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老舍先生如何刻畫人物形象,有利于作文小說類寫作。
◇老舍手稿底本點校,無任何刪節,忠于原著
◇ 中國老舍研究會推薦
◇ 老舍自傳體長篇小說
老舍(1899-1966)
小說家、劇作家。
1899 年生于北京,原名舒慶春,滿族正紅旗人;
1918 年北京師范學校畢業,任小學校長;
1924 年赴英,任教于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正式開始文學創作;
1930 年歸國,先后任教于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
1937 年奔赴國難,直至抗戰勝利;
1966 年8 月24 日午夜,自沉太平湖。
代表作
假若我姑母和我大姐的婆母現在還活著,我相信她們還會時常爭辯:到底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我的母親是因生我而昏
迷過去了呢,還是她受了煤氣。
幸而這兩位老太太都遵循著自然規律,到時候就被親友們護送到墳地里去;要不然,不論我慶祝自己的花甲之喜,還是古稀大壽,我心中都不會十分平安。是呀,假若大姐婆婆的說法十分正確,我便根本不存在啊!
似乎有聲明一下的必要:我生的遲了些,而大姐又出閣早了些,所以我一出世,大姐已有了婆婆,而且是一位有比金剛石還堅硬的成見的婆婆。是,她的成見是那么深,我簡直地不敢叫她看見我。只要她一眼看到我,她便立刻把屋門和窗子都打開,往外散放煤氣!
還要聲明一下:這并不是為來個對比,貶低大姐婆婆,以便高抬我的姑母。那用不著。說真的,姑母對于我的存在與否,并不十分關心;要不然,到后來,她的煙袋鍋子為什么常常敲在我的頭上,便有些費解了。是呀, 我長著一個腦袋,不是一塊破磚頭!
盡管如此,姑母可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我大姐的婆婆進行激辯。按照她的說法,我的母親是因為生我,失血過多,而昏了過去的。據我后來調查,姑母的說法頗為正確,因為自從她中年居孀以后,就搬到我家來住,不可能不掌握些及時手的消息與資料。我的啼哭,吵得她不能安眠。那么,我一定不會是
一股煤氣!
我也調查清楚:自從姑母搬到我家來,雖然各過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義支使我的母親給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掃地,名正言順,心安理得。她的確應該心安理得,我也不便給她造謠: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負兄弟媳婦,還怎么算作大姑子呢?
在我降生前后,母親當然不可能照常伺候大姑子,這就難怪在我還沒落草兒,姑母便對我不大滿意了。不過,不管她多么自私,我可也不能不多少地感激她:假若不是她肯和大姐婆婆力戰,甚至于混戰,我的生日與時辰也許會發生些混亂,其說不一了。我舍不得那個良辰吉日!
那的確是良辰吉日!就是到后來,姑母在敲了我三煙鍋子之后,她也不能不稍加考慮,應否繼續努力。她不能不想想,我是臘月二十三日酉時,全北京的人,包括著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歡送灶王爺上天的時刻降生的呀!
