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說:“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系。”從一個人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四十年,這樣的人物無論如何都應該被重視和銘記。
本書從李鴻章的早年落拓,寫到他鎮壓太平天國,創辦洋務運動使其聲望達到頂點,再到甲午戰爭撞碎其強國夢,迅速由盛而衰,后只能周旋于列強的外交舞臺直至死去的悲壯一生。
甲午年洋務運動的破產,讓人感到“以一人而敵一國”的無望與悲慟,梁啟超也由此發出“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的感嘆。
梁啟超把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俾斯麥、加富爾、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較,指出李鴻章是懷著忍辱負重、死而后已之心為清政府“修修補補”的,只不過他缺少長遠的政治眼光,不懂得為后世立百年大計。
李鴻章不懂得現代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國民的地位、國民在現代國際競爭中的作用、政府與民眾的關系,因此在國際競爭中處處落于下風。處處受制。總之他的失敗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敗,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結局。
國學大師梁啟超傾力創作!晚清重要權臣,近代史頗具爭議的人物
李鴻章的局限仍是今日國人的局限!看他如何突破內政、外交的困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少年得志,12歲中秀才,15歲中舉人。1890年起師從康有為。1895年在北京與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參加強學會。旋為上海《時務報》主筆。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1898年參加“百日維新”,同年變法失敗,逃亡日本,先后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1913年歸國,出任共和黨黨魁,不久又組織進步黨,并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晚年在清華大學講學。
一生著述宏富,涵蓋政治、經濟、哲學、法學、歷史、新聞、語言、宗教等領域。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
他是西方學術、思想和文化的傳播者,是民智的啟蒙者。在清末民初這個動蕩不安、急劇變革的時代,能將輿論、政治、學問三者集于一身并能登峰造極者,唯梁一人而已。
重讀《李鴻章》
李鴻章傳(白話文)
序例
及時章緒論
第二章李鴻章所處的歷史位置
第三章李鴻章未發達以前及當時中國的形勢
第四章軍事家李鴻章(上)
第五章軍事家李鴻章(下)
第六章洋務運動時期的李鴻章
第七章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李鴻章
第八章外交家李鴻章(上)
第九章外交家李鴻章(下)
第十章賦閑時期的李鴻章
第十一章李鴻章的末路
第十二章結論
李鴻章(一名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
序例
及時章緒論
第二章李鴻章之位置
第三章李鴻章未達以前及其時中國之形勢
第四章兵家之李鴻章(上)
第五章兵家之李鴻章(下)
第六章洋務時代之李鴻章
第七章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
第八章外交家之李鴻章(上)
第九章外交家之李鴻章(下)
第十章投閑時代之李鴻章
第十一章李鴻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結論
天下只有平庸之人既不會挨罵,也不會得到贊譽。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在罵一個人,那么他就可以稱得上是超乎尋常的奸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在贊美一個人,那么他則可以稱得上是超乎尋常的豪杰。但是說這些話的人差不多都是些平常人,有見識、有才干的幾乎一個也找不到,那么讓平常人評論超乎尋常的人,難道是一件可信的事?所以,譽滿天下的人未必不是媚俗趨時的偽君子;謗滿天下的人未必不是偉人。俗話說“蓋棺論定”,我卻發現有些人死了幾十年、幾百年,還沒有一個確定的評價。說好的還在說好,說壞的還在說壞,讓后世論者無所適從。比如說,有的人被千萬人贊揚,但詆毀他的人也不下千萬個;夸他的人把他捧到,罵他的人卻把他貶到;他今日所受到的詆毀恰好可以抵消從前得到的贊譽,他所得到的贊譽也恰好補償了從前所受到的詆毀。像這樣的一個人,該怎么評價呢?