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都期待孩子積極學習、成龍成鳳,但孩子是不能催熟的,尤其從大腦實驗上就可以看出每個孩子的天賦各有不同,應該順著天性幫助孩子成長。
在新世紀,有好奇心、執行力和毅力才符合新時代要求的“聰明”人,過分強調智育、“背多分”是19世紀過時的學習方法。
讀偉人傳記可以啟發孩子的志向與信心,知道這世上的事都事出有因,而且因會帶來果,因此人要謹言慎行,不要傷到別人。
父母應該在乎的不是孩子在學校考多少分、考第幾名,而是能不能把一件困難的事處理好,讓每個孩子都能自動自發地學著解決問題,為自己的學習、未來負責。
尹建莉老師對洪蘭老師是這么評價的:“她就像一位淵博的向導,以她的專業知識,引導大家避開陷井,安全地踏上教大道。洪蘭教授是一位正直勇敢的學者,她努力向公眾傳播有關大腦的知識,把科學教育思想傳播給公眾。”
“在臺灣,走進任何一家書店,都可以看到洪蘭教授的書陳列在書店醒目的地方,他們通俗易懂,集科學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翻閱常有珠玉晶瑩、翠華生香之感,正確的價值觀總是相通的,而一種價值觀在得到科學的支撐時,更具有說服力。”
“教育科學也是一樣,只有科學的東西才是美的,才是有力的。”
洪教授的長處在使得科學變得可親,她的文章就像一座座橋梁,將求真講理的腦科學知識延伸至每個學校、每個家庭。
----曾志朗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大家可能知道,洪蘭教授是世界著名大腦科學家和教育家,當我深度接觸洪蘭教授,得知她更是一位好母親、好妻子,還是一個謙虛、真實、直率的好朋友!她所翻譯的書和自己的著作四十余部我都拜讀了,再一次期待這一格能幫助孩子的《自主學習,決定未來》。
----山東顏淑琴園長
臺灣金石堂書店年度教育出版風云人物、《遠見》雜志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終身成就獎。
加州大學腦科學家洪蘭教授,告訴焦慮的父母:如何把孩子放對位置,讓他盡情展現天賦。
眾多兩岸父母師長共同選擇的科學教養守則。
臺灣著名教育家、親子教育專家洪蘭教授在上千所中小學演講精萃。
好品德來自好習慣:成功的人生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決定孩子未來成就和高度的,不是高分、排名,而是無論在哪里,都能自主學習的能力!
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作博士后研究,于圣地亞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并于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1992年回臺灣,先后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近年來,有感于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后到上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于翻譯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書籍,已翻譯超過50本的著作,并于各大報刊、雜志發表文章,受到廣大家長和老師們的喜愛和歡迎!
及時部 當我的期待,遇上你的選擇001
01/ 多點尊重,少點比較002
02/ 讀很多書好,還是反復讀一本書好?006
03/ 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愛好010
04/ 別著急塞知識給孩子013
05/ 男女天生大不同018
06/ 不是每個孩子都想成為音樂家021
07/ 愈大聲愈聽不懂?024
08/ 多陪孩子說說話028
09/ 早教是為了孩子好?032
10/ 別把孩子訓練成一樣036
11/ 都替孩子做,孩子愈不會做040
12/ 當及時選擇落空045
13/ 給孩子空間高飛049
14/ 切換學習,效果升級052
15/ 不縱容、不寵愛,還要舍得放手055
第二部 品格是學習的基石059
16/ 好品德來自好習慣060
17/ 沒有紀律的孩子不能學習065
18/ 不是孩子愛說謊070
19/ 沒有笨問題073
20/ 一定要給孩子“不可以”的理由076
21/體會分享的快樂079
22/ 如何學會謹言慎行?083
23/ 沉默的危機086
24/ 創造力與抄襲不可混為一談089
25/ 這樣做,和別人就是不一樣!093
第三部 生活與學習的結合097
26/ 真實的經驗,帶來真實的感動098
27/ 從游戲中學習102
28/ 想象力是創造的根本107
29/ 營造“安全做自己”的學習環境112
30/ 別以為孩子聽不懂116
31/ 誤把固執當堅持119
32/ 講故事的魔力122
33/ 大自然處處是美126
34/ 零用錢怎么花?129
35/ 成績不是一切132
36/ 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么?136
37/ 在苦中不覺得苦140
38/ 就業還是經營事業?143
39/ 打開自己的視野146
第四部 新時代的教養態度151
40/ 少背一點,多想一些152
41/ 別給孩子太多刺激157
42/ 使用網絡的新課題161
43/ 關掉電視,一起看書吧165
44/ 和孩子同甘苦,共患難169
自主學習,決定未來 004
45/ 重點畫再多,大腦不動也沒用173
46/ 無電生活的啟示177
