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人之際,達古今之變。一部二十四史,帝王將相讀出來的,往往是爾虞我詐和經略權變,而在經濟學家的眼中,卻是很多當代經濟理論的預演。
東西兩漢煌煌四百余年,明君賢臣輩出,文治武功均可稱道。可知其在貨幣理論上的大膽實踐,卻讓今人嘆為觀止?
在文帝駕崩、景帝即位之后不久便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大漢朝無論在軍事還是經濟上都險象環生。如果一個現代的金融家穿越回漢景帝時代,會如何籌款幫助平定七國之亂呢?
諸葛亮萬世臣表,文武全才,可知在另一個戰場:國家經濟方面,也不遑多讓?
北魏孝文帝遷都的計劃中,又潛藏著什么博弈論的道理?為什么有些人先反對而后同意?
秦始皇、漢武帝和隋文帝,個人命運大相徑庭,真的是運氣差異么?還是不同的經濟策略及管理方式導致不同的結果?
這些疑問,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汪凌燕,四歲課章句,稍長治古言。求學燕園內,孜孜博雅前。夢為燕趙客,錚錚俠骨顯。經綸濟世志,一往勇無前。
汪通,平生不修文藝,只愛歷史數理,五經六書曾讀,資治通鑒釋疑。圖盧茲里學經濟,師承梯若爾·雷伊。噫!經濟自然千古事,社稷猶須賴科技。
章?誰道嬴秦是繼周
周朝末年,周赧王奮發圖強,靠"借貸"強軍,糾合諸侯伐秦,孰料大軍未出而債臺高筑,釀成了中國歷早的主權債務危機。秦朝一統天下之后,劉邦押送囚徒去咸陽公干,蕭何送給他五個大錢作為盤纏,孰料從這五個大錢上,卻隱隱現出了秦朝經濟崩潰的陰影……
早的主權債務危機
現代周赧王:賴賬的希臘
從戰國博弈說歐元統
諸葛亮與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
在劉備因關羽之死盛怒興兵討伐東吳失敗之后,接受了劉備托孤的諸葛亮,在蜀漢只有四川一省之地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讓蜀民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其金融理財與治理經濟的
能力可見一斑。
現在很多人對諸葛亮執著地北伐頗有微詞,認為當時曹魏"十分天下有其八",統24小時下已成定局,休養生息、將養元氣才是正途。殊不知這種自以為高明的主意才是大錯特錯。
當時,曹魏所占據的中原地區是軍閥混戰的重災區,袁紹、呂布、劉表、張繡、曹操已經把這塊地區打殘了,沒有數十年的休息是不可能充分利用的。
而江東自從孫策掃滅群雄之后罕逢戰火,巴蜀更是亂世中少見的樂土,盡管曹魏相對來說土地更廣、人口更多,但論經濟發展的水平和商業化的程度,應該是巴蜀和東吳勝過曹魏。諸葛亮要做的,就是保持這一發展上的優勢,持續不斷地對魏國施加壓力。
諸葛亮深知,如果三家罷兵,讓曹魏充分利用中原地區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把休眠的戰爭機器開動起來,將是蜀國和吳國都無法抵擋的。所以諸葛亮伐魏,正是要把戰火燒到
魏國的土地上,破壞魏國的經濟發展和復蘇的節奏。
事實上,諸葛亮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一出祁山,雖然因為馬謖失街亭而功敗垂成,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也得而復失,但是極大地干擾了魏國整個西部的軍屯和商業發展。
三出祁山,諸葛亮攻拔了武都、陰平二郡,把二郡的人民都遷移到了漢中,削弱魏國戶口的同時也增加了蜀漢的人力。
四出祁山,司馬懿龜縮不出,諸葛亮先是用疑兵之計,把魏國辛辛苦苦在上邽種了一年的麥子全部收割裝進自己的糧倉,在退兵時還用計在木門道射殺了大將張頜。
五出祁山,諸葛亮已經讓蜀軍推進到了離長安不到兩百公里的渭河沿岸屯田,準備利用魏國的土地養活蜀國的士兵來場持久戰,而司馬懿依舊無計可施,閉門不出。
正如吳國張儼的《默記》中所說,"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乎!"