在那年代,北京在沒有月色的夜間,實在黑的可怕。大街上沒有電燈,小胡同里也沒有個亮兒,人們晚間出去若不打著燈籠,就會越走越怕,越怕越慌,迷失在黑暗里,找不著家。有時候,他們會在一個地方轉來轉去,一直轉一夜。按照那時代的科學說法,這叫作“鬼打墻”。
可是,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全北京的男女,千真萬確,沒有一個遇上“鬼打墻”的!當然,那一晚上,在這兒或那兒,也有餓死的、凍死的,和被殺死的。但是,這都與鬼毫無關系。鬼,不管多么頑強的鬼,在那一晚上都在家里休息,不敢出來,也就無從給夜行客打一堵墻,欣賞他們來回轉圈圈了。
大街上有多少賣糖瓜與關東糖的呀!天一黑,他們便點上燈籠,把攤子或車子照得亮堂堂的。天越黑,他們吆喝的越起勁,洪亮而急切。過了定更,大家就差不多祭完了灶王,糖還賣給誰去呢!就憑這一片賣糖的聲音,那么洪亮,那么急切,膽子較大的鬼也不敢輕易出來,更甭說那些膽子不大的了—— 據說,鬼也有膽量很小很小的。
再聽吧,從五六點鐘起,已有稀疏的爆竹聲。到了酉時左右(就是我降生的偉大時辰),連鋪戶帶人家一齊放起鞭炮,不用說鬼,就連黑、黃、大、小的狗都嚇得躲在屋里打哆嗦。花炮的光亮沖破了黑暗的天空,一閃一閃,能夠使人看見遠處的樹梢兒。每家院子里都亮那么一陣:把灶王像請到院中來,燃起高香與柏枝,灶王就急忙吃點關東糖,化為灰燼,飛上天宮。
灶王爺上了天,我卻落了地。這不能不叫姑母思索思索:“這小子的來歷不小哇!說不定,灶王爺身旁的小童兒因為貪吃糖果,沒來得及上天,就留在這里了呢!”這么一想,姑母對我就不能不在討厭之中,還有那么一點點敬意!
老舍先生的書桌是紅木三屜桌,他把《正紅旗下》手稿放在書桌中間那個抽屜里,這是一個重要的地方,拉開抽屜就是它。足見老舍先生對它的重視,雖然沒寫完,但就一直這么放著,直到生命后一刻,宛如隨時都會返回到繼續創作的樣子。
——舒乙
我發現老舍小說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國界的。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勒 克萊齊奧
據我接觸到的文學情報,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認的中國新文學家也只有沈從文與老舍。 ——朱光潛
老舍是市民文學的代表,獨特的下層生活經驗,使得老舍對北京市民的性格和生活有著深入的了解和體會,老舍作品中的愛與恨同市民社會中的愛與恨是一致的。
——陳思和
老舍顯然已經認定,在一個病態社會里,要改善無產階級的處境就得要集體行動;如果這個階級有人要用自己的力量來求發展,只突然加速他自己的滅亡而已……毫無疑問,老舍是把社會批判當做小說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夏志清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語文科目要求學生增加課外閱讀總量,還推薦學生閱讀科普科幻作品,各類歷史、文化讀物及傳記,以及科學常識的普及性讀物等。語文科目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要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他們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光明日報》
悵然,為老舍,也為那個年代里人的命運。老天故意跟北京作家過不去么?曹雪芹、老舍,最好的作品都沒寫完,《正紅旗下》的開篇,蓋了帽了。
紙張質感不錯,小說也很好看,只是嘆息老舍的離世,未能完成這部作品。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已經不知道買了多少書,又有多少書等著我去讀完,唯獨這一本,看了好幾遍,哀哉老舍!
氣息滿滿的蘊含在小說里,讓人不免對那段歲月唏噓,也不免對老舍先生未完成的這部小說感到深深地惆悵。
雖然是老舍先生未完成的版本但是真的很想拿來讀一下
諷刺的極巧,描寫得漂亮,老舍的文字真是絕了,三言兩句還原當時社會旗人生活全貌:窮講究,愛顯擺,短視卻自大。
無與倫比的好文字,福海二哥、定大爺的形象也塑造得好,對姑母甚至大姐的婆婆,也懷著民族與對逝去歲月的愛。
太喜歡這個啦,在喜馬拉雅上聽了好幾遍,又買了一本。超贊的!
