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無論是買一件衣服還是購置一套房產,無論是工資獎金還是博彩中了大獎,無論是投資證券還是合伙創業,我們都要跟稅打交道。
你可能還會有這樣的疑問:
為什么一瓶飲料到了KTV就會價格翻番?
為什么進口商品比國產商品價格貴了一大截?
為什么二手房市場“滿五”的房子特別搶手?
……
這些困擾你的疑問,都能在本書里找到答案。
本書通過豐富的知識和真實的案例,多方位地介紹我國各個稅種,比較國內外稅制的異同,并針對近年來中國稅制改革過程中備受關注的熱點——如“營改增”、環境稅等,進行了的增補修訂,使讀者能夠充分了解我國稅務政策的情況,一本書輕松讀懂中國稅!
言譚,原名譚建華,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曾經混跡體制數年,長期專注中國稅收的研究,提煉整合復雜且碎片化的稅收政策法規,以成此書?,F任職于北京家理律師事務所,該所主要執業領域為婚姻家事訴訟、婚姻風險管理、家族財富傳承(含稅收籌劃和保險規劃)等。
中國稅收的歷史,折射的是中國經濟的歷史;中國稅收的發展,亦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縮影。中國的稅收,就是國家與個人不斷融合、不斷博弈的結果。
稅收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經濟現象。隨著私有制和國家的產生,稅收也應運而生。最早出現在夏朝的稅收雛形——貢,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當時并無嚴格的法律規定,因此貢品的種類、數量、繳納方式憑各諸侯、藩屬的意愿隨意制定。而伴隨著國家的發展、王室開支的增加,自愿納貢顯然難以滿足其日常需求,王室君主遂開始征收新稅,并獲得了各貴族階層的支持。隨著封建社會的不斷發展,君主開始給予貴族稅收的特權,同時加大對普通民眾的賦稅力度,開啟了專制征稅的歷史。
稅賦的根本問題是強國與富民的問題。
當封建王朝的君主致力于打造強國時,便不可避免地要以稅賦形式從其子民手中掠奪資源,至于民眾是否過得有尊嚴,則并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內。歷史上的各大王朝,大多是以暴力征稅遭遇人民的暴力反抗而終結的。
隨著封建時代的終結、民眾思想意識的覺醒,納稅成為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但國家卻一定不能隨意征稅,同時還應該規范稅收的使用,推動一系列現代稅收知識的廣泛傳播。于是,現代稅收制度正式宣告開始。
在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我國的稅收制度一直停留在古老、簡單的直接稅階段,而這一階段的稅收制度隨意性較大,尚不具備現代稅收的特征。以商業稅為例,種類偏少、在稅收總額中的比例偏少,是中國古代那并不完備的稅收制度的重要特征。
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圍繞商業貿易的間接稅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成為目前中國稅收的真正主宰。在這個稅收歷史的分水嶺上,繼續加大所得稅、財產稅等直接稅的占比固然重要,但如何規范稅收的使用顯然更值得關注。間接稅和直接稅誰占多誰占少,并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稅收制度優劣的因素,如何將稅收“用之于民,造福于民”顯然更加重要。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基本上確立了雙主體稅復合稅制的稅收體系,即以所得稅、流轉稅為主體稅,輔之以其他稅種的復合稅制體系。
而在1950—1978年的計劃經濟時期,為了便于征稅,合并、簡化稅種成為此階段稅制發展的主要趨勢。1973年開展的簡化稅制徹底將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的復合稅制簡化為工商稅獨大的單一稅制,稅收的經濟杠桿難以發揮作用。
1978—1993年,我國處在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雙軌制時期,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使得涉外稅制獲得了發展與完善,國內的稅收制度不斷豐富,截至1993年,我國已開征37種稅收。雖然繁多的稅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調節經濟的作用,但是卻帶來了征收與監管的雙重困擾。
在“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稅改原則指導下,1994年,我國開啟了規模較大、范圍最廣的稅制改革。截至目前,我國開征的稅收為17種2016年5月1日推行“營改增”后,我國稅種數量由18個減少到17個。較稅種最繁多時期的37種少了一半多。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于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這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稅負,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自2018年1月1日起,我國將開征環境保護稅,此稅對于推動綠色發展意義重大。當然,稅制改革不能止步于“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更是今后稅收改革的重中之重。
從目前我國的稅收收入情況來看,所得稅和流轉稅的主體稅種地位毋庸置疑。2010—2016年的7年間,流轉稅收入總額(僅含營業稅、增值稅、消費稅,不含關稅)占當年稅收總額的比重分別為56.70%、5488%、5408%、5230%、5090%、4853%、4840%,呈現下降的趨勢。所得稅收入總額占當年稅收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42%、254%、253%、262%、269%、286%、299%,除2012年受2011年9月份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上調的影響而略有下降之外,基本呈現上升趨勢。從上面的數據也可以看出,我國的兩大主體稅種占比正趨向合理化。作為輔助稅種的財產稅、行為稅、資源稅占當年稅收總額的比重沒有明顯增長,針對調節國民經濟、保護資源環境等目標,各稅種收入各有升降。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完善,我國的稅收制度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傳統的“稅費不分”問題已經得到了重視和治理,普通民眾對稅收和行政性收費也有了一定的認識。與此同時,稅收制度的立法體系亦不斷完善,立法機關從各部委、國務院上升至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2007年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和2011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企業所得稅和車船稅的征收體系,使各稅種的征收在更大程度上獲得認可和保障。與此同時,稅收的監管與征收也更趨規范化、科學化、合理化。
稅制改革不是稅務部門或者稅務專家一家之事,它更需要廣大民眾建言獻策。而本書的意義就在于,讓更多的人讀懂稅收,讓更多的人可以從書中走進看似深奧、神秘的稅收世界,從而關注稅收、重視稅收,并加入稅制改革的討論,最終建立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現代稅收制度。這是國之幸,更是民之幸!
不錯,值得一看
經典就是經典,喜歡這本書,趁著搞活動買了很多書,喜歡當當的速度和服務,重點是書籍的包裝也是自己喜歡的~
經典書吧。修訂版。雖然工作中用不到,但是值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