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瓦西里格羅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長篇歷史小說《生活與命運》。蘇聯當局負責意識形態的執鞭蘇斯洛夫稱此書“比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更加危險”,要“過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該書在被封鎖二十年后歷經坎坷首度出版,引起巨大轟動。
關于斯大林蘇聯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沒有比《生活與命運》更為的描寫:它是一整個時代的畫像和心靈史,極權體制下復雜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20世紀最黑暗的一段歷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戰爭與和平》,《生活與命運》圍繞一個家族在時代變遷中的故事展開。格羅斯曼以托爾斯泰式的宏大視角和寫實筆法,講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經歷,并通過家族成員各自的遭際串起上百位出場人物與一系列交叉延伸的歷史事件。歷史的創痛、現實的積弊,極權與戰爭雙重碾壓之下人性的艱難處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細節納入其中。1960年,瓦西里格羅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長篇歷史小說《生活與命運》。蘇聯當局負責意識形態的執鞭蘇斯洛夫稱此書“比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更加危險”,要“過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該書在被封鎖二十年后歷經坎坷首度出版,引起巨大轟動。
關于斯大林蘇聯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沒有比《生活與命運》更為的描寫:它是一整個時代的畫像和心靈史,極權體制下復雜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20世紀最黑暗的一段歷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戰爭與和平》,《生活與命運》圍繞一個家族在時代變遷中的故事展開。格羅斯曼以托爾斯泰式的宏大視角和寫實筆法,講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經歷,并通過家族成員各自的遭際串起上百位出場人物與一系列交叉延伸的歷史事件。歷史的創痛、現實的積弊,極權與戰爭雙重碾壓之下人性的艱難處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細節納入其中。
格羅斯曼是“二戰后首位起而反抗蘇聯極權的作家”,其的經歷和人道主義勇氣,使本書具有足以令強權膽寒的震撼力,堪稱蘇俄文學的一座自由燈塔。本書對納粹滅絕營、蘇聯古拉格的哀歌與反思,對人生、政治和歷史命運的哲思與探討,對人性的邪惡與細微的善良之間斗爭的刻畫……至今讀來依然具有深刻的震撼力。
