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先生自少年時代起,就非常喜歡《吶喊》。他說,這是"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說"。五十年后,他重讀《吶喊》,會是怎樣的感受呢?陳丹青先生深情長文推薦,每個少年都應(yīng)該讀的一本書。
青年畫家慕容引刀,為本書傾情創(chuàng)作十三副版畫插圖,精美絕倫,值得收藏!
作者
魯迅
1881.9.25(農(nóng)歷八月廿八)-1936.10.19
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
1904年赴日本仙臺學醫(yī),后棄醫(yī)從文,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及時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一生寫作千萬字,主要成就包括雜文、小說、散文、現(xiàn)代散文詩、翻譯等
001 自序 _ 008 狂人日記 _ 023 孔乙己 _ 031 藥
043 明天 _ 053 一件小事 _ 058 頭發(fā)的故事 _ 067 風波
078 故鄉(xiāng) _ 092 阿Q 正傳 _ 143 端午節(jié) _ 154 白光
162 兔和貓 _ 169 鴨的喜劇 _ 174 社戲
187 讀后記 / 陳丹青
孔乙己
魯鎮(zhèn)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燙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xiàn)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zhèn)口的咸亨酒店里當伙計,掌柜說,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說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他們往往要親眼看著黃酒從壇子里舀出,看過壺子底里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里燙著,然后放心:在這嚴重兼督下,羼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柜又說我干不了這事。幸虧薦頭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為專管燙酒的一種無聊職務(wù)了。
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柜臺里,專管我的職務(wù)。雖然沒有什么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diào),有些無聊。掌柜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燙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么"君子固窮"[2],什么"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里談?wù)摚滓壹涸瓉硪沧x過書,但終于沒有進學[3],又不會營生;于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吃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鈔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里,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xiàn)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里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柜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柜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fā)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么?"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yīng)該記著。將來做掌柜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柜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么?"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柜臺,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4],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jīng)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5]。"于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
