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讀懂星星上的人。孤獨、纖細、渴望溫暖的人……
哈蒙德一家住在華盛頓特區,一切似乎都很美滿,直到大女兒蒂莉的言行明顯變得異常。雖然蒂莉缺乏社交能力,卻是個令人驚奇的天才。為了拯救孩子,哈蒙德一家參加了非常著名的“和諧夏令營”,這里的家庭各有各的痛苦和糾結。然而,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拋棄一切的旅行比蒂莉的疾病更加兇險。而危機到來之后的命運,到底要靠什么來拯救?這個以“和諧”命名的夏令營,究竟還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經典語錄
白天無比漫長,但你們兩個在一起也總能熬過去。人生值得欣慰之處便是,每24小時都有結束的時候。今天亦不例外。
夜空輝煌,而這里,我所在的這個房間,除了黑暗,還是黑暗。
在這片奇境般的土地上,令人擔心的問題只有一個:那便是一旦你離開了這里,便再也不可能找到回來的路。
卡羅琳•帕克絲特,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
2003年,處女作《巴別塔之犬》甫一亮相,便力壓《達•芬奇密碼》《追風箏的人》,居于亞馬遜、《紐約時報》等暢銷書排行榜首,創造了新人新作的奇跡。作品迅速以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引起全球讀者熱烈好評。
艾莉絲:2012年6月22日
新罕布什爾州
星期五,早餐準備時間,大伙看見斯科特掛起了一條碩大的橫幅,上面寫著“母親節快樂”幾個大字。我們很納悶,因為今天是6月22號,母親節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可他比誰都沉得住氣,非要等所有人都到齊了才宣布其中的緣由。于是在那之前,他就一直站在橫幅下,看起來傻傻的,但又神秘兮兮。
終于,所有營員都來到餐廳,并排隊領取了各自的食物。斯科特用勺子在一個玻璃杯上敲了敲。
“大家早上好。”他笑著說,“你們是不是都對這個橫幅感到奇怪?”不少人在底下大喊“是”,那情景和課堂上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而全班同學一起回答時一模一樣。
“那好,請允許我解釋一下。”斯科特說,“我一直覺得,天底下的母親們為她們的孩子和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么一年只紀念一次怎么會夠呢?所以我宣布,從今往后,在和諧夏令營,每個星期五都是母親節。”
一些家長忍不住笑起來,多半是出于意外,而非真的可笑。此時,坐在我旁邊的蒂莉忽然高聲喊道:“如果我們要增加額外的節日……”可是話沒說完,媽媽的一根手指已經按住了她的嘴唇,爸爸也俯身在她耳邊悄聲說了幾句什么,總之她安靜了下來,避免了提出增加額外的萬圣節、圣誕節或其他什么節日的要求。但其他孩子顯然已經領會了她的意思。他們起哄似的喊著“情人節”“感恩節”!
“行啦,行啦。”斯科特止住他們,“我聽見了。我們每年有很多重要的節日,每個人喜歡的節日也各有不同。在各位爸爸提意見之前,我先聲明,父親節也同樣重要。但問題是你們在這里只待一個星期——我說的是新來的客人們——而我們要做的事情又實在太多,沒時間去慶祝又一個植樹節或圣帕特里克節了。”
“沒人說要過植樹節。”賴安喊道。斯科特假裝沒聽見。
“但和圣帕特里克節等其他節日不同,母親節所蘊含的意義與我們營地的某些活動以及我們每天討論的話題都非常契合。我們用這個節日來紀念一位最不應該卻經常被我們忽視的人,來表達我們對這個沒日沒夜為家庭操勞的人的愛與尊敬。我們要通過這個節日告訴大家,當你習慣了被她照顧,關愛,是否也可以抽出24小時時間去照顧她,關愛她,讓她歇一歇呢?我想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時間在哪24小時根本無關緊要。
“因此具體的安排是這樣的。各位媽媽,你們可以盡情放松了。換上你們的泳衣,到湖邊曬曬太陽,看看書,睡睡覺。這是你們自己的時間,隨便干什么都可以。這話我倒是不常說的。”
“真希望我也是個媽媽。”蒂莉說,不過她的聲音還不至于招來爸媽的呼喝。好奇怪的想法。蒂莉,當媽媽。我聽著十分別扭,只是不知道別扭的地方在于她才13歲,還是在于她是蒂莉。
“至于孩子們。”斯科特接著說,“不管早來的新來的,你們跟我走。我給你們安排了特別的活動。”
斯科特領著我們走進樹林,來到我們平時舉辦周六營火會的那片空地。他讓我們圍成一個圈坐在地上。我們一共有十個人:五個長期營員(我、蒂莉、坎迪、賴安和夏洛特;海登和他的爸爸留在營地內了)和五個臨時營員。
“好了,”斯科特大聲說道,“我們來玩一個名叫‘犯罪者’的游戲,它其實是從你們之前經常玩的‘真真假假’那個游戲演變而來的,只不過稍微有些不同。游戲規則是這樣的:你們每個人需要坦白三件事。你們知道坦白是什么意思嗎?”
