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圖書
人氣:66

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

每天,我們如何面對世界,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 24小時一段靈性文字,帶你走進來自西藏的活智慧 放下我執(zhí),活出每24小時的自在與喜悅 源自索甲仁波切的心靈經典之作《西藏生死書》 加入索甲仁波切的原創(chuàng)書法,蘊含...
  • 所屬分類:圖書 >哲學/宗教>宗教>佛教  
  • 作者:[索甲仁波切]
  • 產品參數(shù):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308155717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5
  • 印刷時間:2016-05-01
  • 版次:1
  • 開本:128開
  • 頁數(shù):--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編輯推薦

每天,我們如何面對世界,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

24小時一段靈性文字,帶你走進來自西藏的活智慧

放下我執(zhí),活出每24小時的自在與喜悅

源自索甲仁波切的心靈經典之作《西藏生死書》

加入索甲仁波切的原創(chuàng)書法,蘊含扣人心弦的辯才、溫暖和智慧

發(fā)人深省的文字和故事,是寧靜和快樂的源泉

作者簡介

索甲仁波切:

出生于西藏東部的康巴,年幼時即被認證為具觀圣者大伏藏師托頓?索甲的轉世。他由上師蔣揚?欽哲?秋吉?羅卓視如己出般扶養(yǎng)成人,并在上師的親自指導下,接受了西藏喇嘛的傳統(tǒng)訓練。

1971年仁波切進入劍橋大學研讀比較宗教學,同時繼續(xù)跟隨藏傳佛法大師敦珠仁波切和頂果欽哲仁波切修法。1974年開始弘揚佛法。近四十年來,他不斷觀察現(xiàn)代人的生活,同時思索如何讓來自西藏的智慧撫慰現(xiàn)代人急躁、不安的心靈,予之以平和、寧靜。

在線預覽

一月

1月1日

依據(jù)佛陀的智慧,我們確實可以利用生命來為死亡未雨綢繆。我們不必等到親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或受到絕癥折磨時,才去觀察我們的人生,也不必到死時還赤手空拳地面對未知。此時此地,我們就可以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我們可以全心全意、無比、心平氣和地把每一秒鐘當成改變和準備死亡與永恒的契機。

1月2日

學習禪坐,是你這輩子所能給自己較大的禮物。唯有通過禪定,你才能踏上發(fā)掘真性的旅程,找到你想活得好、死得安詳所需的定力和信心。禪定是通往證悟之路。

1月3日

在教禪坐時,我常在開頭就說:“把你的心帶回家,然后放下,放松。”

整個禪坐過程可以簡化成這三個重點:把你的心帶回家、放下、放松。每個重點都包含著許多層面的意義。

把你的心帶回家,意思是通過專注的修習,把心帶進安住的境界。其深義是把你的心轉向內在,安息在心性之中。這本身就是較高的禪定。

放下就是把心從執(zhí)著的牢獄中解放出來,因為你認識到一切痛苦、恐懼和挫折都來自執(zhí)著心的貪欲。在比較深的層次里,由于你越來越了解心性而產生的體悟和信心,可以啟發(fā)深廣而自然的寬容心,讓你解脫心里的一切執(zhí)著,讓心自在無礙,在禪定的啟發(fā)中融化。

,所謂放松就是心要寬廣,放松心情。更深入一點來說,放松你自己,進入真正的心性,也就是本覺之中。這種喚起的過程,藏文的意思是“在本覺上放松”。這就好像把一撮沙倒在平面上,每一粒沙都自動安頓下來。這就是你在真性中放松的方式,讓一切思想和情緒自然地平息,融入心性的狀態(tài)中。

1月4日

我們有多少人就像故事中的窮人,被所謂“動的惰性”搞得團團轉呢?惰性自然有不同的表現(xiàn):東方的惰性和西方的惰性。東方的惰性在印度表現(xiàn)得最為淋漓盡致,包括整天懶洋洋地曬太陽,無所事事,逃避任何工作或有用的活動,茶喝個沒完沒了,聽電影歌曲,收音機開得震天響,和朋友瞎扯;西方的惰性則大異其趣,一輩子都忙得身不由己,沒有時間面對真正的問題。

