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阿Q是一個卑微渺小的人物,卻也是個巨大的名字。世界任何一個文學人物都沒有阿Q這樣巨大的概括性,把幾億人都涵蓋進去。幾乎每個中國人,你,我,他,都有阿Q的靈魂的因子,直到現在……
二、 書中還收錄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三、 17個經典小說,個個精彩,篇篇發人深思。
魯迅(1881―1936)
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巨匠。他以筆為武器,抨擊時弊,揭露黑暗,喚醒麻木的人民,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界的精神領袖,被譽為“民族魂”。先后發表小說、散文、雜文、學術著作等大量作品,成就卓著。他的作品已被譯成50多種文字,行銷世界,被稱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領土的作家”。
魯迅代表作主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譯本《死魂靈》《毀滅》等。
阿Q正傳
狂人日記
藥
頭發的故事
風波
一件小事
故鄉
端午節
白光
在酒樓上
孤獨者
傷逝
祝福
肥皂
長明燈
高老夫子
離婚
及時章序
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①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了然起來,而終于歸結到傳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了。及時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原是應該極注意的。傳的名目很繁多:列傳,自傳,內傳②,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可惜都不合。“列傳”么,這一篇并非和許多闊人排在“正史”里;“自傳”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說是“外傳”,“內傳”在那里呢?倘用“內傳”,阿Q又決不是神仙。“別傳”呢,阿Q實在未曾有大總統上諭宣付國史館立“本傳”――雖說英國正史上并無“博徒列傳”,而文豪迭更司①也做過《博徒別傳》這一部書,但文豪則可,在我輩卻不可的。其次是“家傳”,則我既不知與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孫的拜托;或“小傳”,則阿Q又更無別的“大傳”了。總而言之,這一篇也便是“本傳”,但從我的文章著想,因為文體卑下,是“引車賣漿者流”所用的話,所以不敢僭稱,便從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閑話休題言歸正傳”這一句套話里,取出“正傳”兩個字來,作為名目,即使與古人所撰《書法正傳》的“正傳”字面上很相混,也顧不得了。
第二,立傳的通例,開首大抵該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趙,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的時候,鑼聲鏜鏜的報到村里來,阿Q正喝了兩碗黃酒,便手舞足蹈的說,這于他也很光采,因為他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細細的排起來他還比秀才長三輩呢。其時幾個旁聽人倒也肅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趙太爺家里去;太爺一見,滿臉濺朱,喝道:
“阿Q,你這渾小子!你說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開口。
趙太爺愈看愈生氣了,搶進幾步說:“你敢胡說!我怎么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姓趙么?”
阿Q不開口,想往后退了;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
“你怎么會姓趙!――你那里配姓趙!”
阿Q并沒有抗辯他確鑿姓趙,只用手摸著左頰,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訓斥了一番,謝了地保二百文酒錢。知道的人都說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約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里,也不該如此胡說的。此后便再沒有人提起他的氏族來,所以我終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寫的。他活著的時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沒有一個人再叫阿Quei了,那里還會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論“著之竹帛”,這篇文章要算及時次,所以先遇著了這及時個難關。我曾仔細想: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倘使他號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間做過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沒有號――也許有號,只是沒有人知道他,――又未嘗散過生日征文的帖子:寫作阿桂,是武斷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貴了;而他又只是一個人:寫作阿貴,也沒有佐證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樣,更加湊不上了。先前,我也曾問過趙太爺的兒子茂才①先生,誰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據結論說,是因為陳獨秀辦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國粹淪亡,無可查考了。我的的手段,只有托一個同鄉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個月之后才有回信,說案卷里并無與阿Quei的聲音相近的人。我雖不知道是真沒有,還是沒有查,然而也再沒有別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還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國流行的拼法寫他為阿Quei,略作阿Q。這近于盲從《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還有什么好辦法呢。
第四,是阿Q的籍貫了。倘他姓趙,則據現在好稱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說是“隴西天水人也”,但可惜這姓是不甚的,因此籍貫也就有些決不定。他雖然多住未莊,然而也常常宿在別處,不能說是未莊人,即使說是“未莊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還有一個“阿”字非常正確,絕無附會假借的缺點,頗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余,卻都非淺學所能穿鑿,只希望有“歷史癖與考據癖”的胡適之先生的門人們,將來或者能夠尋出許多新端緒來,但是我這《阿Q正傳》到那時卻又怕早經消滅了。
以上可以算是序。
第二章優勝記略
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①也渺茫。因為未莊的人們之于阿Q,只要他幫忙,只拿他玩笑,從來沒有留心他的“行狀”的。而阿Q自己也不說,獨有和別人口角的時候,間或瞪著眼睛道: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
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們忙碌的時候,也還記起阿Q來,然而記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狀”;一閑空,連阿Q都早忘卻,更不必說“行狀”了。只是有一回,有一個老頭子頌揚說:“阿Q真能做!”這時阿Q赤著膊,懶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別人也摸不著這話是真心還是譏笑,然而阿Q很喜歡。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對于兩位“文童”①也有以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將來恐怕要變秀才者也;趙太爺錢太爺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錢之外,就因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獨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加以進了幾回城,阿Q自然更自負,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長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人叫“長凳”,他也叫“長凳”,城里人卻叫“條凳”,他想:這是錯的,可笑!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里卻加上切細的蔥絲,他想:這也是錯的,可笑!然而未莊人真是不見世面的可笑的鄉下人呵,他們沒有見過城里的煎魚!
