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有大陸的朋友跟我分享他們?nèi)ヅ_灣的旅行,我突然發(fā)現(xiàn)他們并沒有看到真實的臺灣。我去書店買了大量的臺灣旅行書,結(jié)果也是如此。于是,我決定從一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的角度寫一本與臺灣有關(guān)的書。
26萬字,19個地方,從臺北到澎湖,從城市到小鎮(zhèn),從熱門景點到夜市、碼頭、老街、環(huán)島公路、廟宇、高山族區(qū)、鐵道,從臺灣小吃到太平洋的風(fēng),從臺灣的人到臺灣的民俗,從臺灣人的真實生活到臺灣的小故事,從街上隨處可見的現(xiàn)象到臺灣的歷史,我花了三年時間寫出了我從小認(rèn)識以及熱愛的臺灣。
這就是臺灣,這才是臺灣。
《我們臺灣這些年》、《臺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百萬級別暢銷書作家廖信忠作品,獨家贈送廖信忠在臺灣親自選購的臺灣明信片一套3張。廖信忠在2009年出版的《我們臺灣這些年》講述了臺灣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一經(jīng)出版即轟動兩岸,登上北京西單圖書大廈、中關(guān)村圖書大廈、廣州購書中心、上海書城等全國各大圖書排行榜名!上市三周狂銷28萬冊,累計銷量超過100萬冊,廖信忠成為在大陸暢銷的臺灣年輕作家,也被讀者評價為會寫臺灣的作家。
這并不是一本拼湊資料和景點照片的旅行指南,而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作家廖信忠從一個臺灣人的角度寫臺灣,26萬字,19個地方,從臺北到澎湖,從城市到小鎮(zhèn),從熱門景點到夜市、碼頭、老街、環(huán)島公路、廟宇、高山族區(qū)、鐵道,從臺灣小吃到太平洋的風(fēng),從臺灣的人到臺灣的民俗,從臺灣人的真實生活到臺灣的小故事,從街上隨處可見的現(xiàn)象到臺灣的歷史,作者花了三年時間寫出了他從小認(rèn)識以及熱愛的臺灣。
全書424頁,四色印刷,26萬字,上百張照片,知名設(shè)計師精美設(shè)計,采用超細膩超精致的內(nèi)文紙。
廖信忠,來自寶島臺灣,現(xiàn)居上海。百萬級暢銷書作家,在大陸最暢銷的臺灣年輕作家,也被讀者評價為最會寫臺灣的作家。
2009年11月出版《我們臺灣這些年》,轟動兩岸,登上暢銷書榜首,超過上百萬冊的銷量,被譽為六十年來及時本讓13億大陸同胞了解臺灣普通民眾真實生活的書;2014年4月出版《臺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2014年11月出版《我們臺灣這些年2》。
目 錄
基 隆
基隆,是一座階梯的城市,每天在海潮中蘇醒,輕拍的白浪,仿佛是母親溫厚的雙手;腥膻的海風(fēng),是記憶風(fēng)化過后留下的氣味。
臺 北
每次看到關(guān)于臺北的文章,筆調(diào)很自然很莫名地就變得文藝地、充滿小清新式地淡淡憂愁起來,仿佛臺北就應(yīng)該是那樣的。
新 北
新北的市區(qū)和臺北市區(qū)明顯比不上,但是那些自然風(fēng)光,人文情調(diào),卻經(jīng)常是世界級的,恐怕,這才是新北市最自傲的地方。
桃 園
作為臺北的衛(wèi)星都市,桃園較大的特色就是沒特色,什么都跟臺北很像卻又少了一點什么。
新 竹
