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從《三體》中看到了滄海桑田,有人從《三體》中看到了曠世絕戀,有人從《三體》中看到了思想實驗,有人從《三體》中看到了星空燦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打開《三體》的方式,而這本書,通通指給你看! 讀過或沒讀過《三體》,都不妨打開此書。如果你為其中的科技名詞而茫然無措,請打開此書,如果因其中的情理沖突而糾結,請打開此書……
詹琰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新聞傳播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莫斯科國立工藝美術大學哲學博士,兼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與藝術專業委員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傳播、科學與藝術等,曾主持多項省部級課題研究工作,指導多篇關于《三體》的碩士論文。
上篇
及時章 為什么是劉慈欣:孤獨的孩子,提著易碎的燈籠劉慈欣的N張面孔
下篇
第四章 《三體》三部曲中的背景設定
上篇
及時章 為什么是劉慈欣:孤獨的孩子,提著易碎的燈籠 劉慈欣的N張面孔
“圣母”程心VS“暴君”維德
倫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電車難題。
假設你駕駛一輛電車,而電車突然失控,這時,你必須在面前的兩條軌道中二選一,但問題在于,一條軌道上站著五個人,另一條軌道上站著一個人。無論沖向哪條軌道,都必然出現傷亡,你會怎么選擇呢?
后來,美國哲學家湯姆森對上述假設做了改進。
你在天橋上看到了以下情景:一輛失控的電車即將沖向軌道上的五個人,這時司機沒有第二個岔道可選。而你身邊正好站了一個胖子,如果把這個胖子推下去,恰好能塞住軌道,拯救那五個人。你會怎么做?
在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在公開課中講過電車難題的案例之后,相信不會再有人把它看成過家家似的智力游戲或幼稚的腦筋急轉彎了。關于電車難題的各種版本和延伸解讀,也已經多如牛毛,甚至有人專門寫了一本《電車難題》來探討這一話題。上述種種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你不妨也在心里默默做一個選擇。
其實,多次調查結果顯示,面對及時種情景,更多人愿意以犧牲一個人來拯救五個人,但在第二種情景中,很少人愿意以犧牲一個人來拯救五個人。至于哪種選擇更合理,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不過,這不是我要討論的重點。
并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確定無疑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發問都期待一個確定無疑的答案,因為在哲學上,問題從來要比答案珍貴。不同的答案對應著不同的假設和邏輯起點,這才是哲學要找的“七寸”。
面對及時種情景,更多人愿意以犧牲一個人來拯救五個人,是因為他們做了一個簡單的數學運算。犧牲一個人總比犧牲五個人好,“兩害相權取其輕”。但在第二種情景中,他們的道德直覺不再支持這種數學運算。因為胖子也是一條生命,而生命無價,所以我們不能進行一和五的比較,強行將置身事外的胖子推下去,。
這引出了倫理學上兩個著名的派別:功利主義和義務論。
功利主義注重實效和結果,其代表人物邊沁提出一個原則:追求較大多數人的較大幸福。這一思想極其偉大,我們的各級政府組織致力于促進經濟發展、增進社會福利,各類社會組織致力于追求整體利潤、提高成員待遇,大體上都是功利主義的思路。當然,這些都是籠統的功利主義,而精致的功利主義是經不起仔細推敲的。比如,“幸福”是一種純主觀的感受,要怎么量化、加總?在實現群體利益較大化的前提下,少數人的幸福是否就該被踐踏?只看善果不看善行,是否混淆了現實中真實發生的是非善惡?當然,這是后話。
