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的推桿,將帶給人在藝術中才能獲得的享受。
正確而明智的推桿動作猶如人的指紋,
每一個都具有特殊形態,包含各異的人生智慧。
想輕松入門?請看讓你自在掌控的七堂課:
1.絕密技巧:避免OB區、長草區的擊球法、煎蛋球攻略、切球打法等
2.應急方法:如何應對逆風、失誤、球場阻塞等情況
3.避免誤區:如何跳出視覺誤區、推球線誤區、長距離推桿和短距離推桿的誤區等
想晉級推桿達人?請看令你手到擒來的進階教程:
打球姿勢、握桿手法、揮桿方法、找準距離感、
找準推球線、強化心理素質和關于練習方法的秘籍……
高爾夫就像人生,它挑戰一個人設定目標并用少的桿數達成目標。
每一桿都極其相似,結果卻不同。
LifeExpert
服務于現代人的智囊團,直擊當下人們遇到的各種煩惱和疑問,為理想的生活方式提供多角度研究和技術支持。《愛上高爾夫的7堂課》及《愛上高爾夫的7堂課.推桿進階篇》是日本LifeExpert智囊團,為高爾夫愛好者們撰寫的一套簡單實用的高爾夫運動指導。書中包含了對高爾夫各方面技術的具體指導,包括長草區的擊球法、煎蛋球攻略、且球的打法等,同時介紹了如何應對球場意外情況的技術訣竅及心理支持。將直接有助于高爾夫技術的提高,并通過練習高爾夫感悟人生智慧,實現賽場和人生的雙贏。
愛上高爾夫的7堂課
目錄
預備課與頭腦不好說再見/1
第1課準備和開始/5
第2課比賽規劃/25
第3課球場障礙/65
第4課切球和推桿/85
第5課強化心理素質/117
第6課練習和練習場地/137
第7課球具/163
愛上高爾夫的7堂課.推桿進階篇
目錄
預備課成為推桿高手并不難/1
第1課關于姿勢的秘籍/5
第2課握桿方法的秘籍/21
第3課揮桿方法的秘籍/33
第4課找準距離感的秘籍/57
第5課找準推球線的秘籍/77
第6課強化心理素質的秘籍/101
第7課練習方法的秘籍/117
坦率地說,總是無法突破100桿、90桿的高爾夫球手都是頭腦出了問題!
“我腦子不夠用啊。”“學習能力太差??”
我們經常從那些反反復復犯同樣錯誤的高爾夫球手嘴里聽到這種話。
而犯了低級錯誤張嘴罵自己“笨蛋!”的場景,也并不少見。
不管怎樣,在指責自己的那一瞬間,這些球手都承認自己“頭腦不好”。但他們卻沒有繼續深入思考,到底自己是真的頭腦不好,還是在最基本的揮桿要領或比賽規劃方面出了問題。比如,一些人把球打到OB區(Out of Bounds,界外)后,會很驚訝地歪著腦袋“咦”一聲。
“咦”的這種球手打球肯定很盲目。聰明的球手在打球前會進行精密的計算,這一球有沒有進OB區的風險,需不需要冒這個風險。如果他選擇了冒險,球進了OB區,他不會“咦”,因為這是他已經預料到的;如果他沒選擇冒險,球還是進了OB區,他同樣不會“咦”,因為他肯定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哪個環節上出現了技術失誤。
只有那些不知道什么是“正確揮桿”、不肯動腦筋、不去觀察分析、不做比賽規劃的人,才會天天“咦”來“咦”去。
這類選手絕不是因為笨才打不好球。他們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揮桿動作,天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練習,練就了一身錯得不能再錯的揮桿本領;無視自己的技術水平,一味“豪賭”,不動腦分析,把擊球結果寄托在運氣上面;但同時他們又想提高球技,取得讓別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績。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人確實屬于“頭腦不好的高爾夫球手”。
高爾夫這項運動,想明白了的話其實一點也不難。它不需要棒球擊球手那樣快速的反射神經,不需要田徑運動員那樣強健的下肢,就是利用身體的回轉把一個靜止的小球打出去而已。只要能正確掌握各個動作的要領,小學生也好花甲老人也好,誰都可以輕輕松松地把成績控制在100桿以內。
那些在球場上總是無法突破100桿、90桿的球手,無疑有著更好的運動神經和體力,經常往球場跑但成績就是不見提高,只能說他們是在對高爾夫最基本的認識上出了問題。
2008年7月,日本較大的高爾夫門戶網站GDO(Golf Digest Online)和東京高爾夫在線共同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那些大概每個月打一場比賽的業余高爾夫球手里面,有75%的人成績在100桿以上。
“所以說,高爾夫球是一項很難的運動啊。”