有24小時,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結(jié)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么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說,"哦!""他總?cè)耘f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fā)昏,竟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后來怎么樣?""怎么樣?先寫服辯[6],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來呢?""后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柜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中秋過后,秋風是24小時涼比24小時,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24小時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燙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臺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jīng)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燙一碗酒。"掌柜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xiàn)錢,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時已經(jīng)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熱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guān),掌柜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guān)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7]。
"我十二歲的時候,從我母親手里得到《魯迅選集》,在那之后直至二十歲,好像還數(shù)度閱讀過魯迅的作品,尤其是被收錄到《吶喊》和《彷徨》中的那些篇幅短小、卻很尖銳、厚重的短篇小說。"——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94)
"最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說,還是魯迅。單看書名就有魔力:"吶喊",而且"彷徨",天哪, 我也想扯開喉嚨亂叫——雖不知叫什么,為什么叫——我也每天在弄堂里百無聊賴地亂走。"——陳丹青,藝術(shù)家,文學評論家
"要看魯迅的原文,少看我們這些研究魯迅的人的文章。這是真的。"——孫郁,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wù)副會長、魯迅博物館原館長
少年時,魯迅更像一則笑話。“……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仆。” 同學們?nèi)滩蛔⌒Α!巴サ臈畹氯壕窒肴シ銎鹚脖粨簦瑥棌淖蠹缛耄┬仄页觯擦⑵汀贝蠹規(guī)缀跣Τ梢粓F。“立仆”——這就是我當年對魯迅最深的印象。
《孔乙已》是我在《吶喊》中比較喜歡的一篇,可能是這篇學生,所以對這篇所有的細節(jié)都比較了解。我第一次讀這篇是在初中課堂上,那時老師讓我們自己先讀,當時,我讀得很認真,因為我對這篇挺感興趣的,因為是魯迅寫的。當時讀得不太懂,聽老師分析后,感覺明白了很多。
其實在我讀過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野草》中的《過客》。也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但我自認在俗世中浸泡多年,害怕自己已經(jīng)沒有痛覺,前后瞻望,也不知自己回往何處或是去向哪里,只得時時翻閱《過客》,從中借一點那無盡的勇氣,讓我一直往前走。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國意識蘇醒,醫(y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y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最開始讀魯迅,是在小學的語文課上,老師們便不斷的說起魯迅,一遍遍的講到“魯迅,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那實在是讓年幼的我們一頭霧水。但是現(xiàn)在進了中文系被逼無奈的看《吶喊》的時候,竟也看了下來。那種深度和深刻,我不得不佩服。他用一種絕望的聲音,吶喊著,想要這整個沉睡的中國覺醒。
魯迅正是因為看到了人類的這種難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絕望,“救救孩子”的呼聲之后才不是一個“感嘆號”而是“省略號”。在他看來,這呼聲儼然如將封閉在無法打破的鐵屋子里的將死之人喚醒,使他們感到無法解脫的痛苦。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得益于兒時的課文,現(xiàn)在回看吶喊反而多了許多親切感,尤其是祥林嫂、閏土和阿Q,只是想法也不似先前的簡單。若小時候多是些同情和不舍,現(xiàn)在卻多了一些世態(tài)炎涼,不再那么糾結(jié),情感也不再那么單一。
初中的時候接觸這本書覺得自己完全無法按正常人的思路去理解魯迅的文字。。。后來發(fā)現(xiàn),即使是現(xiàn)在也不一定會品讀出來那種感覺,畢竟時過境遷,生活在社會主義的國家,而且是比較安逸的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的紛亂與憂愁估計也不存在了吧。。
魯迅仿佛煉金術(shù)士,原本平淡無奇的文字,一經(jīng)他的點染,立即發(fā)出異樣的光彩,《吶喊?序言》中的鐵屋意象,獨特而詭異,一旦過目,就很難忘。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重讀。魯迅是個徹徹底底的悲觀主義者,但他對民族又懷著強烈的責任感,在兩者的拉扯下,文章才顯得格外有張力。但把他的文章選入中學生語文課本顯然不合適。給孩子們看的東西應(yīng)該能體現(xiàn)這個世界的美好,引導一種積極向上的世界觀。
