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哪里來?為什么是今天這副模樣?
人人都自以為懂的進化論究竟是怎么回事?
《自私的基因》之后,全球首屈一指的科學家、偉大的演化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風靡世界、奉為標準的進化論入門書,30周年特別紀念版;
“要是你一輩子只想讀一本有關演化的書,就讀這一本!”眾多科學大佬約翰•格里賓、愛德華•威爾遜、邁克爾•魯斯、約翰•史密斯等高度贊譽,傾情推薦;英國皇家文學學會非小說類書獎;美國洛杉磯時報的文學獎;1987年BBC根據本書拍攝的電視片,獲得科學紀錄片獎;《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倫敦時報》多家媒體盛贊;
《裸猿》作者、著名生物人類學家戴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親自為本書創作封面用圖,助力百年來影響為深遠的進化論經典;
《槍炮、病菌與鋼鐵》和《第三種黑猩猩》譯者、堪稱對公眾科普人類自然史的不二人選、著名生物人類學者王道還教授親筆翻譯,譯筆精良上乘,譯文優美好讀,成就科普經典譯本;
憑借極強的編故事的傳奇聲譽,道金斯將生命演化的過程演繹的妙趣橫生,一掃傳統書籍的枯燥;繼續挑戰傳統觀念,對認識生命提出富有創造力的思考,顛覆我們對人類自身的種種想象。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首席西蒙尼“公眾理解科學教授”,演化論生物學家。他是英國著名科學作家,幾乎每本書都是暢銷書,并經常在各大媒體引起轟動。2005年,英國《前景》雜志會同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評選出在世的全球100名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道金斯赫然在列。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基因觀念顛覆了我們對自身的幻覺,深刻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其他作品有《盲眼鐘表匠》《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魔鬼的牧師》《解析彩虹》《攀登不可能的山峰》《祖先的故事》等。
譯者簡介
王道還,著名生物人類學者,堪稱對公眾科普人類自然史的不二人選,《環球科學》專欄作家。臺灣大學人類學畢業,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譯有《槍炮、病菌與鋼鐵》、《第三種黑猩猩》、《極簡醫學史》等多部作品。
導讀: 正宗演化論
1996年版導
(一)導讀:正宗演化論/王道還
適應(adaptation)與歧異(diversity)是生命世界的兩大特色,自古就是西方生物學的焦點。解剖—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適應的學問。而在生物歧異中理出頭緒,就是分類學研究,一直是理性的較大挑戰。至于這兩個研究主題有什么關系,就很難說了,甚至沒有人覺得這是個問題。直到18世紀,現代“自然史”觀念建立之后,生物適應與生物歧異之間才建立了“歷史的”(同時也是“因果的”)關系。
所謂自然史(natural history),源自“地層是在時間中堆棧的”觀察與推論:不同的地層代表不同的地球史時期。而不同的地層中,包含的生物化石不同,表示不同的地史時期有不同的生物相。因此地球上的生命也有“歷史”。地球史加生命史就是自然史。
及時位將自然史系統地整理發表的,是法國學者布豐(Buffon,1707—1788)。他的《自然史》自1479年出版,到1767年已達15冊,他過世前出了7冊;他身后再由他人續了8冊。根據布豐的看法,在不同的地史時期地球的自然條件不同,因此各個地史期有不同的生物相。換言之,布豐以適應解釋歧異,而他認為生物會適應環境,理所當然,用不著論證。
及時個公開以解釋適應的理論說明自然史的,是布豐的弟子與傳人拉馬克。他的理論就是后天形質遺傳說(見本書一章)。
,自然史在達爾文手里變成研究生物演化的科學。自然史表現的是生物演化的事實,達爾文發明的“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又譯“天擇”),是解釋演化事實的理論。天擇理論不僅可以同時解釋適應與歧異,還能讓學者“做研究”。科學不只是解釋既有事實的活動,科學最重要的面相是實踐(praxis):任何科學理論都是研究方略,學者借以發現、創造新的事實。
所有解釋演化事實的理論都叫演化論,可是目前只有達爾文的天擇說在理論上、實證上最站得住腳。因此在英文里,天擇論、達爾文理論、演化論、達爾文演化論已成為同義詞。
不過,以上所述都是從“正宗”演化生物學的角度所做的觀察。過去兩百多年的生物演化思想史,其實頗為曲折,甚至令人懷疑“達爾命”這個詞不僅不恰當,還有誤導之嫌。
因為“演化論=天擇理論=達爾文學說”的等式,大概直到《物種起源》出版百年后(1959)才在學術界站穩腳跟。1975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威爾森(EOWilson)出版《社會生物學》,公開論說人類行為也是演化的產物,在美國學界與民間掀起軒然大波,更提醒我們演化論似乎與古典科學極為不同。以天文學、物理學史建構的科學革命模型,很難解釋所謂的“達爾命”竟然那么拖泥帶水,不干不脆。
在西方,尤其是美國,不只民間學者仍在努力搜尋達爾文學說的漏洞,學界里的異議分子也不少,最有名的就是已過世的古爾德(SJGould,1941—2002;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講座教授)。他甚至在達爾文龐大的著作中爬梳證據,用來指斥現行教科書關于演化論的論述過于強調天擇,反而不能呈現達爾文思想的“多元”特色。
關鍵在“天擇”是否是演化的機制?或最重要的機制?
