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興起的國學熱讓民俗文化漸漸走入大眾的視線并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趕著這股國學潮流想了解民俗背后的故事。為了發揚傳統民俗文化,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民俗背后的故事,為了我們的生活能夠增加更多的樂趣,我們適時地編纂了這本《三天讀懂五千年中華民俗》。這本書以問題的形式,更直接地解答了讀者心中的民俗疑惑;以詼諧有趣的語言風格,讓讀者更輕松地學習民俗知識。 本書從節日民俗、禮儀民俗、信仰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工藝民俗、建筑民俗、民俗文化、俗語與稱謂等幾個方面,詳細地闡述了一些有趣的民俗現象和民俗由來。閱讀本書你將輕松而快速地了解最最系統的民俗知識。
用短的時間,的了解五千年中華民俗!一本不可多得的,集實用性、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的書。
諸葛文,著名圖書策劃人。成功策劃《福爾摩斯偵探術》,圖書占據科普類前10名,累計發行10萬冊;作品《乾隆皇帝年夜飯都吃啥》被重慶日報、煙臺日報、南國早報、寧夏日報、香港商報等數家媒體轉載。作品《清朝時期的閱兵儀式》發表在中華文化報。在《中國科學探險》雜志開辟專欄,深度剖析一些讀人識人案例。
及時章 節日民俗:每逢佳節倍思親
◎為什么說春節起源于臘祭
◎春節為什么要守歲
◎過年時為何要吃“年糕”
◎關于除夕有什么傳說
◎北方人為何要在除夕夜吃餃子
◎人們為什么要在除夕祭祖
◎春聯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貼門神的習俗是怎么來的
◎鞭炮為何又叫“爆竹”
◎為何有“年初一,不殺雞”的說法
◎“年初一,不吃稀”有什么講究
◎俗語中的“破五”有何來頭
◎舊時過年為何有掛門錢的習俗
◎社火源自什么
◎元宵節是怎么來的
◎元宵節為何要點彩燈
◎元宵節為什么要吃元宵
◎古時的元宵節為何能吸引那么多未婚男女
◎許多地方為何有“元宵節抹黑臉”的習俗
◎為什么說“正月里剃頭,死舅舅”
◎民間為何有立春吃春餅的習俗
◎為何不能在寒食節生火做飯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有何由來
◎為何有“清明插柳驅鬼”的習俗
◎為何要在農歷四月初八“趕天狗”
◎屈原和端午節有什么關系
◎端午節為何要在門前掛艾葉
◎民問為何有六月初六曬書、曬衣的習俗
◎“乞巧”有何來頭
◎古時七夕節為何有喜蛛應巧的習俗
◎古人是如何在七夕節種生求子的
◎民間為何有七夕拜“魁星”的習俗
◎傣族是怎么慶祝自己的新年的
◎關于火把節有什么傳說
◎火把節上種太陽是怎么回事
◎七月為什么被稱為“鬼月”
◎中國的“鬼節”指哪幾個節日
◎中元節祭祖的習俗是怎么來的
◎關于中秋拜月有什么典故嗎
◎“兔兒爺”是什么
◎竊瓜祈子有什么來歷
◎月餅有什么來歷
◎“重陽”之名有何來頭
◎民間為什么有重陽登高的習俗
◎古代文人為何重視重陽節
◎關于開齋節有什么傳說
◎十二月為何又稱“臘月”
◎各地的臘八粥做法是一樣的嗎
◎民間為何有“立冬進補”的習俗
◎古代為何稱冬至為“亞歲”
◎古人為何要在冬至祭天
◎冬至是古時的“教師節”嗎