“萬事通”凱利,膽小鬼杰森的姐姐立刻舉起了手,“意思是承認自己做過的壞事。”斯科特還沒有來得及點她的名字,她便搶著說。
“沒錯。”斯科特說,“所以我們先思考一分鐘,每個人想三件事,其中兩件是你做過的錯事,第三件是你沒有做過的,但盡量不要讓別人看出破綻。事情可大可小,但必須是你做過的事,而且你知道那樣做不對。另外還必須是近期發生的事,你4歲時候做過的事就不要提了。”
坎迪和賴安的妹妹夏洛特舉起了手,斯科特指了指她,笑著說:“除了你,夏洛特,你可以講4歲時候的事。現在。”他環顧一周,確保每個人都在聽他說話,“開始之前我先聲明一點,今晚你們想說什么都行,我可以保障這些話不會傳到你們的父母耳朵里。所以你們不用擔心。還有其他問題嗎?”
“有。”賴安說,“三件事里有一件必須是假的,可你又怎么知道,我們說的話是真是假呢?”
幾個孩子笑了起來。斯科特微笑著搖搖頭。“全憑自覺。”他說,“如果我們之間連起碼的信任都沒有,那這個夏令營的存在還有什么意義呢?”他頓了頓,又沖賴安伸出兩個手指頭,“如果有人懷疑你在該說真話的時候說了假話,或者反過來,他們就可以揭發你。別忘了,你還有姐姐和妹妹在這里,她們可知道你的底細。”
“你也參加嗎?”蒂莉問。
“對。”斯科特干脆地回答,仿佛他等別人問這個問題已經很久了,“而且作為大人,游戲將從我這里開始。你們看看我是怎么玩的。”
他開始有節奏地拍起手掌,就像我們小時候做韻律操時那樣:先拍兩次手掌,再拍兩下大腿,然后重來。他演示了幾次,確保每個人都摸清了門道,隨后他先將一根手指豎在嘴巴前,接著又放在耳邊,意思是讓我們安靜下來認真聽。
然后他開始有節奏地說唱起來:
老爸老爸我犯了錯,
聽我把秘密對你說;
三個當中一個假呀,
我是個什么犯罪者?
“大家一起來,看能不能跟上。”他說著開始一句一句教我們,教完一遍再來一遍,直到我們把這幾句詞都記在了心里。
“當我坦白的時候,大家就不要再拍手了。”斯科特說。他伸出一根手指,“及時件事,今天早餐時的一塊松餅是我拿走的,盡管我知道肯定有人很想吃。”他憂心忡忡地望著大家,我們都笑了,看大人承認自己做了錯事總是很有意思。
他又伸出一根手指,臉色也變得嚴肅起來。“第二件:昨天夜里我對賴安發了脾氣。”這件事幾乎人盡皆知,或者至少我們幾個核心家庭中的孩子是知道實情的。昨天夜里睡覺之前,我們聽見賴安在宿舍前面大喊大叫,說他想吃夜宵,可廚房早就關了門。斯科特聞聲從屋里出來,努力勸說賴安,結果賴安在他胸口打了一拳。看樣子那一拳的力度還不小,因為斯科特向后踉蹌了一兩步,嘴里罵了句“該死的”。當時的情景十分滑稽,每一家的窗戶都打開了,我和蒂莉甚至跑到門廊下面津津有味地欣賞,直到后來媽媽把我們叫了回去。
“還有一件。”斯科特說著舉起三根手指,“我最近挺記仇的。你們知道記仇是什么意思嗎?就是說你一直生某個人的氣,即便他已經道了歉或者做了彌補。有時候我就是很難放下一些事。這樣說可能有點籠統,我舉個實例吧。這一整個星期我都在生艾莉絲的氣,因為她編造了樹林里有怪物的謠言嚇唬杰森。”
提到我名字的一剎那,我迅速抬頭望了他一眼,旋即又低頭看著地面。我討厭這種被眾人圍觀的感覺。我甚至有種想哭的沖動,因為盡管斯科特在事發當天大發雷霆,但事情已經過去好幾天,我以為一切已經煙消云散。況且從那之后,他在我面前一直都很正常,我實在不愿相信那是他裝出來的,在看似平靜的表面之下,他依舊因為我的所作所為而憤恨不已。
