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汪丁丁作品。本書中,汪丁丁教授將“中國奇跡”分為三個維度: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其中,中國經濟近四十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舉世矚目,完成了“中國奇跡”的個維度。但在經濟奇跡的背后,卻是整個社會正義與道德感的缺失,腐敗橫行。要想讓經濟奇跡延續,必須同步社會改革,提高中國人的道德水平。三者并駕齊驅,才可能贏來真正的“中國奇跡”。
1.財新全新經濟類書系——“理享家”圖書輯:許小年《回蕩的鐘擺》、周其仁《中國做對了什么》、汪丁丁《經濟的限度》、謝平《互聯網金融九堂課》重磅上市,與眾多品牌經濟學家一起共享理性的力量。
2.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汪丁丁是國內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人物,致力于求解中國經濟與社會基本問題。本書對“中國經濟奇跡”與未來中國社會發展都有著深刻的論述,見解獨到。
3.在汪丁丁教授看來,任何一個社會,總有“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這樣三個基本的維度。中國人長期生活在“物質”這一單一維度之中,而由于精神生活與社會生活的激烈變遷引發了重重危機。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物質”之外,解決社會正義與公民道德問題。
汪丁丁
著名經濟學家。
曾任教于香港大學和德國杜伊斯堡大學。現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瑞意高等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及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東北財經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財新傳媒學術顧問。
教學研究廣泛涉及經濟學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礎、行為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演化社會科學等重要的前沿學科領域。
著有《經濟學思想史講義》《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行為經濟學講義》《新政治經濟學講義》《行為經濟學要義》等20部作品。
目 錄
中國奇跡的歷史與未來 001
大國為何無以師小國 007
中國問題的復雜性——與周濂對話 016
中國轉型的可能性及其道路 060
正義與人生的中國式思考 080
人類創造性的兩大前提 098
互聯與深思 102
復雜思維為何艱難 122
競爭與合作 133
互替與互補 140
自由與自律 146
“鎖死”的路徑 152
永遠的貝克爾 157
為什么經濟學研究生應該讀科斯的書 166
他刺痛了這個毫無希望的世界 170
行為金融學基本問題 174
美食經濟學 197
經濟學的“錯置實境”迷途 206
收入分配與正義訴求 210
資本與財富 220
嵌入在社會里的公司——重溫德魯克 229
中國奇跡的歷史與未來
只要粗略回溯近代以來的中國經濟史,不難看到,可稱為“經濟奇跡”的,例如年均經濟增長率高于8% 且持續20年以上的時期,僅發生于1990年以后。
這里的“近代”,依照常見的一種解釋,上溯150年,由2000年上溯,始于“鴉片戰爭”。近代以來,即涵蓋到今天為止的現代或當代。
由于休謨指出的基于發生時間相鄰而生成的關于現象A 與現象B 之間的因果聯想,我們早已習慣于將1980年代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視為1990年以來中國經濟奇跡的原因,從而難以設想存在著只是因難以“量化”而不能獲得經濟學家承認的其他更深遠的原因。
任何一個經濟的奇跡(持續高速增長的現象),都不能脫離它嵌入其中的社會。而任何一個社會,總有“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這樣三個基本的維度。
當我們說這是一個奇跡的時候,其實是相對于我們熟悉的大多數不能稱為奇跡的社會現象而言。
