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子女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突圍而出,將來進入世界大學如牛津、劍橋、常春藤聯盟等大學,莫過于讓他們從小接受質的教育。寄宿學校能夠幫助孩子盡早接觸英美上流世界,建立深厚人脈,為未來前途打下基礎。海外寄宿學校專家戴甘霖(Victoria Davies Jones)及馬賢慧(Jennifer Ma)以深入且廣泛的研究,訪問超過500間英美寄宿學府的代表、教育專家、家長和學生寫就本書。全書收錄最實用的信息和建議,切實幫助父母為孩子尋找合適的海外學校。
及時章 海外生:深受英國私立學校歡迎的顧客
招收海外生:英國私立學校新趨勢
寄宿學校招收海外生五大因素
第二章 寄宿學校的選擇:英美加澳大不同
留學英國:哈利波特式寄宿體驗
美國寄宿:重視多元種族及個性
另類升學選擇:加拿大及澳大利亞
認清英美教育體制,減少升學煩惱
第三章 去英國寄宿的時機
小學寄宿:提早適應校園文化
"11+"寄宿:女校選擇較多
"13+"寄宿:與英國學生一起入學
"14+"寄宿:入讀立即準備公開考試
預科寄宿:大學的預備班
第四章 設計你的"學校名單":尋找合適的學校
什么是"好"的學校
認識不同類型的寄宿學校
你不能忽視的學校政策:宗教、校規及醫療
第五章 設計你的"學校名單":學術因素
按能力和興趣選擇公開考試課程
其他支持:升學指導及特殊教育
第六章 設計你的"學校名單":從網上搜尋到實地感受
善用網絡資源:了解排名及成績
謹慎雇用中介及顧問
實地考察,評估孩子的反應
考慮寄宿宜先參加夏令營
第七章 怎樣考進理想學校
英語達標,入學前三年著手申請學校
入學前一年:準備前期測驗、面試和個人陳述
報讀私立中學:留意春秋兩試
文件處理需要時間,入學前及早申請獎學金
進入候補名單也應考慮其他學校
第八章 專家建議:準備面試和筆試
面試:了解學校是否適合自己
準備面試:說出你的"故事"
注意肢體語言,爭取留下好印象
回答問題從容不迫可增加錄取機會
了解教學大綱,提早準備筆試
第九章 "新課堂"的新挑戰
知己知彼,適應過渡期
學術以外:培養四大生活技能
注意課程之間的學術差距
第十章 嚴格選定監護人
監護人的角色和職責
如何尋找監護人
招聘導師:提高入學優勢
第十一章 準備簽證、文件,辦理手續,安排航班
英國留學簽證申請程序和要求
孩子獨自搭乘飛機——給家長的建議
第十二章 做好面對文化沖擊的準備
成長上的道德、社會和宗教問題
青春期到訪:及早了解不尷尬
紳士淑女是這樣煉成的
適應學校飯菜:吃出滋味,忘掉鄉愁
第十三章 養成良好習慣,應對獨立生活
維持有序的生活狀態
熟悉學校規范
做好個人護理
提前列表,有備無患
第十四章 早期的困惑及應對措施
思鄉:離家必然面對的愁緒
隱私:集體生活無法避免的犧牲
睡眠:受干擾在所難免
友誼: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濃厚
校園暴力:主動處理、積極應對
樹立信心:應由家長做起
家庭危機:校方與同學一起分擔壓力
第十五章 了解學校對不同溝通方式的態度
學期中的探訪
有限度的通訊,幫助孩子安頓下來
安全并適當地進行通訊
后記 前往學校的那24小時
鳴謝
附錄 校長的話:精選學校概覽
留學英國:哈利波特式寄宿體驗
要決定孩子在哪里接受教育,過程并不簡單,即使選擇本地學校也令人感到茫然無頭緒。筆者遇到過很多海外學生的父母,在為孩子選擇大學時都很開明,愿意考慮其本地和其他國家的大學。然而,在考慮寄宿學校時,卻往往側重于某個特定國家。他們的決定似乎只是根據家族傳統(即父母甚至是祖父母讀書的地方),或者會以社交圈中的"常用做法"作為指引。
這些因素無疑是重要的,但我們仍建議家長評估所有的選擇(即使評估后的結論證實自己為孩子做出的決定是好的)。盡管這本書涉及的主要是英國教育,但我們建議家長充分考慮所有目的地,因為不同的教育體制適用于不同的家庭。我們在本章列出了英國和美國學校之間的基本異同點,以幫助大家做初步的研究。請注意,加拿大的教育體制與美國相似,澳大利亞的體制則更接近英國。
這些國家的教育讓學生在進行學術研習的同時,還能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除此之外,他們還有機會建立終身的個人及專業網絡,從不同國家的同學身上學到各種專業知識和學習方法。
歷史悠久 重視傳統
正如我們在前言所述,英國寄宿學校教育擁有悠久且輝煌的歷史。許多英國私立學校的基礎設備極為完善,并提供世界級的科學、體育、音樂、戲劇等方面的配套設施。此外,許多英國學校位處歷史建筑物內或其周邊,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大部分學校的名聲已享譽數個世紀之久。試想下,當你的孩子在丘吉爾曾溫習功課的圖書館內讀書,或在克里克和沃森揭開DNA 奧秘的實驗室內工作,是多么具有啟發性的一件事!這就是浸淫在百年歷史的環境中,學生所能獲得的額外價值。
學術領域之外,許多來自大型發達城市的國際學生在英國寄宿學校就讀時,還可以體驗到英國獨特的"哈利波特"式寄宿傳統。
"我們來自香港這個曾被英國殖民統治的地區,已習慣了英國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我們家人以及我的大多數朋友都曾在英國讀書,所以我一直都有送孩子們到英國去的打算。我們明白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傳統:學會和社團都有獨特的名稱,如古典學學會Pater Society及法律學會Thurlow Society等,都能夠反映上百年的學術傳統,它們的建筑歷史更是追溯到幾百年前。盡管英國文化比較保守,但我認為這是好的,因為它包含著
我想向我孩子灌輸的紀律觀和價值觀。我希望他們在傳統和充滿學術氛圍的環境中學習、生活,而這種環境,只能在英國找到!"
