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守望:陳寅恪往事圖書
人氣:128

守望:陳寅恪往事

讀懂了陳寅恪,就讀懂了20世紀學術史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學者  
  • 作者:[吳定宇]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6148297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1
  • 印刷時間:2014-1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作者簡介

吳定宇,生于1944年,四川岳池縣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過《中山大學學報》主編、編輯學與出版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在學術團體中擔任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會理事、郭沫若研究學會理事、廣東高校學報研究學會會長、廣東期刊學會副會長等。出版專著、合著九種,在海內外學術期刊百余篇。代表作有《論魯迅與胡適》《巴金與中外文化》(合著)《學人魂——陳寅恪傳》《抉擇與揚棄——郭沫若與中外文化》《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主編兼撰寫)等。

目錄

自序讀懂了陳寅恪,就讀懂了20世紀的中國學術文化史

及時章 治學之路

一 陳氏文化圈

(一)書香世家

(二)幼承家學

二 負笈遠游

(一)走出國門

(二)歐美留蹤

(三)“讀書種子”

第二章 清華歲月

一 初入清華

二 為人師表

三 哲人其萎

四 初探碩果

(一)勤勉治學

(二)后來居上

第三章 萬里烽煙

一 北平淪陷

二 漂泊無依

三 應聘牛津

四 浩然正氣

五 轉徙西南

(一)流寓桂林

(二)執教成都

(三)再進清華

六 再探碩果

第四章 康樂風雨

一 嶺南定居

(一)留在大陸

(二)四辭返京

二 “國寶”禮遇

三 事出有因

四 風雨襲來

第五章 桑榆暮景

一 風雨過后

二 外地來客

(一)政要來訪

(二)一面

(三)兩位學生

三 出版風波

四 在劫難逃

五 身后之事

六 三探碩果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在線預覽

“讀書種子”

陳寅恪的表弟俞大維(1897—1993)先到哈佛大學留學,專攻數理邏輯,兼學梵文、佛學等學科。經俞大維介紹,剛到美國的陳氏認識了小他四歲的吳宓。

吳宓(1894—1978),陜西涇陽縣人,自幼聰明過人,勤奮好學,學業成績優異,1910年,十七歲時就考取陜西“游美第二格學生”,名列前茅。年底赴京,進入專門培養留美預備生而辦的清華學堂復試,又從全國送來參加復試的近三百考生中脫穎而出,高中“榜眼”——為這批留美預備生中的第二名。1914年底,吳宓的嗣父、曾任甘肅副都統的仲旗公吳建常,忽遭甘肅省省長張廣建的構陷。張廣建向袁世凱密告,吳建常與國民黨要人于右任是心腹之交,又與南方革命黨和北方宗社黨有來往,遂被袁世凱批準拘押。正在清華學堂讀書的吳宓心急如焚,四方奔走,設法營救。此時俞大維的大伯父——也就是陳寅恪的大伯舅俞明震,正在北京平政院肅政廳肅政使任上。1915年,俞明震彈劾了張廣建,對吳建常脫離縲紲之苦,起到了促進作用。

吳宓對參與營救嗣父的人心懷感激,到哈佛大學后,在感情上對俞明震的侄子俞大維很親近。再加上俞大維本來就是一個用功讀書的留學生,吳宓和他認識后,很快就成了朋友。在平時的交談中,俞大維多次談起過陳寅恪,對其博學與通識十分佩服。所以,吳宓與陳氏剛認識就有一見如故和相見恨晚之感,很快成為志同道合的知己。經過交談,吳宓就已“驚其博學,而服其卓識,馳書國內友人,謂‘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吳宓詩集》,中華書局1935年版,第146頁。1919年3月2日,吳宓應哈佛大學中國留學生會邀請,作了題名《〈紅樓夢〉新談》的演講。《紅樓夢》也是陳寅恪所喜愛的中國古典小說之一,所以,他也去聽了這場演講。吳宓的演講顯然引發了陳寅恪的感慨,于是其在3月6日寫了首《〈紅樓夢新談〉題詞》贈給吳宓。