他一定會說“憤恨”是個感情色彩太強烈的詞。我和蒂莉就曾經討論過生氣與憤恨之間的分別。有時候,當蒂莉傷心難過的時候,她會認為爸爸或媽媽在生她的氣,于是她就會說:“你們恨我。”爸爸媽媽總是回答說:“不,我們不恨你。我們愛你,即便在生氣的時候,我們也愛你。”后來我懂了他們的意思——生氣是短暫的行為,而愛卻是長久的。但我和蒂莉一致認為他們的說法存在漏洞,因為當你生某人的氣時,你其實是恨著對方的,雖然時間很短暫。至于為什么說兩種情況有所不同,那只是大人們的文字游戲,他們總喜歡用一種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表達同一種意思。
感覺有只手觸碰到了我的胳膊,我抬起頭。斯科特從坐在我們中間的坎迪頭頂探過身,向我伸出手。他看著我,表情幾乎和我一樣難過。
“對不起,艾莉絲。”他溫和地說。我真的要哭了,“你只是個孩子,況且你已經接受了勞動反思,而我卻還不依不饒。所以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你能原諒我嗎?”
我點點頭,因為我的喉嚨仿佛被什么東西堵住了,一時之間無法開口說話。我用一只手背擦了擦臉。
“太好了。”他在我的胳膊上捏了捏才松開,“謝謝你。”
隨后我們又回到游戲中,斯科特又教了我們另一段詞:
法官大人陪審團,
請把真假來分辨;
答案快點告訴我,
有罪無罪你們判。
大伙兒開始猜測,發現松餅的事是他自己瞎編的。唉,他為什么要編如此低級的謊話呢?隨后大家討論決定是否把斯科特淘汰,但此時我已經不再關心游戲的進程了。
游戲就這樣進行下去,一個人說完便換另一個人。我不停地拍著手,和大家一起說唱著歌詞,聲音一如既往地嘹亮。可不知為什么,我感覺特別孤單,仿佛這里只剩下我一個人。
卡羅琳 帕克絲特向來擅長高概念的道德兩難議題,《星星上的人》巧妙糅合了情感治愈、懸疑推理等多重元素。本書中,她運用雙重敘事的手法,讓媽媽亞歷珊德拉負責講述搬家前的“過去”,而小女兒艾莉絲描述參加“和諧夏令營”之后的“現在”,中間再穿插姐姐蒂莉以未來視角的獨白,直到爆炸性的小說結局。故事層層推進,無論是絕望的父母,還是令人好奇的“和諧夏令營”,都籠罩著一種詭異的氛圍,讓讀者身臨其境、欲罷不能。
——《人物》雜志
當他么一家人來到夏令營的營地時,這里一切都顯得不一樣,它坐落在綠色的森林里,是一間間五顏六色的小房子,就像書名一樣,仿佛是一個童話世界,但是只要是人,就算是在童話的世界里,它也不再單純。
《星星上的人》講述了一個屬于我們這個時代溫暖與孤獨的故事,我不是你,所以不能感受你的痛苦;我不是你,也無法看到你眼中斑斕的世界。而那些用獨特眼光觀察世界的人,*終改變了世界。
每個人都喜歡先入為主,用自己的三觀去評論事情,可是每個人的三觀都不同,究竟事情如何,只有當事人才是最清楚的吧,蠻期待這本《星星上的人》,不知道它會將道德這個問題討論到什么深度。
這是一本關于“孤獨”“溫暖”“治愈”的書。作者是寫過全球暢銷書《巴別塔之犬》的卡羅琳?帕克絲特。如果你恰好也喜歡《巴別塔之犬》,那一定不要錯過《星星上的人》這本書同樣會帶給你特別的感動與治愈。
不管你自己喜不喜歡孤獨,都不能否認人是作為一種群居動物存在于地球上。每個人的情感、生活的動力這些看似非常個人化的東西,或多或少會受到家庭、社會這個所謂群居環境的影響。
如果你遇到星星上的人,請把你所有的愛都給他……第一時間買入,被書名吸引,浪漫孤獨,我們都是需要被治愈的小孩兒,很溫暖,很感人,封面極美,有梵高星空的模樣,就是書字體太小了,值得購買!
