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中國人似乎都在刻意試圖擺脫儒家文化的影響,可是,在西方人眼里,我們還是“儒家文明”!那么,在我們民族至今的兩千多年的時光里,什么是中華文化的靈魂之所在?什么是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精神根本?什么是中華民族“心魂”最終的安家之所?透過孔子的一生,我們也許能找到答案。
孔子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他遺傳了父母的優點,身材高大,有一米九左右,在相貌上是個標準的古代大帥哥。但他出生于落魄的貴族之家,很小就沒了爹,一輩子都靠自己在奮斗,一點沒有“富二代”、“官二代”的運氣。
他從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這年學有所成,知禮法;四十歲時對自己這輩子的使命是什么不再疑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自己天生的能量到底有多大;六十歲時聽什么都覺得順耳了;七十歲時干什么都不會破壞規矩了。
他雖然少年喪父,中年無妻,老來喪子又喪徒,但他一生奮進,一生堅持一個理想。不論身處何地、有如何的境遇,一生都在樂觀中不斷攀升進取,他那種對理想的堅持和撞了南墻也不回頭的執著,不是凡夫俗子、小憤青、老憤青可以做到的。
啟功先生嫡傳弟子、《百家講壇》當紅主講人李山教授思想深度、受爭議和熱捧的力作。
為孔子正名立傳,為中華文化正本清源:歷史上活生生的真實孔子,不是無所依歸的喪家狗,更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所以不可憎、不可悲,而是可愛可憐的,因為他像一個天真的孩子一樣,為著實現不了的理想主義奮不顧身、無怨無悔。撕掉歷朝歷代強加在孔子身上的政治和道德標簽,我們就能看見一個滿身煙火氣,既樂觀通透,又自由悲壯,洋溢著血性、人性和感性情懷的大生命。
做人要學習孔子:少年有功夫、中年有成就、老來有境界。孔子以一人之力開創了綿延2500年而不絕的儒家文化,奠定了炎黃子孫的精神命脈和中華民族的意識魂魄。欲透徹地破解華夏文化的深層密碼、了解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基因序列,必得回歸到孔子那里去追尋。在孔子一生的行思和言說中,處處隱藏著造成今日之中國的思想萌芽和文明根苗。
李山,河北新城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啟功先生弟子。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文化史、先秦兩漢文學、《詩經》研究領域卓有成就,是中國《詩經》研究會常務理事。
曾出版過《詩經的文化精神》、《詩經析讀》、《中國文化史》、《先秦文化史講義》等專著多部,在《文學遺產》、《文史哲》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在學界有較大影響。
2011年李山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春秋五霸”系列(29集)。2012年再次在“百家講壇”主講“戰國七雄”(24講)。曾被北師大學生票選為“十佳教師”。”還是“評師網”全國受歡迎的“紅鉆教師”。
引子
及時章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落魄貴族出身
孔子為什么姓孔
孔子父親的戰功
司馬遷為何說孔子是“野合”而生?