吳宓得到這首詩很高興,他認為陳寅恪的人品、學問、識見,都高于自己和周圍的中國留學生,能和這樣的學人交朋友,乃人生一大幸事。所以,他在這24小時的日記中興奮地寫道:“陳君學問淵博,識力精到,遠非儕輩所能及。而又性氣和爽,志行高潔,深為傾倒。新得此友,殊自得也。”《吳宓日記》(二),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20頁。吳宓愈和陳氏交往,就愈為陳氏的學識和人格魅力所吸引,常在日記中寫下對陳氏的評價和陳氏對他的啟發。比如,在1919年4月25日,他就記下如許話語:“陳君中西學問皆甚淵博,又識力精到,議論透徹,宓欽佩至極。古人‘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信非虛語。陳君謂,欲作詩,則非多讀不可,憑空雜湊,殊非所宜。又述中國漢宋門戶之底蘊,程、朱、陸、王之爭點,及經史之源流派別。宓大為恍然,證以西學之心得,深覺有一貫之樂。為學能看清門路,亦已不易,非得人啟迪,則終于閉塞耳。”同上書,第28頁。于是吳宓與陳寅恪從此結為傾心吐膽的深交,成為終生不渝的朋友。

吳宓同陳寅恪一樣,酷愛中國詩歌,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吳宓詩集》中所收錄的是他從十五歲(1908)學習寫詩的吟詠之作至老年的詩歌作品。因此,他們常在一起談論各自對詩歌的見解,互相啟發,相得益彰。一有新作,便互相傳觀,互相評點雅正。當時陳寅恪有一怪癖:把寫好的新作先給吳宓看過,當場即撕成碎片,不讓抄錄保存。殊不知吳宓記憶力驚人,他把陳寅恪的手稿過目默記下來,而后寫進日記之中。陳寅恪早年所寫的《無題》、《影潭先生避暑居威爾士雷湖上戲作小詩藉博一粲》、《留美學生季報民國八年夏季第二號讀竟戲題一絕》等詩,都是經吳宓在日記中記錄而保存下來的。這些詩作,不但反映了陳寅恪留美生活的一個側面,而且還展現出其性格中富有風趣、幽默的一面。陳寅恪也知道吳宓有過目成誦的本領和很高的文學鑒賞力,以后每有新作,幾乎都要先給吳宓品味。

陳氏去世后,在其后人所編輯的《陳寅恪詩集》中,不少佚詩如《春日獨游玉泉靜園》、《寄傅斯年》、《吳氏園海棠二首》、《藍霞》、《蒙自南湖》、《七月七日蒙自作》、《己卯秋發香港重返昆明有作》、《庚辰元夕作時旅居昆明》、《壬午元旦對盆花感賦,太平洋戰起困居香港時作》、《壬午五月發香港至廣州灣舟中作,用義山無題韻》、《寄題樸園書藏》、《目疾久不愈書恨》、《夏日聽讀報》等,均錄自吳宓日記。有些詩作,如《庚辰暮春重慶夜宴歸作》、《玄菟》等,正是由于吳宓在詩末加了附注,注明了陳氏寫詩時的語境、心境和用意,才為后來讀者理解這些詩作的意蘊和詩人真實的思想感情,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資料,從而避免了誤讀。

饒有意思的是,陳寅恪雖然出身世家,但生活并不講究,穿著也很隨便。當時在哈佛求學的中國學生不少,周一良在燕京大學讀書時的老師洪畏蓮先生,曾在哈佛大學校園見過陳寅恪,“看見一個中國學生口誦中國詩歌,來回朗誦。這位學生的襯衣整個都露在褲子外邊。大家都知道,從前西方穿衣服,襯衣后部因很長而應塞入褲子里面,露在外面是一種不禮貌、非常可笑的行為。洪先生看到的這人有些奇怪,就問別人此人是誰,別人告訴他,這是哈佛大學很有名的一個學生,叫陳寅恪”周一良:《我所了解的陳寅恪先生》,中山大學歷史系編:《〈柳如是別傳〉與國學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頁。。毫不奇怪,陳寅恪的心思都用在讀書上,生活細節難免會有些落拓不羈。