義務論則強調動機和人本身的價值,比如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以人為目的,而不應以人為手段。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人僅僅因其為人而值得尊重,人不是因為他(她)的財富、相貌、種族、地位等而值得尊重,同時,人不能成為其他目標的手段和工具。應用到電車難題中就是,胖子因為是人而不應被殺害,他不是拯救別人的手段和工具,盡管他的體型很適合軌道。當然,義務論也不是無懈可擊。
不過,這跟《三體》系列有什么關系呢?如果你思維敏捷的話,一定會發現,《三體》中到處充滿了功利主義和義務論的辯難。
這種交鋒最集中地體現在“圣母”程心與“暴君”維德兩個人身上。
程心自帶“圣母”光環,總能讓周圍人感受到慈愛和善良,而維德則咄咄逼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但放在《三體》的故事情節中,讀者并不會太同情程心,因為她在地球的引力波發射臺被摧毀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啟動引力波廣播,把人類推向了死亡的邊緣。又是她,在維德與聯邦政府武裝對峙的過程中,命令維德終止光速飛船的研制并投降,從而葬送了人類逃脫降維打擊的機會。
相反,維德卻贏得了多數讀者的同情。他暗殺瓦季姆是為了獲取一顆能送進敵人心臟的大腦,他刺殺程心是為了讓自己成功當選“執劍人”,從而建立威懾度更高的黑暗森林威懾,他與聯邦政府對峙是為了給人類爭取逃出太陽系的機會。總之,為了人類的生存和勝利,他的不擇手段似乎沒那么不可接受。
與其說是兩種性格的沖突,不如說是兩種道德觀的交鋒。
在劉慈欣所描述的極端情景中,功利與道義的撕扯變成了生死抉擇。
在人類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堅持愛與善的程心顯得極其迂腐。智子曾輕蔑地說道:“在我們的人格分析系統中,你的威懾度在百分之十上下波動,像一條爬行的小蚯蚓。”網友也不無揶揄地說:“《三體》講述了兩個女人犯傻的故事:一個說我在這兒,來打我吧,另一個說,我不還手。”這“另一個”就是程心。而在拯救人類文明的旗幟下,不惜僭越道德界限,化身為魔而普度眾生的維德們卻成了令人敬仰的英雄。
維德說: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是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連生存都無法保障,又談何人性呢?如果我們承認人是以獸性為起點的生物,當然應該在“失去很多”和“失去一切”中選擇前者。
其實,劉慈欣在書中也給出了另一種答案: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意思是,與其為一個文明徒勞續命,不如擁抱短暫的、燦爛的文明,充分彰顯人性的尊嚴。與之類似的一句話是: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如果只是以生存為最終目的,那我們在死亡面前注定是失敗者。為自己爭取到再長的生命,又能怎樣呢?關鍵是我們曾經全然地活過!
不過,理論的言之鑿鑿并不能安撫我們面對現實選擇時的焦慮。
人在極端嚴酷的生存環境中,難道還要為自己的求生意志做辯護嗎?以太平盛世的道德觀來批判絕境中的人難道不是另一種偽善和粗暴嗎?相信大家都看過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當一個人回歸正常的人類社會后,他心中的老虎自然就會離開,因為人的獸性只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會出現。嗯,但愿如此吧。
但反過來,如果你自己就是在極端環境中被獻祭的那一個呢?你還認為生存是天經地義的優先項嗎?在無法實現帕累托的情況下,在追求較大多數人的較大幸福的過程中,誰應該是被犧牲掉的那個少數呢?被章北海殺害的三個領導?被維德暗殺的瓦季姆?甚至,被“星環”號和星艦地球成員拋棄的整個人類?而且,我們自己極有可能是被犧牲掉的那個面目模糊的大多數,這時候你是不是也會質問,憑什么駕駛光速飛船逃出降維打擊的是程心和艾AA而不是我們?
這讓我想到了劉慈欣和江曉原的著名的“酒吧對話”。
劉慈欣:在一個太平盛世,這種不相信的后果好像還不是很嚴重,但是在一些極端時刻來臨之時就不是這樣了。看來我們的討論怎么走都要走到終極目的上來。可以簡化世界圖景,做個思想實驗。假如人類世界只剩你、我、她(指主持人)了,我們三個攜帶著人類文明的一切。而咱倆必須吃了她才能生存下去,你吃嗎?