新竹古稱“竹塹”,是臺灣北部最早開發(fā)的地區(qū),但它又有個名氣更大的名字——“風(fēng)城”。
苗 栗
苗栗的觀光主打就是客家小鎮(zhèn)風(fēng)情,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每到周休二日,就涌進這些山中寧靜小鎮(zhèn),偷得浮生半日閑。
臺 中
白天的臺中,就跟溫馴的小綿羊一樣,可是一到晚上,臺中就變成了一匹“脫韁的野馬”那樣奔放。
彰 化
若認(rèn)真在這里生活,清新微涼的空氣是每天早晨的驚喜,便宜大碗是鄉(xiāng)下人做生意的誠意,這里有點鄉(xiāng)下有點熱鬧,還有點可愛。
云 林
南 投
嘉 義
臺 南
這種介于鮮明與淡遠之間、悠然靜默但卻踏實的存在,是臺南的特質(zhì),也是臺南人的特質(zhì)。
高 雄
高雄是個有山、有海、有城市、有鄉(xiāng)村,有現(xiàn)代文明和傳統(tǒng)保存的市區(qū)與郊區(qū),族群語言多元、信仰文化悠久的南方大地。
屏 東
金黃色的耀眼陽光,透過白色云朵,刺眼卻溫暖地照射在這美麗的土地上,那美得如畫一般的地方,是充滿綠色的屏東。
臺 東
云霧縹緲在縱谷間,騎著自行車,穿過金黃的油菜花,處處見到生活的驚喜與美好。臺東,那是個會讓人自然而然放松下來的環(huán)境。
花 蓮
來到花蓮出了火車站,很快你就能感覺到這里的步調(diào),就是“ 慢” , 慢慢走、慢慢看、慢慢地活。
臺11 線
環(huán)臺行程中的青春熱血公路,尤其是騎車環(huán)島者,不可錯過這一段,如果你覺得你的旅行離不開海洋,那么你就走一趟這里吧!
宜 蘭
宜蘭自古以多雨聞名,臺灣有俗諺云“竹風(fēng)蘭雨”,就是描述新竹多風(fēng)而宜蘭多雨的現(xiàn)象。
澎 湖
澎湖是個多變的地方,有純美的沙灘,有清涼如碧的海水,有生猛的海鮮,還有豐富的歷史文物,就像散落在臺灣海峽藍色海洋中的寶石。
基隆
基隆,是一座階梯的城市,每天在海潮中蘇醒,輕拍的白浪,仿佛是 母親溫厚的雙手;腥膻的海風(fēng),是記憶風(fēng)化過后留下的氣味。基 隆人世世代代的日子都沾上了水痕,不管是海水還是雨水,又或者是 汗水。基隆人,從海里來的靈魂,討海人用漁網(wǎng)在海里撈出一輩子的 歲月,有些斑駁;目擊了幾百年來侵略者各種來犯的炮臺要塞,屹立 在基隆的土地上,凝望流年的轉(zhuǎn)動。
臺灣人都愛稱基隆為“雨港”,終年好像都飄著蒙蒙細雨,常給人凄 美蒼涼的感覺。比起繁華的臺北城,基隆沒有便利的捷運,轉(zhuǎn)運站前 穿梭的是一輛輛公交車,由于地理環(huán)境緊鄰臺北,基隆很多學(xué)生從高 中開始就背井離鄉(xiāng)到臺北念書。臺北走在所有城市的前端,許多家長 用一雙長滿繭的手撐起一個家,就為了讓孩子到臺北念書補習(xí),在他 們眼里,臺北的孩子總是光鮮亮麗又比較會讀書。漸漸地,新生代基 隆的孩子早已習(xí)慣臺北城的繁華,遺忘了漁港和海浪的搖籃。
有人戲稱基隆看上去就是一片超大的油煙濾網(wǎng),破破舊舊亂亂的。幾 十年來的基隆,的確沒什么太大的改變,好像凝固在某個時間點的一 瞬間。這幾年一有“北北基”(臺北、新北、基隆)合并的風(fēng)聲,臺 北人都會搖搖手說“可以不要包含基隆嗎”;同時,基隆市現(xiàn)在被新 北市包圍,不僅是學(xué)子外流,大部分上班族也選擇到臺北朝九晚五地 工作,讓它成為兩地的衛(wèi)星都市。基隆的觀光離不開海,資源頗豐富, 卻沒有好好開發(fā)宣傳,如果要走路的話,需要花上一些腳程,公交車 班次也不是很固定,對于沒有當(dāng)?shù)厝水?dāng)導(dǎo)游的旅客來說非常不便。政 府的政策往往都只是針對個別景點,沒有做整合性的措施,包括街道 市容的整頓,公交車的汰換和臺北捷運工程的銜接。這種種因素,加 上市政府好像總是麻痹的,出了幾個讓全臺灣人當(dāng)作笑柄的市長,不 只是導(dǎo)致人口外流,也讓基隆的觀光景點距離登上國際舞臺還差一大截。