算了吧,別用這種數據來自我安慰了。什么叫難?單差點的業余選手(差點,Handicap。高爾夫球手的實力與標準桿之間的差距。單差點是指高爾夫球技術差點在10以內)拼命努力要把差點數減1,那才叫難。對于長期無法突破100桿、90桿的高爾夫球手來說,在喊難之前先去好好學習一下什么叫正確的揮桿和怎么做比賽規劃吧。在打好了基礎以后才會碰到真正的難關。
反之,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揮桿方法,懂得如何進行比賽規劃,誰的成績都可以輕松突破100桿、90桿。就像前面說的,這件事連小學生和花甲老人都做得到,想必你更不在話下。
仔細閱讀本書,與“頭腦不好的時代”說聲再見。誰都可以成為一位聰明的高爾夫球手。
第1章
●優異的成績從這里開始
準備和開始
獲得良好的競技狀態
合理利用賽前一小時
聰明的高爾夫球手:相對于練習而言,熱身才是及時位的
頭腦不好的高爾夫球手:直奔練習場開始打球
一個人到底是高爾夫方面的智者還是愚者,或者說這個人有沒有對高爾夫“開竅”,在比賽之前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來。
如果第二天有比賽,聰明的球手不會臨陣磨槍,抓著球桿練個不停。對于他們來說,養精蓄銳,保障充足的睡眠才是及時位的。而且在比賽當天,不管是在自己家也好,在趕往比賽場地路上的便利店里也好,還是在高爾夫俱樂部的食堂里也好,早飯一定要吃好,否則很難保障有充足的體力和良好的競技狀態。
聰明的高爾夫球手還會計劃好時間,早睡早起,在保障早飯的情況下,提前至少一個小時到達比賽場地。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是不言而喻肯定會做到的事情,但在到達比賽場地之后,從每個人的表現就可以馬上分辨出智者和愚者。
聰明的球手,肯定會優先做熱身運動,讓全身的肌肉舒展開。實際上職業選手在比賽當天的早上也一定會抽出足夠時間做一套完整的熱身運動,保障比賽時身體有足夠的柔韌性、靈活性。
業余選手平日的訓練強度和專業性肯定沒法同職業選手相比,職業選手在比賽前尚且如此,業余選手該如何做就更不言而喻了。
但實際上,有相當多的高爾夫球手到了比賽場地以后,馬上就急不可耐地揮桿擊球開始練習。還有一種則是在比賽即將開始時,才放下咖啡杯,悠哉悠哉地踱上練習果嶺,隨便推兩桿然后等待比賽開始。
即便只是把高爾夫當作興趣甚至是消遣,也應該認真對待,不然就失去了打球的意義。高爾夫毫無疑問是一項運動,運動之前熱身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否則提高比賽成績便無從談起。
即使到達賽場較晚,距離比賽開始時間所剩無幾,也應該把熱身當成頭等大事來做。但是很多球手寧愿把熱身的時間省下來,也一定要到練習場地上打二三十個球才能安心,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平時練習量不足(這對很多人來說可能也沒辦法),直接就開球心里肯定會惴惴不安。但是不妨反過來想一想,比賽前練習得再多,高爾夫水平也不可能馬上提高。但是不做熱身運動不讓身體舒展開就直接開打,可能連平時的正常水平也發揮不出來,沒準一個轉身還把腰給扭傷了。
把開球前應該做的事情排列一個優先順序,以確保合理安排時間的話,應該是熱身、練習果嶺、練習場。如果連熱身的時間也不夠的話,至少要在比賽前做幾次空揮練習,確確實實把自己的身體“喚醒”,以便盡快進入競技狀態。
賽前練習場上的“潛規則”
聰明的高爾夫球手:在練習場上確認自己當天的“節奏”和競技狀態
頭腦不好的高爾夫球手:冒冒失失地直接開始打球,甚至想要糾正自己打球方法上的錯誤
熱身之后如果還有時間,那自然是要開始練習。但是智者和愚者在賽前練習的做法上,同樣大相徑庭。
首先是打球的數量。很多人由于練習不足或者是長時間沒打球等原因,在賽前練習的時候會打50多球,這種做法很不可取。因為賽前打球量過多容易引起身體疲勞,到了正式比賽可能發生“不給力”的情況。而且也不會有這么長的賽前練習時間,如果短時間內急急忙忙打滿50球,反而會擾亂自己的比賽節奏。
聰明的高爾夫球手的練習數量大概為一筐球(2425球),最多也不會超過兩筐。而且肯定不會冒冒失失地直接開始打球,他們會首先一次性握著兩支挖起桿(Wedge,用于障礙區出球的鐵桿)認真地進行空揮練習。握著重的球桿進行空揮,可以盡快讓身體找到揮桿的感覺,包括重心的移動、上身的扭轉、腰的動作以及揮桿的節奏感等等。
等到身體有了揮桿的感覺之后,首先使用沙坑桿盡可能地自由揮桿,確認自己當天的比賽節奏。之后瞄準30碼、40碼、50碼??的距離擊球,大概練習78球。
接下來,使用短鐵桿(9號桿或者8號桿)和中鐵桿(6號桿或者5號桿)各練習5個球。不管哪種桿,只進行半揮桿(Half Shot)或者四分之三揮桿(Three-quarter Shot)練習即可,因為即使是在比賽中,也不需要鐵桿滿揮桿擊球。