47 你還在聽“有人說”嗎?181
48/ 練字的好處185
49/ 孩子需要的是典范188
50/ 考不出思考能力的考試192
別著急塞知識給孩子
某日下課走路回家,忽然聽到有人呼喚我“洪阿姨”,我四處張望,找不到人,抬頭看,原來是朋友的兒子小強,正在樹上一臉得意地咯咯笑。
我不禁笑他:“你這個摔不怕的小強,上次摔斷手的痛,怎么這么快就忘了?”他從樹上跳下來抗議:“不要叫我小強,我不是蟑螂。”隨后又自豪地說:“我比蟑螂還厲害,我是打不死的××強。”不知怎的,我馬上想起元朝關漢卿,說他自己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搥不扁、炒不爆,響一粒銅豌豆”那句話。
男孩真的就像顆銅豌豆,不但蒸不爛、煮不熟,還講不聽;你叫他不要爬樹,警告掉下來會摔斷脖子,話沒說完,他又上樹去了。他們愛冒險,正因為冒險是件危險的事。
研究發現,男生和女生對危險的反應不同,女生在被警告這是件危險的事后,會馬上縮回手不敢去碰;男生不警告還好,一旦知道那是個危險的事,就會千方百計去做。
千百年來父母都不解,一樣是自己生的,自己帶的,男生女生為何有這么大性格上的差別?后來才發現原來這是大腦的關系。
大腦發展女快男慢?只是順序不同
在胚胎初期,大腦大量生長細胞時,男生大腦中的Y染色體,會使神經細胞大量往掌管攻擊性(aggression)和性(sex)的大腦區域生長,同時減少語言區域神經細胞的生長;若是沒有Y 染色體的話,這個胚胎是個女生,顳葉語言區的細胞會比較多。大腦這部分的差異,在胎兒時期就可以看到。
出生后,女生跟男生不只大腦的結構不一樣,連成熟的順序都不同:在掌管語言和精細動作部分的大腦,女生比男生早熟6 年,這正是為什么幼兒園的女生,已經可以口齒伶俐向老師告男生的狀了,而男生卻連話都還講不清楚。在小的時候,1 年的差別就很大,何況6 年!
不過,男生的大腦也不是一無是處。男生大腦中掌管空間記憶和目標的部分,比女生早熟4 年。他們對地點的描述不是很在行,卻清楚記得空間的位置。男生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帶你去。”他們可以七彎八拐,把你帶到你要去的地方,卻無法像女生一樣說:“你看到××小學就右轉,那是我的學校,然后看到××時要左轉……”這些差別都是天生的。
還有個實驗,是讓4 歲左右幼兒園的小朋友,站在一個粉筆畫的圓圈外面,把球投進圓圈中央的籃子里。結果,幾乎所有男生都投得比女生準。他們才4 歲,不太可能是后天練習的關系,所以研究者認為男生先天在這方面的能力比女生強。
他們下結論說:“男女生大腦中,語言、空間記憶、運動協調及與別人相處能力的發展是不同順序,不同時間,不同進度的。”打破了過去我們認為“男生與女生的發展一樣,只是慢一點而已”的觀念。
孩子準備好開始學習了嗎?
這些大腦發展方面的研究帶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幼兒園究竟應該教些什么?在我小時候,幼兒園是去玩、去吃點心的地方,我們不必坐在椅子上寫字,因為那是一年級才學的事。假如家中兄弟姐妹很多,父母會覺得不上幼兒園也沒關系,反正去上學只是去學如何跟別的小朋友相處。想學習如何相處的能力,自己家中的兄弟姐妹就可以提供了。
那時上幼兒園的目的,是讓孩子學習團隊生活,為將來進小學作準備。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幼兒園在做一年級的事——教孩子認字和數數。這種提早教學對男生不利,因為他們寫字所需的小肌肉還未發展,在精細動作上不及女生,會被嘲笑。太早學,讓上學變成一件痛苦的事,孩子會因此不愛學習。如果他不愛學習,怎么會有好的學習成績呢?
我們過去都有錯誤的觀念,認為愈早教,愈能增強孩子的學業表現,其實不一定,要看這孩子是否“準備好了”(ready)。若還未準備好,早教反而會害了他,使他以后厭惡學習。
人生路很長,不著急在小時候把所有知識塞給孩子,尤其有些孩子開竅晚,這種每天都覺得自己不如人家的感覺,是很痛苦的。
其實男生晚一年入學沒有關系,等到他60 歲時,他是22 歲大學畢業或是23 歲大學畢業,早已沒有任何差別。
但是從小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自卑感,卻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男生、女生的大腦發展不同,我們要正視這個差異,接受它,并用適合他的方式來培養他,不要再拿他們比來比去。
常感謝教授的認真解讀, 讓爸媽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是需要保護和激勵的。 非常高興。 放飛孩子的理想需要爸媽的用心支持。
書本的內容并不是無中生有,而都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還有很多新的觀念,不過聽洪老師的現場的講座感覺更好,她特別會演講。
萬丈高樓平地起,孩子只要肯看書,在學習,快或慢都沒關系,就像高速公路塞車,只要有在移動,都能到達目的地,不必強求特定的方法。
給我們提供了教育孩子理論基礎,讓我對自己教孩子更有信心了。說得客觀 非常值得推薦,臺灣的傳統文化傳承得很好,值得我們學習。
書中的內容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其實就是發生在目前很多家長中的事,書中科學、客觀的提出了作者的觀點,對培養教育孩子很有幫助。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孩子不良習慣的內因,令人心悅誠服!引發父母的深度思考及自省,已經推薦給很多朋友!改變世界,從科學地教育下一代開始!