◎民間為何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民間為什么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為何要在臘月二十三“送灶神”
第二章 禮儀民俗:禮儀之邦的待人接物之道
◎古人尊左還是尊右
◎跪拜有哪些講究
◎拱手禮一般用在什么場合
◎五體投地的本意是什么
◎“長跪不起”中的“長跪”的由來
◎為什么信件的末尾一定要綴上“此致”
◎溫鍋是慶祝喬遷的民俗
◎分家為何要由舅舅主持
◎民間為什么流行“認干親”
◎為什么說先干為敬
◎“八拜之交”從何而來
◎“義結金蘭”有什么來歷
◎半百以上的人怎樣過“暖壽”
◎過壽為何“做九不做十”
◎花甲壽指什么
◎壽桃是買的桃子嗎
◎長壽的圖案為何有鶴、龜、松
◎壽圖中主要有哪些植物
◎什么是“借壽”、“避壽”
◎土家人接待貴賓有什么特殊儀式
◎客家人為何對“九”情有獨鐘
◎續弦有什么來頭
◎三妻四妾有什么講究
◎女孩待嫁為什么稱“待字閨中”
◎為什么是新娘弟弟掛門簾
◎古代婚姻為何注重門當戶對
◎古代為什么盛行指腹為婚
◎童養婚的陋俗是如何形成的
◎媒人為何又被稱為“冰人”
◎新郎的最初含義是什么
◎大年初二為何是“迎婿日”
◎為什么女婿有東床的雅稱
◎女婿為何稱為“乘龍快婿”
◎為什么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古代的人怎樣相親
◎古代為何有同姓不婚的習俗
◎古時為何有婚禮“不舉樂”的制度
◎為什么說“婆媳親,全家和”
◎結發夫妻的說法有什么來頭
◎關于“糟糠之妻不下堂”有什么典故
◎什么是“回門”
◎古時“合婚”講究什么
◎古代真的有“拋繡球”選夫婿的嗎
◎古代為何有“無媒不成婚”的說法
◎古代媒人為什么有“月下老人”的別稱
◎為何“過禮”之后才能結婚
◎古代婚姻中的“六禮”指什么
◎新娘出嫁的時候為何要蒙著蓋頭
◎民間為何有女子“哭嫁”的習俗
◎最初的婚禮為何要在黃昏舉行
◎結婚時為何要喝“交杯酒”
◎婚禮儀式中有哪些祈子習俗
◎鬧洞房真的是為了去邪靈嗎
◎結婚為何要分紅喜蛋
◎什么是贅婚
◎山西人為何要在喜慶的日子里“抹紅”或“抹黑”
◎關于死,古代有多少稱謂
◎什么是“白喜事”
◎給死人燒紙錢從何而來
◎冥壽是怎么回事
◎古代為什么有“冥婚”
◎接三是怎么回事
◎為什么要用棺材裝殮死人
◎摔吉祥盆代表什么意義
◎為什么要為死去的親人披麻戴孝
第三章 服飾民俗:異彩紛呈的民族服飾
◎古代的“衣”“裳”“衫”有什么區別
◎皇帝為何要穿龍袍
◎“紅到三十綠到老”是怎么回事
◎唐裝是唐朝人穿的衣服嗎
◎“胄”是什么意思
◎關于衣冠禽獸有什么典故嗎
◎古代女性為何不穿褲子
◎裙子是何時出現的
◎褲子是何時出現的
◎“拜倒在石榴裙下”有什么說法嗎
◎為什么稱僧人的服飾為袈裟
◎孝服為何是白色的
◎傳統服飾為何崇尚黃色
◎旗袍為何成為中國傳統服裝的代表
◎馬褂有什么樣的演變歷史
◎中山裝是孫中山設計的嗎
◎金縷玉衣是大戶人家子弟平常穿的衣服嗎
◎民間為何有給小孩穿百家衣的習俗
◎民間為何有內衣不外曬的風俗
◎香囊只是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嗎
◎先有帽還是先有冠
◎烏紗帽為何是官宦的代名詞
◎什么是頂戴花翎
◎鞋子有著怎樣的演變歷程
◎古代男子為何要佩戴玉飾
◎戴戒指也分男左女右嗎
◎文身習俗的來源是什么
◎女子為何要戴耳墜
◎古人穿襪子嗎
◎繡花鞋起源于什么
◎兒童為什么要穿虎頭鞋