《星星上的人》講述了一個屬于我們這個時代溫暖與孤獨的故事,我不是你,所以不能感受你的痛苦;我不是你,也無法看到你眼中斑斕的世界。而那些用獨特眼光觀察世界的人,最終改變了世界!
道德的分界線,就如同各個國家的法律一般,規定不一樣,人們的思維也就不一樣,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如果有一天沒有了法律,人類的道德會是什么樣?這是一個需要我們每個人捫心自問的話題。
還沒有看完,被封面吸引的。隨著故事的深入,被緹莉的父母感動到了。他們因為孩子超長的智力而激動,也為女兒怪異的行為而難過不已,對于他們來說,女兒被診斷為自閉時,感覺像給他們判了無期。
閉癥的孩子都是有著缺陷的天使,我覺得社會應該對自閉癥的孩子投以更多的關注,上帝給他們關上了一扇門,必定會為他們打開一扇更美麗的窗,讓我們為這些小天使們投入更多關愛的目光吧。
之前有看到英文原版的,這本書名星星上的人相比之前的“harmony”和諧夏令營,與這本書的內容更符合,他們在自己的封閉的世界中獨自發光,而我們只有用心的時候才能發現他們的存在。
看完了才評價的,正版書無疑。本書筆法細膩立體呈現了一個傷感卻滿懷希望的故事,結局出乎意料卻很難確定是悲是喜。適合讀者探究自我內心隱藏的矛盾,很好的,執著的向往后的人生進發。
我們所謂對那些不正常孩子的拯救,也只是我們自私的想法吧,你沒有問過他需不需要你所謂的拯救,就打著這個幌子,對他去做一些事情。我們總是覺得和我們不一樣的就是不對的,這怎么說的清呢?
母親的愛,永遠都是孩子想象不到的,在孩子待在肚子里開始,母親就付出了濃濃的愛與關注,孩子的所有一切都會牽扯著母親的心,在感覺到蒂莉與普通孩子有不一樣的時候,母親的心就從未安定過吧。
本來以為成長的結果是有越來越多的連接,沒想到是越來越多的孤獨。因為有些連接是幻想出來的,有些連接是永不可得的,但是好在,不管有多少連接和多少孤獨,和以前不一樣的地方是,它們都挺美好的。
自閉癥更多的是見新聞報道,身邊也沒接觸過這樣的人,看了這本小說更好的了解自閉癥的兒童,拋去打量,窺視,另類的目光看待,更多的是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更需要的是理解陪伴,而不是同情和治療。
講了一個關于孤獨的故事,就像長大后后來的我們。不愛說話了,也越發喜歡把事情放在心里慢慢發酵,總想著會熬過去的,漸漸地,所有偏執的魯莽,都成了我們的獨家武器,在熱烈的人情與世事都難以感動我們了。
對于這本書,寫的很真實,我們的生活,已經生活中的那些煩惱,對于自閉癥以及相關病癥并沒有過多的接觸,但是才一些言語來看作者一定是一個溫暖的人。整篇文章敘述平淡并沒有很多起伏,所以結尾算是一個爆炸。
很喜歡啊,超喜歡的昨天買的今天到,推薦這本好書。
喜歡~很久以前就想買了。感覺不錯,這次買了挺多書,慢慢看,期待這本書。
很多時候,我們也需要一個能夠讓自己獨自沉醉的世界,但這個世界我們是可以走出來的,對于很多自閉的孩子,在很多人的眼中,他們是現實世界的孤兒和棄嬰。
一本很適合各年齡階段父母看的書,雖然主人公是以一個未成年的小朋友為引,但帶出來的問題卻是現階段社會小朋友都有的通病。這書不但教父母如果處理好孩子的各階段出現的各種情緒,更是教會父母怎樣跟孩子更好的相處和溝通。
星星上的人寫的有種故弄玄虛的感覺,有點名不副實。這次用三天時間看完了擺渡人,星星上的人,無聲告白。客觀評價來說,這本書和擺渡人及無聲告白差距較大,但書荒的話也是可以看看的。結局有點爛尾。
對人物的挖掘沒有達到我以為會達到的深度,尤其是斯科特這個核心人物,本來可以更多地去挖掘他的行為動機和背后的故事,那樣最后他在自己親手建造的的烏托邦破滅時所做的選擇才不會讓讀者感到那么突兀。我的期待值太高了,所以看完之后更多是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