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是20世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不僅在哲學方面有劃時代的貢獻,其思想對公共領域也有深遠影響。蒙克的《羅素傳》(兩卷本)是迄今為止、好讀的羅素傳記,甫一出版就好評如潮。本書是卷,講述其1872—1921年的成長、學習及研究歷程。
該書不僅描述了思想家羅素的個人生活和內心世界,還交織敘述了羅素的哲學著作、政治擔當和錯綜復雜的感情生活……蒙克不是去評價,而是用脈絡清晰、無所不包的故事來說話,與作者同負盛名的《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相比,這本傳記無疑更加激動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為止,瑞 蒙克是羅素的傳記作者中理解羅素專業著作的人……一本引人入勝的書。
瑞?蒙克(Ray Monk),南安普頓大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數學哲學、分析哲學的歷史,
長期致力于哲學家傳記寫作,著有《維特根斯坦傳: 天才之為責任》、《羅素傳》(兩卷本)等。
及時部
及時章幽靈
第二章劍橋
第三章貨物中的尸體
第四章整體與部分
第五章痛苦的宗教
第六章長夜
第七章重新喚醒的理想
第八章艱難而枯燥的思考
第九章困惑
第十章破碎的波浪
第十一章外部世界與內心之火
第十二章阿珀林納克斯先生
第二部1914—
第十三章與眾不同
第十四章打開硬殼
第十五章E太太
第十六章靡菲斯特
第十七章厭世者
第十八章重返哲學研究
第十九章監獄
第二十章自由之路
第二十一章回歸
10月第二周,他們終于抵達上海。羅素到了中國,看到的一切讓他非常著迷。途中寫信時流露出來的那種陰郁基調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熱情、輕松的 愉悅氛圍。他和朵拉一下船便感受到了熱情,朵拉在寫給她母親的信中說,他倆 受到款待,“就像國王和王后”。他們被直接送到類似于現在所說的新聞會現 場,與當地記者見面,給予報紙的攝影師拍照的機會。次日,那些照片和報道出 現在中國的許多報紙上,談到了對他倆的訪談,還談到他倆的衣著、長相和其他 相關情況。
公眾對他們兩人很感興趣,其強度和廣度大大超過了他們的預期。公眾的主 要興奮點看來不是在羅素對邏輯學和數學哲學的貢獻上,而是在他的社會和政治 思想上。“世界上偉大的社會哲學家來到中國,我們非常高興。”一名來自上海 的學生致信羅素,表達了對他的重要性的看法,這看來是中國人的普遍觀點。如 果說俄國人希望給羅素上一堂人生哲學課,那么,中國人的態度似乎同樣堅定, 希望從他那里學到這樣的東西。在上海短暫逗留的幾天時間中,羅素接待了無數 訪客,被所有的人視為睿智、博學的哲人。人們為他舉行了一個盛大宴會,若干 人致辭,對他表示歡迎。他后來寫道,他被稱為“第二個孔子”。那次宴會給他 留下一個經常談及的記憶:他次聽到中國的古代音樂演奏,那種樂器被他描 述為“有點像吉他……但是被平放在桌子上”。一般說來,音樂不會給羅素留下 深刻印象,然而他一輩子都沒有忘記,那種音樂“非常動聽,非常精妙”。
羅素僅在上海住了一夜之后便宣布,自己喜歡中國人的習俗和文化。他寫 道:“我那時才知道,受過教化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文明的人。”他見到的每個人 看來都充滿睿智,滑稽幽默,不乏魅力。他的翻譯趙元任讓他感到特別驚訝。趙 元任全程陪同,將他的講座和講話譯成中文。趙元任曾在美國待了 10 年,并且 完成了人們覺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將《艾麗絲漫游奇境記》譯成了中文。他年 富力強,頭腦聰明,而且反應機敏,妙語連珠,是羅素和朵拉的陪伴,兩人 都非常喜歡他。有一次,他看見羅素的一篇文章,題為《當下亂局之成因》(現在是《工業文明的前景》的章),隨即脫口而出:“怎么說呢,我覺得,當下亂局的成因是以前的亂局。”那樣的睿智讓人想起 18 世紀的英國紳士,正是羅素 欣賞的類型。
