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秉承中國茶道“獨與天地精神之往來”之內涵,一爐山水傍茶行,在遍訪富春山、武夷山、峨眉山、青城山、嵩陽書院、臨濟寺等山川風物后,寶瓶觀水、洞天談詩,太行聽風,懷古經(jīng)石峪,青石板上烤新茶,又繪清蒲入茶甌,臥佛寺中得大自在……這一切,茶為席魂,心飲為上。作者穿越不同的時空,將茶與歷史文化、地域文化相結合,設計出不同況味的茶席,加上原生態(tài)的行走圖片,融古煉今,帶您體驗文字與視覺的雙重盛宴,并領略山水之間茶席風華,再現(xiàn)當代國人茶飲的人文風骨與文化鏡像。
此生,也許與茶結伴,才是紅塵美的修行。
《山水柏舟一席茶》的封面很美,干干凈凈,素樸雅致。泥爐火正旺,幾只素盞散落其間,恰好成一席。書未翻動,文字間的松風清露氣韻已入眼入心。
陸羽對李冶說,善茶之人有五美: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飲之美,境之美。茶的境界與詩的境界是一樣的。這“器”與“火”離不開手的掌握。“飲”“境”離不開人的心態(tài)。字里行間品迎新,卷上筆墨樸拙圓滿。在這本書里可見五美之中,茶本身的氣質只占其一,擾亂茶香的,主要還是人。人心不俗,田間、粗瓷、勞作后的一碗涼茶,望著“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情景,也有一番滋味。人心若是俗了,即若李冶泡出貢茶,對著茶圣來喝,又有什么趣味呢?
茶事,一種因茶而起的生活美學。茶席,天地之間成大美。加上山水柏舟,平添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是歲時凝結的茶之初相。當茶人的人文情懷與浪漫主義相遇,茶席間的天地變得開闊起來,這天地中有清風般高逸的靈性,有泥土一樣本真的樸拙,亦有畫卷般可書寫的留白。迎新在文中說:中國的茶道,從不拘泥于一招一式,茶事亦如禪詩云:白牛之步疾如風,不在西,不在東,只在浮生日用中。浮生日用,這一句真切的就是茶的本意與初心。
光陰有情,歲月知意。十一年行走中的中國茶之道,十六品人文茶事的林泉況味。日子不疾不徐,閑閑散散地去,新的日子將又來,時間的刻痕盡在日影里,盡在一席茶中。
王迎新,知名茶文化學者,副研究員。出生于云南普洱茶文化世家,幼承家學,師從父親 王樹文先生。系中國人文茶道首倡者、人文茶席創(chuàng)始人,云南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副秘書長, 國家人社部茶藝實訓師教材編委,云南科技出版社《云南普洱茶》副主編,景德鎮(zhèn)茶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中華煎茶道協(xié)會導師,華茶青年會導師,一水間王迎新人文茶道傳習館館主。一直致力于中國人文茶道、香道、陶瓷藝術的教學、研 習及傳播,以文字書寫茶席的美學文化。2006 年出版《正解云南普洱茶》,2013 年出版被業(yè)內稱為“大陸最美茶書”的《吃茶一水間》,2015 年在中國臺灣出版《吃茶一水間》,2016 年出版反映現(xiàn)當代中國茶道理念與茶道禮法、手法及審美思想的《人文茶席》。
目錄
序一……1
序二……1
自序……1
及時品 養(yǎng)素……1
富春山中小洞天……4 隱者張放的一盞鑒山紅……10 雪航和尚的焦棗茶湯……15
第二品 妙機……19
寶古之器……22 韓國的松……26
第三品 遠觀……37
燒盡山泉竹未枯……40 紅泥爐與穿心銚……43 一爐山水傍茶行……47
第四品 可居……53
嵩陽書院的慧苑水仙……56 慢輪上轉出的烤茶罐……59
第五品 精專……63
富春茶社魁龍珠……66又繪清蒲入茶甌……69
第六品 大賓……73
傳香 尋源寶洪古寺……76 小桃花村的無我茶會……81
第七品 三遠……83
鹽隆祠里“冬藏養(yǎng)”……86 峨嵋云歸處……89
第八品 絕勝……95
靈巖寺袈裟泉煮茶……98 太行聽風……102
第九品 化成……107
蘭湯橋頭苦楝花香……110 臘八梅花茶會記……116
第十品 磅礴……123
臥佛寺中得大自在……126 勐庫大雪山野生大葉種茶樹群落探訪記……129
第十一品 無形……135
寶瓶觀水 洞天談詩……138 懷古經(jīng)石峪……144
第十二品 精神……140
建水文廟一席“德有鄰”……142 甘露寺中且聽清涼茶語……146
第十三品 不及……159
臨濟寺拾了幾朵菊蕾……162 遠去的拙政園……168