格羅斯曼女兒葉卡捷琳娜科羅特卡娃授權中文版。著名俄蘇文學翻譯家力岡經典譯本,譯者序言首次完整。獨家收入羅伯特錢德勒長文導讀《為長眠者發聲》。知名媒體人梁文道作序力薦:“這大概是我做讀書節目,從廣播電臺到電視,到現在做視頻十來年來,最想最想給我的觀眾們介紹的一本書。”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耳語者》作者奧蘭多費吉斯傾情推薦:“《生活與命運》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書更能讓讀者了解二戰時期的蘇聯。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們思考極權主義的本質(無論它在何地出現),以及人性善與惡之間更大的斗爭。”
作者簡介:
瓦西里 格羅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蘇俄記者、作家。1905年生于俄屬烏克蘭別爾基切夫,早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數學物理系,當過化學工程師,1930年身寫作行列,得到高爾基、巴別爾等文壇大家賞識,入選蘇聯國家作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紅星報》戰地記者隨軍四年,大量報道莫斯科、庫斯克、斯大林格勒和柏林等地前線戰況,是揭露納粹德國死亡集中營真相的及時人。戰后發表小說《人民是不朽的》《為了正義的事業》等。1960年完成長篇小說《生活與命運》,手稿被蘇聯當局抄沒并禁止出版。1964年格羅斯曼因癌癥病逝。1974 年,在安德烈 薩哈羅夫、弗拉基米爾 沃伊諾維奇等人幫助下,手稿被拍攝在縮微膠卷上偷運出蘇聯。1980 年代初,《生活與命運》在歐美各國相繼問世,1988年在蘇聯出版。
譯者簡介:作者簡介:
瓦西里 格羅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蘇俄記者、作家。1905年生于俄屬烏克蘭別爾基切夫,早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數學物理系,當過化學工程師,1930年身寫作行列,得到高爾基、巴別爾等文壇大家賞識,入選蘇聯國家作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紅星報》戰地記者隨軍四年,大量報道莫斯科、庫斯克、斯大林格勒和柏林等地前線戰況,是揭露納粹德國死亡集中營真相的及時人。戰后發表小說《人民是不朽的》《為了正義的事業》等。1960年完成長篇小說《生活與命運》,手稿被蘇聯當局抄沒并禁止出版。1964年格羅斯曼因癌癥病逝。1974 年,在安德烈 薩哈羅夫、弗拉基米爾 沃伊諾維奇等人幫助下,手稿被拍攝在縮微膠卷上偷運出蘇聯。1980 年代初,《生活與命運》在歐美各國相繼問世,1988年在蘇聯出版。
譯者簡介:
力岡(1926—1997),俄蘇文學翻譯家,1953年畢業于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俄語專業,后任教于安徽師范大學,翻譯了《靜靜的頓河》《安娜卡列尼娜》等近七百萬字俄蘇文學作品。
新版序
1961年2月14日上午11點40分,克格勃(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派人闖入瓦西里格羅斯曼的住宅,搜查一份書稿。結果他們不只帶走了那本書的打字稿,還沒收了和它相關的草稿和筆記,甚至就連打出這本書的打字機與碳紙都不放過,行動規格形同逮捕一個活人,只不過他們這次要逮捕的是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生活與命運》,后人管它叫“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格羅斯曼很清楚自己寫了些什么,當初他投稿給雜志社的時候難道沒料想到會有這樣的結局嗎?這是后來一些學者爭論的細節問題,我們先且別管,還是回到1961年情人節那場“逮捕”事件的現場,看看格羅斯曼事后的反應。他直接寫了一封信給蘇聯較高領導赫魯曉夫抗議:“有什么理由讓我人身自由,卻逮捕了這部我為之呈獻生命的書?”
