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危險的不是真相,而是發(fā)現(xiàn)真相的過程。"達(dá)恩史戴特記者提出這樣的警句;他從嫌疑、自白、鑒定人、證據(jù)等任何可能"出錯"的司法機制切入,以論理加上采訪,寫出令人心驚的德國冤案實錄。
書中被告有些幸運洗刷清白,有些還在與司法奮戰(zhàn),然而他們的人生都已毀壞不堪。達(dá)恩史戴特比喻就像空難后的事實調(diào)查,發(fā)生冤案后我們必得追問:"為什么?"
[德]托馬斯 達(dá)恩史戴特,記者,法學(xué)博士,專研警察法、公民權(quán)及國際法,數(shù)十年來持續(xù)為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供稿,也曾主編該刊的德國政治版數(shù)年。著有《空洞的共識:共和該怎么重上軌道》《全球警察國家:恐攻焦慮、安全執(zhí)念以及自由的終結(jié)》《紐倫堡:一九四五年法庭上的危害人類罪》等。
鄭惠芬,臺灣師范大學(xué)翻譯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不是前言001
解剖司法冤案010
嫌疑043
訪談記錄:“一切都在他的腦袋里面。”073
自白083
性侵 最黑暗的一章117
訪談記錄:“懶惰又沒想象力。” 155
鑒定人167
訪談記錄:“我都是百分之百確定。” 202
證據(jù)214
訪談記錄:“不喜歡人的話,他就什么也無法理解。”249
一筆交易264
鐵欄桿后的無辜者273
結(jié)算284
受訪者資料321
一本驚悚的寫實錄,說明了誤判是如何以及為何這么常見。
──《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
作者清晰易懂的筆觸,讓讀者理解,司法機器的濫用與失職的法官如何對我們每一個人造成威脅。
──《訴訟觀察》(Prozessbeobachter)
本書揭露了德國司法的錯誤及其受害者,在作者的妙筆下,讀者將被一件又一件的案例所震撼。
──《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
縱放是警察畢生揮之不去的夢魘。但對被害人與法治國下的司法來說,冤案更是一場重大災(zāi)難。作者文筆精采之處,就是讓世人了解錯誤怎么來的。
──《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