天擇的要義不過是:生物個體在生殖成就(fitness)上有差異,那些差異都有適應的道理。要是任何一個個體的生存機會或生殖成就的高低,像中彩券似的“沒什么道理”,那就不成學問了。
本書是正宗的演化論入門書,以“生物適應的起源”為核心。作者道金斯以穩健的文筆,詳細闡釋了生物適應是任何演化理論家不可回避的問題,而天擇說是可信的理論。一些學者自命提出了足以替代天擇說的理論,或者認為天擇說無足輕重,都過不了“解釋生物適應”這一關。無論是對演化論有興趣的朋友,還是持批判觀點的人,本書都提供了好的起點。
(二)1996年版導言/理查德•道金斯
出版社重新發行本書,請我寫個新導言。我起先以為這很容易。我只要列出改進本書的方式就成了;要是我今天重寫這書,必然會做許多改進。我一章一章搜尋,渴望發現錯誤、誤導、過時和不完整的地方。我真誠地想找出那些缺陷,因為無論科學家多么脆弱,科學卻不是自滿的行業,而且科學通過證偽而進步的理想,可不是說著玩的。可是,不瞞你說,除了細節,本書各章沒有一個主旨我會撤銷。以今日之我戰昨日之我,令人滌蕩心胸,好不暢懷,我卻無由消受。
當然,這并不是說本書已無從增減一分。我信手拈來就再寫了10章,討論“演化設計”這個永遠令人興奮的題材。但那已是另一本書了,書名叫作《攀登不可能的山峰》(Climbing Mount Improbable,1996)。雖然這兩本書自成一格,不妨分開讀,可是每一本都可以當作另一本的延續。兩本書的主題不同,就像本書各章,每一章都與其他章不同,卻有共同的基調:達爾文演化論(Darwinism)與設計。
我說過,我繼續寫作達爾文演化論,并不需要馳辯,可是這么說未免矯情。達爾文演化論是個巨大的主題,它有許多面相,值得用更多書論述,花上一輩子寫,即使自覺圓滿如意,都寫不完。我也不是一個職業“科學作家”,“寫完”演化論后,可能轉向物理或天文學。我何必這樣做?歷史學者寫完一本歷史書之后,可以繼續寫下去,根本不必說明自己不轉向古典學或數學的理由。廚藝師可以寫另一本書,談論烹飪的某一面相,那是他過去沒寫過的,而園藝,好還是留給園藝家去寫吧。他是對的。雖然書店里什么題材的書都有,兼容并蓄(又是矯情之論),達爾文演化論是比烹飪或園藝更大的題材。它是我的主題,有寬敞的天地,夠我浸淫一生,安身立命。
達爾文演化論涵蓋所有生物——人類、動物、植物、細菌,以及地球以外的生物(假定我在本書一章所說的正確無誤)。為什么我們會存在?為什么我們是這副德行?達爾文演化論提供了令人滿意的解釋。它是一切人文學科的基礎。我的意思并不是:歷史、文學批評、法律都必須以達爾文演化論重新塑造。我并無此意。但是所有人文創制都是腦子的產物,而腦子是演化而來的信息處理器,要是我們忘了這一基本事實,就會誤解腦子的產物。要是更多醫生了解達爾文演化論,人類現在就不會面對“耐抗生素”病原的威脅。有位學者評論道:達爾文演化論“是科學發現的自然真理中最驚人的”。我會加上:“不僅空前,而且絕后。”
本書在1986年出版,10年來其他的書也出版了,其中有些我希望是我寫的,還有一些要是我重寫本書必然會參考。克羅寧(Helena Cronin)的《螞蟻與孔雀》(The Ant and the Peacock,1991)文筆優美。瑞德里(Matt Ridley)的《紅色皇后》(The Red Queen,1993)也同樣清晰,任何人重寫本書“性擇”那一章,一定會受他們的影響。丹奈特(Daniel Dennett)的《達爾文的危險觀念》(Darwin’s Dangerous Idea,1995)影響了我的歷史與哲學詮釋;他的率直風格,令人耳目一新,本書的重要章節,我重寫的話,一定會更理直氣壯。牛津大學教授馬克•瑞德里(Mark Ridley)的巨著《演化》(Evolution,1993,1996,2003),我與本書讀者都應隨時查考。平克(Steven Pinker)的《語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1994)本來給了我靈感,讓我想從演化的觀點討論語言這個題目,可是他太成功了,令我無從下手。“達爾文醫學”也一樣,可是奈斯與威廉斯(R. M. Nesse & G. C. Williams)的書(1994)實在太棒了,倒省了我的事(但他們的出版商偏要用《我們為什么生病》做書名,根本不能幫助讀者了解那是什么書,真是不幸)。
理查德•道金斯
1996年6月于牛津
(三)序
筆者寫作本書,基于一個信念:我們人類出現在世間,過去都認為是謎中之謎,可是現在已經不再是謎團了,因為謎底已經揭曉。揭謎的人是達爾文與華萊士,雖然我們會繼續在他們提出的謎底上加些腳注,來日方長。對這個深奧的問題,許多人似乎還沒有察覺他們提出的解答優雅而美妙,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許多人甚至不覺得那是個問題。因此我才會寫作本書。