孔子從小就異于常人
第二章
學:改造我們的天然品質——孔子辦教育
學習是用來改造人的自然品質的
教人不問貴賤
辦平民教育是一大突破
教學不搞填鴨
第三章
引導民眾走正確的路——孔子論政道
名正了,言才順,事就能成
以身作則,搞“文德”政治
做政治的,要知道舉賢才
舉賢思想在后代有響應
第四章
時刻準備著,機會來了——陽虎之亂
從政路上的攔路“虎”
魯國“三桓”的故事
陽虎出逃,孔子出仕
第五章
出仕為的是“義”——孔子從政
牛刀初試
學問必須落到行動上
打擊三大家族斷送了政治生涯
離開父母之邦
第六章
“惶惶然如喪家之狗”——孔子周游列國
先富民,再教化
孔子與南子的事
在匡被圍
“喪家狗”
第七章
人世的拯救終須人來做——孔子南游的另類遭遇
陳蔡絕糧
與葉公論道無果而終
回應隱士們的冷言冷語
重返魯國
第八章
不妥協的“國老”——孔子回國后的生活
編外老大夫的議政
藏富于民才是一個民族的希望
堅守禮法的固執老頭兒
第九章
他人也是人——孔子的“仁”道
“仁者,人也”
孔子“仁”之所指
恕:與人性的狹隘作斗爭
第十章
為中華文化續命——孔子的人文觀及整理《詩》
文化“損益論”:延續 變革
什么是孔子的“人文”之道
孔子如何讀《詩經》
第十一章
禮:重塑和諧的社會——孔子與周禮
“修起禮樂”
有“禮”有“樂”就有社會和諧
生活中處處是“禮”
“禮”也是需要損益的
第十二章
“真理高于一切”的修史原則
——孔子與《尚書》《春秋》
孔子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最近幾年還有點兒小小波瀾,前不久某家電視臺做過一檔節目,辯論孔子究竟是“喪家狗”還是“圣人”。兩種說法都不是現在才有的。孔子在的時候,有人就說他是仁者、圣人,但是,孔子并不承認,《論語?述而》中,他就說過:“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圣”與“仁”的稱號,我哪里當得起!若說我是走在“圣”和“仁”的路上的人,倒是說對了。有趣的是,“喪家狗”這個稱號,他倒是認下了。前面我們曾談到過孔子在鄭國和弟子們走散的故事,有人形容額頭像誰、脖子像誰、肩膀像誰等,孔子認為都是“末也”,不達實際,倒是對“喪家狗”的形容,孔子說:“然哉!然哉!”“喪家狗”起碼兩種說法:一是“喪了家”,找不到家的狗;還有一種說是“喪家”(“喪”讀平聲)的狗,就是主人剛剛死去,圍繞在棺材周圍惶惶無主的狗。讀法有異,意思微別而已。孔子的意思是說,別人對他的外形描述,是細枝末節,不打緊,說他是“喪家狗”,倒是很傳神。孔子帶著一些弟子到處周游,無所安身,可不就像是喪家狗!這里,孔子幽了自己一默!
不過,孔子可以自我調侃,后人也用“喪家狗”來評定他,就難免不知輕重和深淺。誠然孔子一生都沒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沒有找到政治歸宿,但這只是現實層面的失意。從精神層面看,孔子卻擁有一個常人無法想象的、樂觀通透的精神世界。現在有各種孔子的傳記,但是寫傳的,卻是孔子自己。請看《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不是一個首尾頗完整的微型傳記嗎!孔子自述,從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這年學有所成,知禮法,能獨立按照禮法與人交往。四十歲時人生方向更加堅定,對自己這輩子的使命是什么不再疑惑。到五十歲的時候,知道自己沿著自己的志向前進,能做到何等地步,天生的能量到底有多大,也大致心中有數,就像爬山,雖未到頂,但究竟能爬多高,遠望能看到多大景觀,已經大致清楚了。六十歲時聽什么都覺得順耳了,七十歲時我干什么都不會破壞規矩了。后面兩句,是在說老年人的一種自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有一篇《論老年》,文字頗長。但孔子說老年的自由境地,簡短十幾個字就說清楚了。在這篇微型傳記中,十年一個境界。活到七十三歲甚至更高齡的人,有的是,但順著日子24小時天地活,卻難以有這樣的境地攀升。孔子曾經贊美顏淵“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這句話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很合適。孔子這一輩子都在奮斗。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奮進人生的簡短記錄。
……
朋友推薦的書。一直在當當買書,質量很好,物流也不錯,支持當當,希望把更多的好書帶給大家。
這是一本難得的有學術思想而無學術架子的書,作者信手拈來的從容中,是對孔子多年扎實而深入的研究!
周末在家,把書讀完,真是沒有想到,作者舉重若輕,把洋洋灑灑的有關知識,融會貫通在一本小冊子里,語言還如此的幽默,佩服!