種類多元選擇多樣
英國有各種學校可供選擇,你可以根據不同學校的學術標準和方法、學生入學年齡、課外活動、性別比例、位置和環境、寄宿生組合、校風和宗教等方面來進行挑選(見第四章)。以下是一位母親的擇校標準:
"我想為女兒選擇一所聲譽好且規模較小的天主教女校。我同時希望學校位處某個主要城市的周邊。此外,我還未決定讓她出國的年齡,11 歲、13 歲或者年齡更大一些都有可能。在美國,聲望較高的寄宿學校多為男女混合制學校,學生十三四歲時便開始入學,全女校的比例較少。我覺得在英國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更容易讓我找尋到一所適合女兒并符合我們家庭具體要求的學校。"
背景相近容易適應
在不同的英國學校,國際學生比例的差別很大,它們不會刻意地組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國際學生。當然,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情況可能會比較理想。
"我來自迪拜。我更傾向于選擇一所擁有大量與我背景相同的學生的學校。由于大部分美國寄宿學校要確保學校里國際學生的多樣性,在國際學生的數量和組合上皆有所限制,英國的寄宿學校并不以這種方式運作。如果一所學校里有著更多與我背景相同的學生,在過渡時期,我會更加容易適應學校的環境。"
統一標準梯度分明
英國的學校集中使用一套標準化及"梯度分明"的課程應對公開考試。
"我相信在中學時期,打下堅實的學術基礎是非常重要的。我很欣賞英國教育制度所注重的公開考試(如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CSE]、英國高中課程考試[A Level] 或國際預科證書[IB]),擁有更多梯度分明和具有連貫性的課程,學生在幾年內學習同一門課程(相對于美國學生每一年學習不同學科的傳統)。教師會鼓勵學生進一步提高自己在擅長的學科或某方面的興趣,再在16 歲左右時專攻這些科目。"
較重學術專注發展
英國給每位學生提供一個"自選組合"的機會。許多課外活動對學生個人發展有真正的幫助。盡管英國大學也欣賞發展的申請者,但實際上更加重視學術成績。有些學生更希望擁有專注于某一領域的自由,而不是成為樣樣皆能的課外活動好手。
"我選擇英國是因為那里(至少在中學幾年)給我較少參加眾多課外活動的壓力。由于英國大學錄取學生時看重的主要還是學習成績,這令我可以專注于我所鐘愛的音樂,而不是為了申請大學才積極、地參與活動(如果在美國,我可能要這樣做)。"
治安穩定 犯罪率低
英國相對較小的國土面積讓部分人覺得較為放心,因為地方與地方之間的距離并不遙遠。
"我喜歡英國較小的國土面積,不像美國,各州有各州不同的文化。關于美國槍擊案的媒體報道也令我感到擔憂,因為那些罪案對中學和大學的校園安全造成了明顯的威脅。"
專業課程始于本科
在英國,學生如果要修讀某些專業的學科(如法律和醫學),可以在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相關科目,所以很多家長和學生認為,在英國的教育體系下學習,從學術的角度來說更加"有效"。
不過好還是咨詢教育顧問,以確保你已仔細考慮過所有選項,因為學科對職業發展的影響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例如在大部分地區,從海外歸來的學生將要參加某些專業科目(如法律和醫學)的資格轉換考試。
紳士淑女是這樣煉成的
禮貌,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它令你和你身邊每一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加輕松愉快。請提醒你的孩子,如果他能夠考慮他人的感受(例如早起時盡量不吵醒其他人,為他身后的人按住敞開的門,吃飯時排隊,不插隊,不胡亂碰撞他人),他會更快地結識朋友并安頓下來。
將英式禮儀融入生活
有些禮儀是大家公認的,但也有的是某些文化特有的。在這里,我們將列出一些你的孩子在家時可能未接觸過的禮儀。
及時次會面:大多數英國人會微笑、保持目光交流并(牢牢地)握手,較年長的人應該先伸出手。在英國(以及大多數歐洲國家、美國和澳大利亞),點頭表示肯定,搖頭表示否定。如果你習慣相反的做法,可能會造成混淆!
