣,臺灣不屬于大陸政府所代表的中國所有。鑒于在戰后復雜的國際政治背景之下,臺灣當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處于內戰的法律狀態,大陸和臺灣的統一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最終的解決。可見,臺灣的法律地位所引發的爭議也是屬于戰后遺留的尚未得到解決的問題。為了揭示"臺獨"學者的謬論,有必要以國際法基本理論為基礎,就臺灣的歷史、戰后處分臺灣的國際協議等問題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在限制日本戰爭權方面,戰后通過制定放棄戰爭權的《日本國憲法》對日本進行主權的限制。另外,由于戰后的東西方冷戰,日本的右翼以及一些新生代政治家將主要的施政目標鎖定在修改教科書、修改《日本國憲法》、重新解釋"集體自衛權"、制定"有事法制"、向海外派兵和在"終戰紀念日"參拜靖國神社等,其本意無非是追求發展其軍事大國的法制。日本自民黨安倍再度上臺以來公開地鼓吹日本要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就必須"憲法修正",其目的就是廢棄《日本國憲法》第9條的限制條款。2013年4月26日,日本自民黨在其政務調查會全體會議上,在自民黨黨首安倍晉三的指示下增加了"憲法修正"。將"憲法修正"作為夏季參院選舉競選綱領框架的主題之一。《分析:安倍欲分兩步實現修憲,先放寬修憲提案條件》,載《共同社》2013年4月20日,載日本共同社網:china.kyodonews.jp/news/2013/04/50755.html,訪問日期:2013年4月23日。日本首相安倍就其提出的修憲設想還公開表示,不必向中、韓兩國做出解釋。他說:"這是我國的憲法,不是需要一一(對外)解釋的問題。"《安倍表示不必就修憲問題向中韓做出解釋》,載《共同社》2013年5月1日,載日本共同社網:china.kyodonews.jp/news/2013/05/51439.html,訪問日期:2013年5月3日。2013年4月28日,日本政府在東京進行了所謂的主權恢復日活動,活動快結束時,在場人員三呼天皇萬歲。安倍也舉起雙臂高呼萬歲。三呼萬歲是日本戰敗前帝國議會的傳統之一,帶有軍國主義色彩。《突破"和平憲法"安倍欲把日本綁上戰車》,載《CCTV-4,今日關注》2013年5月4日,載CCTV官網:news.cntv.cn/2013/05/04/VIDE1367680918285132.shtml,訪問日期:2013年5月10日。現在安倍想強行修憲,甚至要擁有正式的軍隊,亞洲國家的和平與安全必將受到威脅。研究限制主權的法律依據、限制主權的期限與一個戰敗國回復正常國家之間的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日戰爭遺留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它的解決既是一個政治問題又是一個法律問題。無論是用政治途徑還是可能會使用的法律途徑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都離不開法理基礎。當然法律的適用又與歷史事實和歷史認知有著密切聯系,而史實的考證結合國際法的解釋和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個學術問題。雖然戰爭遺留問題的解決與國際大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并不依賴學術的深入程度,但學術研究的深入則無疑會對戰爭遺留問題的解決起到推進作用,至少在揭露、駁斥日本右翼勢力的謊言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