臺灣的中元節(jié)
中元節(jié)在臺灣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孤魂野鬼在陰間受苦了一年,在農(nóng)歷七 月間,讓他們出來放風(fēng)一個月,所以稱為“鬼門開”。其間,陽間的人要好好伺 候這些已經(jīng)饑渴受苦了一年的孤魂野鬼,避免他們不爽來報復(fù)你,也希望這些孤 魂野鬼略施點好處。中元節(jié)過去也習(xí)慣稱為“鬼節(jié)”,一稱鬼節(jié),感覺就有些朦 朦朧朧的神秘恐怖色彩。
所以在過去,“鬼門開”期間衍生的禁忌還真不少,靈異傳聞在這陣子也 特別多,如果發(fā)生了什么不幸倒霉的事,都能推給孤魂野鬼作祟。比如臺灣人最 常說的,農(nóng)歷七月好不要去游泳,如果游泳溺死了,就會有人說,這是孤魂野 鬼在“抓交替”,繪聲繪色,讓人寧可信其有。
臺灣是個移民社會,早期移民渡海來臺開墾,面對這么一個陌生的艱苦環(huán) 境,正是“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渡海,惡劣的臺灣海峽是一關(guān),如果平安順利到達臺灣開墾,又要遭受當(dāng)?shù)胤祟B強的突襲抵抗,還有瘴癘疾病蔓 延,加之毒蛇猛獸較多,到處都是死亡的威脅。俗語說“過番剩一半,過臺灣無 底看”,就是指古時候到外國做生意,只有一半的人可以生還,可是到臺灣去 的,卻一個都沒回來。
就算在臺灣站穩(wěn)了,又要面臨不同族群間的“械斗”,漢人跟當(dāng)?shù)囟贰㈤} 南人跟客家人斗、閩南人里漳州人又與泉州人斗;村莊間為了水源可以斗,為了 土地也可以斗,凡事皆可斗,又造成了一篇篇客死他鄉(xiāng)的無主孤魂的血淚故事。
民間相傳,凡死于非命而又無妥善安葬者,怨氣太重會化身為“厲鬼”, 所以,中元節(jié)在臺灣,某種意義上是在安撫這些客死他鄉(xiāng)的無主孤魂,借由普 度,建醮作法,希望受盡苦難的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免于饑寒,早日超度脫離 地獄苦難。
臺灣人很妙,也不直接稱他們?yōu)楣禄暌肮?好像不太尊重,所以皆稱他們?yōu)?“好兄弟”,以后你到臺灣聽到人家說那些“好兄弟”,指的是另一個世界的兄弟, 別誤會了;同樣的避諱,墓地也不愛叫“墓地”,臺灣人愛稱之為“夜總會”。
中元節(jié)本來源自于佛教的“孟蘭盆節(jié)”與道教的“中元節(jié)”,在閩南臺灣 一帶,又融合了“七月鬼門開”的民間傳說。但在臺灣,這“中元普度”又有它 的歷史意義存在。
兩蔣文化園區(qū)
這指的是以及他兒子蔣經(jīng)國的靈寢所組成的一系列相關(guān)景點。靈寢在慈湖,據(jù)說這個地方老蔣生前很喜歡來,因為景色像他的老家奉化縣溪口,又因蔣中正思念其母王太夫人,1962年由蔣中正手書“慈湖”并將行館更名為“慈湖賓館”。慈湖名稱的“慈”字意為“慈母”。而他1975年過世后,其行館也改為靈寢。其實的靈柩停放于正廳,并未下葬,屬于“暫厝”,因為他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回故鄉(xiāng)安葬,所以他的安葬與否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前幾年一直有遷葬到“國軍公墓”的提議,但都不了了之。而蔣經(jīng)國1988年去世后的靈寢則是在附近不遠的頭寮,一個小院子里,很符合他簡樸的個性,但一樣是“暫厝”。在臺灣民眾茶余飯后的八卦話題里,蔣家后代為什么男丁一直遭遇不幸早死,就是因為最終未下葬,遺體雖然做了防腐處理,但說白了就是“蔭尸”啦!沒有入土為安,導(dǎo)致其家族的衰敗。