如果不購書,陳寅恪可以憑官費過上比較寬裕和舒適的生活。但是,他認為讀書須先識字,而識字就得讀書。所以他愛書成癖,時常同二三友人,如俞大維、梅光迪等,結伴去波士頓城里買書。新書價高買不起,就去淘舊書。由于陳氏中西文化基礎扎實,很會挑選自己所需要的書;再加上他去舊書店的次數多了,懂得舊書交易的行情,往往用不多的錢,就能買到有價值的好書。因此,他每次逛舊書店,都會滿載而歸。在哈佛不到半年,他的藏書已足夠可觀了。吳宓的日記見證了他的購書活動,“哈佛中國學生,讀書最多者,當推陳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維。兩君讀書多,而購書亦多。到此不及半載,而新購之書籍,已充櫥盈笥,得數百卷”《吳宓日記》(二),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55頁。。陳氏還多次勸吳宓,國內圖書館外文藏書少,需要時查找就很困難,非得自己購買不可。現在不隨時零星購買,回國以后,就不容易買到這些西文書籍;而且將來恐怕也沒有力量再到這里購買了。吳宓覺得這些話很有道理,在他們的帶動下,也開始從每月的生活費中擠出一些錢來買書。這樣一來,他們的生活就比較拮據了。三立老人知道了陳寅恪和遠在法國留學的陳登恪在經濟上的窘狀,寫下“為憶二雛羈絕域,長饑誰掛杖頭錢”陳三立:《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李開軍校點,上海古籍出版2001年版,第617頁。的詩句,表達自己的擔憂。當時約有兩千多中國學生在美國各地留學,在哈佛大學也有五六十個中國學生。相當多的中國留學生,缺乏理想和上進心,無非在美國讀讀大學混混日子;或者弄一張大學文憑,好回國賺錢發財。像陳寅恪那樣省錢買書、刻苦讀書、矢志報國的學生,屬鳳毛麟角。

據《吳宓日記》記載,在哈佛大學,陳氏讀書之余,時常同一些留學生縱談古今,橫論中西,探討中國文化的出路和建設以及中外的社會等問題。如何復興中國文化或者建設一種新文化?在美國不同學校留學的中國學生中,展開過熱烈的討論。由于各自的見解不同,形成了兩大派別。一派是以胡適為代表的哥倫比亞學派,強調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后性,主張全盤輸入西方學理,取代中國固有的傳統觀念,再造中華文化。胡適以杜威的實驗主義和進化論為觀照,從改革中國文學的語言文字入手,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在國內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學革命運動,成為國內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一翼,并且把反傳統的新文化運動推向高潮。

另一派則是以陳寅恪、吳宓和梅光迪等為代表的哈佛學派。他們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為指導思想,也在認真地思考和探索中國文化的出路問題。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主張保持人性的優點和文明的精華,高度評價中國文化的主體——儒家文化思想。他認為只有儒家學說,才是對抗現代資本主義物欲與非理性化的重要思想武器,因此十分推崇儒家文化思想。在白璧德的啟迪下,他們對胡適、陳獨秀等人所采取的抨擊與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做法,持強烈反對態度。吳宓、梅光迪等回國后,創辦《學衡》雜志,秉承“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宗旨,批評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發表了許多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學的文章,成為中國文化穩健派的重要文化陣地。陳氏雖然沒有參與學衡派的活動,但在哈佛大學與吳宓多次討論過中國文化的出路問題,他的文化主張深深地影響了《學衡》雜志的主編吳宓,從而影響了《學衡》雜志的辦刊方向。

吳宓在1919年8月31日、12月14日等幾天日記中,記下了他們討論的要點。與胡適等中國留美學生不同,陳寅恪不但看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而且也看到了它們的同構性和相似性,異中有同,于是努力尋找中西文化相交融的契合點。他比較中西文化的長處和短處說:“中國之哲學、美術,遠不如希臘,不特科學為遜泰西也。但中國古人,素擅長政治及實踐倫理學。與羅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實用,不究虛理,其長處短處均在此。長處,即修齊治平之旨。短處,即實事之利害得失,觀察過明,而乏精深遠大之思。”《吳宓日記》(二),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00—101頁。他發現,“西洋各國中以法人與吾國人,性習為最相近。其政治風俗之陳跡,亦多與我同者。美人則與吾國人,相去最遠,境勢歷史使然也”同上。。當時國內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胡適、陳獨秀、魯迅等高擎批判大旗,正猛烈地向家族制度和傳統倫理道德開火。陳寅恪卻對此大加肯定:“中國家族倫理之道德制度,發達最早。周公之典章制度,實中國上古文明之精華。”同上書,第102頁。他注意到西方文化并不是鐵板一塊,也有與中國文化相似的地方,“西洋最與吾國相類似者當首推羅馬,其家族之制度尤同”同上書,第58頁。。在這個問題上,他顯然不贊成一筆抹殺中國家族制度和傳統的倫理道德,糾正了胡適等人立場的偏頗。