接下來,就是木桿的練習。事前想好開球的各種要領,然后使用木桿練習開球,打34球(即使是及時次使用的比賽場地,在去練習場的途中也能看到很多人在練習開球,哪怕僅僅瞥一眼也好,可以作為自己開球時的參考)。這項練習不需要使用太大的力量,主要的目的還是在于確認身體的轉動和重心的移動是否靈活,是否達到了的競技水平,或者說是確認身體是否已經“滿狀態復活”。
,為了讓過于興奮的身體和心理稍稍平和下來等待比賽開始,可以用沙坑桿擊打34球。這樣的話擊球的總數加起來大概就是一筐球,需要的時間為15分鐘。
如果通過觀察場地,判定當天需要進行的長打比較多,可以再追加球道木桿(Fairway Woods)、混合桿(Utility,又稱鐵木桿。不同廠家對混合桿的常見英文稱呼不同,Utility是EPON的叫法)以及長鐵桿的練習。
另外,職業選手還會翻看之前比賽用的計分卡,確認當日比賽場地上短打的距離,也許還會用同樣的球桿在同樣的線路上打幾個球,找一找感覺。如果場地上有沙坑或者是近距離切球的練習場,而且時間足夠的話,那么建議練習沙坑球34球,劈起球(Pitch Shot,當必須將球拋高,以讓其越過沙坑或著陸高坡上的果嶺時使用。打劈起球時,球必須高飛,著陸果嶺之后滾動的距離也較小)和高拋球(Lob Shot,利用大角度的挖起桿或沙坑桿將球擊高,球后旋較少,落地輕柔且不會快速往前滾動,俗稱“高飛落地靜止”打法)34球。即便是把這些附加的練習都加上,總的練習量也僅僅是兩筐球而已。
練習了這些球以后,也就大致了解了自己當日的狀態,比如“今天打的球總是有向右偏的傾向”。
需要注意的是,練習的目的還是在于“了解”球場和“喚醒”當日的自己,不在于“修正”自己的錯誤傾向。如果希望通過臨陣磨槍對自己的技術動作進行糾正,來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只會適得其反,反而會打亂節奏,讓自己不知所措(當然,如果是非常細微的改進也許能夠起一點作用??)
早上的賽前練習,最主要的目的是讓自己的身體和大腦盡早進入的競技狀態,想要通過如此短時間的練習來提高高爾夫水平是不現實的。所以,比賽的時候盡管去打“自己的高爾夫”就好。至于修正錯誤、提高技術水平,則是賽后的事情了。
賽前在練習果嶺上的區別
聰明的高爾夫球手:在練習果嶺上找準“距離感”
頭腦不好的高爾夫球手:把注意力放在推桿入洞上面,一次連打3個球
前面也提到,在練習果嶺上面進行推桿練習應該先于練習場上的擊球練習。其實這很容易理解,相對于擊球,推桿對得分的影響更大,畢竟擊球失誤的時候可以用推桿補救回來。不在練習果嶺上推兩桿的話,就無法判斷果嶺速度的快慢(測量果嶺速度的測速儀是一塊36英寸長、帶有一個V字型凹槽的鋁板,將測速儀的角度抬起到20°,測量球從測速儀頂端滾下后的滾動距離,即為果嶺速度),那么開球的時候心里肯定沒底,會影響整個比賽的進程。
也就是說,在練習果嶺上面推桿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了解當日的果嶺速度。
所以,聰明的球手在推及時桿的時候會集中全部注意力,首先選擇盡可能平坦的果嶺和直線推球線,在距離球洞10米的地方,按照自己平時打10米球的距離感去推桿。如果球停下來的位置較近(也就是還沒滾到球洞球就停下來了),則說明果嶺速度慢,反之則說明果嶺速度快。
接下來,再推兩到三桿,通過不斷調整,讓自己的距離感和當日的果嶺速度相匹配,能做到這樣,就可以結束推桿練習了。
但是,這得在非常理想的情況下才能辦到。且不說很多人從來就不知道距離感為何物,又有哪位天才球員能像機器人那樣,每次推桿的動作都一模一樣?連續三次都按照10米的感覺推桿,三次的結果很有可能不同。
實際上,即使是職業選手,每次推桿時的姿勢、揮桿的動作、身體前傾的角度、移動重心的幅度等等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即使自己意識不到,反映到推桿結果上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出來。
所以,在練習果嶺上面,不單單要確認當日的果嶺速度,還要檢查一下自己能否發揮出平時的水平。不過,從重要程度上來說,首先還是要了解果嶺速度,讓自己的距離感和果嶺相吻合。
推桿成功與否,90%以上取決于距離感。距離感正確的話,不管多么復雜的推球線,至少都可以把球送到距離球洞1米以內的區域,這樣至少能保障把推桿數控制在三桿以下。但是頭腦不好的球手總是把焦點放在解讀推球線上,而把最重要的距離感拋在腦后。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推桿過近或者過遠,就不是補上一桿能夠解決的了。
那么,在比賽前登上練習果嶺時,應該進行什么樣的練習才能抓住正確的距離感呢?