◎肚兜是人類最初的服裝嗎
◎古人為何要佩劍
◎漢代婦女有哪些配飾
◎漢代冠有哪些名目
◎古代有哪些吉祥配飾
◎八寶紋、八吉祥是什么
◎團花寓意著什么
第四章 飲食民俗:民以食為天
◎中國八大菜系是什么
◎“開門七件事”指的是哪七件
◎“生命力最強的飲食器皿”指什么
◎古代也是“一日三餐”嗎
◎古代人把勺子叫什么
◎我國古代有哪些酒器
◎如何飲酒才能養生
◎行酒令是從何時興起的
◎中國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喝葡萄酒的
◎茶道源于何處
◎文人為何愛飲茶
◎什么是“斗茶”
◎為什么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
◎我國古代人是什么時候開始吃醋的
◎為什么說到“杜康”大家就知道指酒呢
◎在古代,牛肉為什么是造反的象征
◎黃瓜是綠色的,為什么又叫黃瓜
◎探春宴和裙幄宴是古代女子的野外聚餐嗎
◎古代炊具主要有哪些
◎什么是“洛陽水席”
◎滿族“薩其瑪”的名稱有什么含義
◎火鍋是怎么演變而來的
◎滿漢全席包含了哪些菜品
◎麻婆豆腐的發明人是“麻婆”嗎
◎“佛跳墻”這道菜跟“佛”有什么關系嗎
◎四喜丸子中寓意了哪“四喜”
◎燒豆腐為何又稱“白起肉”呢
◎元宵和湯圓是同一種食物嗎
◎關于回鍋肉有什么有趣的傳說
◎魚香肉絲和魚有關系嗎
◎為何說狗肉不能上席
◎什么是“狀元及第粥”
◎“驢打滾”一名由何而來
◎關于北京烤鴨有什么故事
◎為什么叫“狗不理”包子
◎山西刀削面的來歷
◎擔擔面名字的由來是什么
◎老婆餅是媳婦做給老公吃的嗎
◎“叫花雞”的來歷
◎花雕酒中的“花雕”是什么
◎麒麟鱸魚為什么被冠以“麒麟”的名號
◎三杯雞有什么來歷
◎九轉大腸真的是“九轉”嗎
◎關于宮保雞丁有什么傳說
◎夫妻肺片是一對夫妻發明的嗎
◎白云豬手是和尚發明的嗎
◎松鼠鱖魚和松鼠有什么關系
◎關于西湖醋魚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嗎
◎閩菜“西施舌”有什么由來
◎王致和是如何發明臭豆腐的
◎“逍遙雞”是怎么來的
◎竹葉青酒的名字因何而來
◎餃子的來歷是什么
◎過橋米線背后真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嗎
◎蘭州拉面為什么被稱作“中華及時面”
◎筷子是因何發明的
◎林語堂為何有“喝茶三泡”一說
◎饅頭和“南蠻”有什么關系
◎北方很多地方為什么講究“四菜一湯”
◎千張肉有什么來歷
◎“雜燴”是秦檜發明的嗎
◎貴妃雞和楊貴妃有關系嗎
◎東坡肉和蘇東坡有關系嗎
◎無錫排骨和濟公有什么關系
◎護國菜是一道華麗豐盛的菜品嗎
◎成吉思汗是鐵板燒的發明者嗎
◎涮羊肉有什么來歷
◎金華火腿是怎樣名滿天下的
◎煉丹能煉出豆腐嗎
第五章 建筑民俗:傳統建筑的禁忌與寬容
◎如何選擇宅基地
◎民間為何會有“午門外斬首”的說法
◎為何古代衙門的門一般朝南開呢
◎華表有什么功能
◎藻井是一種井嗎
◎古代木質建筑中的斗拱是什么
◎石闕是如何出現的
◎牌坊是如何產生的
◎古代的宅院如何防火防震
◎舍利塔有何建筑特色
◎古代真有黃金屋嗎
◎弄堂和胡同是一個意思嗎
◎“街坊四鄰”中的“街”和“坊”分別指什么
◎四合院有什么講究
◎窯洞為何是西北黃土高原的古老居住形式
◎山西柳氏民居有什么特點
◎徽州民居有什么特點
◎關于湘西吊腳樓有什么傳說
◎福建明清客家土樓群有何特點
◎贛南客家民居有什么樣的建筑特點
◎藏式民居有什么樣的特點
