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腦記》一書中,加扎尼加講述了自己充滿激情的科研人生,以及一段歷時半個世紀的探索之旅:大腦的兩側半球是如何分工與合作的,人類的意識又是產生于何處?
加扎尼加以一個關于人類意識本質的偉大發現為背景,以“科研是如何做成的”為主題,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于科學、友誼、人生的迷人故事。
書中不光有裂腦理論的形成之路,有認知神經科學從誕生到繁榮的曲折歷程,也有他那群戰友的身影——數量龐大的病人、朋友以及家人,他們與加扎尼加并肩同行,共同完成了這場科學大冒險。
4月1日(周五)晚21:10加扎尼加攜新書《雙腦記》以總決賽國際評委身份現身江蘇衛視《強大腦》節目!
江蘇衛視《強大腦》總決賽國際評委、“認知神經科學之父”邁克爾 加扎尼加傳記。
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羅躍嘉,北京大學教授、《強大腦》“科學判官”魏坤琳,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蒂芬 平克專文作序推薦。
北大、北師大、清華、中山、深圳大學知名教授助力:北京大學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周曉林,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武,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聯袂推薦。
腦科學一代宗師的科研人生,每位心理學學生的必讀之書。
《生活大爆炸》編劇推薦,比《生活大爆炸》更跌宕起伏的真人版科學劇,全景展現腦科學上里程碑式的研究發現。
六位諾獎獲得者、數十位學科奠基人和重大科學理論的提出者輪番登場,超越你想象的心理學巨擘的朋友圈。
14段珍貴的成就諾貝爾獎的裂腦人實驗原始視頻資料公開放送。
湛廬文化出品。
[作者簡介]
(美)邁克爾 加扎尼加
當代偉大的思想家、認知神經科學之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前總統小布什智囊團成員。現任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圣哲研究中心主任,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負責人。
揭秘左右腦分工模式,讓“左腦”“右腦”成為日常用語,讓腦科學進入普通人的視野。 聯姻生物學與心理學,開創認知神經科學領域。
著有《誰說了算?》、《人類》、《社會性大腦:發現心智的網絡》、《認知神經科學》、《自然界的心智:思維、情緒、性別、語言以及智能的生物學根源》等書。紐約時報贊譽:“加扎尼加之于腦科學研究,堪比斯蒂芬 霍金之于宇宙論”。
[譯者簡介]
羅路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為聽覺神經生理。已出版譯作有《神經醫生知道的秘密》等。
中文版序 告別弗洛伊德的時代
推薦序一 打開探索腦與心智奧秘的大門 羅躍嘉
推薦序二 宇宙中最復雜的1.5公斤物質 魏坤琳
推薦序三 光輝一日 史蒂芬 平克
前言 與聰明人一起度過的美妙生活
及時部分 發現大腦
第1章 投身科研之路
及時次誘惑
我的家族開拓史
從“動物屋”到實驗室的本科生活
探索加州理工學院:真人版《生活大爆炸》
學術圈外的冒險
第2章 探索裂腦人
勇敢的醫生與甘愿獻身的病人
科學界的過去和現在
裂腦研究的起源
學科巨頭斯佩里博士
科學發現與署名之爭
建立研究基礎
及時批影像資料:左右腦差別研究的起始
攻克裂腦猴單手撿葡萄的難題
1981年諾貝爾獎
第3章 尋找大腦的摩爾斯電碼
無處不在的大腦線索
臨床檢測的威力:病人D.R.
新病例,新發現
離巢
渴望自己的實驗室
戴維 普雷馬克與他的40年之問
與史蒂夫 艾倫一起野餐
分享資源:科學的核心
第二部分 分離與整合
第4章 發現更多模塊
大腦的“第22條軍規”
東海岸熱潮
紐約的午餐與認知失調
改變大鼠和猴子的轉輪
初入神經科診室
向“兩個心智”觀點發起挑戰
比聰明更聰明
拖車實驗室
科學家的電影夢
新病人,新發現,新思想
右腦學會了說話
第5章 認知神經科學誕生了
病人為師,探索潛意識
為師之樂,友情之福
有車就上路
從昏睡的兔子到真正的人類
新科技:盲人能看見東西嗎?