第十四品 可容……173
桃花源中廣南茶……176 戈根塔拉草原上的茶席……179 和父親一起喝茶……182
第十五品 和季……187
青石板上烤新茶……190
第十六品 三昧……195
大理感通寺里的茶與詩……198 暮雨中的惠山竹爐與菖蒲……207 敦煌一夢……210
后記……220
自序
剛柔交錯的天文,春夏秋冬的四時變化,山水間萬物生長。我們有幸在宇宙的某萬分之一瞬間得以看見,得以感知;文明以止,以文止之,以文化之。有幸得人身覺知世界,修習知識,聞見草葉花香,聞聽樂音與松風鳥鳴,品嘗美食與茶湯,在心底生發(fā)愉悅、痛苦、思念、忿恨、懊惱與歡欣,這是上天賦與人的一小部分,另外的一大部分,是通過心的觀察領會,知曉所行所為的法與度,知曉從對一件事物的熱愛、專注可以在我們生命中生發(fā)較大的喜悅。這樣的喜悅廣闊無邊,或許,它已經(jīng)走出我們小心的身體,在天地間展翅而飛。而飛翔的快樂中,它又絕不會忘記將看見的一切回饋到我們的心里來。生命是這樣的奇妙,所以我們留在世間。
很多人在問,中國有沒有茶道?其實是想知道,中國茶道是什么,在哪里?一間茶室中氤氳的茶香,一張茶案上行茶的軌跡,一場靜謐的茶會是茶的一部分,這些物象的存在是具象,也是美的,但還不是茶的全部意義。中國的茶自古以來早就從一棵植物、一個簡單的解渴之飲中跳脫出來,成為一種在任何情況下都可籍此舒張心志的指月之物。竹間松下,溪山落日,無窮寒荒之境,行走中的人與茶,心至足至,便可以安坐下來。“午困思茶無處煎,溪橋側畔認炊煙。”掬泉煮茗,快活忘憂。“灼然一切處,光明燦爛去。”;瓦屋紙窗、斗室陋屋也可以“今朝寂寞山堂里,獨對炎輝著雪花。
“照人如鍳,止如淵。古道暗涓涓。當時桑苧今何在,想松風,吹斷茶煙。著我白云堆里,安知不是神仙。”茶于中國人,近乎是一種游離在物質之上的生命承載。中國的茶道,便從不拘泥于一招一式,茶事亦如禪詩云:白牛之步疾如風,不在西,不在東,只在浮生日用中。浮生日用,這一句最真切的就是茶的本意與初心。茶之道不是用來表演的,是讓我們在生命體驗里覺知自我,印現(xiàn)山川萬物,天地大美。是我們在有限的生命里,有形的行走中,與此時此地,彼時彼境的對話,也是我們在無限的思維空間里、暗夜里,人文的微光閃爍,照見小我與天地,照見中國茶道未來要歷經(jīng)的痕跡。
所以,記錄下了這些年的行走,行走中的茶事,回過頭來看,那些經(jīng)歷過的山水是一軸正在慢慢展開又收起來的長卷。茶和我,在這個時空里,一動一靜,沒有分別。
王迎新/文
2016 年 7 月于一水間
序
寄來時箱子已經(jīng)不成樣子的,但書沒損壞,內容是自己喜歡的,質量很好
正品圖書,值得擁有
文圖都非常雅致,很好的茶之書!
很好!書的質量很好,郵寄速度很快!
打折的時候趕緊買下,非常好的書!
圖文并茂,可欣賞
是原裝正版圖書,先收貨,希望此書內容對胃口。以前不知評論有積分。
一本茶書,文圖俱美
還沒顧得上看,開學季這物流配送速度堪憂!
內容豐富的茶書!
喜歡茶道的朋友,當然可以看一看咯
讀后收獲很大
書總體不錯,發(fā)貨快遞正常,包裝完好,價錢公道,好評
書總體不錯,發(fā)貨快遞正常,包裝完好,價錢公道,好評
很好的一本茶文化的書。作者親身體驗,語言優(yōu)美。
《吃茶一水間》的姐妹篇,收了!
王迎新,買過吃茶一水間,其文筆優(yōu)美,值得一看,圖書制精良
又一本力作,王老師繼《吃茶一水間》之后的更寬闊的視野和行走。
非常值得一讀再讀的茶書,這次趕上活動搶了送朋友。
非常值得讀的茶書,第一次買的帶去出差時看時被老同學搶走了,又買一本。
很好的一本關于茶文化的書。作者親身體驗,語言優(yōu)美
擁有大陸最美茶書”的《吃茶一水間》這本書后, 《山水柏舟一席茶》自然就不會錯過。
封面干干凈凈,素樸雅致。泥爐火正旺,幾只素盞散落其間,恰好成一席。書未翻動,文字間的松風清露氣韻已入眼入心。中國的茶道,從不拘泥于一招一式,茶事亦如禪詩云:白牛之步疾如風,不在西,不在東,只在浮生日用中。
第一次看葉梓寫的茶類書,溫文爾雅的敘述,喜歡
從迎新老師的博客知道新書消息,終于等到第一時間入手,慢慢讀。
非常好的茶書,剛剛趕上優(yōu)惠,買了和茶一起做中秋禮物送給客戶。
知識性和文化性都有的茶書,王迎新老師是著名的茶文化專家,在不同的名山大川留下了足跡,對中國茶人來說真是值得驕傲!
中國各地茶的特點、茶俗歷史與當代茶人的行走體驗,難得的是作者王迎新親身走過并用很美的文字和攝影記錄下來的,可以說是《吃茶一水間》的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