李山描述孔子,引用了孔子自己經常說的八個字:“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這八個字可以說很好地概括了孔子的一生。發憤忘食是說他好學、善學,所以能厚積薄發,這是生命的學習階段;樂以忘憂是說他對結果的態度,即生命的成果出來了,卻沒法施展,沒有哪個國家的君主敢于用自己,但是自己依然不灰心喪氣,做人還是開開心心。這種盡人事聽天命的狀態是很好的人生境界,也是很健康的生命人格的展現。
按現在的說法,孔子應該是文武雙全。文的方面不用說了,有疑惑鄰國的人都會跑來問他,那時候交通不像現在發達,沒本事名聲傳不了那么遠,但即便這樣,他仍然很謙虛,有不懂的就問別人,三人行,必有我師。武的方面來說,他父親是個大力士,他自己人高馬大,能射箭會駕車,懂軍事,有評定叛亂的案例。反觀我們今天的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讀一點書就自滿到不行,需要反省。
孔子作為為中華文化續命的思想家,其有教無類和仁者愛人的教導,絕非只是紙上光景。反觀當下中國,在提倡中華文化復興的今日,尚且沒有做到孔子所說,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比如教育,搞貴族教育,實行優差生分班,這明顯有違孔子有教無類的原則;至于仁者愛人,從城管隊小販的趕盡殺絕來看,就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了。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官員、公務員和教育者,若是能好好讀讀孔子,或許對目前的現狀,會有一定的反思,反思之后,才有損益改變的可能。
孔子不愧為中華民族2000年來最了不起的人!
在今天重提學習孔子,學習真正的孔子精神,很有必要。
《孔子》這本書適合那些有理想但是又自嘆命運弄人的人們來讀讀,或許從這本書中你能尋到人生之路。
買來兩天就讀完了,內容有意義,表述很親民,不是學究書。李山先生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我都在百家講壇認真聽了,受益匪淺。近來又在騰訊網上看了他講孔子的視頻,于是買這本書來看。書的內容跟視頻內容是完全一樣的,行文方式更像是在講課,口語較多,引經據典,俚語詩歌都是信手拈來。其中有一句俚語:黃鼠狼夸孩子香,刺猬夸孩子光,把我差點笑岔氣。但是有些地方的論述可以再詳細一點,我認為講課是講課,限于時間,只講大概就好了。出書的話可以適當加入一些新東西,新引用,新介紹,把孔子的一些重要思想重要語錄多列出來一點,也不枉大家買書來看——因為…
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隱匿著中國人的精神命脈和血骨精髓。
如果在21世紀的今天,孔子也會是一個成功偉大的人。因為他具備了成為一個成功人士的特質。首先,他好學: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在《論語》的第一篇,他就講到了學習,他立志終身學習。許多貴族和鄰人不認識講不明白的事和物,都會向孔子請教,而孔子博而多學,都能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學習對孔子來說,不只是讀書破萬卷,更多的是對學習的理解和論述,孔子認為:學習是造改人們的自然品質,使其擁有健康的人格。在今天看來,學習的重要性莫過于此。其次,他專注。做什么事情,他都能心無旁騖,專心致志。不管是放羊還是當管理員,他都能做到最好。他教育學生,為社…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這本書值得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品讀。長點知識的同時,還能學到不少做人的道理。
對于孔子,中國人似乎很熟悉。一是因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儒家思想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占據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二是,我們在教科書中讀到第一篇文言文就是孔子的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歷史書上說他是中國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等等;三是,近代史中,孔夫子一直被很多進步的學者及文學家批判,讓現在的讀者有了一個較為深刻的印象。然而,如果有人要真問道,孔子到底是怎樣的影響到了我們的思想和社會呢?沒有多少人說的清,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大多數是根據研究孔子的學者的介紹而了解的,沒有幾個人完整的讀過《論語》這部文字不多的書…
大生命這三個字給人一種厚重的悲壯感。其實孔子的一生,周游列國,如喪家之狗,雖屢不得志,仍明知不可而為之,從未想過放棄或遷就當政者改變自己仁者愛人的政治理想,就沖這一點來說,即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大生命。再者,少年有功夫、中年有成就、老來有境界,一生皆有跡可循、有事可傳,可見他對自我的認知很深刻,對自己的存在價值和使命也很清楚,所以知道什么年紀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如何去做,故而成就了這一個跨越2500年而不朽的偉大生命。所以,孔子的家族能傳到現在的80世而脈絡清晰,孔子本人能開創影響中華文化幾千年的儒家學派,并不是偶然的歷史機緣促…
《永不妥協的大生命:孔子的一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書,是一部了解孔子家世、身世、出身不可不讀的書。語言通俗易懂、內容系統充實。
人人都說孔子,但孔子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到底是喪家狗,還是封建統治秩序的擁護者,或者是不合時宜的思想者?這本書的作者給了一個很好的
李山老師是啟功先生的學生,治學嚴謹!清晰地梳理了孔子的一生!非常好的書!