羅素開始時失望地發現,他并不是直接去北京,而是先到中國各地旅行,看一看中國的鄉村和人民,了解中國的文化。作為回報,他參加訪談,舉行講座, 滿足人們希望見到他、聆聽他的觀點的迫切要求。首先,他們一行在杭州的西子 湖畔住了 3 個晚上。主人帶領羅素和朵拉參觀了附近島上的鄉村房舍和寺廟。羅 素發現,在中國,“看來沒有誰相信宗教,甚至那些和尚也不相信”。這讓他覺得 很有意思,進一步補充了他當時正在形成的印象:中國處于前工業化階段,保留 著田園詩的韻味,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 18 世紀的英格蘭,恰如輝格主義者向往的某種天堂。
中國給人的印象是,假如 18 世紀的歐洲持續存在至今,沒有出現產業 主義和法國大革命,它就與中國現在的情況類似。這里的人似乎是理性的享 樂主義者,諳熟獲得幸福之道,通過對藝術感的強化培養,變得近乎。 他們與歐洲人大不一樣,選擇享樂而不是權力。
結束了在杭州的訪問之后,羅素和朵拉到了南京。在那里,羅素給中國科學 協會舉辦了題為《愛因斯坦的新引力理論》的講座。隨后,兩人順著長江而上, 經過 3 天航行,到達了漢口。羅素回憶說:“在長江上航行的那幾天非常愉快,與 在伏爾加河上的所見所聞形成截然對比。”朵拉寫給她母親的信件也證實了這一印 象。朵拉告訴母親:“中國的風景堪稱天堂,無與倫比,恰如中國繪畫,遠處霧靄 朦朧的山嶺總是依稀可見。我覺得,長江肯定可以躋身世界上漂亮的河流之列。”
兩人離開漢口之后,到了長沙。長沙是湖南省省會,一個重要的商業、工業 和教育中心。當時,長沙正在舉行一次教育會議,與會人士包括哲學家約翰 ? 杜 威。杜威在 1 年之前接受中國講座協會——羅素也是受到該機構的邀請——邀請 來到中國,并且已經接受了再待 1 年的請求。羅素和杜威是在湖南省省長舉行的 一次宴會上相遇的;多年以來,杜威在公開場合對羅素有過多次善意之舉,但是 私下里看來并不喜歡羅素。根據美國自由主義作家錫德尼 ? 胡克的說法,“杜威 對羅素的惡感始于中國……杜威覺得,羅素對他人的感情麻木不仁”。另一方面,羅素告訴奧托琳,盡管他喜歡杜威,超過了他在 1914 年見到的其他任何美國人,“現在我覺得他無法忍受”。
會議組織者本來希望說服羅素在長沙逗留 1 周,舉行講座,與人交流。但是, 羅素和朵拉已在中國旅行了兩周,心情愉快,然而身體疲憊,希望休息一段時 間,所以很想到北京去安頓下來。因此,兩人決定,只在長沙住一個晚上。根據 羅素的回憶,為了補償他拒絕留下帶來的結果,在那天的 24 個小時中,他舉行 了 4 場講座,發表了兩次宴會致辭,午餐之后還有一次講話。
四場講座全都涉及同樣的主題,以簡明扼要的方式,介紹他對俄國的印象, 分析了布爾什維克的理論和實踐,后以《成功的共產主義的必要因素》為題結 束。在他的聽眾之中,當時是年僅 26 歲的學生。根據的說法(保 留在他當時撰寫的一封信件中),正如人們預料的,羅素“采取了支持共產主義 的立場,但是反對工農專政”:他說,應該使用教育這個方式改變有產階級的思想;這樣,就沒有必要 限制自由,沒有必要訴諸戰爭和暴力革命。