問題在于復雜設計。我用來寫下這些字句的電腦,內存容量達64萬個字節(64k),大約每個字節(byte,等于8 bits)儲存一個英文字母。這臺電腦是人們有意識設計、費勁制造出來的產品。你用來理解我的字句的大腦,部署了上百億個神經元;其中有許多,大約幾十億吧,每個都以上千條“電線”(突觸)與其他神經元相連。此外,我們的身體有數以萬億計的細胞,在基因層次上,每個細胞都儲存了大量的數字信息,比我的電腦多了上千倍;編碼更,猶其余事。生物之復雜,只有生物之設計比得上:生物看來都像是精心設計出來的,機制精妙、效能。這么高明的復雜設計不該有個解釋嗎?要是有人不以為然,予欲無言。不過,我忽然轉念:不可放棄。本書就是要接引那些沒開眼的人入門,讓他們一窺生物之復雜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除了說生物之復雜是個需要解釋的謎題,本書另一個主要目的,是提供謎底,解開謎團。
解釋是困難的藝術。解釋一件事,有的辦法可以使讀者理解你使用的語言,有的辦法可以使讀者打心眼兒里覺得有那么回事。為了打動讀者,冷靜地鋪陳證據有時還嫌不足。你必須扮演辯護律師,使用律師的技巧。本書不是一本冷靜的科學著作。其他的作者討論達爾文的理論,都很冷靜,許多作品論述精彩、數據宏富,讀者應該參考。我必須招認,本書不僅不冷靜,有些篇章還是以熱情寫的;在專業科學著作中,這樣的熱情也許會招致非議。當然,本書會鋪陳事實、進行論證,但是本書也想說服讀者,甚至讓讀者著迷——這是我的目標。我希望讀者著迷的是:我們的存在,雖然是個明白的事實,卻也是個激勵心智的謎團;這個謎團不但已有優美的答案,而且在我們的理解范圍之內,這是多么令人興奮的事!還有呢,我想說服讀者:達爾文的世界觀不只在此時此地是真的;我們存在的奧秘,在已知理論中它是在原則上能夠說明的理論。達爾文理論因此更令人滿意。我們可以論證:達爾文理論不只在地球上通行,宇宙中凡有生命之處都適用。
有一點,我與職業辯護律師很不一樣。律師或政客展現熱情與信仰,是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的表演,不見得對雇主或目標衷心信服。我沒做過這種事,以后也不會。我不一定總是對的,但是我熱切地拿真理當回事,我絕不鼓吹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有一次我受邀到一個大學辯論協會與神創論者辯論,我還記得那次我感受到的震驚。辯論之后我們共進晚餐,我的鄰座是一位年輕女士,她在辯論中代表神創論者,演說還算有力。我覺得她不會是個神創論者,就請她誠實回答我為何她會代表神創論發言。她很自在地承認只是在磨煉辯論技巧罷了,她發現為自己不信服的立場辯護,更具挑戰性。看來大學辯論協會都這么做,參與辯論的人為哪一方辯護,都是指定的,而與自身信仰無關。他們的信念在辯論中毫無地位。面對大眾演說我并不在行,我大老遠趕來出席,是因為我相信我受邀辯護的論題是真的。我發現辯論協會的人只不過拿辯論題目作為玩辯論游戲的引子,于是決心不再接受辯論協會的邀請。涉及科學真理的議題,不容虛矯辯詞。
達爾文理論比起其他科學領域的同級真理,似乎更需要辯護,理由我并不清楚。我們許多人不懂量子理論,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我們不致因此而反對這些理論。達爾文理論則與“愛因斯坦理論”不同,批評者不管多么無知,似乎都能拿它說事,樂此不疲。我猜達爾文理論的麻煩是:人人都自以為懂——莫諾 雅克•莫諾(Jacques Monod,1910—1976),法國生物學家,196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編者注真是一語道破。那可不?達爾文理論實在太簡單了;與物理學、數學比較起來,簡直老嫗能解。說穿了,達爾文理論不過是“非隨機繁殖”,凡是遺傳變異,只要有時間累積,就會產生影響深遠的后果。但是我們有很好的理由相信:簡易只是表象。別忘了:這種理論看似簡單,卻沒人想到,直到19世紀中葉才由達爾文與華萊士提出,距牛頓發表《基本原理》(Principia,1687;其中包括“萬有引力定律”)近二百年,距古希臘學者伊拉特斯提尼斯(Eratosthenes,前276—前194)測量地球圓周的實驗超過兩千年。這么簡單的觀念,怎么會那么久都沒有人發現,連牛頓、伽利略、笛卡兒、萊布尼茨、休謨、亞里士多德這一等級的學者都錯過了?為什么它必須等待兩名維多利亞時代的自然學者?哲學家與數學家是怎么了,竟然會忽略了它?這么一個豐富的觀念為什么大部分至今仍然沒有滲入常人的意識中?