江曉原:我不吃。
劉慈欣:可是宇宙的全部文明都集中在咱倆手上,莎士比亞、愛因斯坦、歌德……不吃的話,這些文明就要隨著你這個不負責任的舉動湮滅了。要知道宇宙是很冷酷的,如果我們都消失了,一片黑暗,這當中沒有人性不人性。現在選擇不人性,而在將來,人性才有可能得到機會重新萌發。
江曉原:吃,還是不吃,這個問題不是科學能夠解決的。我覺得不吃比選擇吃更負責任。如果吃,就是把人性丟失了。人類經過漫長的進化,才有了今天的這點人性,我不能就這樣丟失了。我要我們三個人一起奮斗,看看有沒有機會生存下去。
劉慈欣:我們假設的前提就是要么我倆活,要么三人一起滅亡,這是很有力的一個思想實驗。被毀滅是鐵一般的事實,就像一堵墻那樣橫在面前,我曾在《流浪地球》中寫到一句:這墻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墻是什么?那就是死亡。
江曉原:這讓我想到影片《星際戰艦卡拉狄加》中最深刻的問題。“為什么人類還值得拯救?”在你剛才設想的場景中,我們吃了她就丟失了人性,一個丟失了人性的人類,就已經自絕于莎士比亞、愛因斯坦、歌德……還有什么拯救的必要?
筆者無法為這場辯論畫上句號,而任何聲稱能為其畫上句號的方案都值得警惕。
我們還將在或尋常或極端的境遇中,時時處處遭遇艱難的道德抉擇,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全看你自己。不過,能夠直面永遠無法解決的難題,恐怕正是人類的尊嚴所在,而任何試圖終止這種糾結的做法,才是較大的惡。
思想鋼印VS自由意志
人類為應對三體危機啟動了面壁計劃,而面壁計劃之一就是希恩斯主持研制的“思想鋼印”。它的原理大致是這樣的:人腦可以與計算機做類比,大腦做出判斷就是一個輸入數據——計算——輸出結果的過程。現在我們可以略去計算過程,直接給出結果。也就是說,對大腦神經元網絡的某一部分施加影響,可以使其不經思維判斷,直接相信某一信息為真。
書中對“思想鋼印”的效果有詳細的描寫。比如,當把“水有劇毒”這一命題掃描進受試者的大腦之后,他會信以為真。哪怕非常口渴,他也不敢喝一滴水。不過,希恩斯發明“思想鋼印”的本意在于阻止人類的失敗主義和逃亡主義傾向。
這明顯是一種思想控制。當希恩斯在面壁計劃聽證會上提出這一戰略設想時,遭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反對,他們認為思想控制是邪惡的。不過希恩斯的辯護同樣有力:失去自由思想的權利和能力,與在生死攸關的戰爭中慘敗相比,顯然前者更容易接受;商業廣告和好萊塢文化同樣是某種思想控制,既然這些可以被接受,“思想鋼印”也應該被接受;當有人自愿接受“思想鋼印”時,就不能算是思想控制了。
這一條成了“思想鋼印”計劃最終獲得通過的關鍵。與會代表同意成立信念中心,把“思想鋼印”作為公共設施對社會開放,人們可以在自愿的情況下自行使用。不過,被植入的命題只限一條:戰爭必勝。
真相揭開時,人們才發現,希恩斯跟章北海一樣,是一個隱藏很深的逃亡主義者。他在機器上做了手腳,那些使用者被植入的信念其實是“戰爭必敗”。思想鋼印也在危機紀元205年被判非法。這是后話。
先不管“思想鋼印”是否真能造出來,這里要討論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自由意志。即使希恩斯描述了誘人的前景,大家也不愿意接受思想控制,因為這踐踏了人的尊嚴,而人的尊嚴在于,人的任何決定都出于自我意愿,也即自由意志。
但我們如何確定我們的行動起因于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受了別人排布呢?我們如何確定自由意志對自身擁有較高的管理權限呢?
哲學家普特南曾在他的《理性,真理與歷史》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缸中之腦”。
假設,一個邪惡的科學家把你的大腦切下來,放進了一個盛有維持大腦存活的營養液的缸中。腦神經與一臺計算機相連,科學家可以通過計算機向你的大腦傳送信號,以維持一切正常的幻覺:嗅覺,味覺,觸覺,身體感,運動感等等。大腦產生的幻覺與你可能經歷的真實生活和各種情景別無二致。請問,你如何確定你現在不是在這種困境之中呢?