本書提綱挈領對孔子的一生做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是了解孔子及其思想很好的一本書。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堪稱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神靈詭異,但白話《聊齋》更易讓人喜歡;李耳的《老子》是道家經典,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最高結晶,但白話《老子》更能獲讀者青徠;作為語錄體《論語》,可能是最為通俗的儒家經典,可白話《論語》更能讓人接受。平素了解孔子,一般人是從《春秋》《尚書》《史記》等古代經典入手,許多人因受對文言文理解力的影響,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閱讀會由此中斷。由是,呼喚出版經典的普及本——白話本已成為大多數讀者的心聲……央視的《百家講壇》可能是因此順運而生的,它的紅火長久不衰、收視率居高不下就是最好的名證。李山教授的…
孔子原來是大帥鍋,個子一米九多,身強力壯,不過看古代人畫的孔子像,好像特別丑,不知道為什么。想想老夫子,那么大的噸位,卻溫文爾雅,謙恭禮讓,這大概就是仁者愛人,智者悅人的外在表征了。不過,我個人雖然不是太崇拜孔子,但對他“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卻很喜歡,很好地詮釋了我對自由的理解。
永不妥協的大生命 : 8孔子的一生(K啟功嫡傳弟子、百家講壇主講人李山講孔子和儒家——做人要學習孔子:少年有功夫
之前在微講堂看過一些視頻,這次買了書來細看,還是很有獲益的。特別是講到孔子如何塑造自我人格、堅持理想毫不妥協的精神,特別讓人感慨。和世風日下的當今對照,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封面不錯,典雅有味,內頁也設計得很有質感。就內容來說,作者是用的口語化的語言寫作,通俗易懂,讀起來很流暢。總體來說,這書還是不錯的,特別是作者寫到孔子的思想時不忘和現實的政治生態、社會生態對照,讀起來也很受用。
孔子的意思不是說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而是說一種應該性:做君的要有君主的樣子,臣要有臣子的樣子,父親和兒子也要有他們各自的樣子。實際上,這話體現的是孔子理想的天倫和人倫關系的模型,不過后來被曲解了。
讀孔子的一生,不僅加深儒家文化的了解,更從孔子求學奮進中汲取力量。
說孔子,就不能不提儒家文化,反之亦然。一個人開宗立派,影響一個國家幾千年,歷史上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孔子是真正做到了立功、立德和立言的人,雖然他自己說不是什么圣人,還需要日三省其身,但是對于受其恩蔭,長于其開創的傳統下的中國人,卻不能不對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這書作者講孔子,用《論語》中孔子和學生的對談來印證孔子周游列國推行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價值,可謂是以古證古,很可信,又引用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來加以對照,態度很嚴謹。每評說孔子,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做無謂空談,這一點真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