有時我覺得人的腦子是特別設計來誤解達爾文理論的,讓人以為它難以置信。就拿“偶然性”來說吧,有人將它夸張成“盲目的”偶然性。攻擊達爾文理論的人,絕大多數以不當的熱切心情擁抱這個錯誤的觀念:達爾文理論中除了“隨機偶然性”之外,一無所有。而生命呈現的復雜性,活脫脫是“偶然性”的悖反。要是認為達爾文理論相當于“偶然性”,當然會認為很容易反駁。我的任務就是要摧毀這個備受歡迎的神話——達爾文理論不過是個“偶然性”理論!我們似乎生來就不相信它。另一個理由是:我們的腦子設計來處理的事件,與生物演化變遷過程中的典型事件,發生在截然不同的時間尺度上。我們能夠分辨的過程,花費的時間以秒、分、年計,最多以“10年”為單位。達爾文理論分析的,是累積的過程;那些過程進行得非常緩慢,得上千個或百萬個“10年”才能完成。對于可能發生的事件,我們已養成了直覺判斷,可是面對演化就不靈了,因為差了好幾個數量級。我們世故的充滿懷疑論和主觀概率理論的器官(指大腦)失靈,因為它們是在人的一生中磨煉出來的,也是為了協助人過一生而形成的,最多幾十寒暑——諷刺的是,這是拜演化之賜。我們得動員想象力,才能逃脫熟悉的時間尺度構筑的牢籠——我會設法協助讀者。
我們的腦子似乎天生抗拒達爾文理論,第三個原因出在我們自己的成功經驗:我們是有創意的設計人。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工程、藝術的業績。復雜的優雅皆是深思熟慮、精心設計之象。這個觀念我們習以為常。這大概是信仰某種超自然神最有力的理由,自有人類以來絕大多數人都懷抱這一信仰。達爾文與華萊士以極大的想象實現跳躍,才能超越直覺,看出復雜“設計”從原始的簡樸中中興的另一條路——你了解之后,就會認為那是條(比超自然神)更為可能的道路。這個跳躍實在太難完成了,難怪直到今天還有許多人不愿嘗試。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讀者完成這一跳躍。
作家自然希望自己的書影響深遠,不只是曇花一現。但是每個倡導者除了強調自身立場的永恒面相,還得回應當代對手的觀點,不管是真正的對手,還是表面的對手。這樣做頗有風險,因為今日各方交戰得不可開交的論證,有些也許幾十年后就過時了。這個矛盾常有人舉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為例:及時版比第六版高明多了。因為《物種起源》出版后引起許多批評,達爾文覺得必須在后來的版本里有所回應,那些批評現在看來過時了,于是達爾文的回應不僅妨礙閱讀,有時還誤導讀者。盡管如此,當代流行的批評,即使我們覺得可能不過曇花一現、不值一提,也不該縱容自己視而不見。因為對批評者我們應有起碼的敬意,而且也要為搞昏頭的讀者著想。雖然我對本書哪些篇章終將過時自有主見,讀者——與時間——才是裁判。