寫道:“本人反對羅素的觀點,我的態度可用寥寥數語概括出來,‘他的說 法作為理論相當不錯,但是實際上卻無法做到。’”從政治層面看,中國當時處于變動不安的狀態之中。1911 年的革命——羅素 傾向于認為,它與英國 1688 年的光榮革命類似——讓中國在理論上是一個君主 立憲國家,但是其實大體上處于權力真空狀態。孫中山領導著信奉溫和社會主義 的國民黨,羅素——與約翰 ? 杜威一樣——希望國民黨在那場權力之爭中獲得 勝利。1920 年秋天,人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可能性的結果;第二, 盡管持懷疑態度,但社會主義制度可以在沒有暴力革命的情況下實現。 學生和政治進步人士普遍覺得,需要一種新的政治哲學,許多人向蘇維埃俄國 尋求指導。在羅素的聽眾中,許多人認為這位《社會重建原則》和《自由之路》 的作者提出了一個政治理想,它至少可以在嚴肅的意義上與列寧和托洛茨基的 理想抗衡。
從長沙到北京途中,羅素給奧托琳寫了一封長信,記錄了那次旅行,談到了 他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初步印象。他請她準備幾份打字稿,分別寄給克里福德 ? 艾倫、伊麗莎白(他的嫂子)、科萊特以及《國家》的主編休 ? 馬辛厄姆。他說,如果馬辛厄姆愿意,可以將文稿刊登出來。“但是,如果他不愿意,我隨后可以 寄給他更有趣的東西——我本人傾向于后一個方案。”到頭來,馬辛厄姆原文照 登了那封長信,使用的標題是《中國的幸福》。
那時,羅素在中國還不到 3 周時間,甚至尚未到達北京,他描述的中國印象可 能有為時過早之嫌。在那封信件中,羅素勾勒了文明程度極高的人物畫像,他們 的優雅的生活方式過于精致,過于從容,難以抵抗現代世界的種種野蠻做法。但 是,剩下的旅途中,羅素定格的這種畫面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在俄國,他將西化 視為一種疾病;在中國,他覺得自己可以在那種疾病傳播開來之前,看到在健 康狀態下生活的人們的風貌。在他的信件中,在中國的歐洲人仿佛被描述成某種 致命痛苦的載體。在上海,“歐洲人看上去幾乎個個病態,面目可憎”。在長沙, “歐洲人擁有一些工廠,一些銀行,一些傳教團體,一家醫院——按照西方方式損 害和修復身心的東西一應俱全”。他報告說,在長沙大約有 300 個歐洲人,接著,他 仿佛以告訴病人好消息的醫生的口氣補充說:“不過,歐化尚未大規模漫延開來。”
10 月的后24小時,羅素和朵拉一行終于抵達北京。羅素的以上心態很快表 現出來:他們兩人反復要求,使用二手中式家具布置他們的寓所,不用給他們提 供的歐式家具。羅素和朵拉決定,盡量與北京的歐洲人圈子保持距離。羅素寫 道:“在東方的英國人與環境脫節,打馬球,上俱樂部,從 18 世紀傳教士的 著作中獲得對本地文化的看法,以鄙視英國鄉下人的智性的態度,鄙視東方人的 智性。”羅素沒有刻意表示,他和朵拉是已婚夫妻,對這樣做給傳統的歐洲感造 成的冒犯,兩人都深感高興。這并不是說,那里的上流人士因此避開他們兩 人。他們兩人受到中國主人的極大尊重;相比之下,他們公開對抗傳統的兩性關 系和婚姻觀念帶來的偏見顯得微不足道。在北京,歐洲的外交官員、商人及其各 色人等頻頻發出邀請,讓他們有應接不暇之感。
可是,他們真正希望的是,親自去結識和理解中國人。對羅素和朵拉兩人來 說,“中國的問題”與產業主義問題密切聯系。在各自訪問俄國的過程中,兩人 以不同方式,就這個問題形成了深刻印象。朵拉后來回憶在中國度過的那段日子 時寫道:“我們兩人清楚地看到,我們那時生活在前工業化的文明中。”因此,作 為兩人在俄國的經歷的結果,他們的頭腦中形成的問題是,是否可以“馴服”工 業化發展,使其與我們珍視的文明匹配?這時,這個問題被確定為另外一個問題,在調整自身、面對現代世界這一不可避免的過程中,中國人是否可以保留讓自己如此愉快的某些品質呢? 羅素在給奧托琳的信中寫道:“為了幫助中國,我愿意做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但是,這項任務很難。