◎上海豫園曾是誰的私人宅院
◎揚州個園以什么而聞名
◎蘇州獅子林和獅子有關系嗎
◎瘦西湖因何得名
◎嘉興煙雨樓有什么樣的歷史典故
◎滕王閣有何建筑特點
◎黃鶴樓的選址有什么講究
◎頤和園的建筑有什么特點
◎圓明園的名稱有什么深意嗎
◎承德避暑山莊的建筑風格如何
◎御花園的建筑風格是怎樣的
◎天壇的建筑形式有什么寓意
◎祠堂是如何產生的
◎柳侯祠為何建于羅池西畔
◎黃帝陵為何又被稱作“橋陵”
◎隋煬帝陵為何被后人稱為“皇墓墩”
◎為什么說孔林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碑林
◎少林寺是因何得名的呢
◎是先有潭柘寺還是先有北京城
◎潭柘寺為什么又稱“毯遮寺”
◎岱廟起源于對誰的崇拜
◎雞鳴寺因何得名
◎寒山寺是因為建在山上而得名的嗎
第六章 工藝民俗:巧奪天工的民間技藝
◎什么是蠟染
◎關于蠟染有什么傳說
◎蠟染中的冰紋是怎么出現的
◎關于刺繡有什么傳說
◎中國的四大名繡是什么
◎中國最古老的刺繡藝術是什么
◎如何辨別蘇繡的優劣
◎云錦有什么來歷
◎關于云錦有什么傳說
◎古時成都為何又稱“錦官城”
◎中國錦繡之冠指哪種錦繡
◎中國結有什么象征意義
◎剪紙是如何表現其藝術性的
◎窗花都是紅色的嗎
◎關于年畫有什么傳說
◎為什么說年畫是百科全書式的民間藝術
◎桃花塢木版年畫為什么被譽為“東方古藝之花”
◎什么是紙馬
◎風箏是誰發明的
◎唐三彩只有三種顏色嗎
◎孔明是面塑的祖師爺嗎
◎為什么說“天下面塑出穆李”
◎霍州面塑為何又稱“羊羔兒饃”
◎泥塑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泥人張因何得名
◎為什么說劉伯溫是糖人藝人的祖師爺
◎微雕為什么被稱為絕
聽說過鬼節,那你聽說過“鬼月”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七月是陰氣最重的一個月,被稱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利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鬼月百鬼出沒,不僅陰氣極重,而且民間有傳言說惡鬼會趁此時機抓“交替,,也就是找“替死鬼”。因此,農歷七月會有諸多禁忌:不穿帶自己名字的衣服,不拍別人的肩膀,不吹口哨,老人、小孩等體弱或有敏感體質者夜晚好不要外出……此外,在鬼月好不要下水,尤其是下海水,更不要玩“碟仙”之類的靈異游戲,以免招致災禍。民間認為,七月十五的晚上,更是極陰之時,這天晚上如果沒有必要的事情,好早點休息。為了求個心安,有人會隨身帶著廟里求來的護身符、佛珠或粗鹽、糯米等避邪物品。
七月漸涼,且接近一年之中月亮最盛的時刻。自古以來,太陽為陽,月亮為陰。從天文歷法上來講,把七月稱為陰氣較重的一月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對于七月為什么被稱為“鬼月”,民間也有其說法:據說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掌管地獄的地藏王菩薩便會打開鬼門,放出餓鬼,一直到七月三十才關上鬼門。百鬼出沒,陰氣沖天,“鬼月”之稱也算名副其實。
為了讓陰陽二界的人鬼都平安,民間在鬼月的及時天、第二天、第十五天以及24小時都要進行拜祭。在七月設醮普度的習俗更是自古有之。