阿Q“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本來幾乎是一個“完人”了,但可惜他體質上還有一些缺點。最惱人的是在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于何時的癩瘡疤。這雖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為不足貴的,因為他諱說“癩”以及一切近于“賴”的音,后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再后來,連“燈”“燭”都諱了。一犯諱,不問有心與無心,阿Q便全疤通紅的發起怒來,估量了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總還是阿Q吃虧的時候多。于是他漸漸的變換了方針,大抵改為怒目而視了。
誰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義之后,未莊的閑人們便愈喜歡玩笑他。一見面,他們便假作吃驚的說:
“噲,亮起來了。”
阿Q照例的發了怒,他怒目而視了。
“原來有保險燈在這里!”他們并不怕。
阿Q沒有法,只得另外想出報復的話來:
“你還不配……”這時候,又仿佛在他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并非平常的癩頭瘡了;但上文說過,阿Q是有見識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點抵觸,便不再往底下說。
閑人還不完,只撩他,于是終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閑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于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來每每說出口來,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們,幾乎全知道他有這一種精神上的勝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黃辮子的時候,人就先一著對他說:
“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說:人打畜生!”
阿Q兩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辮根,歪著頭,說道:
“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
但雖然是蟲豸,閑人也并不放,仍舊在就近什么地方給他碰了五六個響頭,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以為阿Q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鐘,阿Q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覺得他是及時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余下的就是“及時個”。狀元不也是“及時個”么?“你算是什么東西”呢?!
阿Q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敵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幾碗酒,又和別人調笑一通,口角一通,又得了勝,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頭睡著了。假使有錢,他便去押牌寶,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滿面的夾在這中間,聲音他最響:
“青龍四百!”
“咳開啦!”樁家揭開盒子蓋,也是汗流滿面的唱。“天門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里啦!阿Q的銅錢拿過來!”
“穿堂一百――一百五十!”
阿Q的錢便在這樣的歌吟之下,漸漸的輸入別個汗流滿面的人物的腰間。他終于只好擠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別人著急,一直到散場,然后戀戀的回到土谷祠,第二天,腫著眼睛去工作。
但真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罷,阿Q不幸而贏了一回,他倒幾乎失敗了。
這是未莊賽神①的晚上。這晚上照例有一臺戲,戲臺左近,也照例有許多的賭攤。做戲的鑼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聽得樁家的歌唱了。他贏而又贏,銅錢變成角洋,角洋變成大洋,大洋又成了疊。他興高采烈得非常:
“天門兩塊!”