當局似乎很在乎這位作者,歷經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三朝而不倒的蘇共意識形態大總管,人稱“灰衣主教”的蘇斯洛夫(Mikhail Suslov)親自接見了他。以外表斯文謙遜、彬彬有禮而著稱,但又深沉冷峻的蘇斯洛夫這樣子對格羅斯曼說:“我沒有讀過你這本小說,但我讀了對它的評論和報告。……你為什么要把你的書加入到敵人對準我們的核武器當中?又何必讓它引起大家關于蘇維埃體制到底還有沒有必要的討論呢?……我可以直接告訴你,這本書在兩三百年內都不可能有出版的機會。”
一部前蘇聯禁書,這個身份多少就能決定一本小說的命運了。在上世紀的六十到八十年代,這個身份或許可以讓一本書在所謂的“自由世界”受到許多關注,讀者通常會期待能在里頭讀到鐵幕背后冷酷悲慘的真相,同時間接確認了自己的幸運與幸福(好在我沒活在那一邊)。只不過禁書太多,能從“社會主義陣營”這邊僥幸逃到另一邊去的書也不少,其中只有幾個例子可以贏得大名,獲得較高聲譽。例如《日瓦格醫生》與《古拉格群島》,它們都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盡管帕斯捷爾納克被迫拒絕領獎)。
問題是這樣的背景也會反過來限制這類小說的生命。冷戰結束,它們在很多讀者眼中似乎就只剩下了歷史見證的價值,別無其他。所以今天提起《古拉格群島》和索爾仁尼琴,很多人都會露出一絲倦怠的神情,覺得那是本過時的書與一個過時的人。《日瓦格醫生》更是可悲,因為后來的文檔證明,它在西方的流行原來與美國中情局有些關系,被他們利用,當做冷戰意識形態爭戰的兵器,于是無奈沾染上一層政治污跡。
至于蘇聯這邊就更不必提了,禁書自然是沒人看得見的書(審查官員例外,他們大概是那個體制內讀書最多見識最廣的人)。蘇聯解體前后,雖然它們也曾火熱過一陣,但很快就又被打回冷宮,因為“向錢看”的新一代實在沒有太大興趣去務虛地回顧歷史,翻看那些昨天以前還沒聽過的書。所以曾經遭禁的文學,便和它們命運的對立面──那些得到較高當局贊賞,贏了“斯大林獎”的作品,奇詭地共同進入歷史,都沒有人要看了。事后,無論是在俄羅斯,西方,還是中國,蘇聯文學仿佛都成了一個幾乎不存在的物事。尤其對俄羅斯以外的一般文學讀者而言,俄語文學好像只到二十世紀初為止。少數詩人之外,整個蘇聯似乎沒剩下幾個值得重讀的作者。以中國的歷史背景來看,這種情況特別奇怪,因為俄語曾是我們的主要外語之一,沙俄和蘇聯文學更曾是社會上的主要讀物;可今天,它卻只是一排排被置放在書架頂層的蒙塵典籍,“小時代”的大時代遺物。
所以《生活與命運》理應過時。一本前蘇聯禁書,書名土氣(更像是十九世紀的產品),翻譯成中文近一千頁,全書有名有姓的角色超過一百六十人;更要命的,格羅斯曼的文風竟帶著一股撲面而來的“社會現實主義”氣息。這本書,甚至連它出版的時機都不太對。1980年瑞士首現俄文原版,讀者自然寥寥。1985年英譯本面世,當年索爾仁尼琴在西方已經紅到發黑,名聲漸走下坡,大家很容易以為它只不過是《古拉格群島》的小弟,所以只有一小圈子的人看過這本其實和《古拉格群島》非常不同的大書。而大部分寫書評的,在報刊做文化版的,甚至連瓦西里格羅斯曼這個名字都沒聽過。這也難怪,此時已故的他,畢竟不是個有海外公眾知名度的異見分子,沒有活著流亡、被人宣傳的機會。相反地,他在公眾面前大概還算是個“體制內作家”呢,曾經入圍“斯大林獎”決選名單,二戰期間為《紅星報》寫的戰地報道更是風靡全國,得到官方肯定。這類作家,英語世界又怎么會對他感興趣呢?身為蘇聯“作協”成員,格羅斯曼那被壓抑的后半生是沉默的,《生活與命運》的遭禁亦是同樣沉默,國內沒有人知曉,國外沒有人聲張,一切安靜。比較奇特的是,和英文版同年面世的法文本,居然一度成為暢銷書,我猜那是法國獨特環境所致,他們那時大概還會稍稍關心蘇聯究竟是個極權體制還是共產主義天堂這種老問題。