經典的奇跡發生于耶穌傳道時期,記載于《新約》。由于顯著不同于當時絕大多數民眾熟悉的、不被認為是奇跡的現象,耶穌由信仰而來的行為,被當時的民眾稱為奇跡并產生了巨大影響。
科學昌明,凡科學可以解釋的,或科學主義者相信科學可以解釋的,不再被視為奇跡。科學,包括經濟科學。至今,經濟學家仍在試圖理解或解釋“中國經濟的奇跡”。
畢竟,這一被稱為奇跡的經濟增長時期已經或正在成為歷史。中國人面對的是未來,是不僅與以往三十多年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而且與以往一百多年乃至一千多年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未來,以及近代以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劇烈變遷,所引發的重重危機。
及時重危機是精神生活的,特別在中國,表現為文化危機,或借用1990年代的知識分子話語——“人文精神的危機”。其實,精神生活本質上是內在的,是“自足”,或“不外求”。中國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周代晚期“官學失守”,道術為天下裂,諸子百家,求諸于野。至秦漢時期,不論依據臺灣的錢穆先生,還
是依據大陸的馮友蘭先生,人文精神畢竟是止于宋了。宋以后只有“乾嘉諸老”,人文精神“命懸一線”。隨后,是唐君毅先生所述的“花果凋零”時期。
第二重危機是社會生活的,特別在中國,核心是情感危機。哺乳動物的情感可分為“原初的”——懼、怒、哀、喜、厭;“派生的”——例如恨、愛、嫉妒;“復合的”——例如又愛又恨、悲喜交集、惆悵莫名。哺乳動物演化至人類,有了更高級的情感,例如道德感、正義感、審慎與悲憫,以及與較高存在相通之感——宗教感或信仰。是否有單純指向個人的私己情感?日常生活中,當然有,例如懊惱、悔恨、自戀之類。但深入探究之后,我認為那些表現為私己情感的,歸根結底是米德最早論證的每一個人“社會自我”(social self)之反映,我很難想象一個孤立于社會生活的人(以著名的“狼孩”為案例)怎樣產生懊悔、惱恨、自戀這類私己情感。
第三重危機,讀者不難推測,是物質生活的。毫無反思能力的經濟發展,勢必耗竭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生態以及人類自身。可是,對物質生活的任何反思,只能來自物質生活之外,例如精神生活或社會生活。
情感的穩定方式,簡稱“情感方式”,總是嵌入特定社會生活的。例如,費孝通先生的想象是,鄉土中國,每一個人的社會生活由一圈套一圈的同心圓,以及這些同心圓與其他人的一圈套一圈的同心圓之間的復雜關系構成,表現為“遠近親疏”,或“愛有差等”,或更概括地,梁漱溟先生稱為“倫理本位的社會”。此處,人之“倫”,從物之“侖”,即繁體字“侖”。據我的朋友吳雪君考證,龢之大者,謂之太和。和與侖,源自音樂的和諧秩序。侖乃律之象征,有笛孔之侖,簫管之侖,琴弦之侖……不同侖之間的共振共感,謂之龢。
近代以來的社會轉型,特征之一是鄉土的“熟人社會”之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千百萬陌生人組成的都市——這些都市不再單純是政治中心,而是基于勞動分工與協調的集聚效應的經濟中心。轉型期社會的新生活瞬息萬變風險驟升,對不熟悉經濟學原理的中國人而言似乎毫無秩序可言,至少,難以形成生活的秩序感。
中國并非特例。據統計,日本和韓國在所謂“經濟起飛”時期,不僅有經濟的“奇跡”,而且自殺率、離婚率、犯罪率等顯著高于穩態時期的情感危機或“奇跡”。
推薦購買!
書評,沒有結合中國發展實際。
汪丁丁老師的書很喜歡。
非常滿意,繼續努力!
書很精美,價格也很合適!
購書愉快,謝謝當當網的熱情服務!
很值得細讀,好書。
很好我很喜歡
了解生活中的經濟知識,把握未來的趨勢。
作為經濟學的大師,非常關注作者作品。
汪丁丁教授的書值得看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作品,充分體現了作者一貫的風格,可以當做是讀書目錄或者索引來理解
很好不錯,值得閱讀。
非常好受益匪淺
商品很好,包裝精美,圖文并茂,值得擁有
不錯不錯的
很好,很值得,不錯
這是我精心挑選的書籍,自然滿意
包裝袋破了,還好書沒破損。
很棒的財新,受尊敬的良心經濟學家!
物流不錯,物美價廉
汪丁丁的書,必須收藏!
。。。。。
包裝破了,書有硬折。
價格比某東便宜,但是配送和包裝真的比不上。
很不錯的的書。值得一看。
很不錯的書,喜歡。
還沒看,不過汪丁丁的作品應該不差
不錯,很滿意
汪丁丁的書一直支持,觀點獨到且具有一定深度,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