對于中國古代哲學,陳寅恪的評價則不高。吳宓在日記中記下他的話:“至若周、秦諸子,實無足稱。老、莊思想尚高,然比之西國之哲學士,則淺陋之至。余如管、商等之政學,尚足研究;外則不見有充實精粹之學說。”《吳宓日記》(二),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02頁。陳寅恪的這個看法是否偏激,今天尚可討論,但他并不因此貶低或者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他認為需要引進外來文化,取長補短,而從印度輸入佛教特別重要。他看到佛教的傳入與流布,恰好彌補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不足和缺陷,使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出現了勃勃生機,“自得佛教之裨助,而中國之學問,立時增長元氣,別開生面。故宋、元之學問、文藝均大盛”同上書,第103頁。。一些在美國的留學生和國內的新潮學人,積極鼓吹接受西方文化思想,日后甚至還出現“全盤西化論”的論調。他們缺乏陳寅恪那樣廣博精深的宗教文化知識,沒有認識到西方文化的基因就是基督教文化,而歐洲的基督教又與政治關系緊密,牽入了政治斗爭。陳寅恪獨具慧眼,既看到了基督教文化光輝燦爛的一面,也看到其在發展過程中野蠻血腥的另一面——一千多年來,歐洲各宗教派別,互相仇視,基督教對異教徒尤其殘毒傾擠,酷刑殺害,甚至不惜血戰百年,使生靈涂炭。基督教排斥異己,諸多行事與中國禮俗文化的寬容大度精神,是相違背的。于是他從學理的高度斷言:“耶教(即基督教——作者注)若專行于中國,則中國立國之精神亡。且他教盡可容耶教,而耶教尤以基督新教為甚。決不能容他教。謂佛、回、道及儒(儒雖非教,然此處之意,謂凡不入耶教之人,耶教皆不容之,不問其信教與否耳)。必至牽入政治,則中國之統一愈難,而召亡愈速。此至可慮之事。今之留學生,動以‘耶教救國’為言,實屬謬誤。”同上書,第103—104頁。

陳寅恪比一般留美學生高明的地方,就在于能異中求同,發現古今中外,“蓋天理SpiritualLaw人情Human Law,有一無二,有同無異……則吾國舊說與西儒之說,亦處處吻合而不相抵觸”同上書,第59頁。。在他看來,天理與人情便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契合點,于是他在中西文化沖突與交融的過程中,一直堅守中國文化本位論的基本立場,主張輸入西方學理和新的知識,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他說:“至若天理人事之學,精深博奧者,亙萬古,橫九垓,而不變。凡時凡地,均可用之。而救國經世,尤必以精神之學問(謂形而上之學)為根基。”所以,天理人事不僅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契合點,而且還因其所具有的普世價值,應成為救中國之道。他由此出發,批評留學生和國內目光短淺之士,重實用而輕精神,重眼前而無遠慮,只圖從西方輸進所謂科學技術,而忽視吸收西方文化思想精神的弊病。他發出警告:“今人誤謂中國過重虛理,專謀以功利機械之事輸入,而不圖精神之救藥,勢必至人欲橫流、道義淪喪,即求其輸誠愛國,且不能得。”《吳宓日記》(二),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01頁。陳氏當時的遠見卓識,也遠非常人所能與之比肩。

陳寅恪的真知灼見,對吳宓啟發極大。他不但贊同陳氏的觀點,在日記中做了詳細的記載,而且回國之后,在他主編的《學衡》雜志上,大力刊登文章,介紹西方文化思想和思潮,比如在西方風行一時的新人文主義思想等。他自己也就如何建設20世紀中國文化的問題,撰文發表看法:“原夫天理、人情、物象、古今不變,東西皆同。”把新文化的名稱,界定為“似西洋之文化之別名”。在這個前提之下,他指出“西洋真正之文化,與吾國之國粹,實多互相發明互相裨益之處,甚可兼蓄并收,相得益彰”;從而堅決主張把“吾國道德學術之根本”的孔孟人本主義,與西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類的哲學,融會貫通,擷精取粹,以使“國粹不失,歐化亦成”。吳宓:《論新文化運動》,《學衡》1922年第4期。顯而易見,吳宓的文化思想,深受陳寅恪的影響;《學衡》雜志,基本上體現了陳寅恪的學術文化主張。