你一定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做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夢,當你還沉浸在夢的情節中時,一陣刺耳的鬧鈴聲喚醒了你,而你一時適應不過來這種虛假與真實的切換。
有人會說,真實與虛幻總歸是有區別的吧。我要強調一下,這里所說的虛幻是找不出破綻的,它足夠真實,真實到無法區分真實與虛幻,真實到無所謂真實與虛幻。請再好好想象一下,也請時刻記住這一前提。
電影《黑客帝國》再現了“缸中之腦”的設想。在遙遠的未來,一臺超級計算機統治了世界。人類被豢養在一個個裝有營養液的器皿中,成了計算機的生物電池。為了保持生物電池的活性,人的大腦被連接到一個電腦程序Matrix中。Matrix是一個仿真度極高的虛擬世界,而每顆大腦在這個虛擬世界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演繹著從生到死的一生。直到有24小時,一個叫尼奧的人被告知,這個無處不在的世界其實是虛假的,它只是一個電腦程序。尼奧選擇吞下紅色藥丸回到了真實世界,開始了英勇的反抗,而反抗的艱辛顯而易見。另一個被喚醒的電池人塞佛在發現真實世界如此糟糕之后,同意放棄反抗,以換取在Matrix中富有的、地位顯赫的生活。
當被告知一個世界為真、一個世界為假時,我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但請允許我換一下措辭:在兩個真實程度一樣的世界中,你是選擇過一種窮困潦倒的生活,還是選擇過一種錦衣玉食的生活呢?還記得《發條橙》中的阿力克斯嗎?當被強行變成好人之后,他已經不再承認自己是被改造過的,而把行善當成了自愿選擇,而我們如何確證現在的自己沒有被使用過思想鋼印呢?進一步說,如果你現在所認為的真實,就是一種無法找出破綻的虛幻呢?你不是照樣沒有拒斥它嗎?
什么是真實?如果真實是指觸覺、嗅覺、味覺和視覺等感官體驗,那么真實也不過是神經所接受的電子信號的刺激而已。這樣一來,塞佛的選擇顯然沒什么不對,如果真實只不過是現象性的感官體驗,那么它們來源于哪里又有什么關系呢?更何況,你所謂的真實,難保不是另一種你還未曾意識到的虛擬!
有人說,那些生活在Matrix中的人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們遭遇的每一個場景都是由電腦程序決定的,因此,他們是奴隸,無論他們擁有怎樣的自由,那都是幻象。
可是,被禁錮在一個毫無知覺的牢籠中,還能稱得上是禁錮嗎?如果你對所謂的奴役毫無感覺,怎么能算是被奴役呢?何況,真實世界中的人所擁有的自由同樣是虛幻的。你有不得不做的事,你有無能為力的事,你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你只能在各種限制條件中,做出有限的選擇。
塞佛說:“我知道這塊牛排并不存在。當我把它放到嘴里的時候,Matrix就會告訴我的大腦,這塊牛排多汁而且美味。過了九年的苦日子,你知道我弄懂了什么嗎?無知是福。”
我們鄙視這種“無知是福”的觀點,但除了鄙視以外,我們并不比塞佛多什么。
總之,“缸中之腦”問題的答案只可能是否定的,也就是說,我們無法確證外部世界的真實性。
其實,我們不必為真假之辨而恐慌,真實又如何,虛假又如何,這不過是對我們所處世界的兩種不同解釋而已。哲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奧卡姆剃刀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就是說,如果能用簡單的理論很好地解釋一件事情,我們何必選擇具有同樣解釋力但異常復雜的另一套理論呢?就讓我們承認自己是“缸中之腦”,或這個世界是Matrix好了,那又如何呢?這并不妨礙我早餐選擇了包子而不是油條,也不妨礙我喜歡讀書而不是登山。
如果你覺得不夠直觀,我還可以舉另一個例子,科普作家卡爾 薩根關于龍的比喻。
A:我在車庫里養了一條會噴火的龍。
B:那我們去看一下吧!
A:忘記告訴你了,這條龍是隱形的,只有我能看到。
B:既然它能噴火,那我們可以用儀器測試一下車庫的溫度。
A:建議很好!但它噴出的火焰是沒有溫度的。
B:哦,那我們可以往車庫里噴漆,龍沾上油漆就會現身。
A:非常遺憾,它的鱗片是不會沾上油漆的。不過,它真的存在,請相信我!
