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納西族·摩梭人語言文化心理研究(中國心理學家文庫)圖書
人氣:33

納西族·摩梭人語言文化心理研究(中國心理學家文庫)

序本書是張積家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實驗法,對納西族和摩梭人的語言文化心理進行深入研究的成果。本書是研究成果的精選,涉及顏色認知、空間認知、親屬關系認知、語言認知、分類學關系意識等方面...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民族文化  
  • 作者:[張積家] 等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中國心理學家文庫
  • 國際刊號:9787300156606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5
  • 印刷時間:2016-05-01
  • 版次:1
  • 開本:128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張積家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實驗法,對納西族和摩梭人的語言文化心理進行深入研究的成果。本書是研究成果的精選,涉及顏色認知、空間認知、親屬關系認知、語言認知、分類學關系意識等方面。本書是運用實驗法研究民族心理的力作。閱讀本書,不僅能夠增進對納西族、摩梭人的語言文化心理的了解,更能夠領略采用實驗法研究民族心理的魅力。對民族心理的研究者而言,本書提供了運用實驗法進行研究的成功范例。

編輯推薦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作者簡介

張積家(1955- ),男,字雋生,山東蓬萊人,博士,心理學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對心理學基本理論、心理學史、教育心理也有很高的造詣。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30余篇,僅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心理學報》、《教育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等國內學術刊物上的論文就有90篇,在語言認知、語言對認知的影響、雙語與雙言心理、特殊兒童心理等研究領域處于國內外經驗豐富水平。進入21世紀以來,率先采用實驗法研究少數民族心理,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數十篇,具有重要的學術影響。

目錄

及時編顏色詞與顏色認知研究

納西語顏色認知關系研究

3-6歲納西族兒童顏色命名能力的發展

彝族、白族和納西族大學生的基本顏色詞分類

納日人顏色詞的概念結構?D?D兼與納西人顏色詞概念結構比較

文化差異影響彝、白、納西和漢族大學生對黑白的認知

第二編親屬詞與親屬關系研究

納西族親屬詞的概念結構——兼與漢族親屬詞結構比較

摩梭人親屬詞的概念結構——兼與漢族、納西族親屬詞概念結構比較

摩梭家庭的親密度與適應性研究

摩梭人的父母教養方式——兼與漢族人的父母教養方式比較

文化和情境影響親屬詞的概念結構

第三編納西語言文字認知研究

從認知角度探討東巴文的性質

納西象形文字識別中的形、音、義激活

知覺表征和語義表征在語言認知中的作用——以東巴文黑色素字為例

英文詞、漢字詞、早期文字和圖畫的認知加工比較

結合東巴文學習漢字對幼兒漢字字形記憶的影響

內隱學習中東巴文促進幼兒漢字字形記憶的研究

結合東巴文學習漢字促進智障兒童的漢字學習

第四編納西族的空間認知和摩梭人的分類學關系意識研究

語言和文化對空間認知的影響

習慣的空間術語對納西族和漢族大學生空間參考框架的影響

Mosuos’Awareness of Taxonomic Relations in Word Associations,Lexicon Decisions and Semantic Categorizations

在線預覽

在20世紀50年代,Whorf提出,語言可以任意地切分自然世界。顏色的物理特性客觀地反映在連續光譜上,而不同語言卻有不同分類。這是語言任意切分連續光譜的結果。研究者發現,不同語言在顏色區分上有很大不同。某些語言有很多顏色詞,有的語言則較少。Heider在1972年宣稱,只有“黑”、“白”兩個顏色詞的Dani人在顏色學習、記憶和再認上與有11個顏色詞的英語講話者沒有差異。人們就基本上接受了顏色認知有普遍性的結論。20世紀80年代以后,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語言對顏色認知的影響。大量研究表明,言語命名與知覺及記憶相關聯,顏色詞影響人對顏色的知覺和記憶。對同一類顏色,說不同語言的人,在相同的知覺和記憶任務上顯示出重要差異,顏色類別認知顯示出與語言類別同構的傾向。Ozgen和Davies(2002)還證明,顏色分類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即使是任意的顏色分類。他們要求被試學會以某一顏色區的中間為邊界把該顏色分為兩類,經過3天訓練,被試能學會新的分類。同樣,被試也可以學會區分不同的亮度。當然,這并不是說顏色分類是后天習得的,不受任何限制,但語言的指引的確可以使人更多地注意分類的邊界。這些結果表明,知覺和記憶顏色的方式同顏色詞有關。

Soja(1994)認為,盡管在不同民族的語言中顏色詞的數目有差異,但顏色分類是人類共有 的認知能力。顏色并非為物體本身所固有,而是人類視覺器官與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結果。 由于人類的視覺器官和生存環境大體上一致,因而不同語言中表示顏色基本類別的詞有一致性。這些研究成果支持顏色認知是人類普遍的、固有能力的觀點。與此同時,顏色詞和顏色認知關系的折中的觀點也開始流行。折中的觀點認為,顏色認知包含物理、知覺和文化成分,顏色認知既是生物事件,也是文化事件(Schirillo & Wake,2001)。

在我國納西族語言中,雖然已經存在“綠”與“藍”的區別性概念,但在語言運用中,“綠”與“藍”混用的現象十分普遍,區分不明顯(白庚勝,2001)。如“藍天”在納西語中稱為“木含”, 意思為“綠天”,而不稱為“木波”,即“藍天”。不僅“藍”與“綠”'混用,“青色”、“碧色” 與“藍色”更是同指一色,難以區分,造成“綠色”與“青色”、“藍色”混用, 如“青天”與“藍天”相同,故而“青天”以“綠天”稱之,“青山”以“綠山”稱之,“清水”以“綠水”稱之。這種不加區分和混用的現象造成“綠”與“藍”在納西族基本顏色詞的語義空間中的距離很近(張啟睿,和秀梅,張積家,2007)。

按照語言關聯性假設,納西族人的顏色知覺也會受到顏色詞的影響。為此,設計了3個實驗來考察這一問題。如果知覺分類是處在前語言水平,顏色詞就不應影響顏色知覺;如果語言關聯性假設是正確的,納西族同胞的顏色知覺就會受語言影響。具體說,漢族和納西族同胞對“藍”和“綠”的知覺就應表現出不同:漢族講話者對“藍”與“綠”的知覺應表現出邊界效應,納西族語講話者對“藍”與“綠”的知覺則應沒有邊界效應,或者邊界效應不明顯,與漢語講話者有明顯的差異。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宁县| 若尔盖县| 惠来县| 博湖县| 吉木萨尔县| 定远县| 上林县| 永定县| 郑州市| 安泽县| 理塘县| 临漳县| 京山县| 女性| 同江市| 绍兴市| 乌什县| 长阳| 赤水市| 浠水县| 平泉县| 达日县| 綦江县| 广东省| 东阳市| 筠连县| 桂阳县| 磴口县| 江西省| 张家港市| 慈溪市| 达拉特旗| 建宁县| 曲周县| 原阳县| 怀来县| 邵武市| 焦作市| 藁城市| 信丰县| 古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