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小樓與大師:科學殿堂的人和事圖書
人氣:75

小樓與大師:科學殿堂的人和事

序 作為一位出版了四本書的作者,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寫書的感覺的話,那就是:寫書比寫文章累。這貌似是一句顯而易見的大白話,對我這種在寫作上有一定興趣,甚至以寫作為樂的人來說,卻是一種只有經歷過了才意...
  • 所屬分類:圖書 >科普讀物>人類故事  
  • 作者:[盧昌海]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302359654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6
  • 印刷時間:2015-04-08
  • 版次:1
  • 開本:1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玻爾犯過什么樣的錯誤?玻爾的“互補原理”果真很重要嗎?大名鼎鼎的“泡利效應”真實存在嗎?有哪幾位物理學家是連泡利都敬重的?“希爾伯特第十問題”是如何被解決的?愛因斯坦妻子對相對論有“秘密貢獻”嗎?當狂傲的朗道遇到尖刻的泡利,會發生什么事情?希爾伯特和愛因斯坦究竟誰先提出廣義相對論場方程?數學家們是如何一步步推進對“黎曼猜想”的研究的?德國、蘇聯和中國為什么會出現大規模的反相對論運動?本書匯集了作者近年來撰寫的一系列科普及科學史作品,涵蓋物理、天文、數學等領域的多個引人入勝的主題,文筆生動詼諧,取材翔實豐富,考據嚴謹深入,適合廣大科學愛好者及大、中學生閱讀。

本書以“近景式”的描寫方式,來刻畫科學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還原一些重大事件,使讀者看到了科學家在公式定理外的一些細節,他們或幽默、或毒舌、或有局限,但更多的是他們在逆境中的堅持,在錯誤中的探索。作者文筆生動流暢,思維犀利,作品有很強的啟發性和可讀性,讀者既可以了解到各種引人入勝的科學史話、科學家故事,以及它們背后發人深思的社會淵源;也可以學到豐富多彩的科學知識。

作者簡介

盧昌海,復旦大學物理學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博士,目前旅居紐約。著有科普圖書《那顆星星不在星圖上:尋找太陽系的疆界》、《太陽的故事》、《黎曼猜想漫談》、《從奇點到蟲洞:廣義相對論專題選講》、《小樓與大師:科學殿堂的人和事》,其中《黎曼猜想漫談》獲2014年第7屆“吳大猷科普獎”金簽獎。并在各種刊物上發表近百篇科普作品。

在線預覽

泡利效應趣談

按照最近一段時間我網站(www.changhai.org/)的更新頻率,我決定在6月1日上傳本文。不過“六一”這個日子似乎不太適合談論嚴肅的話題,我們就挑一個以物理學家命名的非物理效應——泡利效應(Pauli effect)——來聊聊吧。

泡利(Wolfgang Pauli)是上世紀一位很早熟的理論物理學家(當然,他的早熟是學術上的早熟,跟“九零后”、“零零后”的早熟不是一個概念)。記得有人說過,理論物理與實驗物理的鮮明區分是始于20世紀的,這種說法是否恰當有待考證,不過這種區分在出生于1900年的泡利身上倒是體現得很鮮明,且很有戲劇性。泡利的理論天賦無疑是很高的,但他的實驗才能則不僅不高,而且有可能是負的。這種“負才能”的集中體現就是所謂的“泡利效應”——即泡利的出現對實驗設備的破壞效應。

是誰最早采用了“泡利效應”這一名稱?我不太清楚,不過這一效應在當時的實驗物理圈中是頗有些名氣的,而且那名氣并非只是搞笑意義上的名氣。泡利的朋友斯特恩(Otto Stern——194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Stern-Gerlach實驗中的那位斯特恩)就曾因為擔心泡利效應而對泡利下達了封殺令,禁止其進入自己位于德國漢堡的實驗室??茖W史作品中有不少科學家逸聞是以訛傳訛的故事(比如伽利略的斜塔實驗、牛頓的蘋果、瓦特的茶壺、愛因斯坦的板凳等),但這件是真的,斯特恩在1961年接受訪談時還親自回憶過此事。