司馬懿和諸葛亮孰優孰劣,自古以來評論的人不計其數。《默記》里的這段文字,其實講得已經很清楚了:孔明不過是占據了天下九分之一的土地——雖然四川現在看起來很大,但在
諸葛亮那個時代,也就是成都以北比較興隆一些,而成都往南的廣袤的地區都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蜀漢只是名義上"羈縻"住而已,無論是行政權還是稅權,在這些地方并不能很順利地行使。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諸葛亮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而司馬懿作為雍涼都督,無論是騎兵、步兵還是后援,都數倍于諸葛亮,也才不過是成功防守住了諸葛亮而已。孰難孰易,
非常好,好到沒朋友
還不錯就是價格沒有活動力度大
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印刷很好,物流也快
很有意思,有歷史又有經濟,滿足了我的需求,很好!
解讀諸葛亮那部分的觀點比較獨特哎,從本書而論,諸葛亮又變成了一個戰略家。真是新穎,不過本人無力考據,從經濟方面解讀一些歷史事件,我覺得不錯。
闊以有 八錯
很喜歡 也許是自己喜歡的閱讀類型吧
送人的,印刷方面還可以,內容我沒看
是正版圖書,發貨快,售后有保障,如果包裝再好一點會更好!
通俗易懂,觀點獨特
很有意思,從歷史可以看到當代
很好,感受下歷朝歷代的經濟
好,值得一讀
很好,真棒是正品,字跡清楚,推薦推薦
大開眼界,可讀性強,內容扎實。
內容獨特,將歷史與經濟融合,好看。
熱帶風暴一樣在嘴里滾來滾去,頗有電光火石之感、翻云覆雨之意……
書很好,很新,就是發貨太慢了,趕上雙十一,七天才到,上帝造人都成了。
兩個作者分工很清晰,以至于都看不出是合著的,解讀沒毛病,總結沒問題,時間很清楚,需要對著唐之后來看
對此題材感興趣,歷代王朝的經濟財政狀況,好評不錯的書,打折收了看看
用另一種視角讀歷史,事還是那些事,卻又增添了別樣的風味
很好看,打折時候趕緊買來看,多讀點經濟是很有好處滴~
對于我這種文科生,有些經濟學的理論,特別是博弈的,有點難懂,不過從歷史講,文筆還是蠻有趣的。不錯的一本書。
書收到了,很快,一共買了三本,翻了幾頁覺得很好,經濟加歷史正是我想要的。放旅行箱一本打算陪家人旅游好好拜讀。
穿越歷史聊經濟,從周到隋朝,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國之大事在戎在祀,如果沒有錢的支撐,什么豐功偉業都無以為繼。
能夠更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經濟上的一些規律,長知識了
質量不錯,值得看,以歷史的角度看經濟,視角獨特,通俗易懂。
其實人類一直都是經濟類物種 欲望需要無窮的交換 交換就是經濟。別說從古以來 自今開始 無一日不經濟。
歷史與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讓讀者能夠從熟悉的歷史事件中了解經濟發展的脈絡,又從經濟學的角度更深層次地認識歷史。趣味性強,通俗易懂。
讀的愛不釋手的一本書。我對經濟是門外漢,如果你讓我單獨去看經濟理論的書,那決計是看不進去的,但是恰好與我鐘愛的歷史結合,登時便趣味橫生。書里對歷史上的很多事件從經濟角度進行分析,不一樣的歷史故事。
本書采取了類似紀事本末體的形式,以經濟學的視角,用通俗輕松的語言解讀了西周至隋朝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闡釋了王朝背后的經濟運作原理,并用大量現代經濟現象作為對照,犀利揭示古今之變,引導讀者在古代與現代之間來回穿越,帶來非常強的既視感。
嗯,還不錯,在歷史的角度上來看經濟,挺增長見識的。
快遞應該送到家啊!為什么送小區快遞柜里了?
在圖書館見到,翻了一下就馬上借了。真的很好看,即可以了解歷史,又可以知道許多經濟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