我在文字和電子媒體介紹書介紹了二十多年,很少遇到像《生活與命運》這樣的作品,覺得推薦它是自己不能回避的道德義務。七八年前讀到英文本之后就四處向人宣說,想它有機會在中文世界現身。終于到了去年,北京“理想國”愿意承擔,重出這部不合時宜的巨著。“重出”,是因為編輯發現它原來早就有過中譯,而且還有三種版本,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只是我孤陋無知而已。比如他們用做底本的這個版本,俄語文學翻譯名家力岡先生手筆(另一個被人遺忘的名字,《日瓦格醫生》與《靜靜的頓河》的譯者),原來的譯名是《風雨人生》。力岡先生的譯者序言成于1989年6月10日,一段話是非常直白的吁求:“親愛的讀者,讀讀這部作品吧!它使人清醒,使人覺悟,使人知道自己是一個人!使人知道怎樣做一個人!”如此八十年代的筆致,寫在八十年代的終點,這本書合該要在新時期的中國被人忘記。生不逢時,往往是許多好書被埋沒的原因。《生活與命運》的三種中文譯本全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那兩三年。當時,蘇聯解體已成事實,連帶垮掉的還有幾十年來的蘇聯文學;而中國這里,則一面是籠罩了整片大地的低氣壓,另一面是正在冒頭的人欲春芽,自然沒有多少人想去碰這一千頁的大書,直覺它是蘇聯版的傷痕文學,會看得叫人呵欠連連。
但是最近十年,它的命運卻忽然逆轉,一下子又復活過來了,西方每一個評論家都拿它和《戰爭與和平》相比,并且紛紛奉上一本小說所能得到的較高贊譽,比如說“我用三個禮拜讀完,再用三個禮拜復原,在那段日子里我幾乎難以呼吸”(琳達格蘭特語)。
及時個拿它和《戰爭與和平》相比的,并非“別有用心”的西方人(這說法來自豆瓣網上的一則短評,那則評論的作者很不屑西方世界對它的贊譽,認為其背后“別有用心”),而是1988年俄文原版終于能在祖國出版之后的蘇聯評論界。當時就有人立刻宣告:“那漫長的等待終于結束了!”等待什么?當然就是等待另一本《戰爭與和平》。就像托翁為拿破侖入侵俄羅斯的戰爭寫出了一部不朽巨著一樣,更加慘烈悲壯的“衛國戰爭”當然也得配上同樣偉大的作品。這幾乎是他們自二戰一結束之后就馬上開始了的漫長期待,整個蘇聯文壇都在尋找接得下這份重擔的候選者,好幾代蘇聯作家也都努力地想要滿足那份期望,于是一本大書接著一本大書地上市。只不過,它們似乎都還和《戰爭與和平》有點不小的距離。
“20世紀俄羅斯文學的一部經典。”《紐約時報》
“正如所有真正偉大的藝術創作,《生活與命運》令人壓抑沉痛,它毫不妥協地展示了人類所能造就的惡與他們在危難中成就的輝煌。一本偉大的書,只有一位俄羅斯人能完成的杰作。”《華爾街日報》
“分毫不讓的現實主義和深具遠見的道德張力,這部小說是現代俄羅斯文學的較高成就之一。”《紐約書評》
“格羅斯曼不是一個天生的文體家。但他所寫皆是親眼所見,足以驚心動魄。”《衛報》
“格羅斯曼講述的蘇聯生活是百科全書式的,毫不妥協……令人嘆服……又一部俄羅斯文學的遺珠得以重見天日。”《紐約時報書評周刊》
“閱讀這部書令人欣喜:20世紀誕生了這樣一位思想深遠的人道主義作家。書中人物經歷的苦難與自我發現,是當代文學中關于人類心靈考驗最令人不安又使人振奮的故事。”《華盛頓郵報》“20世紀俄羅斯文學的一部經典。”《紐約時報》
“正如所有真正偉大的藝術創作,《生活與命運》令人壓抑沉痛,它毫不妥協地展示了人類所能造就的惡與他們在危難中成就的輝煌。一本偉大的書,只有一位俄羅斯人能完成的杰作。”《華爾街日報》