如果我們觀察自己的生活,就可以很清楚地發(fā)現(xiàn),我們一生都在為無關緊要的“責任”忙碌。有一位上師把它們比喻為“夢中的家務事”。我們告訴自己,要花點時間在生命中的大事上,卻從來找不出時間。即使是早上剛起床,也有一大堆事要做:打開窗子、鋪床、沖澡、刷牙、喂狗、喂貓、清掃昨晚留下來的垃圾,發(fā)現(xiàn)糖或咖啡沒了就出去采購,做早餐……一大堆數(shù)不完的名堂。然后,有衣服要整理、挑選、熨平,然后再疊好,還要梳頭發(fā)、化妝。 整天的時間都被電話和瑣碎計劃等許多“責任”占滿,一籌莫展,也許稱之為“不負責任”還比較妥當。

1月5日

喪親之痛也會尖銳地提醒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愿表達你的愛和感激或請求寬恕的后果,如此可以讓你更關心那些目前還活著的親人。庫伯勒 羅斯說:“我試著教人們,當別人還聽得見的時候,要把這些話說出來。”雷蒙德 穆迪畢生從事瀕死經驗的研究,他寫道:“我開始了解,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是多么接近死亡??!現(xiàn)在我會比從前更小心地讓每一個我愛的人知道我的感覺。”

1月6日

啟發(fā)悲心有一種強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把他人看成你自己。 畢竟所有人類都是相同的—由肉、骨、血組成。我們大家都要快樂,都要避免痛苦。而且,我們都有要求快樂的同等權利。換句話說,了解我們與他人平等無二很重要。

1月7日

盡管我們總是說做人要實際,但西方人所說的實際,其實是無知,而且常常是自私而短視。我們的眼光膚淺到只注重今生,到頭來墜入騙局,現(xiàn)代社會中無情而具毀滅性的物質主義便是由此產生的。沒有人談死亡,沒有人談來生,因為人們認為談及它們會妨礙世界的“進步”。

如果我們最希望自己活得真實并繼續(xù)活下去,為什么還要盲目地認為死亡是終結呢?為什么不嘗試探索來生的可能性呢?如果我們真的就像我們所說的那么務實,為什么不開始嚴肅地反問自己:我們的“真實”未來到底在哪兒?畢竟,很少人能活過一百歲。過了那一點,就是未知的永恒……

1月8日

從藏傳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中陰的存在分成四個持續(xù)不斷而息息相關的實體:1.生;2.臨終和死亡;3.死后;4.轉世。

它們可以稱為四種中陰:

此生的自然中陰;

臨終的痛苦中陰;

法性的光明中陰;

受生的業(yè)力中陰。

中陰是解脫的好機會,如同佛法告訴我們的,中陰在某些時刻的威力特別強,潛力特別大,不管你做什么,都能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我把中陰想成走到懸崖邊緣的時刻;譬如,上師向弟子介紹最精要、本初且最深處的心性的時刻。不過,在這些時刻中,威力較大和最富潛能的,還是死亡那一刻。

1月9日

當你認真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萬物本身并非真實存在,這種非獨立存在,我們稱為“空性”。讓我們來觀想一棵樹。當你想到一棵樹的時候,就會想到一個明確的物體。在某個層次上,就像海浪一樣,樹確實是明確的物體。但當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樹畢竟沒有獨立的存在。細細思考,還會發(fā)覺,樹可以化解成一個極微細的關系網,延伸到整個宇宙。落在樹葉上的雨,搖動樹的風,滋養(yǎng)樹的土壤、四季和氣候,乃至日月星辰之光芒,都構成樹的一部分。當你繼續(xù)想下去,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宇宙間的一切都在成就這棵樹:任何時刻,樹都不能獨立于其他事物;任何時刻,樹的本質都在微細變化中。這就是我們所謂一切皆空,一切皆無法獨立存在。

1月10日

當更多人了解他們的心性時,他們將會珍惜自己生存的世界,知道它多么美好,并樂意為保存這個世界而奮斗。很有趣的是,藏語中“佛教徒”發(fā)音為“nangpa”,意譯為“內省的人”—從心性而非從外尋找真理的人。佛教的一切教法和訓練,都只針對一個目標:往內看心性,從而擺脫死亡的恐懼,幫助我們體悟生命的真相。