不過斯特恩的措施恐怕還小瞧了泡利效應的威力。據說有一次實驗物理學家弗蘭克(James Franck——192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Franck-Hertz實驗中的那位弗蘭克)位于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ttingen)的實驗室里出現了一次事故。據查,泡利有不在現場的充分證據。于是弗蘭克寫信給泡利,很欣慰地告訴他說你總算無辜了一回。真的無辜嗎?泡利對這種無罪推定似乎并不領情,他回信很誠實地“自首”說自己雖不在及時現場,但事發當時自己乘坐的從蘇黎世到哥本哈根的火車卻恰好在哥廷根的站臺上停留了一會兒!——言下之意,泡利效應是可以有“超距作用”的。

泡利效應最初只是實驗圈里的傳說,但后來名頭漸漸出了墻,波及的對象也變得五花八門,不再限于實驗設備。據說有一次泡利去聽一個講座,他看見兩位衣著體面的女士中間恰好有一個空位,便走過去坐了下來。誰知他剛一坐下,那兩位可憐的女士所坐的椅子就雙雙垮掉了。這故事是德國裔美國藝術史學家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講述的,是真有其事還是藝術的虛構就不得而知了。

戈革先生也轉述過一個類似的故事,說泡利在某次學術會議上聽到了一個令他不滿意的理論,便走上臺去嚴厲批評。泡利的不留情面在物理學界是出了名的,他說到緊要之處時,忽然拿粉筆向那已經坐回臺下的演講人隔空指去,嚇得那人向后一仰,結果那人所坐的椅子竟突然垮掉了。坐在那人背后的俄國物理學家伽莫夫(George Gamow)當即跳起來喊道:“泡利效應!”(后來有人根據伽莫夫“此地無銀三百兩”的那聲吼,懷疑是他在報告人的椅子上做了手腳)。

有關泡利效應的傳聞有一個有趣的特點,那就是泡利效應絕不會損害到泡利本人,不僅不會損害,甚至還能在關鍵時候“拯救”泡利。泡利的助手派爾斯(Rudolf Peierls)和韋斯科夫(Victor Weisskopf)都曾在自己的自傳中講述過一個故事(細節略有出入,但本質上是同一個故事),其情節大致是這樣的:有一次泡利要參加一個學術會議,與會的年輕物理學家們決定跟他開個玩笑,他們在會議廳的門上做了一個觸發式的機關,只要泡利一推門就會發出類似爆炸的響聲。結果呢?在泡利推門而入的一剎那,那些被年輕物理學家們反復調試過的機關居然“卡殼”了!泡利效應通過破壞“實驗裝置”而成功地“拯救”了泡利。

泡利本人對泡利效應的這種“損人利己”的效果也很有信心,并將之作為了判斷一個效應是否為泡利效應的重要憑據。泡利后期的助手及傳記作者恩茲(Charles Enz)曾經講過一個故事。那是在1956年,泡利去世前的兩年,恩茲夫婦與泡利夫婦在意大利的科摩湖畔共乘出租車時,車子在一個小山坡的頂上拋了錨。恩茲打趣說那是泡利效應在作祟。但泡利不同意,因為那個故障給泡利自己也造成了不便,不符合泡利效應損人利己的特點。

在所有與“泡利效應”這個金字招牌相聯系的逸聞中,似乎只有一件是與泡利自己所受的傷害聯系在一起的,不過那是一個偽效應(或者確切地說,是偽效應中的偽效應——如果考慮到泡利效應本身也是偽效應的話)。那件逸聞是這樣的:泡利是個夜貓子,并且有一個不良嗜好,那就是喝酒(有時甚至是酗酒)。1932年夏季的某24小時,他在美國安娜堡(Ann Arbor)參加暑期學校時喝醉了酒,從樓梯上摔下來,摔傷了肩膀。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他的講座改由烏倫貝克(George Uhlenbeck——電子自旋概念的提出者之一)板書。據說那幾次演講由于不必親自寫板書,反而講得特別精彩。不過泡利受傷的真正原因(醉酒)是不能讓普通聽眾知道的(誰想聽酒鬼的講座?)。為了隱瞞真相,知情的物理學家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人戲稱泡利是在游泳時受的傷(敢情那水不是“硬”水就是“重”水),而泡利的老師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則炮制了一個新術語:逆向泡利效應(inverse Pauli effect)。至于該效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就任由別人去猜了(拜托別往醉酒上猜就行)。