我發現有些女性朋友認為使用“男性”代名詞“他”或“他們”就表示有意排除女性,這讓我很苦惱。要是我想排除什么人,我想我寧愿排除男人——好在我從未想過排除什么人。有一次我試著使用“她”稱呼我的抽象讀者,一位女性主義者就抨擊我“故作姿態”(patronizing condescension),她認為我應該用“他/她”或“他的/她的”。要是你不在意文字,不妨那樣做。但是,要是不在意文字,就不配有讀者,無論哪個性別。我在本書中回歸英文代名詞的正常規范。我也許會以“他”稱呼讀者,但是我不認為我的讀者就是男性,法文中“桌子”是陰性詞,法國人也不會把桌子當作女性吧?事實上,我相信我經常認為我的讀者是女性,但是那是我個人的事,我可不愿讓這樣的考慮影響我使用母語的方式。
理查德•道金斯
牛津,1986
(四)及時章不可能!
我們動物是已知宇宙中最復雜的事物。用不著說,我們知道的宇宙,比起真正的宇宙,不過滄海一粟。其他的星球上也許還有比我們更復雜的事物,他們有些說不定已經知道我們,也未可知。可是這不會改變我想提出的論點。復雜的事物,不管哪里的,都需要一種特別的解釋。我們想知道它們是怎么出現的,為什么它們那么復雜。我要論證的是,宇宙中的復雜事物,無論出現在什么地方,解釋可能大體相同;適用于我們、黑猩猩、蠕蟲、橡樹,以及外層空間的怪物。另一方面,對于我所謂的“簡單”事物,解釋卻會不一樣,例如巖石、云、河流、星系與夸克。這些都是物理學的玩意兒。黑猩猩、狗、蝙蝠、蟑螂、人、蟲、蒲公英、細菌與外星人,是生物學的玩意兒。
差別在設計的復雜程度。生物學研究復雜的事物,那些事物讓人覺得是為了某個目的設計出來的。物理學研究簡單的事物,它們不會讓我們覺得有“設計”可言。乍看之下,電腦、汽車之類的人造物品似乎是例外。它們很復雜,很明顯是設計出來的,然而它們不是活的,它們以金屬、塑料構成,而不是血肉之軀。但在本書中,我會堅定地將它們視為生物學的研究對象。
讀者也許會問:“你可以這么做,但是它們真的是嗎?”字詞是我們的仆人,不是主人。為了不同的目的,我們發現以不同的意義使用字詞很方便。大多數烹飪書都把龍蝦視為魚類。動物學家對這種做法頗不以為然,他們指出如果龍蝦把人叫作魚還更公平些,因為魚與人類同屬脊椎動物,親緣關系比較近,魚與龍蝦的關系就遠了。說起公平與龍蝦,我知道最近有一處法庭必須判決龍蝦是昆蟲還是“動物”——這關系到人可不可以將它們活活丟入滾水中。以我的動物學行話來說,龍蝦當然不是昆蟲。龍蝦是動物,但是昆蟲也是,人也是。對于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意義使用字詞,沒有必要激動——雖然我在日常生活中,遇上活煮龍蝦的人的確激動不已。廚師與律師各有他們一套使用詞語的辦法,在本書中我也有我的一套。電腦、汽車“真的是”生物?別鉆牛角尖了!我的意思是:要是在某個星球上發現了電腦、汽車之類的復雜物品,我們應當毫不猶豫地下結論:那里有生命存在,或者曾經存在。機器是生物的直接產品;它們很復雜,是設計出來的,因為是生物造的,它們與化石、骨架、尸體也一樣,是我們判斷生物存在的指標。