喬治 米勒與我的人生“新伴侶”
特別的會議,特別的地點
兩位波斯納,各有千秋
腦成像技術確定裂腦手術效果
工作玩耍兩不誤
再次上路
第6章 開辟裂腦的新天地
簡化生活
在樹林里搞科學
大腦的“第22條軍規”
新的裂腦病人研究有其鬼魅般的魔力,我們已經無法擺脫這個課題了。人類關于生命最寶貴的感受就是我們自己的主觀體驗,也就是對“我的”認知世界的體察,當我們在思考心智問題時所指的都是這種主觀體驗。人們認為每人都有一套心智,注意是“”一套。突然讓你考慮這樣一個想法,認為心智其實是可以分離的、同一個頭顱中能夠存在兩個心智,著實有些難以理解。想到病人W.J.有兩個心智系統正在打量著外部世界,有兩個心智系統正在聆聽外界的訊息并思考他人——而且這里的“他人”還包括我,我的心里多少有點不舒服。存在兩個或多個主觀狀態的概念給我們帶來的不安感把我們領向了多年后的一項發現, 原來人類左腦中存在一個名叫“解釋器”(interpreter)的特殊機制,它能為我們的行為進行統一的敘述,使得我們感覺自己只有一套心智。
另外一個清晰的結論即是右半球和左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忙于言語與語言加工。右半球沉默寡言,但能完成一些精巧的視覺任務。這些發現催生了“左腦心智”與“右腦心智”的概念,一時間,雞尾酒會上似乎人人都成了神經學家。大體思路依舊直截了當:左腦會做這個,而右腦會做那個。大腦看上去似乎是一個簡單的機構,由一些大型的功能單元組成,而大腦當中的某些特殊區域負責對這些單元進行管理。這一觀點很快就以野火燎原之勢傳播開來。
等到1969年,又有一項發現得以確立,即兩側大腦半球能夠找到一些聰明的交流方式,使得二者看上去從未分離過。大腦就像在一個屋檐下同居多年的老夫老妻,終于找到了一種能夠在一起生活、同時又保持各自差異的方法。這種機制為研究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我們希望理解大腦組成的真實圖景,而不僅僅是尋找大腦讓自己看上去左右相連、功能整合的行為策略。與此同時,我愈發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可以從這些行為策略中找到大腦功能結構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一切就像是大腦的“第22條軍規”。我們必須和自己正在研究的大腦一樣狡猾。我們被迫時刻提防它的花招伎倆,不斷地想出新的研究病人的方法。
在這個時期里,我逐漸對簡單描述大腦功能的做法喪失了興趣。如果右半球是一個獨立的心智系統且至少存在部分語言功能,那為什么因左腦損傷而罹患失語癥的病人無法更輕松地恢復言語能力呢?簡而言之,為什么右腦心智系統無法替代左腦心智系統,就像兩側腎臟中的一個會在另外一個受損時彌補其產生的缺陷?我知道,如果我想深入研究這個問題,就必須開始聯系一家能夠接觸多種類型神經疾病患者的醫療中心。
踏進人生下一階段一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當前這個階段發展還算順利的時候。到底是承受一些風險去嘗試新鮮事物,還是留在已被證明是正確的原處,人們似乎總是在這兩個選項之間掙扎猶豫。我認為大家通常都做好了準備去迎接新的可能,但是真正將機會帶到我們身邊的卻是其他人。正當我忙于這一切工作與思考時,紐約大學為我提供了一個職位。
我曾主持翻譯由邁克爾 加扎尼加等教授編撰的《認知神經科學》教科書,我的辦公室書架上也有多卷加扎尼加教授主編的《認知神經科學》論文集,但系統了解教授的生平和科學之路,卻是始于這本名為《雙腦記》的自傳。讀這本傳記,你會如身臨其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偉人的生活和心路歷程,感受到科學家成長過程中的痛苦和挑戰,科學發現歷程中的沮喪、喜悅和智慧。任何想與科學親密接觸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不戴面具、坦誠無畏的自傳。
周曉林
北京大學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雙腦記》不止講述了裂腦研究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史,更重要的是,加扎尼加教授在書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魅力十足的科研世界。他以他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科學也可以豐富多彩、妙趣紛呈,科學家也可以是這個世界上最有趣、最幸福的人。
彭凱平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我曾有幸為邁克爾 加扎尼加主編的《認知神經科學》第四版撰寫章節,在他主辦的暑期學校講學,還曾到他的家中做客。無論是做人還是做學問,加扎尼加先生都是值得敬重和推崇的榜樣,我們能從他那里學到的東西數不勝數。無論是剛剛涉足腦與認知科學領域的年輕人,還是長期致力于揭示人腦奧秘的學者,都能從認知神經科學創始人和學術大師的人生和科研經歷中汲取智慧得到啟迪。
李武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發現大腦的規律和發現宇宙的規律一樣讓人著迷,前者的規律隱藏得更深,因此揭示它們也更困難。加扎尼加是發現右腦可以獨立工作的偉大的腦科學家,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科學研究的迷人之處,同時對我們科普了腦科學以及腦科學界的那些有趣的知識和不為人知的故事。
李淼
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
進入人的大腦,已然令人興奮;進入加扎尼加的大腦,更令人心潮澎湃。這不但是一部精彩的學術自傳,更是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簡史,是加扎尼加用親身經歷譜寫的大腦、心智、思想與情感的交響樂。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在很多人的想象當中,推進科學發展的科學家們往往是一群“會走路的大腦皮層”,在追求真理的路上篩選著一個個理論,毫無激情可言。作為一位神經科學的先驅者,加扎尼加講述了一個更貼近真實的故事。自大,勾心斗角,嫉妒,妒忌,他的親身經歷揭露了人類知識進步歷程當中的種種原罪。對那些關心科學、歷史、人類的大腦及心靈(而非心臟)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之作。
埃里克 卡普蘭
不錯的一本書 包裝和印刷很好 推薦 就是有點小貴
看不懂,一個國外的自傳,這個看個人愛好買不買了!