中國是一個藝術之邦,這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他說, 想象一下奧古斯都 ? 約翰和利頓 ? 斯特雷奇統治之下的大英帝國,“你就可以對中 國在 2000 年中如何被人統治的情況,有一個大體的概念”。當年在獄中,他曾經 詳細對比了維多利亞人與布盧姆茨伯里派的差異,對比了一方的活力和能量與另 外一方的無精打采的藝術感。在他的腦海里,這樣的對立以俄國與中國之間的對 比反映出來。布爾什維克政權讓他看到,忽視當代生活的雅致的愉悅導致的 危險;中國人讓他看到,如果擴大那些愉悅、排除其他東西,也可能導致危險。 他告訴奧托琳:“中國人常常提醒我奧斯卡 ? 王爾德次出庭時的情景。他覺 得,睿智可以讓他度過任何難關,但是他卻發現,自己被一臺并不在乎人的價值 的巨大機器控制。”
在國立北京大學,羅素在講座中介紹了哲學和數理邏輯,而且還就《心的分 析》這個話題,重復了他在倫敦舉行的那個系列講座。該系列講座的內容與他不 久前發表的關于心理學與邏輯學之間關系的言論互相沖突,然而羅素還是將講稿 寄給了喬治 ? 艾倫和昂溫書社出版。他還增加了一篇序言,特別指出,在講座提到 的與中國相關的內容“是我到中國之前撰寫的,讀者不要拘泥于其地理位置的精 確性。我使用的‘中國’僅僅是一個符號,表示‘一個遙遠的國度’,以此說明讀 者不熟悉的事物”。大約在同一段時期,他致信三一學院,希望辭去實際上并未履 行的講師職務。他后來說,他那樣做的“原因是,我明目張膽地生活在罪孽中” 。
這是一個之舉。從那以后,他不得不依靠寫作為生,從一定程度上說, 他無法將許多時間用于他在獄中思考過的那類哲學問題。他為什么心甘情愿地斷 了這條后路呢?我傾向于認為,有兩個原因促使他做出這個決定:其一,在受到 維特根斯坦的著作的影響之后,他對哲學產生了幻滅感;其二,在他的感情層面 上,生兒育女的渴望取代了哲學的地位。1917 年,他曾經表示,希望重拾哲學研究,將其作為重新思考“永恒事物”的一種需要;到了 1919 年,他閱讀了維特根斯坦的著作之后,一直存在這類永恒事物,等著他重新進行研究。在《數理邏輯引論》和《關于邏輯原子論的講座》中,他雖然強調說,幾乎不可能讓自己的心智集中關注抽象的形式,但是依然認為,邏輯學研究的是這樣的形式。然而, 在荷蘭與維特根斯坦進行討論之后,在關于約阿希姆著作的書評中,在 1920 年 初期撰寫的其他文章中,他開始大力強調邏輯學的語言性質,堅持認為,邏輯學 不是研究永恒的抽象形式,只是對語言的分析而已。根據這個觀點,沒有什么 “永恒事物”可讓哲學家去尋求庇護。
因此可以說,他后來概括描述的“脫離畢達哥拉斯之舉”——即對數學世界 的實在持越來越不相信的態度——是在 1919 年底完成。那時,他接受了一個觀 點,讓邏輯學和數學變為無關緊要的問題。但是不管怎么說,到那時為止,它對 羅素來說已經不再是感到遺憾的問題了。其原因在于,到他訪問中國時,他人生 中急切的沖動是生兒育女。肯定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愿意犧牲三一學院的職位,以便和朵拉一起,生活在“罪孽”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從個人的角度看,在自我定位和生活方式這兩個方面,羅素 生活中出現了一個決定性變化:從當哲學家轉向當父親。當然,沒有什么內在原 因說明,兩者為什么不能兼顧。假如他和朵拉于 1921 年在法律意義上成為夫妻, 或者說,假如劍橋大學的上流社會的兩性道德觀念與實際情況不同,他也可能不 會在當父親或者讓學者之間做出選擇。假設的情況與實際的狀態不同;假如他沒 有覺得,為了滿足要孩子的愿望,他不得不放棄三一學院的職位,那么,他是否 會保留講師職位,繼續自己作為學院派哲學家的生涯呢?