答案是他是個非凡的人。這個人是非常的奸雄還是非常的豪杰先不說,單是他所處的位置與層次,就不是普通庸人的眼光所能達到的,也不是普通庸人所能隨口胡說的。只有理解我這話的意思的人,才可以看我的這本《李鴻章》。我敬重李鴻章的才干,我惋惜李鴻章的見識之不足,我同情李鴻章的遭遇。李鴻章環游歐洲之時,在德國見到了其前首相俾斯麥,問他說:“如果一個做大臣的人想要給國家盡力辦事,但朝廷上所有人的意見都與他不合,合起來拉他的后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想按自己的想法辦事,該怎么辦呢?”俾斯麥回答說:“最重要的是得到皇帝的支持,有他的支持就能獨攬大權,那還有什么事辦不了?”李鴻章說:“比如現在有一個大臣,他的君主無論誰的話都聽,君主身邊那些大臣侍從經常狐假虎威,借君主的名義干涉大事。要是這樣,這個大臣該怎么辦呢?”俾斯麥想了很久才說:“一個當大臣的,假如用真心操勞國事,估計沒有不被君主體諒的,唯獨在婦人女子手底下辦事,就不好說了。”(這些話是從西方報紙翻譯過來的,普通華文報刊如《星軺日記》,所登載的內容,因為有所忌諱而不敢全譯。)李鴻章聽了這話沉默不語。唉!每次我看到這段對話,就知道李鴻章心里的氣憤和憂愁、牢騷與煩悶不是尋常旁觀者所能理解的。我之所以批評他就是由于這個原因,我之所以理解他也是出于這個原因。
自從李鴻章揚名于世界,五大洲各國各界幾乎只知道有李鴻章,而不知道有中國。簡單地說,這是因為李鴻章已經成為中國的名人代表。這些人以外國人的身份評論中國的事,是沒法兒了解真相的,原因固不待言,但李鴻章卻稱得上是中國近四十年歷史上及時流的關鍵人物。凡是讀過中國近代史的人都不可避免地看到李鴻章的名字,而讀《李鴻章傳》的人也必須要拿著本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已有長足的進步,政治體制改革卻步履維艱,且不得不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困局。在新一輪的歷史大螺旋中。沒有了亡國滅種的緊迫感,也仍未建成一個理想完善的公民社會,一百多年前梁啟超“今日世界之競爭,不在國家而在國民”的警告,在大同世界出現之前,永遠不會過時。
——章立凡
李鴻章其實不知道國家事務,不知道國家是什么,不知道國家與政府是怎樣的關系,不知道政府與人民的權限,不知道當大臣應盡的職責。他對西方富強的原因其實是不知道的,以為我國的政治、教化、文明、物產、風俗無一不優于他國,趕不上的不過是槍炮、輪船、鐵路、機器罷了。我們就學這些,洋務運動就完成了。這就是現在舉國異口同聲的論調,而李鴻章實際上是他們三十年前的前輩他們東施效顰、邯鄲學步,只不過讓他們的丑陋更加暴露出來,終究不會成功是必然的。
李鴻章這么忠誠,有這么敏銳的洞察力,他又長時間擔任重要職務,掌握大權,但成就卻僅僅到了今天這個水平,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他只知道有軍事,卻不知道還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卻不知道還有內政;知道有朝廷,卻不知道還有國民。每天責備他人看不清時局,而他自己對時局就沒有弄明白;每天責備他人搞派系,舊習氣難以消除,而他自己的派系、舊習氣跟那些人比起來,也不過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區別。他不知道今天的國際競爭,不靠國家而靠國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國能夠消除派系、消除舊習氣,通過新政而富強的,那種改革的動力都是來自下面而不是上面。
——梁啟超
梁啟超為李鴻章作的傳,讀這本書,可以從前一個時代的人們眼中窺見中國近代的世界,喜愛歷史的人可讀
李鴻章的局限仍是今日國人的局限-國學大師梁啟超傾力創作!晚清第一權臣,近代史最具爭議的人物!建功立業者總有其獨特的人生沉浮進退、得失成敗之道-看他如何突破內政、外交的困局!
梁啟超大師的作品,而且又是寫李鴻章的權威著作,必須拜讀。
老師推薦看的,很好的一本書。梁啟超先生很全面地評價了李鴻章
梁啟超先生果然不凡,吧李鴻章的一生的大事寫的既具體有客觀!
李鴻章,晚清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了解李鴻章可以更好的把握晚晴的局勢
我覺得作者的視角很公允,正如其言: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全文通讀下來,就是這個感覺。作者能夠站在社會大環境中來公允地評價一個大人物,而不受他人觀點的左右,非常佩服!作者文筆斐然,縱橫捭闔,對于歷史史實了然于胸,娓娓道來,夾敘夾議,引人入勝,不愧是大家手筆!
天下只有平庸之人既不會挨罵,也不會得到贊譽。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在罵一個人,那么他就可以稱得上是超乎尋常的奸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在贊美一個人,那么他則可以稱得上是超乎尋常的豪杰。
忽然對李鴻章有了了解的興趣還要好好拜讀梁啟超的著作
梁啟超的文筆一級棒,認識一個不一樣的李鴻章!!!