讀者可以充分領略到作者對當時世界憂憤深廣的諷刺與批判,溫婉戲謔的幽默與自我解嘲,博大悲憫的人道主義情懷
語言幽默,反諷舊封建舊社會:舊的家庭觀念,冰冷的階級對抗,洋教和侵略者的猖獗,腐朽的天朝…不過可惜先生沒有寫完就走了……
讀此書時,不禁常常感慨,個人在歷史的洪流里面,簡直就像螻蟻面對著茫茫大海,很能體會作者字里行間的那種無力感和悲涼。
書收到了,快遞很給力,孩子放學回家看到書好高興啊!愛不釋手呀!就是老舍沒有寫完,很遺憾。老舍的書孩子都喜歡看。
絕對是老舍最偉大的作品,既有京味兒幽默又有文筆,結構控制得也很出色,讓我欲罷不能只想繼續看下去,內容也深刻而發人深省
有味有聲氣兒!好些處酣暢淋漓,仿佛咽下了一大口胡辣湯那樣過癮。小時不識,如今才讀出這篇辛辣的幽默和犀利來。原來也是滿紙淚。
終于有人把這部作品單獨、完整地呈現出來了!而不是跟其他多篇亂湊成一冊,埋沒其中,這部作品最應該被尊重,老舍本人視如珍寶。
老舍先生遺作,憾未完,再難的歲月都擋不住先生浸透在文字里的幽默,可惜先生卻含冤自盡,該是受到怎樣非人的折磨才會自絕于世
當當自營,我發自內心贊你。你的速度真快,你的服務真暖心!我永遠在你那里買書!當當自營,我最好的朋友,需要買書時,我就想你!!!
以前看過電子版,記得內容不長,畢竟這是未完成的作品。當當的圖片上看起來很厚重,我以為是增補了哪些內容,結果……薄薄的一本
最好的世情小說是一定要滲透到歷史本事中,浸淫在對文化的理解和同情里。在大的歷史如何投影到日常生活的處理上,正紅旗下可謂是一個太好的范例。
老舍在對歷史變革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各自的際遇都是相當了然的 比起一部小說 這可能更像是一個游戲框架背景 每個配角都是主角 每個人都有故事。
老實說,我從這部小說中才真正品味出老舍小說的滋味來。老北京的風情、旗人的文化、“老舍式的幽默”,我從這部作品中一一找到了答案。毫無疑問的經典之作
每一個喜歡老舍的讀者必買的一本書。作為老舍唯一的一本自傳體性質的長篇小說,從中能略窺作者一生的經歷,以及整個亂世的變遷,是種很難得的閱讀體驗。
那個時候的中國是最軟弱,最不上進的時候,得過且過的風氣不斷蔓延,洋人永遠高人一等,我迫不及待想看看,被義和團掃蕩后的北京,旗人還怎么維系那可憐的體面。
二百多年積下的歷史塵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譴,也忘了自勵。我們創造了一種獨具風格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生命就這么沉浮在有講究的一汪死水里。
這本老北京小人物的小故事太有味道了,由幾個家庭觀清末民風,描述的各種吃喝玩樂的事物讓人仿佛能親眼見到一個老北京城,行為不時幽默一把,又透著無法挽回頹敗局面的無奈之情。
老舍的幽默比之錢鐘書更多了幾分忠厚善良和貼地的煙火氣,滿腹壓抑的人也能被他給逗笑了。最令人傷心的是他的蒙冤隕落,至于與諾獎失之交臂,使得諾貝爾文學獎花落中國遲了幾十年
到現在才明白正紅旗下是什么意思,一直傳言這是老舍最好的作品,因為其他的書寫的都是別人,好是好但是不夠深刻,這本寫的是自己,最透徹,可惜沒寫完。另外,當當的包裝和快遞也都非常好。
在讀小學的時候,當時的語文老師在閱讀課上讀過這本書的內容,到現在也記憶猶新。可是好像一直也沒有看到有這本書賣,當然也沒有特意去找。這次看到有特價,買回來當個收藏。感覺書沒有寫完。
老舍的自傳,從他的家史中又延伸出了清末年間旗,漢,回族人之間的相處。這其中不乏善惡,每一個人物的個性都刻畫的非常到位。通過這些小人物的生活常態,彰顯出了當時的社會風氣以及市井百態。
平實而風趣的語言將沒落的八旗子弟生活描述的繪聲繪色,塑造了底層幾個典型的不思進取、寅吃卯糧的角色和不滿現狀、試圖改命的底層人物,從另一個角度表現當時大清表面還算風光、實則搖搖欲墜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