他不知道誰和誰為什么打起架來了。罵聲打聲腳步聲,昏頭昏腦的一大陣,他才爬起來,賭攤不見了,人們也不見了,身上有幾處很……
……
魯迅: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靈魂來。
茅盾:中國人品性的結晶。
李敖:我覺得魯迅在大陸過份被政治化了,高估了。魯迅像寫《阿Q正傳》和《中國小說史略》,都是非常好的書。
阿Q是一個卑微渺小的人物,卻也是個巨大的名字。世界任何一個文學人物都沒有阿Q這樣巨大的概括性,把幾億人都涵蓋進去
昨天買的今天就到貨了,物流速度非常好!但是收到的書本外包裝是破損的,還好里面的書頁沒有弄臟還是白色的,而且書本也沒有圖片上看的那么厚,只有大拇指指甲蓋的長度那么厚。不過這是魯迅先生的書,還是給個好評吧~
阿Q是一個卑微渺小的人物,卻也是個巨大的名字。世界任何一個文學人物都沒有阿Q這樣巨大的概括性,把幾億人都涵蓋進去。幾乎每個中國人,你,我,他,都有阿Q的靈魂的因子,直到現在……
你知道好在哪嗎好在除阿Q,還收錄了魯迅其他作品。
一致沒看過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全文,這次想好好拜讀一下。
這發了十二天的快遞終于到了 到的前一天晚上打給我 讓我第二天下午拿 然后下午到的時候我暈了 我和快遞大哥隔著四車道的國道 他直接扔了過來 回頭還發現破了 我求你們以后別發晟邦快遞了
小時候沒看過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全文,這次想好好讀一下
因為一同買了好幾本書,這本書還沒有看內容,不過包裝還是不錯的,簡單看了下字跡看起來很舒服,紙質也不錯,內容不做過多評價,快遞很快,貨到時每本書的包裝都完好無缺,十分干凈,所以十分滿意。
我一直想完整看完阿Q正傳,去了解人物的精神,和狂人日記,我一直以為是長篇小說結果是短篇的
阿Q是一個卑微渺小的人物,卻也是個巨大的名字。世界任何一個文學人物都沒有阿Q這樣巨大的概括性,把幾億人都涵蓋進去。幾乎每個中國人,你,我,他,都有阿Q的靈魂的因子,直到現在…
人是要有阿Q的精神的,這是樂觀!但人絕不能像阿Q一樣的麻木!
在當當買書很多次了,自從買了第一本書之后不知不覺就養上了買書囤書的習慣了。一直在當當買,書質都很不錯,物廉價美。書的內容也很喜歡,以后會一直在當當這里買的,對了,這次的快遞很棒人意,才1天就到了。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創作的一部小說,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未莊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魯迅史詩性小說代表作。“精神勝利法”的悲喜劇,另收錄《狂人日記》等魯迅名篇。
嗯,阿Q正傳只有43頁,余下是狂人日記,但內容很不錯
是魯迅的幾篇文章的合集,畢竟阿Q正傳很短嘛。
魯迅先生的文字是有極強的批判性的,本來不是很喜歡這種很堅硬的風格,可是還是有點想嘗試。不過可能因為年齡和對那個時代不是那么的感同身受,所以并不是完全懂得文字的含義。最后放心購買,書的質量很好。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創作的一部小說,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未莊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阿Q正傳》,魯迅小說代表作。寫于1921年12月,文章最初發表于北京《晨報副刊》,后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后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著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共九章,是采用章回體的形式寫成的。《阿Q正傳》中的人物有趙太爺、阿Q(guì)、吳媽、王胡、小D等。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經典之作之一,上學的時候,學過一兩篇,那時候語文老師對魯迅先生文章深刻的剖析,讓我不禁覺得魯迅先生不愧是文壇的重量級人物,文章針砭時弊,對于如今認識國民人性也有參考意義。
魯迅的文章很有意義,很值得去看一看。特別是阿Q這個角色讓我感觸尤深,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中,我讀到了不一樣的理解。阿Q可以是一個笑話中的人,可以是周圍的人,也可以是我自己…就像魯迅說的那樣,阿Q的是有后代的,并且他的后代可能隨處可見。
阿Q正傳》,魯迅小說代表作。寫于1921~1922年,文章最初發表于北京《晨報副刊》,后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后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著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經典之作之一,上學的時候,學過一兩篇,那時候語文老師對魯迅先生文章深刻的剖析,讓我不禁覺得魯迅先生不愧是文壇的重量級人物,文章針砭時弊,對于如今認識國民人性也有參考意義。現在有空時常拿來讀一讀,又有新的認知。經典不愧是經典!
很好很好還不錯還不錯的,先生的書不太容易看明白
阿Q這個角色讓我感觸尤深,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中,我讀到了不一樣的理解。阿Q可以是一個笑話中的人,可以是周圍的人,也可以是我自己…就像魯迅說的那樣,阿Q的是有后代的,并且他的后代可能隨處可見。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于1921—1922年撰寫的中篇小說。小說最初發表于北京《晨報副刊》,后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共九章,是采用章回體的形式寫成的,其中主要人物有趙太爺、阿Q、吳媽、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阿Q正傳》向人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后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著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