實際上,想要培養正確的距離感,單靠早上這30分鐘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在距離球洞5米的距離上,可能需要推桿上百回、上千回甚至上萬回,才能“開竅”,才能正確把握5米的距離感是怎樣的。也就是說,除了反復練習別無他法。
當然,在練習果嶺上沒人有時間做這種練習。可以在距離5米、10米和15米的位置上做好標記(用球座即可),或者在距離球洞5米、10米和15米的位置上擺好三個球,依次瞄準三個不同的目標推桿。而且要一邊推桿一邊自言自語—聲音一定要大到讓自己聽見—地說“推5米的球”“推10米的球”“推15米的球”。
需要注意的是,找距離感并不是讓你列方程式,更不是編寫計算機程序,千萬不要把“上桿到右腳小腳趾的位置就是5米”這種東西當作距離感。我們需要的是“5米的話就是這種感覺”“10米的話就是這種感覺”的“感覺”,距離感是無法,也沒必要換算成精準的方程式的。
如果真的按照“上桿到右腳小腳趾的位置”來打高爾夫的話,就會被自己定下的一堆條條框框束縛,各種技術動作也會變得僵硬無比。
大家應該已經明白,在練習果嶺上面,如果瞄準同一個目標,以進球為目的連續推桿,一點意義也沒有。
“啊,比想象中右曲得還厲害。” “那么,下一次再打的時候向右瞄一些應該就可以進了吧。”??
有相當多的球手在練習果嶺上面,都是這樣一味執著于推桿入洞,不管一共推了幾桿,總之,只要進洞了就像是完成了什么任務一樣得到了滿足。實際上,這種練習會讓人產生補償心理,對于正式比賽毫無用處。正式比賽的時候,誰能讓你瞄準球洞“哐哐哐”接二連三地推桿直到進洞為止?機會只有一次。把握住正確的距離感以后,一桿定勝負,這才是高爾夫的魅力所在。
在練習果嶺上面進行練習的正確方法,應該是只使用一個球,模擬正式比賽的場景,不給自己留有退路,一絲不茍地完成每一個環節:解讀推球線、空揮、瞄準、上桿、擊球??如果一桿沒能進洞,不是掏出另外一個球重復剛才的動作,而是走到球停止的位置上務求第二桿進洞。
這也是安妮卡 索倫斯坦(Annika Srenstam,擁有瑞典與美國雙國籍,是史上最成功的女子高爾夫球運動員之一,曾贏過90場國際職業球賽)在練習果嶺上面采用的練習方法。在正式比賽中,相對于推桿技術來說,注意力集中與否才是推桿成敗的關鍵。這正是上述練習方法的核心思想所在。
還有一點。
在練習果嶺上面,雖然球進洞與否并不重要,但人畢竟是情感動物,好的心情對于正常發揮、甚至是超常發揮肯定有所幫助。所以,練習的,在一個肯定會進洞的距離上(0.5米1米),連續推桿入洞,然后再邁向正式賽場,開始比賽。
你會發現球不斷入洞的聲音是那么美妙,沁人心脾,自然而然地產生“今天推桿無人能敵”的自信。自信對于推桿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很好,看完了
不錯
陶冶情操、平復情緒,安定心靈。更能從中學到知識,充實生活,用書籍中的知識幫助別人、幫助自己。還能增長不少的見識。
買來打算送給閨蜜的爸爸,沒有拆開,但封面啥的,都很清爽漂亮!
幾年前接觸高爾夫,買了一套球桿,在俱樂部辦了年卡,持續幾個月每周都去打球。沒有請老師,一切都是自我摸索中,后來便不再去了。這套書可以讓我重返球場。
一直都覺得高爾夫很神秘,神秘到了居然要出臺政策的地步,但為什么有那么多成功人士打高爾夫呢。好奇。這套書看著不錯,似乎很普及的樣子。買一套看看,至少對一個運動有所了解。或許可以掌握紙上談高爾夫的秘籍。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了解下高爾夫里的智慧,掌握成功人士的思維方式。
作為初學者,這本書幫我解決了好多打球時候的遇到小問題。十分實用的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