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編了郝明義與杉浦康平、張隆溪、南方朔等九位文化、出版、藝術界杰出人物的九篇訪談,內容精煉而豐富,跨越出版、藝術設計、寫作、策劃、廣告、學術研究等眾多領域,涵蓋工作、家庭、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深入淺出地展示了這十位愛書人關于書及人生的思考,十分具有啟發(fā)性。
十位愛書人 談經(jīng)論道 拆解人生 郝明義:臺灣文化教父 輪椅上的出版家杉浦康平:日本設計界巨人國際視覺藝術大師張隆溪:著名文化學者 中西方文化擺渡者南方朔:永遠的批判知識分子 重要的民間學者詹宏志:臺灣全才鬼才 文化先鋒意見領袖鄭松茂:"意識形態(tài)"創(chuàng)立人 非常規(guī)的賣稿大王 Akibo:臺灣博學設計師 跨界藝術家許舜英:明星廣告人 "許氏風格"創(chuàng)始人黃仁宇:自成一派的史學家 "大歷史觀"倡導者衛(wèi)浩世:世界書展之父 傳奇策展人有這樣一本書,你的人生因它的出現(xiàn)而不同。能碰見這種書的人是幸福的。
——郝明義
郝明義(1956— ),臺灣傳奇出版人,有"臺灣文化教父"、"輪椅上的出版家"之稱。曾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jīng)理,現(xiàn)任大塊文化董事長,"網(wǎng)絡與書"發(fā)行人。著有《工作DNA》《故事》《那一百零八天》《越讀者》等,譯著有《如何閱讀一本書》《二〇〇一太空漫游》。
杉浦康平:讓自己保有感受驚訝的能力
張隆溪:品味的散失與重來
南方朔:世界的復雜不是沒有意義的
詹宏志:Made by Books. Ruined by Books.
鄭松茂:微型的人生
Akibo:像釀酒一樣地釀夢想
許舜英:I am the Ghost.
黃仁宇:從印象成為影像的兩段記憶
衛(wèi)浩世:We must fight FOR them.
○:這是我們出版的主題書《少一點》(Less)。請指教。
◎:這本書的主題"少一點"是什么意思?
○:有兩個意思。及時,在這個什么都求"更多"的時代,我們希望提倡一種"少一點"的哲學,消費少一點,吃少一點…… 另外有一個概念是說,很多事情可能在先少一點之后,反而會發(fā)現(xiàn)它還會多起來。
◎:我前兩天在高雄演講的題目,也是"一"即是"二","二"即是"多","多"又變回"一",陰陽流動的一個過程。陰跟陽好像是兩個東西,可是事實上這兩個東西又包含非常多的涵義,并且兩個又可以結合成一個。
我常常用手指來比喻。手指就是多,可能這個代表科學,這個代表社會,代表環(huán)境,代表很多東西,但它們的原點可能都還是"一",原型是"一"。可是現(xiàn)在人呢,都把"多"變成"更多",在科學里面又去發(fā)展更多的東西,大家不會回到原點,反而是一直發(fā)展,這是問題所在。
"一"里面固然有"二"的存在,有"多"的存在,但在"多"以后還是要回到"一"。你的想法剛好跟我很接近,我非常開心。
○:我很喜歡禪宗里面的一句話:"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可以看作這個意思的一個呼應。
你自己是從學建筑開始的。對于建筑,你說過:"學建筑,可以對世界總體矩陣化,可以適度地把握時間和空間。"請再簡要地進一步說明一下。
◎:不知道可不可以說得完整……一九六四年我曾經(jīng)到德國的烏爾姆設計學院講課,這所學校包含很多部分:有工業(yè)設計、視覺設計、情報設計(信息設計)跟圖像處理,以工業(yè)設計為中心。
我年輕時雖然學的是建筑,到六十年代左右還都只是把建筑當成一個物體與物體形態(tài)的結構來看待而已。那次我到德國講學,才回過頭來注意到,原來建筑就好像人體,是由很多的器官、血管組合成"人"這樣的一個構造。建筑,應該是由我們視覺、聽覺、感覺結合而來的一種呈現(xiàn)。從那開始,我就從兩個方向來思考這個問題:是要單純地從一個小部分去思考,還是從整體去看它里面有什么樣的東西?