今天看來,在20世紀開始的一二十年,眾聲喧嘩,胡適、陳獨秀等人所倡導的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化和現代文學的新時代,功德無量。但另一方面,他們對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的批判與否定,也不無偏頗之處。《學衡》派的領軍人和主要骨干成員,多是留美歸國的青年學人。他們在國外也從西方文化思想中汲取過營養,指導他們的新人文主義,即使在西方,亦是很時興的文化理論。如果說胡適等激進派以杜威的實驗主義為觀照去研究中國文化,所提出的主張就是革命的、先進的;而學衡派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為指導去探索中國文化的出路,就是保守、守舊的,這種看法未免有失公允。雖然陳寅恪、吳宓等人的觀點與胡適、陳獨秀們存在嚴重的分歧,但是,他們從不同的方位,以不同的中西文化思想為觀照,通過不同的途徑探討中國文化的出路和建設等問題,實在難能可貴,值得肯定。而且他們的觀點,正好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胡適、陳獨秀等人的偏頗。如果說胡適是新文化運動中的激進一派,那么陳寅恪、吳宓等人就是穩健一派。

事實上,在文化積淀深厚的中國,哪怕是最激進的人,也不可能割裂傳統。幾年以后,新文化陣營內部的一些健將,都陸續回歸傳統,以西方文化理論為觀照,整理、研究起中國傳統文化來。比如胡適提倡整理國故,給青年學生開列了大批古籍書目,以及他自己對《紅樓夢》、《水經注》等方面的研究;陳獨秀對中國古代文字的研究;魯迅對中國古代小說史的研究等,都取得了顯著成就。為中國新詩開辟了發展新天地的郭沫若,日后也寫了不少舊體詩詞。而且中國素有在客廳里掛中堂的習慣,直到現在,題寫在中堂上的大都是古詩、古詞或格言名句,足顯文化傳統生命力之旺盛。可見當年陳氏和吳宓之間的討論是很有意義的,他們的看法的確具有先見之明。

陳寅恪此次到歐美留學,正值國內軍閥混戰、政局動蕩不安之際。特別是他在柏林大學留學期間,江西省教育廳的官費經常停寄。再加上弟弟登恪自1919年由北京大學文科畢業后,也到巴黎留學,家中實在無力在經濟上再繼續支持他們了。他們也同傅斯年(1896—1950)、羅家倫(1897—1969)等留學德國的中國學生一樣,在經濟上窮得叮當響,吃得很簡單,常常是有一頓無一頓,處于半饑半飽狀態。陳氏有點錢時,便慷慨周濟別人,有“福”同享。沒錢時,也不像其他留學生那樣,四處告貸。寧肯餓飯,也不愿開口向人去借,有困難就自己設法克服。后來,陳氏對家人談起過這一時期的艱苦生活,給女兒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由于國內軍閥混戰,官費停寄,經濟來源斷絕,但他仍潛心苦讀。“除聽課外,常整日在圖書館閱讀,僅帶一點的面包充饑,全天不進正餐”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筼》,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第46頁。。由于德國人不喜歡吃豬內臟,所以豬內臟特別便宜。據趙元任、楊步偉夫婦回憶,陳寅恪是苦學生,上飯館吃飯,為了省錢,每次總點價錢的炒腰花。有一次他和俞大維請趙元任夫婦看德國歌劇,“他們兩個人給我們兩個人送到戲園門口就要走,我問你們不看嗎?我心里想他們為什么對我們這樣輕看,大維笑笑,寅恪就說我們兩個人只有這點錢,不夠再買自己的票了,若是自己也去看就要好幾天吃干面包,我們心里又感激又難受”楊步偉:《雜憶趙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3頁。。