1月11日

佛教禪師知道心多么有彈性和可塑性。如果我們訓練它,什么事都辦得到。事實上,我們早已被輪回訓練有素。我們被訓練去嫉妒、執(zhí)取、焦慮、憂傷、絕望和貪婪,被訓練得一旦面對刺激就暴跳如雷。其實,我們已經被訓練到非常嚴重的地步,不必努力去激發(fā),這些負面的情緒就會自動生起。因此,一切都是訓練和習氣的問題。如果我們對自己誠實,就會清楚,把心投入混淆的狀況中,很容易成為迷惑陰郁的專家,耽于沉溺,不自覺而堅定地屈服于它的支配。在禪坐中,讓心致力于解脫妄想,我們將發(fā)現(xiàn),只要有耐心、紀律和正確的訓練,時間一久心會自動解開自己的結,并認識本有的喜悅和清明。

1月12日

面對死亡,我們總有無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無常的真相。

我們總是認為改變等于損失和受苦。如果改變發(fā)生了,就盡可能麻醉自己。我們倔強而毫不懷疑地假設:恒常可以提供安全,無常則不能。但事實上,無常就好像是我們在生命中碰到的一些人,開始時難以相處,但認識久了,卻發(fā)現(xiàn)他們比我們想象中來得友善,并不恐怖。

1月13日

人類一輩子都在準備,準備,準備:只是對下一輩子沒作準備。

—卓巴格堅

1月14日

心性像什么?想象心性的體性就像空無一物、廣大無邊、自始清凈的天空;想象心性的自性如太陽的光明清澈、無所不在、自然顯現(xiàn);想象心性的能量,即慈悲的顯現(xiàn),如陽光大公無私地普照萬物,遍滿四面八方,無可抵擋,無所不在。

1月15日

你會對一切還沒有證悟真性的眾生,自然地生起慈悲心。它是如此無邊無際,如果眼淚可以表達的話,你會不停地哭泣。當你證悟心性時,不僅會生起慈悲,而且會生起許多善巧方便。而且,你將自然地解除一切痛苦和恐懼,諸如對于生、死和中陰身的恐懼。如果你想描述這種從證悟產生的喜樂,誠如諸佛所說,即使你將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喜悅、快樂和幸福都聚集在一起,也不及你證悟心性時經驗到的喜樂的千萬分之一。

—紐舒堪布仁波切

1月16日

然而,往內觀照是多么困難的事!我們多么容易被舊習氣主宰?。【拖窦~舒堪布的詩告訴我們的,即使它們帶來痛苦,我們也以幾近聽天由命的態(tài)度接受它們,因為我們慣于屈從。我們自以為崇尚自由,但一碰到習氣,就淪為它們的奴隸。

雖然如此,反省還是可以慢慢帶給我們智慧。我們注意到自己一再掉入那不斷重復的固定模式里,也開始希望跳出窠臼。當然,我們也許還會再掉入其中,但慢慢地我們可以跳出來,有所改變。

1月17日

藏語稱身體為“l?,茵~際恰傲糲呂吹畝鰲?,像行棱犞eC看撾頤撬怠發(fā)筆?,就矢`諤嶁炎約?,晤U侵皇鍬每停菔弊≡詿松痛松懟R虼瞬刈迦瞬⒉灰勻渴奔涓納仆庠諢肪?,覑傪t瞇姆稚?,他脴寫言、够穿、有屋譡吐懔恕H綣頤羌絳衲殼罷庋?,卵灧苦干追求捂k突崍裎拗鰨ト松哪勘輟B每妥]霉葜?,染J巧裰欽5幕?,会謪Q倫頒攴考瀆穡?

1月18日

業(yè)并不是宿命和命定,而是指我們有創(chuàng)造和改變的能力。業(yè)具有創(chuàng)造性,因為我們可以決定如何及為何行動;我們可以改變,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陀說:

業(yè),創(chuàng)造萬物,如藝術家;

業(yè),構成萬物,如舞蹈家。

1月19日

心性藏語發(fā)音為“rigpa”,是指本初、純凈、原始的覺知,稱得上當下明智、清晰、輝煌和覺照的本覺。它是永遠不受變化或死亡觸及的。目前,它就隱藏在我們的心中,在凡夫心中,被我們急速變化的心念和情緒蒙蔽。就好像一陣強風可以把云吹走,露出光芒四射的太陽和廣闊的天空,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某種啟發(fā)也可以讓我們揭開且瞥見這種心性。這些靈光一現(xiàn)固然有許多深度和程度,但每一種深度和程度都可以帶來某種了解、意義和自由,因為心性就是了解的基礎。