冷靜地激動著:有人這么評價魯迅。 -離作這些小說的日子,已經(jīng)九十多年了,如今讀到某些篇章,背脊還是會冒出絲絲冷汗。 -魯迅的白話文,保留著古漢語的凝練典雅,比后來完全歐化的現(xiàn)代漢語更多地延續(xù)著中國文字的精髓。
《吶喊》標題:魯迅的作品還是值得細細品位一下的。 評論:魯迅先生的吶喊在當下仍有現(xiàn)實意義,現(xiàn)在有些民眾何其不是日漸麻木,人情冷莫時處可見。看到陳丹青推薦本,買來又讀了一遍。最愛的書之一。
始終覺得,魯迅只不過是個憤青而已,甚至是邏輯不夠清晰的憤青 他的書,也就《吶喊》和《故事新編》勉強能看看了 但也總是透著詭異的氣氛,前后矛盾,怕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 卻為何如此盛名,這便是政治對文人的影響嗎?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魯迅向來是中國文壇的一朵奇葩 不見后人追上 這是一種中國文學發(fā)展的精神 魯迅用他犀利的筆鋒刻畫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那筆下的一切,迅哥兒眼中的一切,是當時,也是現(xiàn)在 有學者說得對,如果魯迅的文章在現(xiàn)實不再如此應(yīng)景,那么時代就真的進步了~
《狂人日記》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說,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所謂日記,就是一個人,得了“迫害狂”之類的狂病,在得病期間寫的日記。自然,日記中語無倫次,狂人的所見所聞都被他認為是吃人。魯迅先生想借狂人的口吻,來反映封建社會這所謂“吃人”的本質(zhì)。
像握著一把文學手術(shù)刀,對著社會揮舞,張牙舞爪的樣子多少震懾了一部分人。一百年前蕓蕓大眾的精神麻木非一朝一夕能改,因而“吶喊”在這個層面上也只能是吶喊,但一定要有人站出來扯開喉嚨喊。最喜歡《狂人日記》、《故鄉(xiāng)》和《社戲》。
再一次重溫魯迅先生的經(jīng)典之作,又一次在無限地震撼中有所思索,有所啟迪。去頓悟周遭的一切,聯(lián)系先生那個年代的環(huán)境,人與事,再想想自己,周圍,以前,現(xiàn)在抑或是將來,無限感慨襲來。 徹思徹悟之后,方覺人生的真諦,皆由這小小的一本書而來。
小說里幾乎所有人都是麻木而猙獰、愚昧而殘忍的。整個社會叫人看不到希望,好似下一秒就會被黑暗吞噬。 這是當年讀《吶喊》的依稀感受,而今再讀,卻多了一份憐憫之心。對于那些愚昧麻木的國民的同情,也為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而感到難過。
以前語文課本最討厭的就是看到魯迅的文章,現(xiàn)在卻找來看,人吶,就是賤得很,但是也充分說明,給小學生初中生讀魯迅的文章不行,最起碼不夠成熟的去懂得他老人家想表達神馬意思,和余華一樣,我覺得棄醫(yī)從文的作者都挺不錯。
魯迅的文適合20歲以上的人看,因為這個時候大家都接觸社會了,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魯迅筆下揭露的丑惡現(xiàn)在依然昌盛。只是更加被和諧罷了,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不僅傷透了革命者的心,還讓老百姓更加憎恨。接觸的越多,看魯迅的文共鳴越多。
把自己作為這黑暗中的一部分,正如狂人意識到自己也是吃人的人一般,這是一種極度的深刻和絕望。真是在這種絕望中,他仍然能夠用他的筆書寫出人們的病癥,其筆下的人物,又具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這正是魯迅小說創(chuàng)作的偉大之處。
魯迅是個異生體。從小喜歡看他的書,甚至有很長時間自己的寫作風格被他影響,寫類似于故事新編里的那種半文不白似通非通的文章。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但魯迅,真的很難被定義。他的冷和熱都很極端,愛與恨都濃烈到讓人無法正視。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于是我終于答應(yīng)他也做文章了。“——《吶喊》自序。 《吶喊》并非如其名,實質(zhì)上是消極的。雖有吶喊,卻從未抱希望。
魯迅批判了很多,也批判了自己。與其說是孔乙己和阿Q的苦難,倒不如說是魯迅的苦難,他從小康之家墜入困頓,對世人的面目看得愈發(fā)清楚。他的精神勝利法、他的性壓抑,他本身也是受害者。無知的流毒讓華老栓夫婦失去了小栓,也讓魯迅失去了父親。
大部分是收錄進課本讀過的,但是現(xiàn)在看起來跟中學時看課本又很大不同了。我就覺得中學語文課就應(yīng)該只是讓學生大量的閱讀,然后討論嘛,花時間去糾結(jié)那些字音字形啥的簡直傻透了。魯迅又是一個不曉得啥事才能填上的大坑。
《吶喊》算是魯迅的處女作,也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開篇巨作,從這本書開始,中國人民開始在魯迅的引領(lǐng)下,一步步覺醒起來,成為真有有骨氣有脊梁的中華兒女,我們應(yīng)該為擁有這樣一位民族作家而驕傲,更要讓自己的孩子一代一代讀下去。
我并不建議高中生來讀魯迅,拋開文字的晦澀不說,魯迅的大多文字都是尖酸而刻薄的,會讓人不知不覺共鳴,不知不覺憤青...不過我第一次讀吶喊卻是在高二的一個下午,一頁一頁的讀下來,雖然似懂非懂卻也明白了所謂吶喊的力量...
在那個年代能對封建禮教的唾棄,對周圍各式迂腐可笑之人的譏諷讓魯迅成為一個異類,重讀《吶喊》集里的《藥》、《孔乙己》、《阿Q正傳》、《社戲》等,不再看到只是是他人而是你我。這黑夜之吶喊,也許時不時都需要振臂高呼來提醒周圍死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