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神分析學派主流人物 李孟潮 傾情作序
內含經典心理電影《致命ID》《美麗心靈》《精神病患者》《肖申克的救贖》主人公人格面具分析
多方位解讀分析心理學創始人 榮格的人格面具理論
中國醫學心理學之父李心天愛徒、國際人格面具研究院院長 黃國勝20年經典奉獻
卸下偽裝,丟掉包袱,與真實的自己面對面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出戲,我們戴起面具,隱藏起別人的看不慣,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可不曾意識到,太過修飾過的人生,就失掉了色彩和味道
當你能接納自己全部的人格面具,你才能允許自己被別人愛,也才有可能真正去愛別人
黃國勝
師從中國醫學心理學之父李心天,擅長精神分析,致力于心理治療的本土化,創建佛教心理治療和人格面具技術,已出版專著《佛教與心理治療》《心靈之約》,2005年開始涉足團體治療,把人格面具技術融入團體治療,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格面具團體治療”,2015年6月創建“國際人格面具學院”。
愛恨交織的情感糾葛——矛盾型依戀
通過對嬰兒的觀察,約翰 鮑比(John Bowlby)發現了三種依戀模式:安全型、冷漠型、矛盾型。安全型依戀的特點是,媽媽離開的時候哭鬧,媽媽回來就安靜;冷漠型的特點是,媽媽離開無所謂,回來也沒什么反應;矛盾型的特點是,媽媽離開的時候哭鬧,媽媽回來鬧得更兇,媽媽不理他了,就纏著媽媽。
后來的研究發現,嬰兒期的依戀模式會延續到成年,對將來的人際關系產生影響。有些人在一起的時候吵吵鬧鬧,分又分不開,就是“矛盾型依戀”的表現。矛盾型依戀就是既愛又恨,愛恨交加。這說明當事人有兩個相反的面具,一個愛對方,一個恨對方。愛對方是因為對方有可愛之處,恨對方是因為對方有可恨之處。自我統一的人傾向于綜合評估:如果對方優點多于缺點,就把他評定為“好人”,而對他的缺點持包容和接納的態度;如果對方缺點多于優點,就把他評定為“壞人”,敬而遠之。其實,可愛和可恨、優點和缺點、好和壞,都是主觀判斷,與評判者的價值觀有關,“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自我統一的人看問題不會那么極端,因為是綜合評估,分數不可能太高,不可能太低,所以不會大愛大恨,不容易發生矛盾型依戀。
矛盾型依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愛和恨互相混淆。例如,心里是愛對方的,但表現出來的是傷害;或者心里是恨對方的,但嘴上說很愛對方。對方接收到的是矛盾的信息,或者錯誤信息,所以無所適從。也許,當事人自己也不知道,他的某種表現到底是出于愛,還是出于恨。
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
諾曼 貝茨是一家汽車旅館的老板,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但是,母親對他非常嚴厲,經常羞辱他。他對她既愛又恨,十年前,他把她殺了。
諾曼應該是一個非常封閉的人,母子關系就是他的一切。在這種關系中,他形成了兩個人格面具,一個是“諾曼”,一個是“母親”,兩個面具的關系是矛盾型依戀。母親死了,“母親”面具通過喪失認同而得到加強,并轉化為主體面具。諾曼經常把自己打扮成母親的樣子,學母親說話,或者把自己分裂成兩個人,一問一答。為了強化“母親”面具,他還把母親的遺體做成標本,悉心照顧“她”。當然,偶爾也會跟“她”吵架。
瑪莉安小姐來投宿,諾曼對她產生了好感,想請她吃飯。結果,“母親”吃醋了,對他大喊大叫,瑪莉安小姐全聽到了。可是,諾曼不顧“母親”的反對,給瑪莉安小組送來食物,并跟她聊了一會兒天。聊天中,他透露出對母親的不滿和擔憂。當瑪莉安小姐暗示他的母親可能心理不正常,應該去精神病院,諾曼勃然大怒。瑪莉安小姐趕緊道歉,然后回房休息。就在她洗澡的時候,“母親”來了,用刀往她身上亂砍。
諾曼發現“母親”身上有血,意識到她殺人了,跑到瑪莉安小姐的房間,瑪莉安小姐已經死在浴缸里。諾曼是個孝順的孩子,他為“母親”清理現場,銷毀證據。
一個鏡頭,“母親”為了保護諾曼,承擔了全部罪責,也就是從“母親”的視角向警方供認了整個犯罪經過。
“母親”為什么要殺瑪莉安小姐?因為她勾引諾曼。
“母親”怎么知道瑪莉安小姐勾引諾曼?因為諾曼對她動心了。
“母親”怎么知道諾曼動心了?因為他們是一個人,共用一個身體。
就算諾曼動心了,“母親”為什么要殺瑪莉安小姐?因為諾曼是她的,母子相依為命。當瑪莉安小姐問諾曼有沒有朋友時,諾曼說:“媽媽就是男孩子好的朋友。”說明母子關系取代了男女。這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戀母情結了,而是一種“亂倫”。
這部電影的三點啟發:
1“靈魂”可以不死。電影的英文名字叫“PSYCHO”,就是“心靈”或“靈魂”的意思。母親死了,諾曼“接受”了她的靈魂,母親的靈魂在諾曼身上延續,或者說在諾曼身上“附體”。原來,“靈魂不死”是這個意思!