泡利效應很有趣,但它只是訛傳、巧合及附會混合而成的逸聞,它是物理學家們的幽默而非真實的物理效應,這應該是相當顯而易見的。但世界之大,卻也不乏一本正經看待這種效應的人,比較著名的我數了數共有兩個半人(我很想拾日月神教任老教主的牙慧,找出“三個半”人來,可惜實在找不到能與那兩個半人齊名的“第三者”)。這其中前文提到的斯特恩算半個——該同志雖相信泡利效應,但只知防范不求甚解,故只能算半個。剩下那兩個“完整的人”(郭德綱語)一個是泡利本人,另一個則是瑞士精神科醫生兼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聽起來有些令人難以置信,但象泡利那樣出色的科學家在學術高峰期之后有時也不免象聶棋圣那樣出昏招,而且那樣的科學家還并不鮮見(因此太過器重——甚至舉國器重——老科學家的暮年言論不見得是明智的事情)。泡利自30歲之后開始遇到一些心理方面的麻煩,在他父親的提議下,他向榮格進行了咨詢(他們的通信后來被整理出版)。自那個階段起,部分地受到榮格的影響,泡利開始相信一些后來被人們視為偽科學的東西。他不僅對泡利效應的真實性深信不疑,認為它可能與所謂的“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有關,而且還寫過文章,試圖發掘物理學與精神分析學之間的“互補性”(complementarity)。泡利與榮格的交往對榮格也有一定影響,其信件被后者視為了案例。榮格并且提出了諸如“非因果聯系原理”(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非因果平行性”(acausal parallelism)之類的概念,試圖解釋包括泡利效應在內的一些“現象”。

媒體評論

我非常喜歡讀這本書,這本書不管對年輕人還是成年人都非常好。——中國科學院王元院士

解讀科學史上的趣聞和爭議,文筆生動、資料翔實、考據嚴謹,是一本難得的科普力作。——香港浸會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數學文化》主編湯濤教授

盧昌海博士的作品敢于觸及科學研究中的難題(例如奇點定理、黎曼猜想等)和科學史中的疑點,書中資料豐富而且往往為國內作品所罕見。——兩屆“中國圖書獎”獲得者,北京師范大學趙崢教授

科普的較高境界是:外行看了熱鬧而又大長見識;內行看了除了感嘆還深為嘆服。盧昌海做到了。——復旦大學金曉峰教授

大師未必皆正襟危坐,小樓不盡為瓊樓玉宇。昌海這本小書擷萃咀華,以平實的風格,深入淺出地討論科學與科學家的方方面面,實為科普之佳作。——國家天文臺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陳學雷研究員

細推物理須行樂,閱讀這本書可以有“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這樣的感覺。——河北科技大學湯叔楩教授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4中國好書,專門買來看看,應該挺有意思

2015-09-03 12:34: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的一本書,喜歡封面,內容也很棒..很有趣的讀物

2015-08-31 11:55:33
來自黑狗身**的評論:

此文恣肆,縱橫捭闔。觀之則有醍醐灌頂,當頭棒喝之清醒,又有疾雷震山,飄風振海之氣勢。文筆飄忽不定,顧左右而言他。恰似云掛山頭,行到山頭云更遠,又如月臨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深。作者一如椽巨筆,揮毫潑墨出那青山黃河,氣勢恢弘的巨幅長卷,又以細筆點染,白描勾勒出那小橋流水,靈秀流波的小格窗景。如虬龍入海,探八千丈南冥之底,又如大鵬乘風,飛九萬里蒼穹之巔。如列子御風,泠然而善也,又如莊生夢蝶,羽化而仙乎。一讀像春風拂面,柔然入心怡情;二讀似夏雨飄落,汀然潤物無形;三讀恰秋月高懸,朗然普照世間;四讀如冬雷震耳,崢然長嘯塵寰。言出…

2015-09-11 16:37: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同時還買了一本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說是缺貨訂單被取消、剛剛一看原來是漲價了!你們缺錢咋地!

2015-04-27 22:44:57
來自e臉譜**的評論:

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看,可能是理論性的東西有點多的原因吧

2015-08-13 20:53:2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但書的內容不是想像中那樣好。不知怎么評上好書,誤導了我。

2015-09-19 14:48:5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整體不錯,值得一觀,當然對于我來講,就文字有趣而言《上帝擲骰子嗎》一書更可讀。

2015-07-11 19:41:0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的讀物,科技用這種表現手法,值得孩子們閱讀,包括我們這些大孩子,在科技面前永遠是孩子的我們!