1月20日

我們的心是美妙的,但也可能是自己較大的敵人,給我們添了很多麻煩。我希望心能像一副假牙,我們可以自行決定帶走或是留在昨夜床旁的桌子上,至少可以暫停它無聊煩人的妄為,讓我們得到休息。

我們對自己的心是如此仁慈,甚至當佛法在內心撥動琴弦,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感動時,我們還是退縮不前,因為有一些根深蒂固和令人費解的猜疑心阻擋了我們。

在某些時候,我們需要停止不信任。我們需要放下懷疑和猜忌,這些本應該保護我們,卻從未成功,最終,甚至比它們本該阻擋的傷害更令我們痛苦不堪。

1月21日

一種有用的禪坐方法是把心輕輕地放在一個對象上。你可以使用一個自然美麗的對象,讓自己產生特別的靈感,譬如一朵花或一顆水晶。然而,具體表現(xiàn)真理的東西,諸如佛像、基督像,特別是你上師的像,會更有威力。上師活生生地把你和真理聯(lián)結在一起;由于你和上師的師徒關系,只要看著他的臉,你的自性就會與靈感、真理聯(lián)結在一起。

1月22日

想象有一個人發(fā)生車禍,被送到醫(yī)院后突然清醒過來,發(fā)現(xiàn)她喪失記憶。從外表來看,她毫發(fā)無傷,但已經不記得自己到底是什么人。同樣的情況,我們記不得自己的真實身份、本性,卻狂亂地到處投射,扮演另一個人,執(zhí)著不放,就像一個不斷掉進深淵的人。這個虛假的、妄執(zhí)的身份就是“自我”。

1月23日

我們要再次強調的是:最重要的是教法的真理,而不是老師這個人。這是佛陀提醒“四依止”的原因:

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識。

所以,我們應該記住,真正的老師是真理的發(fā)言人,是真理慈悲的“智慧展現(xiàn)”。事實上,一切諸佛、上師和先知都是這個真理的化身,以無數(shù)善巧、慈悲的形象示現(xiàn),引導我們通過他們的教法回歸真性。因此,一開始的時候,比尋找老師還重要的是尋找和遵行教法的真理,因為當你與教法的真理接觸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和上師接觸了。

1月24日

在我的傳統(tǒng)里,我們尊敬上師,因為他們甚至比一切諸佛還慈悲。雖然一切諸佛的慈悲和力量永遠存在,但我們的業(yè)障卻阻止我們與諸佛面對面相會。反之,我們可以會見上師;他是活生生的人,會呼吸、講話、動作,就在我們的面前,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顯示諸佛之道:通往解脫之道。對我來說,我的上師們一直是活真理的化身,他們無可否認地顯示出證悟可以發(fā)生在這一世、這個世界、此地、此時;同時,在我的修行、工作、生命和解脫的旅途上,他們一直是較高啟示。對我來說,上師們象征我的神圣誓愿證悟為及時要務,直到我真正證悟為止。我充分了解,只有在證悟之后才能認識他們的本質和他們無限的寬大、愛心和智慧。

1月25日

這種慈悲的大愿,在梵文中稱為菩提奇他。“菩提”的意思是證悟的本質,“奇他”的意思是心。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翻譯為“證悟的心”或簡稱“菩提心”。喚醒和發(fā)展證悟的心,就是讓我們佛性的種子漸漸成熟,等到我們的慈悲修行變得圓滿和周遍一切時,那顆種子必將莊嚴地開花成佛。因此,菩提心是整個修行的源泉和根。正因如此,在傳統(tǒng)里,我們才會如此迫切地祈禱:

無上珍貴菩提心,

未生起者令生起,

已生起處不退轉,

愿彼增長再增長!