“分毫不讓的現實主義和深具遠見的道德張力,這部小說是現代俄羅斯文學的較高成就之一。”《紐約書評》
“格羅斯曼不是一個天生的文體家。但他所寫皆是親眼所見,足以驚心動魄。”《衛報》
“格羅斯曼講述的蘇聯生活是百科全書式的,毫不妥協……令人嘆服……又一部俄羅斯文學的遺珠得以重見天日。”《紐約時報書評周刊》
“閱讀這部書令人欣喜:20世紀誕生了這樣一位思想深遠的人道主義作家。書中人物經歷的苦難與自我發現,是當代文學中關于人類心靈考驗最令人不安又使人振奮的故事。”《華盛頓郵報》
“在當代俄國文學中沒有可與《生活與命運》相匹敵者……格羅斯曼是蘇聯的及時個自由之聲。”《評論雜志》
“作為索爾仁尼琴的先行者,格羅斯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首位起而反抗蘇聯極權的作家。”——弗朗索瓦富勒(著名史學家)
“格羅斯曼是蘇聯時代的托爾斯泰。”——馬丁艾米斯(英國著名作家)
“格羅斯曼真正的主題是善的力量——不經意的、平庸的、充滿英雄氣概的,正是善對抗著極權主義的人性喪失。”琳達格蘭特
那么厚一本,書脊那沒有粘貼好,導致紙張凹凸不齊,900多頁的書,也不便宜。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的書,有很多內容不錯,質量真的一般,無法和人民文學等大出版社相比。書還沒開始看,內容不評。
偉大蘇聯文學積淀的作者,都是這樣博聞強識,帶著文字的和生命的敬意構建一個完整清晰的書面世界,上帝一般俯視人世間的苦難,洞察人性搖擺細微毫末。書里書外的命運,自由投射的疑問,格羅斯曼用這幅長篇畫卷回答并親身踐行了。景物描寫絕好,逼真復原。破壁殘垣面前不斷閃回的故國春日,滄桑頓現。道長竭力推薦這本老掉牙的經典,想是遺憾中國為何沒有這樣的作品,和僥幸流傳下來的清醒靈魂。
書還是一如既往的好,快遞也是一如既往的快,書沒有任何破損與褶皺,正版圖書。很滿意。當當永遠值得信賴,支持當當,無論當當還是快遞,統統五星。
老厚的一本吶 書質量不錯 一直在當當購書 感覺比較靠譜 價格比較實惠遇到活動再購買才更好
包裝很好,生存與命運比較厚,還沒開封,換購的東野圭吾的那本書紙質還算不錯,包裝也不錯。這個世界總是溫柔對待讀書之人,仿佛小心地呵護思想的種子。
故事不錯,只是人名太長,人物之間的關系難記哩。還有若分上下冊就好了,可歪在床上看。
這么厚的一本書居然不到80萬字 貌似賣的很瘋 貌似評價很好 我是一直都喜歡大塊頭的東西的 先看看再說 也許能把它加在尤利西斯 2666 源泉這三本書之后吧
作者小說里幾乎所有人物最終都走向悲劇的終點,這是二戰蘇聯斯大林時期整個俄羅斯人的命運。但作者并沒有在作品里描寫徹底的絕望,相反它寄托了作者對于人性之善終將超越體制的希望。
內容很好 書很厚 讓我了解一個真正的蘇聯 直得購買
剛收到,讓我感動的是書里面竟有兩張復印后的照片,一張是作者一張是他和家人的合影,我想這不會花多少成本但確能看出出版社的用心,單單用心就讓人感動不是嗎?
美國人寫了本《戰爭與回憶》,滿滿的小資情調,格羅斯曼馬上冷冷的回一本《生活與命運》,都是親歷者寫的,都把戰爭寫得入木三分。
感受不一樣的蘇聯生活,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反省。
任志強推薦的幾本書之一,所以買了,還沒看但是看起來外觀不錯,雖然有物流中的損傷,但是這不是我認為的大問題。蘇聯到底能不能用中國來形容?maybe,但是我也覺得蘇聯的制度可以用中國來形容,但是蘇聯的人民的民族性用中國人民卻無法形容,你可以認為我是在貶低母國人民,但你無法改變中國當今麻木無知的社會大眾的現實。
此書最好與一本雅致愉悅的閑書交替著看,不然會感覺很壓抑。“生活與命運”這個書名看似過于簡單,其實直白又深刻地點出了書中人物的悲劇性。很值得一讀!