陳氏涉獵面廣,無書不讀,愛書如命。即使在德國柏林大學留學時,無論生活條件多么艱苦,都改變不了他酷愛買書、藏書和讀書的習性。1923年初,他從一家中國報紙上,獲悉商務印書館重印日本刻印《大藏經》的消息,便馬上給國內的妹妹陳新午寫信,請妹妹為他籌款,代購此書。他在信中對妹妹吐露心曲,他之所以久留國外,就是因為外國圖書館有國內圖書館無的《大藏經》一類藏書。藏文藏經,多龍樹馬鳴著作,目前尚未見到中文譯本,如果現在歸國,那他剛剛著手的研究就半途而廢、前功盡棄。他告訴妹妹,藏文與中文是同屬一系統的文字,梵文與希臘、拉丁及英、俄、德、法文字,屬于另一系統。但是“藏文數千年已用梵音字母拼寫,其變遷源流,較中文為明顯”。于是他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如以西洋語言科學之法,為中藏比較之學,則成效當較乾嘉諸老,更上一層”。他對勘過自晉唐至晚清俞曲園的《金剛經》多種注本,覺得晉、唐的和尚能通梵文,注解尚正確,其他的注本,望文生義,誤解不計其數。他說,據《護法因緣傳》云,禪宗是由佛主大弟子迦葉傳心而成一宗,但現在已證實此書為偽造,因此他說:“達摩之說,我甚疑之。”如果京城有價廉的滿、蒙、回、藏文書籍,他希望大哥和五哥能為之代購。參見陳寅恪《與妹書》,《學衡》1923年第20期。原文系繁體字,無新式標點。——筆者注

這封家信發出不久,家中忽然傳來噩耗:慈愛他的母親俞明詩(1865—1923)和才華橫溢的大哥衡恪相繼患病,因醫治無效而去世。這對陳寅恪自然是個很大的打擊。一方面,失去了親人使他非常悲痛;另一方面家庭經濟每況愈下,自然無錢給他購買《大藏經》及其他所需要的書,同時他在德國的留學生活將會更加艱苦。但是他強忍內心的悲痛,每天啃著干面包,埋頭在圖書館里讀書。這封信雖是家信,但學術含量重,吳宓見后拿去發表在《學衡》雜志第20期上。這是目前所見陳氏最早公開發表的文字,是了解他早期生活和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陳寅恪想買一套《大藏經》之心,一直沒有死。到了20世紀30年代,已經成家立業的陳寅恪,終于如愿以償地買到了《大藏經》。不過這套書的價格,已經翻了好幾番,由昔日的五六百元漲到兩千多元。足見陳氏讀書、愛書之癡迷及對學問追求之執著。

早在哈佛大學留學時,陳寅恪就對吳宓說過:“我儕雖事學問,而絕不可倚學問以謀生,道德尤不濟饑寒。”《吳宓日記》(二),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67頁。所以,陳氏在國外留學多年,擺脫了功利的羈絆,能夠做到清心寡欲、潛心讀書,以求得真才實學。他在國內外進的都是名校,卻沒有拿一張畢業文憑,也沒有得到任何學位,但是他所獲得的知識,卻是最廣博的;他的學問,卻是最精深的。因而一直受到留學生們的敬重。1923年2月,毛子水(1893—1988)到柏林留學,傅斯年就告訴他:“在柏林有兩位中國留學生是我國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一是陳寅恪;一是俞大維。”毛子水:《記陳寅恪先生》,臺北《傳記文學》1970年第17卷2期。趙元任、楊步偉夫婦從美國剛到柏林時,也聽別人議論,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中只有“陳寅恪和傅斯年兩個人是寧國府大門口的一對石獅子,是最干凈的”楊步偉:《雜憶趙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頁。。

陳寅恪抱定“絕不可倚學問以謀生”的態度,因此,他所讀的書,幾乎都不是時尚的書和應用類的書;他所搞的學問,都深奧難懂,極費時間和精力,且應用面又極窄,被別人看作畏途的“冷門”專業。有一次,留學生毛子水看見陳寅恪在房間伏案苦讀卡魯扎(Kaluza)的古英語文法書。當時德國已有較好的英語文法書了,于是便問他,為什么還要費工夫讀這樣一本別人都不讀的老書。陳寅恪回答說:“正因為它老的緣故,所以才讀它。”毛子水后來省悟到,這并不是一句戲言,“無論哪一種學問,都有幾部好的老書。在許多地方后來的人自然有說得更好的,但有許多地方,老書因為出自大家手筆,雖然過了許多年,想法和說法,都有可以發人深思處”毛子水:《記陳寅恪先生》,臺北《傳記文學》1970年第17卷2期。。由此可以看出,陳寅恪甘坐“冷板凳”,讀世人愛讀、已讀和不讀之書;尤其是從世人已讀和不讀之書中,獨具慧眼,發現其新的價值,悟出新道理。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新概念是經典中俄經典,所以沒有什么可挑剔的。不過這套B的后半部門還是有點難度的,個人感覺比1A的前半部分難。也許是AB和1A1B之后不是同一個教育專家出的緣故吧。

2017-06-22 15:27:0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值得認真閱讀值得收藏

2017-11-13 21:44:4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陳寅恪的故事應該了解

2017-11-17 19:29: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的內容很扎實,也很豐富,文字不錯,此書給人啟發

2017-11-13 22:06:08
來自衍水光**的評論:

欣賞作者文筆,買來學習和借鑒!