我說過物理學研究簡單的事物,聽來也許很奇怪。物理學看來是門復雜的學問,因為物理觀念我們很難理解。我們的大腦是設計來從事狩獵、采集,交配與養孩子的;我們的腦子適應的世界,以中等大小的事物構成,它們在三維空間中以中庸的速度移動。我們沒有適當的“配備”,難以理解極小與極大,存在時間以一萬億分之一秒或十億年為單位的事物,沒有位置的粒子,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力與場(我們知道它們,只因為它們影響了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我們認為物理學很復雜,因為我們很難了解,也因為物理書中充斥了困難的數學。但是物理學家研究的對象,仍然是基本上簡單的事物,例如氣體或微粒構成的云,或均勻物質的小塊如晶體——它不過是重復的原子模式。至少以生物的標準來衡量,它們沒有復雜的運轉組件。即使大型的物理對象如恒星,也只有數量相當有限的組件,它們的組織多少是偶然的。物理學的、非生物學的對象的行為非常簡單,因此可以用現有的數學語言描述,這就是物理學書里充滿了數學的原因。
物理學的書也許很復雜,但是這些書與電腦、汽車一樣,是生物學對象——人類大腦的產物。物理書描述的物體與現象,比作者體內的一個細胞還要簡單。那位作者的身體,有一萬億個那樣的細胞,分成許多類型,根據錯綜復雜的藍圖組織起來,并以精細的工程技術完成,這才成就一個能夠寫一本書的工作機器。凡是事物的極端,物理學里的極端尺度以及其他困難的極端,或是生物學里的極端“復雜”,我們的腦子都不容易應付。還沒有人發明一種數學,可以描述像是物理學家這樣的物體,包括他的結構與行為,甚至連他的一個細胞都不行。我們所能做的,是找出一些通則,以了解生物的生理以及生物的存在。
這正是我們的起點。我們想要知道為什么我們以及所有復雜的事物會存在。現在我們能夠原則地回答那個問題了,即使我們對“復雜”的細節還不能掌握。打個比方好了,我們大多數都不了解飛機是如何工作的。也許造飛機的人也不了解:引擎專家不了解機翼,機翼專家對引擎只有模糊的概念。機翼專家甚至不了解機翼,無法對機翼做的數學描述:他們可以預測機翼在氣流中的行為,只因為他們研究過機翼模型在風洞中的行為,或者以電腦仿真過——生物學家也可以采用這種路數了解動物。但是,盡管我們對飛機的知識并不完備,我們都知道飛機大概經過哪些過程才出現的。人類在圖板上設計出來。其他的人根據圖樣制造零件,然后更多的人以各種工具將零件根據設計組裝起來。基本上,飛機問世的過程我們并不認為算什么謎團,因為是人類造的。針對某個目的從事設計,然后根據設計系統地組裝零件,我們都知道也了解,因為我們都有及時手經驗,即使只是小時候玩過樂高(Lego)玩具。
那么我們的身體呢?我們每個人都是一臺機器,就像飛機,只不過我們的身體更為復雜。我們也是由一個熟練的工程師在圖板上設計出來,再組裝成的嗎?不是。這個答案令人驚訝,我們得到這個答案只不過一個世紀左右。首先提出這個答案的是達爾文。當年許多人對他的解釋不愿或不能理解。我小時候及時次聽說達爾文的理論,就斷然拒絕接受。直到19世紀下半葉,歷史上幾乎每個人都堅定地相信相反的答案——“有意識的設計者”理論。許多人現在仍然相信上帝造人,也許是因為真正的解釋——達爾文理論——仍然沒有進入國民教育的正規教材,驚
自1859年達爾文進化論出版以來,該理論可讀的讀本,有力的捍衛!