里面的信息量很大,比一般的育兒書好了很多,糾正了很多平時以為是科學的教育觀念,同時也談到了如何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有理論有實例。
拿到就迫不及待的,一天就把它看完了,受益匪淺,現在對小孩也盡量尊重,不是特別危險的東西或事情也就不阻止了,他們本來天生好奇,喜歡探索。
洪蘭女士以腦神經方面的實驗與認知,加上愛孩子的熱心腸,輔以當代臺灣社會兒童教育的種種例子,粗看過后感覺文筆簡練,適合淺閱讀并有大收獲。
內容真的好,每篇幅內容不多,問題卻說得很明白。人不看書就不明事理,多看了,道理就自然明白了,“種瓜得瓜”,家長懂得教育,孩子這棵小樹自然會長得好。
解釋了好多大家心目中的疑問 但可讀性感覺沒有好媽媽細致和耐人尋味 也許兩人側重點不同吧 這本更側重從科學的角度闡釋觀點和大家的疑惑。
“我們最常看到的情況是孩子聽不進去,叫他不要做他偏要做。這時,父母不妨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一下他為什么這么著迷,知道了原因,你就不會生氣了。”
洪蘭老師經常在國內外各幼兒園、大中小學講課,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我也曾有幸聽過她的課,跟一般的老師不一樣,能深深感受到她的滿腹經綸,才學非凡。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聲吼他,他將來在外面也會大聲吼別人,這會使他沒有人緣,交不到好朋友,以后人生的路會很孤寂,而且你吼他,他以后也會去吼你的孫子。
這本書非常好,有價值,有參考,有借鑒,有深度。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思想,可以影響一個民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育兒,親子教育,科學,人生方面知識的好書。值得推薦!
字面書上的這談教育,是空乏的,但是學過理解過,自己再結合實際去教育孩子,總比什么功課都不做強一百倍。現在的孩子都多為獨生子女,所以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
內容很真實、豐富,看了書會受啟發,作為媽媽愿意經常翻一翻、看一看。讓初為人母的我改變很多,學習了很多,這本書看過一本分,寫了很多實際中的問題,真的不錯。
大人覺得既然閱讀對孩子有益,幫助他大腦發育(文盲和識字者的大腦在結構上有所不同),就應該盡量多讀幾本故事書給他聽,讓孩子接觸到愈多的生字、愈多的刺激愈好。如果孩子愿意,這么做當然沒有問題,但是一種米養百種人,每個孩子不同,有的孩子要把一本書讀得滾瓜爛熟,才會換另一本,這種方式也沒有錯。
不僅教授了育兒方法還能讓我煩躁的心得到平靜安寧。因為小孩都是很調皮搗蛋的,我的情緒難免失控,耐心也被耗盡,可是一看這本書又讓我充滿“電”。對孩子也理解包容得更多。
人的性格、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有多少比例是天生的,又有都少是可以改變的,這本書從大腦、基因的角度回答了我心存已久的疑問。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鑒作用。
讀了專家的書 感慨頗多 要不是有此好書 我也許一直困頓著 迷茫著 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們 也有了方向 感謝教授的一片苦心 點亮家長心中的燈 找到了心勁 有著力的點 我要繼續努力。
拿到手第一時間便開始閱讀,實用性蠻強,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都有闡述,并且結合心理學神經學原理進行分析,有理有據,通俗易懂,讓新手父母認識許多誤區,挺有幫助的。對于當下家長很迷茫的事情,都給出了答案。
大腦好像一個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條從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他走這條路,你要先牽他的手走另一條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踩扁了,路自然走出來了;而舊路許久不走,草長出來,就看不見了。好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
這本書修正了我的很多育兒觀念,例如針對兒子學英語問題,可以緩緩了。當當的育兒暢銷書幾乎都買了,還是尹建莉老師的最好,有效緩解了我的育兒焦慮,提升了我的自身素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還有育兒寶。
周圍的家長們拼命的為孩子報這樣那樣的班,我也給孩子報了不少,可能我們的心思都是比較功利的,為了升學,為了讓孩子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但其實,這不是藝術傳達出來的核心。舞蹈和音樂應該是給孩子以力量,以欣賞美的能力,有了這些就夠了。
在朋友家里看到的,內容很好,回來就上網買上了,比書城便宜很多哦!在眾多教育叢書里,是值得細讀的,幫我們重新審視對兒童教育的認識與理解,糾正了一些認識,建議大家看看。
作者是一個很負責任、不虛的人,她的教育理念顛覆了我以前的想法,但是很有道理,現在我正在實踐,也見到了成效,很感謝她。她教會我尊重孩子的個性、人格,父母是孩子的朋友、啟蒙者,是孩子的榜樣,教育孩子也要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