2015-05-05 16:51:54
來自河東書**的評論:

很生活的一本書,把科普融入了生活中,文科生也能了解理科生的世界。

2015-05-03 21:18:3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 就是好多科學名人及其貢獻并不了解,看來我需要更多的書…

2015-06-10 17:37:28
來自林林978**的評論:

剛看了兩章,講述的是近代物理大師的故事,為十年浩劫國家物理大師的遭遇厄腕嘆息!

2015-05-09 10:18:15
來自xieran6**的評論:

科學普及讀物,對于文科生來說,書中的物理數學公式還是有些吃力的,但故事很精彩。

2015-05-27 01:11: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就剛看了個前言,感覺寫關于科學家時,視角很獨特。

2015-09-12 21:24:43
來自yuhwan**的評論:

很有靈異感,仿佛能與大師對話,真是一本好書,需要反復品味。

2016-04-22 22:26:59
來自lulu614**的評論:

書不錯,不錯的一本科普書,內容新穎,有點趣味性,好評

2016-04-22 18:14:4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任何的成功都絕非偶然,追求科學皇冠的道路上更是荊棘滿布,非大智慧大毅力者不能達成。

2016-04-23 11:30: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4中國好書榜獲獎圖書 小樓與大師:科學殿堂的人和事(理解科學叢書)語玻爾的錯

2016-01-02 17:57:44
來自huahua0**的評論:

很好的一本暢銷書,在瑣細的人和事中學習科學知識。

2016-12-11 22:42: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講述科學家的故事,一些科學的發現背后的故事。

2016-04-16 11:24:1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小書大道理,值得推薦。講外國科學家的八卦那么令人會心微笑,講中國學者的部分卻令人心情沉重。作者是“壞人”啊!

2016-04-22 16:14:2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小時候喜歡看科學家的故事,這個就是這類書,不過我喜歡。

2017-03-27 08:39:07
來自艾暖暖**的評論:

“吳大猷科普獎”金簽獎獲得者盧昌海的新作,榮獲、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央視“2014中國好書”榜科普生活類第一名,入圍《環球科學》2014最美科學閱讀。

2015-06-16 14:21:0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就像宇宙間所有的其他存在一樣,科學的存在也是有因果的,科學存在的具體形式是和它所要達到的目的緊密相連的。

2017-02-28 21:03:3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非常喜歡科普類的讀物,在網上查到該書為2014年中國好書榜獲獎圖書,故趁這次搞活動毫不猶豫地買下。我覺得很值。

2017-06-05 12:15: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盧昌海,復旦大學物理學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博士,目前旅居紐約。著有科普圖書《那顆星星不在星圖上:尋找太陽系的疆界》、《太陽的故事》、《黎曼猜想漫談》、《從奇點到蟲洞:廣義相對論專題選講》、《小樓與大師:科學殿堂的人和事》,其中《黎曼猜想漫談》獲2014年第7屆“吳大猷科普獎”金簽獎。并在各種刊物上發表近百篇科普作品。

2015-06-24 16:31:49
來自曾光勇**的評論:

很不錯的書,整體感覺很舒服。外國作家的書,總是能夠感覺到文化的不同。也許是因為視野和角度、也許是因為教育和人文、也許是因為地域和氣候。總之,能從書中找到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知識,這就是讀書的目的所在吧。

2015-07-21 16:06:52
來自希爾伯**的評論:

現在科普讀物個人感覺并不是很繁榮,所以對科普類書籍我還是格外關注的。這本書總的感覺很精致,盡管書中內容有一定的深度,但了解的也許是科學故事本身,科學態度可科學精神本身??茖W故事和科學知識都同樣精彩。

2016-12-03 23:20:4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南县| 西乌珠穆沁旗| 吉林省| 古丈县| 洛浦县| 从化市| 石首市| 定州市| 阿拉尔市| 台江县| 新昌县| 东兰县| 惠水县| 富源县| 宣恩县| 宝丰县| 延寿县| 柳林县| 化州市| 宝丰县| 潮安县| 泰安市| 海门市| 通江县| 西吉县| 平乐县| 新安县| 万安县| 缙云县| 新巴尔虎右旗| 南阳市| 开封市| 元江| 东方市| 奉化市| 新野县| 宜宾县| 长阳| 旌德县| 成武县| 麻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