——《經濟學人》
漂亮而華麗的寫作,特別易于理解又像一場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演說,每一頁都是真實的故事,就像一場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演說。這是好的科普讀物。
——《洛杉磯時報》
才華橫溢,辯論緊張卻又有大量可讀性強極強,充分的例子與分析……好的科普讀物,沒有之一!——《倫敦時報》
他成功且令人欽佩地展示了自然選擇是如何讓生物學家們放棄了諸如設計、目的這樣的概念,并且用一種大家易于的理解的方式展示給了現代讀者。
——《紐約時報》
道金斯對于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的貢獻,無人能出其右,是他讓演化走近普通讀者的身邊,并從中獲益!
——演化博弈論之父、科學家約翰•博納德•史密斯
《盲眼鐘表匠》是我近些年讀過的關于進化論好的書。對于生物學家而言,它足夠深刻;對于大量享受《自私的基因》一書的讀者來說,它寫得如此精彩,又是那么通俗易懂。
——著名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
達爾文《物種起源》以來影響力的進化論作品!
——《尋找薛定諤的貓》作者、著名科學作家約翰•格里賓
要是你一輩子只想讀一本有關演化的書,就讀這一本!
——本書譯者、生物人類學家王道還
。。。。。
西方現代所謂思想家真是極粗鄙的
公認生命演化的*入門經典
不錯不錯挺好挺好
非常好的一本書,適合非專業認識閱讀的進化論。
查理芒格推薦的書單,了解一下
道金斯又一經典
這是一本好書,推薦給大家購買閱讀。
單位買的書,還不錯。
書包裝不錯,物流一如既往的快,沒有任何破損
很不錯哦,很好看~。
包裝排版物流各方面都不錯
很好,很喜歡
還有沒看,也是看了別人給的推薦買下來的
道金斯的書,很期待
常年在當當購書,用于閱讀和收藏,在當當購書一直很滿意,書品好、速度快。會一直支持當當。
不錯的一本書,包裝很好
包裝很好,性價比高。買給孩子的,待讀完后再詳評。
很好,不錯呦!
此書建議都看看,漲知識,有收益,時間擠擠都是有的,有時間就審讀,沒多少時間就粗讀,只要捧起書來,就是開卷有益。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讓人充實、成長,甚至改變命運。當當的書一向好啊,正版保證,快遞包裹都好。
非常好的書,裝幀設計很好,包裝運輸完美,值得學習和收藏!
挺好的,新觀點新視角
很不錯法的圖書
紙張很好!
很好很好!!!!!!!!!
不錯挺好的
看得好累好累
經典大作,值得收藏
很好我非常喜歡
好書慢慢讀慢慢讀好書
道金斯的作品,買過自私的基因,并不易讀,這本不知道怎們樣。
幫朋友的孩子買的,說是老師給開的書單。應該可以吧。
不錯 我看了好多人評價這本書 質量不錯 內容沒看
本來是買《自私的基因》的,搜到了這個,那個太貴了,看一下
內容不評價了,道金斯的書不需要說。中信出版社的書很貴,紙張好。但是這本書的紙張不那么好的感覺,像是那種好的輕型紙,反正不喜歡輕型紙。
憑借極強的編故事的傳奇聲譽,道金斯將生命演化的過程演繹的妙趣橫生,一掃傳統書籍的枯燥;繼續挑戰傳統觀念,對認識生命提出富有創造力的思考,顛覆我們對人類自身的種種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