慈湖除了謁陵,最重要的觀光點是儀隊的換班儀式,同樣的儀式你在臺北的忠烈祠和中正紀(jì)念堂、中山紀(jì)念館都看得到。幾年前有叫停過一陣子,后因地方的觀光需要,地方人士向“國防部”極力要求,才又再度恢復(fù)。
園區(qū)里的慈湖紀(jì)念雕塑公園也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里頭擺設(shè)的是來自于全臺各地所拆除的銅像,整個園區(qū)用步道將所有銅像擺放位置串聯(lián)在一起。過去為了讓臺灣人時時可以“瞻仰”蔣公,刻刻思考蔣公的“偉大”,臺灣到處都可以看到“蔣公銅像”,不管在學(xué)校還是機關(guān)單位和廣場、路口圓環(huán),幾乎是戒嚴(yán)年代的公共藝術(shù)。關(guān)于這些銅像的制作與擺放,以前還有一個“蔣公銅像制作辦法”,銅像要全身或半身,站著、坐著或騎馬,戎裝或長袍,戴帽或不戴帽,都有嚴(yán)格規(guī)定,比如說半身的只能做到三個扣子,多一個少一個都不行等。這個辦法呢,除了教人怎么擺放,還列了如何維護,如果公然毀損,還會被以“叛亂罪”起訴。可是近幾年的神格化色彩越來越淡,人們也漸漸把他當(dāng)作一個“人”來看待,這些到處都是的銅像就顯得很多余,于是開始拆除這些銅像,拆了之后也不知該怎么辦,而大溪當(dāng)?shù)赝话l(fā)奇想,將這些拆除的銅像都收過來擺在公園里,結(jié)果共收了150多座形態(tài)各異的蔣公銅像,有大有小,有全身、半身像,也有坐姿與騎馬的塑像,每一座銅像皆具其時代背景及原所在位置。那么多蔣公銅像聚在一起,非常有后現(xiàn)代特色。
在慈湖靈寢后方的后慈湖,因長期是軍事要地而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在這原始林中,一連五棟的戰(zhàn)備辦公室坐落于此。此外這里還有從行館通往指揮所的戰(zhàn)備隧道,如今已經(jīng)成為蝙蝠洞,為了不影響蝙蝠的生態(tài),游客可以通過外面的監(jiān)視器來一窺隧道內(nèi)的蝙蝠動靜。
若撇開過去沉重的歷史政治包袱來這兒參觀,可以發(fā)現(xiàn)整個園區(qū)結(jié)合了歷史并發(fā)揮當(dāng)?shù)靥厣曰顫娍蓯鄣姆绞絹砣〈^去的嚴(yán)肅和死板,是一個成功打出觀光名號的觀光典范。
小短篇敘述文,比較喜歡有故事情節(jié)的。想去看看他的我們臺灣這些年:《我們臺灣這些年2:講述30年來臺灣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大事件和小八卦》+《我們臺灣這些年:1977年至今》
臺灣,心心念念的地方,這本書可以幫你了解真實的臺灣!
很厚,內(nèi)容很豐富,這就是臺灣這才是我想了解的臺灣,美的。
去臺灣之前買的這本書,送的明信片在臺灣全都寄了,然而,一張沒見著...
去過臺灣再看這本書就覺得寫得很好有興趣去臺灣玩的朋友可以考慮看看。
跟隨作者的筆尖,領(lǐng)略真正的臺灣人文,以前在我的印象里臺灣是一個與大陸相鄰的小島,閱讀這本書后,我對臺灣的認(rèn)識更進一步了,強烈推薦哦!!