1月26日

觀照死亡,可以加深你的“出離心”。出離心,藏文發(fā)音為“ng?jung”。“ng欏鋇囊饉際恰叭肥檔摹被頡氨厝壞摹保癹ung”的意思是“走出”、“出頭”或“出生”。時常深入反省死亡,可以讓你發(fā)現(xiàn)自己正從習氣中“走出”,通常帶著厭惡的感覺。你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能隨時放下它們,最終順利地從習氣中解脫出來,誠如上師們所說的“好像從奶酪中挑出毛發(fā)”那般容易。

1月27日

中陰教法源自古老的《大圓滿密續(xù)》。它提到有一只神話中的鳥,名叫金翅鳥,一出生就已經發(fā)育完成。這種影像象征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無瑕的。金翅鳥的后代,在蛋里就已經羽毛豐滿,但在出來之前并不會飛,一直要等到蛋殼破裂,才能夠一飛沖天。同樣的道理,上師告訴我們,佛性被身體隱藏,一旦身體被舍棄了,佛性將大放光明。

1月28日

生和死就在心中,不在別處。這種教法至今仍具有革命性的佛教智慧。佛教認為心是一切經驗的基礎,它創(chuàng)造了快樂,也創(chuàng)造了痛苦;創(chuàng)造了生,也創(chuàng)造了死。

1月29日

有24小時,敦珠仁波切帶著夫人坐車經過法國,一路上贊嘆著旖旎的鄉(xiāng)間風光。路過粉刷艷麗、繁花爭妍的大墳場時,敦珠仁波切的夫人說:“仁波切,看!每一樣東西都這么整齊干凈,甚至連他們擺放尸體的地方都一塵不染。”

“啊,是的。”他說,“一點也不錯。這是多么文明的國家?。∷麄兩w了這么棒的房子給尸體住,但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們也蓋了這么棒的房子給活尸體住。”

1月30日

如果你坐著的時候,心與身并未相應—例如,你在擔心或想著某件事—你的身體就會感到不舒服,困境也比較容易產生。反之,如果你的心處于寧靜、受啟發(fā)的狀態(tài),就會影響全身的姿勢,你可以更輕松自在地坐著。因此,重要的是,要讓身體的姿勢和體證心性所產生的信心結合在一起。

1月31日

“見”又是什么呢?它無非是看見事物如本來面目的實際狀態(tài):它就是了解真實的心性即萬事萬物的真實本性,它就是領悟心的真性即真理。敦珠仁波切說:“見就是對原原本本的覺醒的認識,它包含一切事物:感官的認知(能)和現(xiàn)象的存在(所)、輪回和涅槃。這種覺察有兩個層面:層面的空和相對層面的表象或感受。”

媒體評論

說到生死跟臨終關懷,就不能不談最近二十年來在這個領域里面影響的一部書:西藏生死書——梁文道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不舍清**的評論:

帶著這本書去了川西,西藏人對待死亡的淡定和寧靜讓我震撼!

2017-11-10 18:49:12
來自沫念原**的評論:

兩年前看過了西藏生死書,非常棒,不知人生的生死,怎知其中的意義,推薦給對于死有過或多或少疑惑的人,

2017-11-25 12:30: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籍比較簡單,要與原著一起搭配著看。更有收獲。

2017-11-21 17:24:32
來自子君婷**的評論:

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 看到網友的評論 就把這姐妹篇都買了下來 無上正等正覺心 西藏 仰望生死兩茫茫的聖地 希望自己多多少少能從書中過去一些福祉

2017-08-17 12:48:3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現(xiàn)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家中親人一個一個的離去,買了一些修身的書,覺得受益很大。買了紅皮那本,喜歡成套買,就又買了這個,每日一課。

2017-11-10 14:35: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發(fā)貨很快,第二天就收到了,正好出差帶本看。

2016-09-08 22:15:5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剛收到,還沒有來及看,一直想看看關于佛教的書籍。

2016-09-21 12:20:2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應為滿減活動買的,個人還是比較推薦看原版,這本書就是整合了些經典的話,重點是及其精簡,甚至一面就600左右的字,不是特別推薦

2016-11-23 16:58: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很喜歡,只看了書名就喜歡上了,等慢慢研究

2016-11-16 21:53:37
來自大***(**的評論:

看介紹買的,不知道怎么樣,這方面的書籍以前沒有接觸過哦。

2017-06-27 14:39:3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當你認真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萬物本身并非真實存在,這種非獨立存在,我們稱為“空性”。讓我們來觀想一棵樹。當你想到一棵樹的時候,就會想到一個明確的物體。在某個層次上,就像海浪一樣,樹確實是明確的物體。但當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樹畢竟沒有獨立的存在。細細思考,還會發(fā)覺,樹可以化解成一個極微細的關系網,延伸到整個宇宙。落在樹葉上的雨,搖動樹的風,滋養(yǎng)樹的土壤、四季和氣候,乃至日月星辰之光芒,都構成樹的一部分。

2017-06-21 16:26:2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配合紅本一起買的,朋友大力推薦,請關注后續(xù)我的追加評論。

2017-06-17 21:39:02
來自***(匿**的評論:

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 買過紅色的那本。受安妮的影響,又入手了這本綠色的。365天365課。喜歡其中的文字。

2017-07-18 21:04:00
來自鳳***8(**的評論:

買來送人,內容跟原作比的確很精練,大家配合《中陰聞教得度》來修習最好,若只是求一點體會、感悟,拿來玩玩,實在可惜

2017-02-04 11:30:40
來自jiangji**的評論:

正在看,在書店看到兩本一起買了,包裝裝幀還不錯,有塑封。和克的365日有些像,每日一篇。

2017-04-29 21:32:22
來自***(匿**的評論:

配合西裝生死書看不錯 本身單頁字數(shù)不多 需要體悟更多

2017-04-22 23:03:45
來自***(匿**的評論:

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 生活本是修行,我們自己所參所悟變成所得,一本簡單而深刻的書

2017-02-16 17:02:54
來自k***1(**的評論:

配合西藏生死書一起買的 這個是里面的精華 一天看幾頁很有收獲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 那就更應該收藏一本了

2017-04-24 08:14: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內容是生死書,排版另外一種。是勸學還是掙錢,不知道。

2016-10-24 14:01:4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向著者索甲仁波切,譯者鄭振煌致敬!如書之腰封所說的那樣,一天一段靈性文字,放下我執(zhí),活好每個當下。

2016-12-11 09:25:5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和西藏生死書配著一起買的,還沒有看。不過對當當是一如既往的信任和支持。物流快,售后也好。

2016-12-08 09:48:48
來自咩***(**的評論:

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 有《西藏生死書》重復的內容,每日一段精簡的提煉出來,雖有重復還是會有新的啟發(fā)。

2017-02-07 08:50:27
來自thewave**的評論:

這本一日一課是之前的入門版,每日一課,認真修行佛法,生死大義是我們必須要領悟的。

2016-05-10 12:58:37
來自jeanett**的評論:

看了作者的《西藏生死書》后買的,我用便簽本每天寫一句學習。

2017-07-31 13:42:5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說到生死跟臨終關懷,就不能不談最近二十年來在這個領域里面影響*的一部書:西藏生死書——梁文道

2017-02-19 15:04:3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與西藏生死書是同一個作者,建議一并買了來一起讀。

2017-05-01 16:18:0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看了西藏生死書,覺得是好書,受益,了解藏傳佛教里講的生死,不是迷信,是一種啟迪,于是又買了本書

2017-08-02 12:39:57
來自肥天使7**的評論:

人生就是修行,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意義。和西藏生死書一樣,看了幾頁先擱置了。心靜不下來,修行不夠

2017-02-24 16:01:03
來自littlef**的評論:

對藏傳佛教挺感興趣,《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與前幾年出的經典作品《西藏生死書》可以配合起來閱讀。

2016-05-10 15:43:09
來自無厚有**的評論:

有多少人買了《西藏生死書》,默默地翻了翻又把它放在書架上;有多少人讀了《西藏生死書》,默默的記了幾日,就把它的體悟放到了心外。《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就是個及時的出現(xiàn),每天參悟一段,值得終身閱讀的經典。

2016-05-10 19:09:40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平市| 建始县| 淮北市| 钟祥市| 洞头县| 司法| 浠水县| 武隆县| 凤阳县| 榆社县| 江西省| 古丈县| 阳曲县| 安福县| 维西| 中方县| 慈溪市| 永嘉县| 临沧市| 威宁| 台州市| 龙川县| 梓潼县| 嫩江县| 卓资县| 梅河口市| 庄河市| 峡江县| 广西| 广宁县| 当雄县| 宁晋县| 顺义区| 永登县| 台中县| 临朐县| 昌宁县| 通州区| 遂昌县| 周至县|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