封面太丑了,驟眼一看還以為是前蘇聯照片集。包裝太簡陋了,只用塑料袋裝著,上次買的2666同樣的16開大書有紙皮箱和氣泡墊保護。物流太慢,同城竟然在分揀中心滯留一天才送過來。讓我打算在中秋節月圓之夜閱讀這本文學巨著的計劃泡湯了。
據說廣西師范的版本比中信的好,因此入手了這本。書又厚又大,里面還有兩張黑白照片作為書票。一股濃濃的年代感。此書未來有被禁的可能。喜歡的趕緊入手。
蘇聯經典史詩級小說,格羅斯曼編著,著名翻譯家力岡先生生平得意之作,評價超越諾獎作品《日瓦戈醫生》和《古拉格群島》
瓦西里-格羅斯曼,斯大林時期的白色恐怖,肅反,古拉格勞改營,......,殘酷而悲愴的歲月。歷史是何其地相似!
書是正品,質量很好,當當很不錯,就是買完了就降價了,怪自己沒敢上吧,生活與命運這本書很好,目前正在看,挺厚的,本人對蘇聯比較感興趣,這本書是想要了解真實的蘇聯的不錯選擇!
書挺好的整體是不錯的,很厚 !整本書分三冊 屬于一個合訂本的形式 看完這本書看其他頁數少一點的書簡直是溜到飛起 另外我覺得俄國人的名字真的是很長很繞 看這本書的時候需要一點耐心 書嘛肯定是好書 值得一看。
格羅斯曼女兒兒葉卡捷琳娜科羅特卡娃**授權中文版。著名俄蘇文學翻譯家力岡經典譯本,譯者序言首次完整,并獨家收入羅伯特錢德勒長文導讀《為長眠者發聲》。
這本書我是無意間在刷微博時,忘記是誰推薦了,但給我印象很深,讀過此書應該會對生活和命運重新有個認識~書的印刷和封面都不錯
什么是戰爭?也許這本書會讓你重新思考它,作者通過一個家族的故事,以及與之相關人物,描述了在蘇聯極權體制個人的心里狀態,他們如何生活,擔驚受怕,那種掙扎,矛盾?讓你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戰爭?
這是一部真正堪稱史詩的小說。對于歷史,我們除了需要嚴謹客觀的史實認識,也需要這樣有血有肉的第一手感性經驗的創作結晶。一個精神受了震動的作家,一部捍衛人性、控訴極權的作品
沖著梁文道的介紹而買的。正在看,不錯的版本。只是書厚了,若分上下冊就可帶出街看。
偉大蘇聯文學積淀的作者,都是這樣博聞強識,帶著文字的和生命的敬意構建一個完整清晰的書面世界,上帝一般俯視人世間的苦難,洞察人性搖擺細微毫末。書里書外的命運,自由投射的疑問,格羅斯曼用這幅長篇畫卷回答并親身踐行了。景物描寫絕好,逼真復原。破壁殘垣面前不斷閃回的故國春日,滄桑頓現。道長竭力推薦這本老掉牙的經典,想是遺憾中國為何沒有這樣的作品,和僥幸流傳下來的清醒靈魂。
本書是20世紀最為著名的俄羅斯文學經典,是了解蘇德戰爭期間俄羅斯人民心理的必讀之書。可以說是蘇德戰爭版的《戰爭與和平》。本書曾一度遭遇查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得以陸續以各種譯本出版發行。
書很厚,將近900頁,正在看。但我忍不住了,本來打算看完后再來寫點書評的。但剛看完100多頁,尤其是新版序,就直覺此書絕對不輸甚至會超越肯叔的世紀三部曲(巨人的隕落、世界的凜冬、永恒的邊緣),要知道我可是世紀三部曲的超級鐵粉啊!我已作好心理準備,已備好多包紙巾拭淚。誰不信,誰就試試......
小說圍繞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經歷,通過家族成員各自的遭際串起上百位出場人物,以及一系列交叉延伸的歷史事件。歷史的創痛、現實的積弊、極權與戰爭雙重壓迫下人性的艱難處境,都以深刻的細節展現出來。書中對戰爭真情實況、納粹滅絕營、前蘇聯古拉格的描寫,今天看來依舊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