這個社會里,愛書的人的比例少了,多了的是為功利而用功的人.書與人生,看看他們的感悟.
有一點可取性,但對于普通讀者確實沒啥可讀性,還挺貴的
今年買了幾本寫讀書的書,聽別人的意見可不可以進步快點兒。
這本書都是老一輩人的讀書心得,我覺得自己應該能夠收獲不少吧!
以為又是一堆名人講一大堆大道理的書,沒想?yún)s耳目一心,有層次有品味!受益匪淺啊。。
原來讀過梁文道的《我讀》,感覺還可以,介紹了一些書,范圍很廣,但最后都沒有去看。這本書本來不是抱很大希望,采訪的人物一方面不認識,另一方面不太了解到底是什么內容,但看了評價不錯,趕上99-30的活動就湊單買一本,結果覺得很不錯。一開始看覺得不是很能看進去,因為是采訪的形式,對觀點的闡釋不連貫,感覺如果看電視會效果更好,被采訪人在思考表述的同時觀者也在思考,后來慢慢融入進去覺得還是很受益的。被采訪者大都自成體系,讀萬卷書有自己的想法,單純只是對自己行業(yè)職業(yè)的表述就能感覺到一些對人生的思考,感覺很有內涵,適合多讀幾遍。
他們的話語,他們的故事,未必不能照亮我們的人生。
這本書里的很多人都很厲害,其中詹宏志我還見過呢,在北京字里行間書店,很儒雅的一個人
前幾天下的單子,沒看就沒敢評價,這幾天看完了,就想說兩句。這本書適合很多人去看,勵志,發(fā)人向上。
內容挺豐富,可以買來窺探一下大家們的各種想法,拓寬一下思路
讀過梁文道與香港愛書人的訪談,也想看看臺灣愛書人的觀點,希望能夠邂逅更多的好書。
很喜歡這里面的各種訪談啊。紙張,留白那些都很好,關鍵在于內容。
大概是不熟悉這些領域,所以所謂的名人也只是所謂而已。。不過談論書籍往往不是泛泛而談,而是在各自擅長領域提出的較為實用,符合實際的一些方法觀點。
12年最大的意外收獲就是郝明義先生,這個有故事的男人值得我們學習
郝明義的書,看過他的自傳式的《故事》;這是9個人的故事;很好很深刻的內涵;有涵養(yǎng)的人才能讀懂。
對于各具思維特質的愛書人的采訪與對談,領略他們與書,與人生的交集,領略他們的選擇與傾向
郝明義是個殘疾人,但他身殘志不殘,為世人留下了幾多好書
書中自有的內涵令我們汗顏,看到郝明義才知道,人生天地寬啊
書沒有塑封,封面有少許灰塵,顯得有些舊,不過紙質不錯,還帶水印,應該是正版
書里寫了九個人,再加上郝明義,十位愛書之人,談經(jīng)論道,拆解人生。
幾位大咖的書與人生的訪談,很有收獲,書的質量很好,值得擁有。
他們說——有關書與人生的一些訪談.非常滿意,很喜歡
凡是與書有關的都喜歡,盡管這本是講出版界人士的,感覺不錯.以訪談形式介紹了9位書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與眾不同的經(jīng)歷和個性,從中也了解了一些書目,感覺里面涉及到的一些書應該不錯,準備買幾本.
完了,不記得他們到底是誰,到底說了什么,但是,這些日子,畢竟是他們陪我們走過。里面有一句話,我覺得特別推崇,讀書并不是一定讓你學到什么,只是為了打發(fā)生命而已。所以,感謝書,陪我度過那么多年,并將一直陪伴我左右。
剛開始被杉浦康平的閑聊迷惑鳥,以為是水書,但是看到南方朔一直到許舜英,獲益不少,想快點學好做事之道,沒有比聽會做事的人說話更快的路子。不過最后兩位,都是作者敘交情,所以少一顆星嘿嘿