2戀母情結處理不好,后果是很嚴重的。正常人通常在六七歲“解決”戀母情結,然后把注意力轉向同齡的小伙伴。如果這一步沒有完成,孩子繼續被栓在媽媽的褲腰頭,他將無法融入社會,無法正常地談戀愛,無法正確處理夫妻關系。
3我們為什么會傷害自己所愛的人?因為我們愛他也恨他。我們自己有許多面具,對方也有許多面具,互相都很喜歡是不可能的,愛恨交加在所難免。一個人如果內心不夠統一,就會自我矛盾,表現在人際關系上,就是矛盾情感,也就是既愛又恨,或者忽愛忽恨。另外,就是像諾曼那樣,當一個面具愛上了某個人,另一個面具會出于嫉妒而恨那個人。
《隱藏的人格》作者黃國勝醫師在正確地理解了人格面具的社會適應功能基礎上,對人格面具的分類、形成和轉化做出了可喜的嘗試,并且配合了眾多案例。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對有的人來說,需要放下僵化的、厚重的人格面具,展現真我的童真,允許靈魂的黑暗浮現;對有的人,則要強化薄弱的人格面具,不能繼續赤裸奔走;有的人的人格面具太破碎、需要得到整合;有的人的人格面具太強化,需要不斷分化。————李孟潮
很值得一看
書的質量很好,好評!
應該不錯吧
不錯不錯!
完美的書籍,當當還是不給力,多搞點活動,我們買書看書也力道足,哈哈哈哈哈哈
學習中,期待
關注心理學書籍,抽空好好閱讀。
書已經收到,還沒開始看
只看了目錄 已經十分吸引 空了讀完在談感受
內容很不錯,性價比也高
買完就降價
很不錯的書,經常在當當買書,能夠送到家里或者單位,很不錯!
封面設計很亮眼,一眼抓住眼球,當然內容也是相得益彰。
無論是認識你自己,還是了解他人,這本書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中國精神分析學派主流人物李孟潮老師作的序,內容果然很精彩。
最近正在關注福流,所以朋友推薦買了這本,好好看一下!
一翻開就看到精致的配圖和紙張,很有質感,當然內容也是讓人欲罷不能,一口氣讀完啦。
這本書還沒有看完,不敢說多好,但是值得看一下,豐富一下自己吧
對于學習、理解人格有參考作用,寫的簡單易懂。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出戲,我們戴起面具,隱藏起別人的看不慣,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可不曾意識到,太過修飾過的人生,就失掉了色彩和味道。
內含經典心理電影《致命id》《美麗心靈》《精神病患者》《肖申克的救贖》主人公人格面具分析,好書配好電影啊,不錯。
這本書我覺得應該算是對人格面具的初步認識,我覺得作者如果再多寫一些出現人格障礙時候,或者是輕度人格障礙時怎么自愈,那樣我覺得會更完美
國際人格面具研究院院長二十年實踐咨詢經驗分享,值得一讀。
最近剛好在讀榮格,對他的人格面具很感興趣,也有些許疑惑,這本書真真是對我的胃口呀。
絕對五星好書,近年榮格大熱,他的人格面具理論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身邊有心理障礙的人。
當你能接納自己全部的人格面具,你才能允許自己被別人愛,也才有可能真正去愛別人。
我們無時無刻不戴著面具,哪怕摘掉偽裝的“假面具”后所暴露出來的“真面具,也是一個面具。
讀后令人豁然開朗,眼前一亮,已推薦給身邊的心理學愛好者。
來自一位心理咨詢師的誠意之作,是首部全方位解讀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的人格面具理論的好書,絕對五分好評。
很好的人格精分理論,清晰深刻而實用,持續自助助人的心理學、家庭教育學習實踐和轉化
早就聽說過“人格面具團體治療”,沒想到這個療法的創始人出書了,趕快買來拜讀了一下,是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