看最強大腦里推薦的書,剛看了開頭,挺不錯的,正版書
從最強大腦上知道的這本書,也因為喜歡腦科學才想買來看看,果然是領域的權威,不錯。
看了最強大腦推薦了這本書,了解一下大腦的基本運作相關知識
這本書只是一個傳記。以為是一個教程書。讀讀也不錯
大概男孩都喜歡探索未知吧,兒子很喜歡,自己看進去了
包裝非常好,紙質很棒,內容暫時沒有看,肯定值得一讀。
這本書是看了最強大腦才買的,特別喜歡這本書的作者,仔細看過再來做以評價。
看了最強大腦才知道還有們科學叫認知神經科學,看了第三季的最后一集才知道這門學科的創始人還在,而且還有本自傳的書籍,呵呵,看看吧,不然太落伍了。果斷買下,領略到另一種用腦方式。
雙腦記感覺是一本很前衛的書籍,介紹的內容是大腦與意識的奧秘,值得一讀。
朋友推薦買的,還沒看,書本包裝很好,沒有折角,完美。
認真看完了,還是很推薦的,至少對于他的科研生活很向往啊,但感覺這樣的科研氛圍在國內是不太現實的,
人類左腦中存在一個名叫“解釋器”(interpreter)的特殊機制,它能為我們的行為進行統一的敘述,使得我們感覺自己只有一套心智。
書還沒看 可是快遞很有問題 直接發個短信給我說讓我到小區門口拿 家里可是一直有人的 也不打個電話 直接就扔小區門口了 拿著那么多書走得累死了
自從最強大腦節目火爆播出后,關于腦力記憶力的書大熱,老公也對此有很強的興趣,學習記憶力的方法,以后教育小孩
基本看完,太佩服這個老先生啦,研究人類大腦的進程還要加快,否則天文學已經看到宇宙的盡頭了,我們的大腦還只開發了百分之十,那哪行啊
明明是系統顯示4號可以送到的,結果5號才送到,白等一天。而且系統把快遞信息更錯了顯示的快遞是到云南的可是我填寫的是遼寧收貨啊~問客服客服也不給解決只說讓等。聯系不到快遞公司讓客服幫忙客服也不給解決~唉……當當也沒有個電話客服,一堆線上客服啥事也解決不了。。。回復還慢……
這本書是一個新領域的書,認知神經科學:對于很多人來說都不是很了解,那就買一本看看,不過:最強大腦一定看過,就是研究大腦的書。
看了最強大腦后知道人類還是有很多未知能力沒開發,很多事情其實你也可以做到,只是你不敢想象,所以沒有激發你的潛力,神經學最近幾年很火,可以選擇這本書入門
“最強大腦”國際評審加扎尼加教授的自傳。講述人的左右腦該如何開發與協調,讓自己不斷進步,成就最強大腦。很值得一看。
很喜歡加扎尼加的東西,第一本是在臺灣買的《大腦·演化·人》
看最強大腦推薦過買的,看了一點,覺得在加扎尼加的筆下科學變得有趣了
這本書是講一個傳記。可以說是絕版的東西,不會出現第二版本。所以作為收藏是非常適合的。內容 也非常有趣,很值得一看。還可以從中了解到國外科研的氛圍。這個是我這個沒有留學人所學到的知識
一般吧 看個熱鬧 看最強大腦推薦的 這個人有些亮點在書中 翻譯和原文肯定有差異 收獲一般 其實他推薦的是書里他的另一部認知神經學的專科書 層次打不到 科普了解一下 這個人在這個領域還是很牛的
要了解認知神經科學,必須要了解加扎尼加和其導師斯佩里對于割裂腦患者的研究。加扎尼加博士的一生就是認知神經科學發展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