……
相信大家已經看出了這番對話的奇特之處,每當B提出一種驗證方法,A都能用一個理由說明它的無效。于是,這條龍的存在既無法被證實,也無法被證偽。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必咬牙切齒:哼,算你狠!倒是可以說:Who cares?既然我永遠都無法測試出這條龍的存在,而這條龍也永遠都不能對我有任何影響,那么,就讓它永遠只存在于你的世界中吧。
這條可有可無的龍就是奧卡姆剃刀所要剃去的設定,同樣地,“缸中之腦”或Matrix的設定也是奧卡姆剃刀所要剃去的設定,除非有24小時我們在某一個真實世界里被喚醒,發現今生今世不過是一枕黃粱。
希恩斯的辯護詞里,有一條需要單獨拿出來說一下:商業廣告和好萊塢文化同樣是某種思想控制,既然這些可以被接受,“思想鋼印”也應該被接受。看來,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不同程度的思想控制。每天走出家門,地鐵站、廣告牌、LED屏上的信息都在暗示、催眠著我們,每天回到家,網絡上、手機上的信息都在試圖控制我們,它們像一顆顆誘人的藍藥丸等著你吞服。
嘿,你選擇紅藥丸還是藍藥丸?
結尾處附上江曉原和劉慈欣“酒吧對話”中關于自由意志的片段,供參考。
劉慈欣:我想說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用話語來說服你,和在你腦袋里裝一個芯片,影響你的本質判斷,這兩者真有本質區別嗎?
江曉原:當然有區別,說服我,就尊重了我的自由意志。
劉慈欣:現在我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我在下一部作品中要寫的:假如造出這樣一臺機器來,但是不直接控制你的思想,你想得到什么思想,就自己來拿,這個可以接受嗎?
江曉原:這個是可以的,但前去獲取思想的人要有所警惕。
劉慈欣:對了,我要說的就是這一點。按照你的觀點,那么“烏托邦三部曲”里面,《1984》反倒是最光明的了,那里面的人性只是被壓抑,而另外兩部中人性則消失了。如果給你一個選擇權,愿意去《1984》還是《美麗新世界》,你會選擇哪一個?
江曉原:可能更多的人會選擇去《美麗新世界》。前提是你只有兩種選擇。可如果現在還有別的選項呢?
劉慈欣:我記得你曾經和我談到的一個觀點是,人類對于整體毀滅,還沒有做好哲學上的準備。現在我們就把科學技術這個異化人的工具和人類大災難聯系起來。假如這個大災難真的來臨的話,你是不是必須得用到這個工具呢?
江曉原:這個問題要這么看——如果今天我們要為這個大災難做準備,那么我認為最重要的有兩條:及時是讓我們獲得恒星際的航行能力,而且這個能力不是偶爾發射一艘飛船,而是要能夠大規模地遷徙;第二條是讓我們找到一個新的家園。
劉慈欣:這當然很好。但要是這之前災難已經馬上就要到了,比如說就在明年5月,我們現在怎么辦?
江曉原:你覺得用技術去控制人的思想,可以應付這個災難?
劉慈欣:不,這避免不了這個災難,但是技術可以做到把人類用一種超越道德底線的方法組織起來,用犧牲部分的代價來保留整體。因為現在人類的道德底線是處理不了《冷酷的方程式》(克拉克的科幻名篇)中的那種難題的——死一個人,還是兩個人一塊兒死?
江曉原:如果你以預防未來要出現的大災難為理由,要我接受(腦袋中植入芯片)控制思想的技術,這本身就是一個災難,人們不能因為一個還沒有到來的災難就非得接受一個眼前的災難。那個災難哪天來還是未知,也有可能不來。其實類似的困惑在西方好些作品中已經討論過了,而且最終它們的都會把這種做法歸于邪惡。就像《數字城堡》里面,每個人的e-mail都被監控,說是為了反恐,但其實這樣做已經是一種恐怖主義了。
東方與西方
科幻小說給人的印象都是腦洞大開,晦澀難懂,虛幻縹緲,初接觸《三體》的人確實會被其中包含的各種物理學名詞搞蒙,確實需要一本好的導讀書籍。
初接觸《三體》的人確實會被其中包含的各種物理學名詞搞蒙,看來確實需要一本導讀書籍。
寫得真好,很適合我這種人閱讀,聽說過《三體》,但擔心看不懂,這一本小書就解決所有問題了!