臺灣一直很吸引我,通過作者的描述,了解一個更真實的臺灣。
這并不是一本拼湊資料和景點照片的旅行指南,而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作家廖信忠從一個臺灣人的角度寫臺灣
看過臺灣歷史,再看看臺灣的現(xiàn)在,這個儒家文化盛行的島嶼有著怎樣的魅力,我想這是每個不了解臺灣的人都想知道的。
從臺灣人的角度介紹臺灣,是一本自助游臺灣行前好書。
贊不絕口,論書的紙質(zhì)就很不錯了,有讀書欲,其次我最愛的臺灣寫的這么詳細,看完肯定不曉得激動好久,書中的明信片好棒哦,真的感覺物超所值。棒棒噠,激動ing,以后再能帶上這本書去臺灣,哇!就太美妙了
很好,感覺很臺灣,更加深入地了解臺灣的很多東西。
臺灣控,之前買了作者的我們臺灣這些年,書是全彩的紙質(zhì)很好,內(nèi)容也很詳盡,想了解臺灣的人不妨一讀
好多年前因為電影練習(xí)曲喜歡了臺灣,后來從劉二喜那里再讀到臺灣,然后現(xiàn)在去臺灣成為我目標(biāo)之一
臺灣的城市都有講到,對于想去臺灣旅游的人來說很有幫助。
了解臺灣認(rèn)識臺灣,以后最好能實地去臺灣看看。
臺灣人寫的臺灣,真實的反應(yīng)臺灣的風(fēng)土人情,不是游客眼中的臺灣。
印刷精美全彩色送了三張臺灣明信片很漂亮。看臺灣作者介紹全臺灣的美景美食與民俗臺灣旅游看這一本就夠了。
沖著作者去買的!!讀過的最棒的關(guān)于臺灣旅行的書,我覺得沒時間的人,只需讀完此書,比99%去過的人還熟悉臺灣,作者便是寫《我們臺灣這些年》的兄弟,看得出他是有多愛自己的故鄉(xiāng)。
真的很好看的書!描寫了很真實的臺灣,不單單只是介紹了景點,還有說到一些臺灣的故事和歷史,可以更加深入了解臺灣,很好的一本書
我看中這本,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作者是臺灣人,這樣更加地道真實。臺灣的每一個地區(qū)描述的非常詳細,人文氣候、民俗等,展示臺灣文化的一個窗戶,作為一本臺灣旅游指南是不錯的選擇。
沖著作者去買的!!讀過的最棒的關(guān)于臺灣旅行的書,我覺得沒時間的人,只需讀完此書,比99%去過的人還熟悉臺灣,作者便是寫《我們臺灣這些年》的兄弟,看得出他是有多愛自己的故鄉(xiāng)。
這本書的內(nèi)容和一般的旅游書不太一樣,它介紹了臺灣的每個城市,主要是城市的歷史、特點、風(fēng)俗之類,是了解臺灣的書,也可以了解到臺灣的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并不是旅游指南書。
通過這本書,讓我對臺灣有了更具體的了解。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都是透過電視了解臺灣,至于比較熟悉的地方,無非也就是臺北、高雄、臺南、花蓮、墾丁……曾經(jīng)以為走過這些地方就可以算玩過臺灣了,可事實上,臺灣作為一個省還是比較大的,真正要體驗大概也要花上1個月的時間吧。
從兩年前的環(huán)島臺灣之行,對臺灣的人文,地理,景觀,有了進一步的認(rèn)識,也更加想深入了解這篇神奇的土地,此書正好進入了我的視野。還沒有細讀,令人期待。書的紙質(zhì)很好,里面的攝影非常美。
現(xiàn)在臺獨鬧得那么兇,我反而倒是對臺灣這片土地產(chǎn)生了深度了解的欲望。以前對臺灣的了解,僅限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及阿里山,日月湖。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這是旅游書多一點,以臺灣人的視角寫臺灣,更多了一點歷史的了解,他的另外兩本《我們臺灣這些年》、《我們臺灣這些年2》也是了解臺灣的大眾讀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