你的孩子剛剛到達英國時會遇見很多陌生的成年人,一個有助于記住新名字和新面孔的實用技巧就是在與對方面對面交流時,重復對方的介紹。
"我是你的導師史密斯先生。"
"你好,史密斯先生,很高興見到你。"
當你的孩子首次遇見一個成年人,最保險的做法是稱呼他的尊稱(如"瓊斯先生")。有些人(包括他們朋友的父母)可能會不拘禮節,要求別人直呼自己的名字。
與他人成為朋友后,社交場合中,朋友之間會以親吻面頰作為打招呼的方式。男生之間通常不會做這個舉動,他們可能會與親密的朋友相互擁抱或握手。
"請"和"謝謝":海外游客告訴我們,英國人常把"請(Please)"和"謝謝(Thank you)"掛在嘴邊。蘇菲是西班牙人,她對于她的朋友在商店買文具時說了許多遍這些話而感到驚訝。她和店員相互對對方說了大概6 次"謝謝"。現在我已經習慣了,有時在家也會這樣說。但人們會盯著我,覺得我在嘲諷他們。
若你不知道該不該說"請"和"謝謝",多說幾句總比說得不夠好。禮品及感謝信:如果有人送你一件禮物、請你到家中留宿或與他一同外出,正式對他們進行道謝是很重要的。很多人會寫"感謝信",你也可以用電子郵件發送一些簡短謝語,提及你特別喜歡的事或東西等。
在英國,禮物往往會被立即打開,讓送禮者與收件人一起分享喜悅。吐痰、打呵欠、打噴嚏:避免在公眾場所吐痰,這是不衛生的,并且令人厭惡。打呵欠時應該把手放在嘴前,打噴嚏時也一樣(好用一塊手帕掩著),以免將細菌傳播給其他人,在公共場所擤鼻涕會比不停地抽鼻子好。
餐桌禮儀: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極大,但只要避免得罪任何人,問題就不大。如果不清楚該如何做,先觀察一下別人,再跟著他們做。在英國,你應該在主人家用餐后才開始進食。一般來說,你要使用餐具吃飯,并且要由距餐碟最遠的餐具開始。把手肘放在桌子上或沒精打采地用手托著頭也不是好儀態。在一個正式的飯局中,除非你向主人家提出,
否則在大家未吃完之前就離開餐桌是不禮貌的,同時也不應該在其他人還未吃完前清理或疊起餐碟。在大多數西方國家,人們會安靜地吃飯,說話時滿口食物或揮動餐
具會被認為是無禮。但話說回來,傳統上用餐時間也是寶貴的交談機會,所以應該參與。
就算你不喜歡某些食物,也盡量吃一點,然后靜靜地將其余的食物留在餐碟上。一個友善的主人并不會在意這些細節,就算開口也只會問你喜歡其他什么食物。
手提電話和電子設備:在正式用餐期間使用手提電話或其他電子設備會被認為是無禮的表現。共同用餐是一種社交活動,你不應該因過度關注手提電話而忽略了你的同伴(緊急情況除外)。同樣的規則也適用于其他社交場合,如宗教儀式、音樂會或戲劇表演。你的孩子應該在這些時候關閉他的手提電話。
觀察、包容陌生事物
英國民眾非常喜歡動物。幾所我們參觀過的學校的員工宿舍內都養了寵物狗和貓,其中一些還可以進入公共空間。許多孩子喜歡與居住在校內的動物接觸。
然而,并非每一種文化都一樣。那些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機會與家畜接觸的孩子會感到不安—一個小男生就曾被小學校長辦公室外的大狗嚇壞。若你對此感到擔憂,不妨跟那些照顧孩子的人商量,如果你的孩子對動物敏感,這就更為重要。
此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于"臟"的定義有所不同。習慣在室內不穿鞋子并盡量不弄臟環境的學生會對英國民眾的相關態度感到驚訝。正如對于新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事情,學生要仔細觀察、學習和容忍。
如果我是正在準備送孩子到海外寄宿的家長,我會仔細地將這本書從頭到尾閱讀一遍。它提供的是珍貴且公正的意見,家長、學校和學生都會受益匪淺。
──理查德哈曼(Richard Harman)
英國阿賓漢姆學校(Uppingham School)校長、校長大會新任主席和寄宿學校協會前主席
這本書為沒有寄宿制學校經驗的認識提供了具有價值的指導。憑借這些信息,他們便可以用更加嚴謹的態度去評價學校,并且會在他們到訪學校時得到更多訊息。
──休戴維斯瓊斯(Hugh Davies Jones)
私立學校督學處前主席、英國國家寄宿標準委員會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