老聽人說《三體》就買了這本書,昨天剛把內容梗概看完,超精彩。
三體導讀,顧名思義,是對經典《三體》的引導式解讀。可以看出,作者很厲害。內容分析也較到位。值得推薦大家閱讀。
老大說,對他看《三體》幫助很大。物流神速啊,贊一個!
《三體》好像很出名,然后就聞名買了這本《導讀》,沒有讓我失望,贊。
《三體》是本經典之作。本書是對其的解讀。也堪稱經典。非常不錯的一本書~
由劉慈欣的創作動機講起,帶領讀者從《三體》的萌芽開始了解,讓我們里里外外更好的理解三體
滿世界都說《三體》多么牛,實在看不懂,干脆看這本好了。
《三體》里面有不少很有哲學的句子,看了這本解讀覺得豁然開朗。
走進《三體》的世界的捷徑之書。很棒,解了許多疑惑~
完全可以代替《三體》的一本書,如果看不下三大本原著,不妨看看這本。
早前看《三體》,看了一部分看不下去,好多不明白的地方。看了這本書再看原著感覺就不一樣了。
首部全方位解讀“中國現象級科幻”的誠意之作。劉兵、吳巖、尹傳紅、鄭軍等科幻界、科普界一線大咖真誠推薦。無死角掃盲,呈現《三體》三部曲的全息圖像。
本來想買一套《三體》來著,看到這本就果斷下單了,比讀原著輕松多了。
很有誠意的一本書,對劉慈欣和《三體》的辯護還是很到位的。
《三體》是我很喜歡的經典。之前沒看到關于它的解讀本。這本應該是第一本吧。書非常棒~
從任何一章讀起,你都能收獲滿滿。作者素描、哲學思考、文學內涵、延伸閱讀,打開《三體》的各種方式應有盡有。
本書是對《三體》的解讀書。《三體》本書可謂經典之作。我們可以學到很多。而讀這本解讀,體驗也非常不錯。很不錯的書。
看到這本書首先注意到封面的這句話:開啟哲學沉思,洞察人性幽深,細數滄海桑田,縱覽宇宙浩瀚。這不僅是對這本書的注釋,更是對《三體》的解讀。
沒看過《三體》的先看導讀,便可以搶先了解《三體》中的背景設定,科學設定,學科略覽
大劉寫出了讓人腦洞大開的三體,而這部導讀則開啟了另一個腦洞。三體中值得我們開腦袋的地方太多了,但憑個人的想象和推導,是難以逐一破解的。這本書剛剛好給我解答了很多關于三體系列的疑問。
讀一本書只需一下午,但其中值得回味的,卻是一天都想不完的。《三體》正是如此,本書也是如此,它將我們帶到了三體的世界,毫無疑問,這是一本解讀《三體》的誠意之作
作者還是挺有觀點的,不管是關于《三體》的,還是《三體》之外的。
作者說的很對,科幻就是科幻,科幻不是文學,不要說《三體》文學性差什么的,科幻也不是科學,不要說《三體》有多少硬傷什么的,科幻也不是哲學,不要說《三體》的情節設置很抽象什么的。贊!
自己先讀一遍《三體》,再看《三體中的物理學》,本書又是新的閱讀角度。《三體》值得多思
沒看過《三體》的先看導讀,便可以搶先了解《三體》中的背景設定,科學設定,學科略覽等等。看過的也可以再看看導讀,可以對故事情節有更深刻的了解,不得不說,這絕對是一本三體解讀的良心好書。
作為一名讀者我沒有看過《三體》但看了《三體導讀》這本書成功讓我對三體產生了感興趣的方面,這樣看來,本書無疑是成功的。書中對小說人物的解讀十分到位,將一位位活生生的人物展現在了讀者面前,人物形象一下子變得如此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