2016-11-14 10:57:06
來自LAIZHOU**的評論:

我這以前從來都不去評價任何團購的,也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的積分,自從當當積分可以抵用現金的時候,才知道積分的重要性。后來我就把這段話復制了,走到哪,復制到哪,既能賺到積分,還非常地省事;特別是對于不用認真的評價的人們!565

2016-11-17 16:25:35
來自waterin**的評論:

全新,很不錯的書!

2016-12-01 08:02:5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

2016-12-12 22:06: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物流很快服務很好,內容值得一看。

2016-12-14 14:27: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贊爆!

2016-12-14 18:57:38
來自一念路**的評論:

很好,物流很快

2016-12-17 17:32: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5分

2016-12-19 10:20:5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五折

2016-12-19 22:20:23
來自且***(**的評論:

不錯的商品

2017-04-15 22:54:50
來自愛***命**的評論:

多年與當當為伴,與當當為友,不僅體驗了發現好書的驚喜,買到好書的快樂,閱讀好書的愉悅,收藏好書的滿足,而且得到了知識的充實,智慧的啟迪,興趣的拓展,才干的增長。感謝當當,為當當點贊!

2017-05-09 20:15:45
來自扶***(**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7-05-27 09:28:1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對陳寅恪非常仰慕,于是買來一本他的書看。

2017-06-14 17:26:38
來自大***(**的評論:

包裝不錯哦。性價比很高。整體感覺可以。

2017-06-20 23:50:5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應該是看到最好的陳寅恪傳記

2017-06-26 01:31: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紙張很好!

2017-07-08 13:42: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紙張很好!

2017-07-08 14:00:0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通過閱讀此書,使我對陳寅恪先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2017-07-08 21:15:5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書的內容很好,送貨速度也快。就是外包裝太簡單了,只一個薄塑料袋,書脊差點損壞,望以后改進外包裝。

2017-07-23 14:00:5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沒有封裝,除了稍微臟點其它如紙張、裝幀、內容等都非常好。

2017-07-28 13:15: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錯不錯不錯

2017-10-28 20:45: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學者寫的,史料出書翔實。

2017-11-06 08:46:06
來自聽雨軒**的評論:

守望:陳寅恪往事 整個訂單包裝完好,圖書內容可讀性強,印刷清晰,但價格不菲。

2017-11-09 10:14:5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包裝不錯,物流也很快,趕上活動,非常劃算,書很好,不錯,很喜歡。

2016-12-08 14:50:39
來自jff333**的評論:

中山大學的教授近水樓臺,對陳寅恪的家世寫得比較深入。還沒看完,以后再評。

2015-02-02 14:39:3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有第一手資料,側重教育育人,但政治正確的表述也比較多!

2016-07-28 11:18:20
來自sun6693**的評論:

中大教授近水樓臺,對陳寅恪的家世寫得比較深入。有自己的特色,多用第一手資料,側重教育育人,但政治正確的表述也比較多!這與陳寅恪奉行的獨立精神有偏差。

2016-12-31 23:47:0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社科院的書不愧都是精品,最大的毛病就是書價太貴,社科出版社還便宜點,但社科文獻貴的坑爹。書好是好,但窮老百姓哪有那么多錢買那么貴的書啊?

2016-11-15 17:47:5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 沧州市| 措美县| 兴化市| 德惠市| 渭南市| 天津市| 剑河县| 寿宁县| 永州市| 游戏| 华容县| 达州市| 法库县| 荃湾区| 凌云县| 上高县| 甘德县| 凤冈县| 贺州市| 屯昌县| 平利县| 喀什市| 乌苏市| 永定县| 昌平区| 新丰县| 伊吾县| 潞西市| 太和县| 衡阳县| 闽清县| 冀州市| 巩留县| 亳州市| 寻乌县| 顺昌县| 浙江省| 霍林郭勒市| 盐池县| 吴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