羅素是20世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不僅在哲學方面有劃時代的貢獻,其思想對公共領域也有深遠影響。蒙克的《羅素傳》(兩卷本)是迄今為止、好讀的羅素傳記,南一出版就好評如潮。本書是卷,講述其1872—1921年的成長、學習及研究歷程。
極為感人……成功地描述了羅素的生平,交織敘述了羅素的哲學著作、政治擔當和錯綜復雜的感情生活……蒙克不是去評價,而是用脈絡清晰、無所不包的故事來說話,這正是蒙克的成功之處。
——尼古拉斯 莫斯利,《每日電訊報》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為止,蒙克是羅素的傳記作者中理解羅素專業著作的人……一本引人入勝的書。
——安東尼 戈特利布,《旁觀者》
該書不僅描述了思想家羅素的個人生活和內心世界,還展現了羅素與當時的思想界和英國特有的文化傳統之間的本質聯系。與作者同負盛名的《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相比,這本傳記無疑更加激動人心。
——徐向東(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
書的內容不錯,雙十一預熱活動也很給力
羅素自傳,看看他是如何成長的
裝幀精美,價格不太高
好重哦,知識的重量,但是很喜歡
詳盡的內容,為我們講述鮮活的羅素。偉大的思想家同時也是復雜的人。
買了《維特根斯坦傳》,所以又來買《羅素傳》很好,物流很快
一分都不想給,竟然褶皺成這個樣子。
羅素是哲學史上的牛人,這本傳記非常好,值得收藏品味
非常滿意,很喜歡。
包裝不錯,喜歡
非常好的書,包裝很精美!
好厚重,值這價,物流慢
很厚一本,喜歡羅素,慢慢看吧。
書的質量很好,性價比很高,包裝也很好,到貨很快.
非常厚的一本,不錯的書
書很好!!
高品質高質量
買給女兒的,好像很喜歡的樣子,時不時還翻一翻!
很好的書籍,特別喜歡。。。。。。
內容充實,介紹了許多的課堂上聽不到的生物故事,非常有用,開拓了我的視野。
紙張很好!
羅素是20世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不僅在哲學方面有劃時代的貢獻,其思想對公共領域也有深遠影響。蒙克的《羅素傳》(兩卷本)是迄今為止*全面、*好讀的羅素傳記,甫一出版就好評如潮。本書講述其1872—1921年的成長、學習及研究歷程。該書不僅描述了思想家羅素的個人生活和內心世界,交織敘述了羅素的哲學著作、政治擔當和錯綜復雜的感情生活……蒙克不是去評價,而是用脈絡清晰、無所不包的故事來說話,與作者同負盛名的《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相比,這本傳記無疑更加激動人心。
羅素是20世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不僅在哲學方面有劃時代的貢獻,其思想對公共領域也有深遠影響。蒙克的《羅素傳》(兩卷本)是迄今為止最全面、較好讀的羅素傳記,甫一出版就好評如潮,不僅描述了思想家羅素的個人生活和內心世界,還交織敘述了羅素的哲學著作、政治擔當和錯綜復雜的感情生活……蒙克不是去評價,而是用脈絡清晰、無所不包的故事來說話,與作者同負盛名的《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相比,這本傳記無疑更加激動人心。
該書不僅描述了思想家羅素的個人生活和內心世界,還交織敘述了羅素的哲學著作、政治擔當和錯綜復雜的感情生活……蒙克不是去評價,而是用脈絡清晰、無所不包的故事來說話,與作者同負盛名的《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相比,這本傳記無疑更加激動人心。
以為一本就是全部,沒想到分上下冊,里面的排版很稀,不是正常書籍的排版
份量欠點,貌似依然是輕型紙一類的。總體感覺不夠精致。
終于找到自己最想看的書啦!很不錯。發貨快,書紙好。精美!
書的質量還是不錯的,但是高估自己了,買來看不下去,翻了一次又一次,就是不能前進,想送人。
愛因斯坦傳作者的新作,喜好西方哲學,喜歡八卦的,推薦
這是了解羅素的重要資料,我非常喜歡。強烈建議有興趣的讀者購買。
《天才之為責任:維特根斯坦傳》作者的另一部力作,作者是領域中的權威,內容可信。書籍設計和裝幀都很好,有收藏價值。
羅素,孤獨的靈魂,他的雕塑,傳達了力量,他的人生,正是這種力量的表達。
評論的目的在于作為一個窮學生,積分可以獲得一點優惠,因為書還沒有完全讀完,又要買新書了,無論如何!我總覺得自己買的書都是好書,都值得深讀,因為這是我靈魂的“要”。——每個人都是一本書。
蒙克的羅素傳可以與他的另一部著作維特根斯坦傳比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