李鴻章的爭議比較大,梁啟超又是大家,自是不凡。
真佩服梁啟超能客觀的為李鴻章作轉,文采也不錯
印象中的李鴻章和實際的李鴻章差很大 書很不錯
里行間都是真知灼見,越看越喜歡梁大才子,兼具客觀冷靜獨立意識,對李中堂的惺惺相惜也是令人動容,雖然立場不同,但愛國救國的目標一致,想必也是借李鴻章傳記一文來喚醒民眾,表面上寫李鴻章但實際上是為中國做傳。李鴻章縱有萬般不是,卻不會有人做得比他更好,那些罵他的人也遠遠比不上他。
先說書的包裝和印刷質量吧,還是非常的滿意的,可以給滿分的。內容上呢:上次看了王小波的激蕩三十年里面的情節讓我有一種很想了解李鴻章的沖動,所以呢就像買本李鴻章傳的,但是版本比較多的,經過反復甄別刷選最終還是選擇了梁啟超寫的比較權威的
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系。故為李鴻章作傳,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筆力行之。著者于時局稍有所見,不敢隱諱,意不在古人,在來者也。——梁啟超
五大傳記之一,梁啟超先生所著,之前已在當當購買過朱元璋傳和曾國藩傳,五大傳記尚有張居正大專和蘇東坡傳未購得。此書裝幀精美,攜帶方便,實為收藏閱讀之精品,最近兩次購物當當物流也非常給力,頭天晚上提交的訂單第二天上午就送到了,太速度了,贊一個。
梁啟超對李鴻章和那段中國歷史的評價可以說是鞭辟入里,從方方面面進行了剖析可以說是相當到位了,而又列舉了同一時期的世界各國名人政要進行對比,讀后讓人豁然開朗,真的可以以古為鑒,對現在的生活有不同凡響的意義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有再造玄黃之稱,梁啟超是近代以來難得的學術大家,有深厚的功底和造詣,二者珠聯璧合,讓人在百年之后,經歷白云蒼狗之世事,仍舊可以身臨其境,用現代人的視角回看那段不可忽視的中國歷史
無論生前身后,李鴻章都是個極富爭議的人物。中學年代,歷史老師口中的“大漢奸、賣國賊李鴻章”至今言猶在耳。二十多年前讀到梁啟超撰寫的《李鴻章》,正值國家改革開放之初,頓覺耳目一新,感到此傳對洋務運動及李鴻章其人有著不同以往的全新視角。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重讀此傳,更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看過央視拍攝的[甲午]紀錄片之后,了解一下李鴻章,這個中國近代史的風云人物。畢竟央視的紀錄片主要說的是甲午戰爭。從百日維新的著名人物梁啟超筆下了解清末政府北洋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畢竟他們是同一時代的人。上學時,學過梁啟超不少文章,還可以
本書完全依照西方人的追記文體,記載并敘述李鴻章一生的事跡,且加以評論,以使讀者了解這個人。梁啟超坦承是李鴻章政治上的死敵,但是在書中對李多有脫責辯護。他說因為“要有一顆公平心”。兩位了不起的偉人。值得一讀。
很早以前幾天想買這本《李鴻章傳》來看了,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還算公正,但是對于李鴻章這個人我想很多人都誤會了
《李鴻章傳》。小平見鐵娘子曾說,不做李鴻章,乃因襲老毛的話。李鴻章為清國做裱糊匠做到那個份上,也算是有大擔當滴。梁任公不挾私見、持論公允、褒貶有據、殊非易事,特別是敘論,立意高遠、目光如炬,文稱敬惜悲,既悲合肥也悲自己。說,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此言不虛也。一直想了解此人,這回終于如愿以償!
翻譯者太爛了,這本書不值,梁啟超文筆優美,已經跟古時文言文有很大區別,本不需要翻譯。翻譯部分內容多此一舉,很不值。
在晚清政府中李鴻章是最具有世界眼光、最有能力和品格的一個人,尚且不能避免失敗的命運。今后內憂外患的風潮,將要比李鴻章時代還要嚴重數倍,但要想再找一個像李鴻章這樣的人,也幾乎不可能了。
書籍挺厚,圖文并茂。梁啟超和李鴻章在政治上是公敵,私人交情也很一般,由他寫李鴻章應該不會太失真。他本人自己也說:李鴻章如果知道有這本書,一定會含笑于地下道:“你這小子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