鬼者,歸也,傳說人死之后化為鬼,其精氣歸于天,肉歸于地,血歸于水,脈歸于澤,聲歸于雷,動作歸于風,眼歸于日月,骨歸于木,筋歸于山,齒歸于石,油膏歸于露,毛發歸于草,呼吸之氣化為亡靈而歸于幽冥之間。在中國古代,商朝、周朝時期,尚未產生長生不死的神仙觀念,也沒有佛教宣傳的輪回轉世的思想,但當時的人們卻認為人死后會變成鬼,并且其生前的身份會在陰間延續。因此,人們認為人死后其靈魂依然會繼續關注并影響人世之事,這便產生了所謂的占卜和陪葬。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佛教的傳入,鬼和因果報應聯系在一起。人們敬奉鬼神,祭拜仙靈,不僅是為了盡孝道,也是為了讓鬼神保佑。鬼是神秘的,它的神秘也成就了它的無所不能,正是因為這樣4-富的特征,鬼慢慢走進了書本,走進了文學。在《聊齋志異》中,各種妖魔鬼怪上演了一場場精彩絕倫的人生百態,揭露了人性的丑惡和社會的腐朽。在現代文學觀點中,“鬼”才是歸人,而我們只是過客.中國的四大鬼節:三月三、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鬼節不是百鬼出沒的極陰之際,就是掃墓祭祖的感傷之節。同是鬼節,四個鬼節的內容卻各有不同。
農歷三月三不僅是紀念黃帝的上巳節,也是鬼魂出沒的鬼節。三月三之所以被定為鬼節,和上古的一個傳說有關。相傳,上古時期陰陽兩界的界限并不明顯,鬼魂可以到人間游歷,活人也可以到陰間玩耍。
尤其是在三月三這天,陰陽生死的界限更加模糊。三月三晚上,陰問的街市張燈結彩,龍燈、花船、獅舞、高蹺隨處可見,熱鬧非凡。有些人經:不住誘惑,紛紛到鬼市去游玩。直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還有些人的游魂樂不思蜀,從此就留在陰間。七天之后身體腐爛,活人的魂魄就再也回不到人間了。因此,農歷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Et子,被人們稱為“鬼節”。民間有說法,在三月三拜觀音,吃蒿子粑便能平安度過鬼節了。
清明節被稱為“鬼節”想必和掃墓祭祖的習俗是分不開的。清明節不僅有“燒包袱”的祭祖儀式,也有“插柳驅鬼”的過節習俗。柳被稱為“鬼怖木”,清明節作為鬼節之一,當然要插柳驅鬼,以求平安了。
整個農歷七月都被稱為鬼月。七月十五那天更是極陰之節,可以說是最名副其實的鬼節了。這24小時的講究和禁忌很多,大概就是要求大家減少外出,不要從事任何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活動。這種習俗現代人看來多少有點迷信色彩,但還是流傳了下來,大概是這些習俗并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百姓也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了。P26-27
……
充實
內容一般,不建議買
這三天系列的書,適合各年齡段,普及教材,是我上課給學生用的。語文的基礎來自生活常識,文化,文常,點滴積累,終有所獲!
不錯
非常不錯希望天天有大優惠。
還不錯,整體感覺不錯
很好的書,比書店買便宜。
很喜歡看這類的書籍,值得收藏。
涉及面很廣,喜歡。
居然沒塑封,不象話
嚴格按照時間順序編寫,力求做到條理清晰,脈絡通順。并且每講完一個時間段或者一個地域的歷史后,會描述一下同時期的中國民俗是什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